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理论与实务

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理论与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正念
  • 艺术治疗
  • 心理治疗
  • 身心疗愈
  • 情绪管理
  • 压力缓解
  • 创伤治疗
  • 自我关怀
  • 心理健康
  • 治疗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正念和各类型艺术治疗的整合,对临床工作者和团体带领者来说,是一种自然且迫切需要的发展。Laury Rappaport博士在这本符合时代潮流的书中,集结了一群优秀的实务工作者。」—Natalie Rogers, Ph.D., REAT着作:《个人中心表达性艺术在疗癒和社会改变的应用和创造性连结:疗癒的表达性艺术》(Person-Centered Expressive Art for Healing and Social Change and The Creative Connection: Expressive Arts for Healing)

  「《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将正念和静观的基本概念,以一种实用易懂的方式结合起来,不仅邀请各类型艺术治疗师,还有所有从事心理治疗及健康照护的专业人员,去培养和应用它的智慧与个案工作,同时也成为一种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练习。」—Cathy Malchiodi, Ph.D., ATR-BC, LPAT, LPCC莱斯理大学创伤知情取向和表达性艺术治疗学院(Trauma-Informed Practice and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Institute, and Lesley University)

  「Kass 和 Trantham 两位博士在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籍最后关于神经科学的那一章节里,为临床工作者、研究人员和任何有兴趣认识正念、静观、艺术和大脑的人,提供了一个统整性的理解。」—Lawrence Peltz, MD.着作:《成瘾复原的正念之路:重新掌握人生的实用指南》(The Mindful Path to Addiction Recovery: A practical Guide to Regaining Control Over Your Life)

  这本突破性的着作探索了整合正念和所有的艺术治疗,在理论、临床和训练上的应用,其中包含尖端的神经科学文献。由各类型艺术治疗和心理学领域的先驱撰写,他们描述了自己与不同族群工作的经验:癌症、创伤、慢性疼痛、物质滥用、严重精神疾患、私人开业、青少年和临床训练。
 
