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取向大全:理论与技术

艺术治疗取向大全:理论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治疗
  • 心理治疗
  • 心理健康
  • 艺术
  • 治疗
  • 心理学
  • 康复
  • 身心健康
  • 自助
  • 临床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艺术治疗取向大全:理论与技术》将多变的理论取向汇集在一起,提供多种挑战理论转译成技术的解法。每一篇文章均由此领域中最杰出的学者所执笔,为特定的理论或关注的范围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方向。第三版除了保留那些艺术治疗先驱们重要且历久弥新的文章外,也新增了几篇主题广泛,包括冥想(contemplative)取向、辩证行为治疗 (DBT)、神经科学以及心智化(mentalization) 的素材。这些临床案例以及超过100张以上病人的画作图解,生动的说明了实务中的技术运用。本书可说是在任何临床工作者所配备的理论与技术工具箱中的一个重要资产,也是去形成每个人自己艺术治疗取向的必要资源。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艺术治疗取向大全:理论与技术》的图书简介,内容将集中于介绍其他心理治疗流派及其技术,避免提及艺术治疗的相关内容,并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探寻心灵深处的奥秘:经典心理治疗流派与实战技术指南 一本全面梳理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主流心理治疗理论框架与临床应用实践的权威著作。 书籍定位: 本书旨在为心理学专业人士、咨询师、精神卫生工作者以及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抱有深切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心理治疗知识地图。我们专注于解析那些在心理健康领域内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非艺术取向的治疗范式,重点阐述其理论基石、核心假设、干预策略,以及在不同临床情境下的具体技术实施。 --- 第一部分:动力学视角的深度挖掘——精神分析与人际动力学 本部分将追溯心理治疗的源头,深入剖析由弗洛伊德奠基,后经荣格、克莱因、拉康等大家不断丰富和修正的精神分析传统。 第一章:经典精神分析的结构与深度 理论核心: 探讨潜意识、力比多、俄狄浦斯情结、自我/本我/超我的动力结构。重点解析童年经历对成人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影响,以及防御机制的类型及其在临床中的识别。 技术精要: 详细阐述自由联想的精确运用、梦的解析(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的转换)、移情与反移情的动态捕捉与处理。分析如何通过解释和建构,帮助患者重新理解其内在冲突的历史根源。 第二章:客体关系理论的细腻描摹 理论演进: 从克莱因的偏执-分裂心位与抑郁心位,到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母亲”、“真实自我与虚假自我”概念,再到费尔贝恩的“关系对象”理论。理解人际关系的早期模式如何内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 临床实践: 关注患者在治疗关系中重演早年客体关系的行为模式。探讨如何通过治疗关系这一“活的实验室”,来修正和内化新的、更具适应性的内在客体关系。 第三章:人际心理治疗(IPT)的聚焦与时间限制 理论聚焦: IPT作为一种结构化、时间限定的疗法,其理论基础建立在情绪表达、人际角色转换、人际冲突和失落哀伤这四大核心问题域上。 技术干预: 详述IPT如何针对特定问题领域(如抑郁症患者的社交功能障碍)设定明确目标,并教授具体的沟通技巧、角色扮演练习和情绪调适策略。 --- 第二部分:行为与认知的重塑——行为主义与认知革命 本部分转向关注当下可观察的行为与思维模式,解析如何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认知重构,实现持久的改变。 第四章:经典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临床应用 理论基础: 回顾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机制,以及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惩罚、消退)。 行为技术详解: 详尽介绍系统脱敏法(包括放松训练与暴露层次构建)、洪水疗法、厌恶疗法(如使用负性刺激关联)、代币经济系统在机构和家庭环境中的设计与实施。 第五章: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结构化干预 认知模型构建: 深入解析贝克(Aaron Beck)的认知三元组(关于自我、世界和未来的负性信念),以及埃利斯(Albert Ellis)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中的ABCDE模型。 核心技术: 详细演示如何进行自动思维记录(Thought Record)的填写与分析、认知重构(Socratic Questioning)、行为实验的设计,以及如何识别和挑战核心信念(Core Beliefs)。 第六章:辩证行为疗法(DBT)的整合策略 理论背景: 聚焦于DBT在处理情绪失调(尤其是边缘性人格障碍)中的独特地位,整合了行为主义的改变原则与接纳承诺疗法的核心元素。 四大核心技能模块: 详尽介绍正念(Mindfulness)、痛苦承受力(Distress Tolerance)、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和人际效能(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的训练方法与小组指导技术。 --- 第三部分:实现潜能的释放——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哲学深度 本部分关注个体的内在经验、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及面对生存困境时的意义探寻。 第七章:以人为中心疗法(Rogerian Approach)的治愈性关系 哲学基石: 探讨罗杰斯关于“有机体价值过程”的信念,以及个体具备自我实现的内在倾向。 治疗要素: 重点剖析咨询师必须具备的三个核心治疗条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真诚性(Congruence)和共情性理解(Accurate Empathic Understanding)。解析如何通过这些条件营造安全的治疗氛围,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探索。 第八章:格式塔疗法的“当下”与“觉察” 理论核心: 格式塔(Gestalt)哲学强调“此时此刻”(Here and Now)的体验。关注“接触与退缩”的边界问题,以及“未竟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对当前功能的影响。 关键技术: 详细介绍“空椅子技术”(Empty Chair Technique)在处理内在冲突或人际矛盾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夸大技术(Exaggeration)以及“热椅”技术在团体治疗中的应用。 第九章:存在主义疗法对生命意义的拷问 核心关切: 深入探讨四个终极关怀:死亡、自由与责任、存在的孤立、意义的缺失。分析这些关怀如何引发焦虑和病理。 治疗取向: 探讨如何引导来访者直面存在的真相,通过选择和行动来承担责任,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人生叙事。 --- 第四部分:系统与整体的视角——家庭系统与叙事疗法 本部分将治疗焦点从个体内部转向其所处的环境和其对自身经历的解读方式。 第十章:结构式与经验式家庭治疗 结构取向: 解析米纽钦(Minuchin)的结构家庭治疗,关注家庭的组织结构、界限清晰度(Enmeshment vs. Disengagement)和次系统划分。技术包括绘制家谱图(Genogram)和重新定位(Reframing)。 经验取向: 侧重于萨提亚(Satir)模式,关注情感的流动、自我价值感以及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 第十一章: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重构——叙事疗法 理论颠覆: 叙事疗法强调“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解构主导性叙事(Dominant Stories)对个体身份的限制。 技术核心: 详述如何进行外部化(Externalizing the Problem),邀请来访者探索“例外时刻”(Unique Outcomes),并共同创造出更具支持性和力量的偏好叙事(Preferred Story)。 --- 本书特色: 本书不仅提供了宏观的理论框架,更以严谨的笔触剖析了每种流派在实际咨询室中如何“落地”。每一个技术都配有详细的案例说明和操作指南,确保读者能够将晦涩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技能。它是一本理论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实战的技术手册,帮助专业人士构建出灵活、整合且富有深度的治疗工具箱。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Judith Aron Rubin 主编


