译者与审阅者序
拾石漫步 封面故事
偶尔,连续假期我会开着二十几年的货卡老车,带着柴犬「小树」到台东兴昌一间靠海的小屋,在那里待上个几天,远离尘嚣、沉淀静心。
每天清晨和傍晚牵着「小树」散步,早已被我视为是一种正念练习,一种向新的一天道早安和说再见的仪式。
来到台东小屋亦不例外,总会沿着海岸、伴着浪声,静走一、两个小时。在这一段行禅里,「小树」热切的左闻右嗅寻求生理的解放,我则望向广阔大海放空心神。这段路并不好走,脚踏的不是柔软舒适的沙滩,而是犹如健康步道的石滩。兴致一来,背着皮袋,沿滩捡拾被海水沖刷过的石头。
经过潮浪洗礼过的它们,外表看起来格外清新漂亮,尤其是那些有着单纯或错综白色纹理,衬映着深色石面的大小卵石,十分吸引我的目光。于是,观海漫步顿时变成採石静观,一心一意、不偏不倚的当下专注,踏着石堆寻找着会驱使我伸出手将其拾起的那颗幸运石。
回到小屋,倒出皮袋里的「战利品」,眼前的石头散乱一地,随着水份的蒸发,已不复当时的纯净清亮,露出石头原本的黯灰与坑洞,映证了时间的苍桑。当下,小小困顿了一下,为何「今非昔比」,不久前还闪亮迷人,如今少了海水的滋润,显得暗淡无光,顿时有种被时间诈骗的感觉。
索性将这些形状各异的卵石排列起来,利用它们各自独特的纹理,创作出一幅「拼贴画」。接着,浇淋上些许清水,瞬间让每颗石头清醒过来,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彼此争奇斗艳。最后,再摆上一颗彩绘石头,成就出一件自然与人工交织而成的艺术作品。
生活如潮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沖刷推挤的我们,随着时间难免被磨出疮孔、枯燥耗竭,需要定期被滋养。日常的正念静观与艺术创作,犹如能涵养滋润石头的海水,使我们纹理清晰、越见美丽。
译词说明
翻译此书并非一件易事,我们一直挣扎于如何选择合适的中文译词来诠释某些英文字句和专有名词。毕竟一个英文单字,根据上下文脉络,可能会有好几组不同的中文字词来直译,整体意思也会因字汇的选择而稍有差异。因此,以下提出本书中几个重要翻译词汇做进一步的解释,希望减少读者在阅读时的障碍。尽管如此,仍会有不少未能详尽釐清的部分,盼能瑕不掩瑜的忠实呈现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正念」这一专有名词(英语原文为mindfulness)常会让人产生困惑,在翻译上也颇有争议,因为乍听之下也许会误以为是「正向的意念」的节缩。若用这样的诠释连结到心理治疗领域,表面上可能说得通。很多时候助人工作者的确会期望患者或个案能保有正向的思维、带着正向的意念、付诸正向的行动,达到正向的改变,但实际上这并非「正念」真正的意涵,也会扭曲了mindfulness原本的字义。
mind(名词)在本书中译为「心神」(有些中文书翻成心或心灵;有些则译为精神,在此综合两者),而mindful(形容词)和mindfulness(名词)在本书中尽可能统一译为「正念的」和「正念」。
不偏不倚谓之「正」(如:正中);即时即地(当下)亦谓之「正」(如:正在),而心中的想法则称之为「念」(如:意念)。正念可以是一种一心一意、不偏不倚(just right)的当下(right now)专注、留意、注意、觉知、觉察、关照、关注、观察自己心神和身体的状态,同时意识到外在环境对自己身心的影响。因此,在这里选择「正念」这一译词是要强调「此地此时(here and now)的身心觉照」。
meditation(名词)通常被翻译为「冥想」,或在前面多加个「静心」两个字,变成「静心冥想」;当然也有作者将其诠释为「内观」。在翻译此书之前,我并没有多想这些译词的适切性,也习惯在操作时使用「冥想」二字。只是由于本书大量使用meditation,我发现若统一套用「冥想」,在许多上下文脉络中并不妥当;再者,「冥」想多少带点「宗教性」的意涵,且容易让人觉得meditation是需要「想」的,而这似乎又不是那么贴切。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发现「静心内观」较能符合自己从事meditation的经验,因此本书统一取其节缩,以「静观」两字来翻译。
其他还有出现较多的译词,如:「反映」或「反思」(reflect, reflection);「沉思」(contemplate, contemplation);「回应」(respond, response);「反应」(react, reaction);「关怀」(compassion, compassionate);「临在」(presence);「同理」(empathy);「关注」(attention);「洞见」(insight);「澄心聚焦」(Focusing)……等,也都希望统一翻译,以免造成混淆。
最后,-based(译为「本位」)这个用法,在「正念减压」的英语原文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中有出现,为了不与这个目前在台湾已普遍熟知的专有名词冲突,中文翻译并不特别加上「本位」二字。其他的治疗取向,如:正念认知治疗(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正念饮食觉察治疗(Mindfulness-Based Eating Awareness Therapy)、正念艺术治疗(Mindfulness-Based Art Therapy)和正念表达性艺术治疗(Mindfulness-Based Expressive Arts Therapies),也都不特别将「本位」译出;然而在第一章内文中有出现mindfulness-informed therapy和mindfulness-based therapy两种不同的模式,为此,前者翻成「正念知情治疗」;后者译为「正念本位治疗」。
结语
艺术本来就是正念的,创作即是一种静观;然而,关键的前提是,我们得「正念的」把艺术创作的意图放在自己身上,而非意欲讨好他人、迎合市场或屈就某些的审美标准。我常跟学生们开玩笑说:创作要「霸气」一点──放下过去的包袱, 开他人的眼光,静默内在批判的声音,「观自在」当下的身心状态。静观,静心内观,而非太过重视外观,否则容易引发「艺术创伤」。我想,任何艺术型式都是一样的。
《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理论与实务》这本书,除了一开始的引言、第一章的概论和根源,以及最后一章的神经科学观点外,其他章节均以「前言」、「理论架构」、「临床应用」、「总结」为架构来撰写,阐述关于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的整合。由于本书的英文标题为Mindfulness and the Arts Therapies,强调复数的Art Therapy,也就是包含:美术治疗、舞蹈治疗、音乐治疗、戏剧治疗……等多元艺术疗法。因此,在中文书名和译文中,我们特别将Arts Therapies翻译成「各类型艺术治疗」,而不专指某一特定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或「创造性艺术治疗」取向。
我邀请雪均和佳芸两位译者合作翻译《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理论与实务》这本书,冀望仰赖雪均在心理谘商和舞蹈治疗上的专业知能,以及佳芸在正念艺疗与澄心聚焦上的学习经验,让这本译作融入较多元的观点,而不至落入我个人对特定内容和译词的主观见解。因此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雪均和佳芸两位艺术治疗师的热情投入,共同催生出《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理论与实务》译书的完成。
吴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