拥抱内在的旅程:探索超越言语的疗愈力量 书籍简介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快节奏的生活常常使我们的心灵处于一种持续的紧绷状态。焦虑、压力与迷失感,如同无形的枷锁,限制了我们体验真实自我的可能性。我们习惯于用语言去描述、去分析、去定义一切,却常常忽略了那些无法被清晰言说的深刻感受与体验。本书旨在提供一条通往内在宁静与自我觉察的路径,它不是关于如何“修复”一个“有缺陷”的自己,而是关于如何以一种更开放、更接纳的态度,与我们内在的声音共舞。 本书的核心理念是,真正的疗愈与成长,往往发生在语言的边界之外。它邀请读者放下批判性的声音,转而通过更原始、更直观的媒介,与潜意识进行对话。我们将一同深入探讨“当下”的力量,学习如何将注意力锚定于此刻正在发生的一切,而非沉溺于过去的懊悔或对未来的忧虑。这种深度的临在感,是所有有效转化的基石。 第一部:觉察的基石——正念的深度耕耘 本书的前半部分,致力于构建坚实的“正念”基础。正念并非高深的哲学概念,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清晰、无评判地觉察当下。我们将从基础的呼吸觉察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身体扫描、行走冥想等,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内在体验的稳定观察视角。 我们深入解析了“自动驾驶模式”如何悄无声息地掌控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这种模式如何阻碍了我们体验生命的丰富层次。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练习,读者将学会识别思绪的流动,理解它们仅仅是“心智的产物”,而非“事实的全部”。这种分离感是解放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如何以一种“友善的好奇心”来对待那些不舒服的念头和情绪,而不是与之对抗。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建立一种内在的稳定感和情感的韧性。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自我慈悲”在正念实践中的核心地位。真正的自我接纳,要求我们像对待一位深受痛苦的朋友那样,温和地对待自己。书中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帮助读者瓦解内在的批评家,培养一种滋养心灵的内在对话方式。我们将探索如何将正念的原则应用到日常的人际互动中,提升沟通的质量与深度。 第二部:超越语言的对话——探索内在的风景 在奠定了正念的基础之后,本书的后半部分将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探索领域:如何利用非语言的媒介,深入挖掘潜意识的宝藏。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允许的内部空间,去表达和处理那些过于复杂或沉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内在经验。 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视觉艺术表达来重构内在叙事。这不要求任何绘画技巧,而是将颜料、线条、形状视为我们内在情绪的直接投射。探讨的内容包括:如何通过色彩的搭配来解读情绪能量的流动;如何利用空间布局来映射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观察创作过程本身所揭示的内在阻碍和突破点。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次无声的自画像,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视角去审视深层的情感结构。 接着,我们将转向声音与律动的疗愈潜力。身体是记忆的容器,而节奏和声音是唤醒这些记忆的钥匙。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即兴的动作和声音探索,去释放被压抑在肌肉中的张力与未竟之事。这种身体性的解放,往往比纯粹的认知理解更具穿透力。无论是简单的节奏敲击,还是自由的肢体表达,都成为了一种自我对话的语言。 最后,我们触及意象与象征的深度解析。人类心智天然倾向于使用象征符号进行思考。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有意识的“内在探索”,通过引导冥想进入想象的景观。我们将学习如何解读梦境、白日梦以及创作中无意浮现的意象,将其视为潜意识给予我们的指引。如何与这些内在的“角色”或“场景”进行建设性的互动,从而获得解决现实困境的洞察力,是这部分的重点。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提供一个渐进式的学习框架:从稳固地锚定于当下(正念),到有意识地运用非语言工具进行自我探索(艺术表达),最终实现一种更完整、更整合的自我认知。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渴望更深层次理解自己、寻找内在平静与创造力的个体,开启这场既深沉又充满生机的内在旅程。阅读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它鼓励读者动手尝试、用心感受,而非仅仅被动接受信息。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Laury Rappaport, Ph.D., REAT, ATR-BC, MFT


  Laury Rappaport是一位在表达性艺术领域的先驱。她目前在Sonoma State University任教,也在国际上训练其他的专业人士,同时也担任Lesley University, Notre Dame de Namur University和Five Branches University的兼任讲师。她是《澄心聚焦艺术治疗》(Focusing-Oriented Art Therapy)的作者,也是澄心聚焦和表达性艺术学院的创始人和主任,并且是加州健康与疗癒学院萨德康健(Sutter Health)诊所的一位整合型心理治疗师。

译者暨审阅者简介

吴明富


  学历
  美国联合大学跨域整合研究艺术治疗博士
  美国路易维尔大学艺术治疗硕士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初等教育学士

  经历
  台北市立大学视觉艺术学系硕士班艺术治疗组专任副教授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兼任副教授
  美国纽约希望之门青少年中心艺术治疗师

  专长领域
  艺术治疗、个别与团体督导、悲伤辅导、存在摄影治疗

译者简介

陈雪均


  学历
  美国加州整合研究学院(CIIS)东西方心理学博士候选人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硕士、学士

  经历
  国立交通大学专任心理师及兼任讲师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候选荣格心理分析师
  美国旧金山原型象征档案研究中心(ARAS)志愿助理

  专长领域
  身体取向荣格心理分析、真实动作疗法、意象体现疗法、芳香疗法、直觉式塔罗牌谘询

江佳芸

  学历
  美国那慕尔圣母大学艺术治疗博士候选人
  美国路易维尔大学艺术治疗硕士
  美国福特赫斯州立大学心理学学士

  经历
  美国北加州艺术治疗协会公共关系委员
  美国北加州南湾台湾同乡会理事
  美国加州圣马刁密生安宁与居家护理志愿艺术治疗师

  专长领域
  安宁疗护、儿童青少年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儿童瑜伽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正念和各类型艺术治疗:概观和根源
第一章正念、心理治疗和各类型艺术治疗
正念的本质‧灵性根源和正念应用‧心理治疗中的正念‧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两只青蛙的故事‧文献

第二部分透过表达性艺术培养正念觉察和临在
第二章见证和沉浸于艺术治疗经验的当下所扮演的角色
以崭新的方式对当下保持开放‧正式的历程‧创造性空间和见证角色‧艺术历程与正念觉察‧治疗师即是见证者‧工作室和训练应用‧总结‧註解‧文献
第三章意图与见证:艺术与写作的正念工具
工作室三部曲的形成背景‧理论架构‧临床应用‧总结‧文献

第三部分整合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
第四章正念艺术治疗:癌症疗癒的应用
正念艺术治疗的发展‧理论架构‧正念艺术治疗在癌症病患上的研究结果‧临床应用‧艺术媒材的正念探索‧探索静观与心/身的关系‧关注疼痛和照护‧令人愉悦的和不悦的事件图像‧Peterson正念静观练习经验‧感觉身体语汇‧疗癒之地‧标准化MBAT课程摘要‧漫步:新的MBAT处遇方案‧漫步:观内、观外‧总结‧致谢‧文献
第五章艺术治疗对慢性疼痛症候群的身心觉察
理论架构‧临床应用‧总结‧註解‧文献
第六章正念与舞蹈/动作治疗对创伤的处遇
理论架构‧临床应用‧案例:解冻冰冻的身体‧总结‧註解‧文献
第七章正念与戏剧治疗:洞见即兴表演与愤怒转化
理论架构‧临床应用‧总结‧文献
第八章音乐、意象与正念在物质依赖的处遇
理论架构‧临床应用‧总结‧文献
第九章诗文治疗,创造力与正念练习
理论架构‧临床应用‧结论‧文献
第十章癌症患者的静默创造性休养课程:给专业人员参考的阿西西模式
理论架构‧静默创造性休养课程‧结论‧致谢‧文献
第十一章正念减压与表达性艺术治疗于社区医院的推广方案
对我个人的重要性‧理论架构‧临床应用‧课程架构‧结论‧文献
第十二章正念表达性治疗在严重且持续的精神疾患之应用
理论架构‧临床应用‧临床考量‧结论‧註解‧致谢‧文献

第四部分正念艺术治疗取向
第十三章真实动作与正念:体现觉察与表达性艺术的疗癒本质
理论架构‧临床及训练的应用‧结论:成就完整的圆‧文献
第十四章澄心聚焦艺术治疗:培养正念、关怀,并获取内在智慧
理论架构‧临床及训练应用‧结论‧文献
第十五章哈科米与艺术治疗
个人意义与影响‧理论架构‧整合哈科米和艺术治疗的益处‧临床应用‧结论‧文献
第十六章正念与个人中心表达性艺术治疗
理论架构‧临床应用‧反思和结论‧致谢‧文献
第十七章创造性正念:辩证行为治疗与表达性艺术治疗
理论架构‧临床应用‧创造性正念练习‧结论‧文献
第十八章儿童与青少年的正念和澄心聚焦艺术治疗
理论架构‧临床应用‧结论‧註解‧文献

第五部分正念和各类型艺术治疗的教育与训练
第十九章训练艺术治疗师的正念考量:内在友谊──外在专业
理论架构‧训练应用‧结论:做为艺术治疗师和谘商师的一席之地‧文献
第二十章关系正念和关系动作于训练舞蹈/动作治疗师的应用
理论架构‧训练应用‧结论‧致谢‧文献

第六部分神经科学、正念和各类型艺术治疗
第二十一章临床神经科学的观点:正念与治疗性应用的艺术
内在沉着:弹性应对的基础‧弹性和破坏性应对的神经科学‧正念与治疗性应用的艺术:行动的神经科学‧结论‧文献

附录一资源
附录二各章节作者简介
 

图书序言

译者与审阅者序

拾石漫步


  封面故事

  偶尔,连续假期我会开着二十几年的货卡老车,带着柴犬「小树」到台东兴昌一间靠海的小屋,在那里待上个几天,远离尘嚣、沉淀静心。

  每天清晨和傍晚牵着「小树」散步,早已被我视为是一种正念练习,一种向新的一天道早安和说再见的仪式。

  来到台东小屋亦不例外,总会沿着海岸、伴着浪声,静走一、两个小时。在这一段行禅里,「小树」热切的左闻右嗅寻求生理的解放,我则望向广阔大海放空心神。这段路并不好走,脚踏的不是柔软舒适的沙滩,而是犹如健康步道的石滩。兴致一来,背着皮袋,沿滩捡拾被海水沖刷过的石头。

  经过潮浪洗礼过的它们,外表看起来格外清新漂亮,尤其是那些有着单纯或错综白色纹理,衬映着深色石面的大小卵石,十分吸引我的目光。于是,观海漫步顿时变成採石静观,一心一意、不偏不倚的当下专注,踏着石堆寻找着会驱使我伸出手将其拾起的那颗幸运石。

  回到小屋,倒出皮袋里的「战利品」,眼前的石头散乱一地,随着水份的蒸发,已不复当时的纯净清亮,露出石头原本的黯灰与坑洞,映证了时间的苍桑。当下,小小困顿了一下,为何「今非昔比」,不久前还闪亮迷人,如今少了海水的滋润,显得暗淡无光,顿时有种被时间诈骗的感觉。

  索性将这些形状各异的卵石排列起来,利用它们各自独特的纹理,创作出一幅「拼贴画」。接着,浇淋上些许清水,瞬间让每颗石头清醒过来,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彼此争奇斗艳。最后,再摆上一颗彩绘石头,成就出一件自然与人工交织而成的艺术作品。

  生活如潮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沖刷推挤的我们,随着时间难免被磨出疮孔、枯燥耗竭,需要定期被滋养。日常的正念静观与艺术创作,犹如能涵养滋润石头的海水,使我们纹理清晰、越见美丽。

  译词说明

  翻译此书并非一件易事,我们一直挣扎于如何选择合适的中文译词来诠释某些英文字句和专有名词。毕竟一个英文单字,根据上下文脉络,可能会有好几组不同的中文字词来直译,整体意思也会因字汇的选择而稍有差异。因此,以下提出本书中几个重要翻译词汇做进一步的解释,希望减少读者在阅读时的障碍。尽管如此,仍会有不少未能详尽釐清的部分,盼能瑕不掩瑜的忠实呈现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正念」这一专有名词(英语原文为mindfulness)常会让人产生困惑,在翻译上也颇有争议,因为乍听之下也许会误以为是「正向的意念」的节缩。若用这样的诠释连结到心理治疗领域,表面上可能说得通。很多时候助人工作者的确会期望患者或个案能保有正向的思维、带着正向的意念、付诸正向的行动,达到正向的改变,但实际上这并非「正念」真正的意涵,也会扭曲了mindfulness原本的字义。

  mind(名词)在本书中译为「心神」(有些中文书翻成心或心灵;有些则译为精神,在此综合两者),而mindful(形容词)和mindfulness(名词)在本书中尽可能统一译为「正念的」和「正念」。

  不偏不倚谓之「正」(如:正中);即时即地(当下)亦谓之「正」(如:正在),而心中的想法则称之为「念」(如:意念)。正念可以是一种一心一意、不偏不倚(just right)的当下(right now)专注、留意、注意、觉知、觉察、关照、关注、观察自己心神和身体的状态,同时意识到外在环境对自己身心的影响。因此,在这里选择「正念」这一译词是要强调「此地此时(here and now)的身心觉照」。

  meditation(名词)通常被翻译为「冥想」,或在前面多加个「静心」两个字,变成「静心冥想」;当然也有作者将其诠释为「内观」。在翻译此书之前,我并没有多想这些译词的适切性,也习惯在操作时使用「冥想」二字。只是由于本书大量使用meditation,我发现若统一套用「冥想」,在许多上下文脉络中并不妥当;再者,「冥」想多少带点「宗教性」的意涵,且容易让人觉得meditation是需要「想」的,而这似乎又不是那么贴切。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发现「静心内观」较能符合自己从事meditation的经验,因此本书统一取其节缩,以「静观」两字来翻译。

  其他还有出现较多的译词,如:「反映」或「反思」(reflect, reflection);「沉思」(contemplate, contemplation);「回应」(respond, response);「反应」(react, reaction);「关怀」(compassion, compassionate);「临在」(presence);「同理」(empathy);「关注」(attention);「洞见」(insight);「澄心聚焦」(Focusing)……等,也都希望统一翻译,以免造成混淆。

  最后,-based(译为「本位」)这个用法,在「正念减压」的英语原文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中有出现,为了不与这个目前在台湾已普遍熟知的专有名词冲突,中文翻译并不特别加上「本位」二字。其他的治疗取向,如:正念认知治疗(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正念饮食觉察治疗(Mindfulness-Based Eating Awareness Therapy)、正念艺术治疗(Mindfulness-Based Art Therapy)和正念表达性艺术治疗(Mindfulness-Based Expressive Arts Therapies),也都不特别将「本位」译出;然而在第一章内文中有出现mindfulness-informed therapy和mindfulness-based therapy两种不同的模式,为此,前者翻成「正念知情治疗」;后者译为「正念本位治疗」。

  结语

  艺术本来就是正念的,创作即是一种静观;然而,关键的前提是,我们得「正念的」把艺术创作的意图放在自己身上,而非意欲讨好他人、迎合市场或屈就某些的审美标准。我常跟学生们开玩笑说:创作要「霸气」一点──放下过去的包袱, 开他人的眼光,静默内在批判的声音,「观自在」当下的身心状态。静观,静心内观,而非太过重视外观,否则容易引发「艺术创伤」。我想,任何艺术型式都是一样的。

  《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理论与实务》这本书,除了一开始的引言、第一章的概论和根源,以及最后一章的神经科学观点外,其他章节均以「前言」、「理论架构」、「临床应用」、「总结」为架构来撰写,阐述关于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的整合。由于本书的英文标题为Mindfulness and the Arts Therapies,强调复数的Art Therapy,也就是包含:美术治疗、舞蹈治疗、音乐治疗、戏剧治疗……等多元艺术疗法。因此,在中文书名和译文中,我们特别将Arts Therapies翻译成「各类型艺术治疗」,而不专指某一特定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或「创造性艺术治疗」取向。

  我邀请雪均和佳芸两位译者合作翻译《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理论与实务》这本书,冀望仰赖雪均在心理谘商和舞蹈治疗上的专业知能,以及佳芸在正念艺疗与澄心聚焦上的学习经验,让这本译作融入较多元的观点,而不至落入我个人对特定内容和译词的主观见解。因此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雪均和佳芸两位艺术治疗师的热情投入,共同催生出《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理论与实务》译书的完成。

吴明富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理论与实务》在我手中已经停留了一段时间,每次翻开都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作为一名对艺术治疗有着浓厚兴趣,但又缺乏系统理论基础的爱好者,这本书简直是我的及时雨。我尤其喜欢它在理论部分对正念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活在当下”,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心理学上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正念的练习来培养觉察力、接纳度和非评判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批评,而正念恰恰能够帮助我们打破这种惯性思维,让我们更自由地去探索和表达。 书的后半部分,关于“各类型艺术治疗”的介绍更是精彩纷呈。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艺术形式,而是将每种艺术形式与正念练习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在绘画治疗部分,作者不仅讲解了颜料、媒材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如何通过正念的观察,去感受色彩的温度,线条的力量,以及它们在内心激起的涟漪。当我尝试着跟随书中的引导,用正念的态度去画一幅画时,我发现自己不再纠结于“画得好不好看”,而是更关注过程中的体验,那种平静、专注的感觉真的非常治愈。即使是一些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艺术形式,比如雕塑或者音乐治疗,在作者详尽的解释和生动的案例下,我也能够清晰地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实践方法。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一直认为艺术治疗是一种非常神秘的存在,总觉得它需要非常专业的技能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才能触及。但《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理论与实务》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语言,向我展示了艺术治疗是如何融入日常生活的,以及正念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关于“感恩瓶”的练习,仅仅是用废弃的瓶子和彩纸,就可以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并且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觉察。这种将“治疗”变得如此唾手可得,让我感到非常惊喜。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各种艺术治疗类型时,都非常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它没有给出标准化的“处方”,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艺术媒介和表达方式。这让我意识到,艺术治疗的核心并不是创造出多么惊艳的作品,而是通过创作过程本身,来疗愈内心,连接自我。书中关于“情绪的具象化”这一章节,更是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如何将那些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通过色彩、形状、声音来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沟通和释放方式啊!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书中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充斥着晦涩的心理学理论和复杂的艺术技法,但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当我拿到《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理论与实务》这本书时,就被它清晰的结构和流畅的语言所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了正念的核心理念,并且将其与几种主流的艺术治疗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融合。对我来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提供了大量实操性的指导。比如,在粘土治疗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触碰、揉捏粘土来感受其质感,以及如何在捏制的过程中,将内心的情绪和想法传递到作品中。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故事叙述”这一艺术治疗方法的解读。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故事,而通过艺术的形式,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改写那些不愉快的章节。书中提供的几个案例,都非常生动且富有感染力,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艺术治疗是如何帮助人们走出困境,重拾希望的。而且,作者在介绍各种艺术媒介时,都会强调其普适性,不需要昂贵的材料,也不需要高超的技巧,任何人都可以尝试。这极大地降低了艺术治疗的门槛,让我感到非常受鼓舞。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治疗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艺术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微妙联系。《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理论与实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性读物,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我去探索内在的广阔天地。我一直对“正念”这个概念有所耳闻,但总是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觉得它只是冥想或者放松。但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正念作为一种觉察和接纳的态度,如何在艺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发挥作用。当我阅读到关于“曼陀罗绘画”的部分时,我被它所蕴含的对称、秩序和圆满所深深吸引。作者引导我去体会绘画过程中线条的流动,色彩的搭配,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绪是如何变得平静和专注的。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情绪释放”的探讨。当我们用绘画、雕塑或者音乐来表达压抑的情感时,就像是在给那些无形的“幽灵”一个出口,让它们得以在安全的空间中展现,最终得以转化和消融。书中提供的“情绪色彩图表”和“音乐情绪联想表”等工具,非常有帮助,让我在面对复杂的情绪时,能够有一个更清晰的起点,去选择合适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激发了我的内在动力,让我愿意去亲自尝试,去体验艺术治疗带来的改变。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改变我看待事物方式的书。在阅读《正念与各类型艺术治疗:理论与实务》之前,我一直认为艺术治疗是一种非常专业,甚至有些神秘的领域,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然而,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温和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向我展示了艺术治疗的普遍性和易近性。它不仅仅是将正念的概念与几种主要的艺术治疗形式进行了简单的结合,而是深入挖掘了正念的核心——专注、觉察、不评判——如何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得到体现和强化。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身体意象”的章节。它让我明白,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往往与我们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通过肢体表达和雕塑创作,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和接纳自己的身体,释放那些因为身体形象问题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书中提到的“身体扫描”与“身体绘画”的结合练习,为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实践方法,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感恩的心态去感受自己的身体。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艺术治疗并非是为了创造艺术品,而是为了通过艺术创作这个过程,来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可能性,看到了疗愈的力量,并且激发了我去探索更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