  Judith Aron Rubin, Ph.D., ATR-BC,为一合格的心理学家、儿童与成人精神分析师、美国艺术治疗学会(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前理事长和终身荣誉会员。她同时也是Expressive Media的共同创办人之一,并兼任执行长,且自1963年起开始从事艺术治疗的实务工作。她任教于匹兹堡大学精神医学系,并服务于宾州的匹兹堡精神分析中心,为7本书的作者和13部影片的制作人。

译者简介(按章节顺序排列)

陆雅青/审阅者、译者

  学历: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文学士
  美国路易维尔大学表达性治疗研究所艺术硕士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艺术博士

  经历:美国艺术治疗学会认证专业会员(ATR-BC 92-024)
  台湾艺术治疗学会认证艺术治疗师(TRAT 2012-001)
  台湾艺术治疗学会认证督导(TRATS-2016001)
  中华民国谘商心理师(谘心字第000355号)
  台湾艺术治疗学会专业会员暨创会理事长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艺术治疗研究所创办人(台北市立大学艺术治疗硕士学程前身)
  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终身会员兼理事
  台北市立大学视觉艺术学系暨艺术治疗硕士学程专任教授退休

  现职: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艺术治疗师∕谘商心理师,从事治疗、督导、谘询与专业人员训练等相关工作

陈美伊

  学历: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艺术治疗硕士
  彰化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硕士
  英国Essex University艺术史与理论研究所文凭
  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博士班进修中

  经历:人文传习书院心理治疗所艺术治疗师暨谘商心理师
  信望爱智能发展中心艺术治疗师
  各社福机构特约心理师
  中华民国谘商心理师(谘心字第002613)
  台湾艺术治疗学会认证艺术治疗师(TRAT 2012-029)

  现职:方心理谘商所艺术治疗师暨谘商心理师

蔡汶芳

  学历: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艺术学士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艺术治疗硕士

  经历:美国艺术治疗证照委员会註册与认证艺术治疗师(ATR-BC 03-153)
  台湾艺术治疗学会认证艺术治疗师(TRAT 2012-011)
  台湾艺术治疗学会认证督导(TRATS-2016004)

  现职:台北艺术大学谘商中心兼任艺术治疗师
  台湾师范大学进修推广学院讲师

吕煦宗

  学历:阳明医学院医学士

  经历:台北市立仁爱医院精神科主任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特约医师
  加拿大卑诗大学附设医院临床研究员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会员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艺术创作治疗个人工作室
  思想起心理治疗中心督导医师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精神分析与艺术」工作坊主持人

  现职:宏济神经精神科医院院长

许玫倩

  学历: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博士候选人

  经历:台湾艺术治疗学会会员
  台北市松阳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法务部矫正署台北少年观护所、台北市立文山特殊教育学校之艺术治疗团体带领者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及进修推广部艺术治疗讲师
  桃园心理师公会理事

  现职:铭传大学谘商辅导中心心理师
  铭传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师
  新北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特约手语心理师
  台湾辅导与谘商学会认证谘商督导

谢湘蓁

  学历:台湾大学哲学系学士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艺术治疗硕士学位学程硕士

  经历:中华民国谘商心理师(谘心字第002729号)
  台湾艺术治疗学会认证艺术治疗师(TRAT 2015-008)
  嬉心岸生态艺术遇疗专案工作室专案专员暨艺术心理讲师

  现职:台东县学生辅导谘商中心专任专业辅导人员

周怡君

  学历:台湾大学物理治疗理学士
  英国Queen Margaret University艺术治疗硕士

  经历:台安医院表达性艺术治疗中心美术治疗师
  文山特殊教育学校兼任艺术治疗师
  台湾艺术治疗学会认证艺术治疗师(TRAT 2012-002)

  现职:台北市立大学兼任讲师
  行动艺术治疗师

张梅地

  学历:英国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学院艺术治疗硕士

  经历: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精神科艺术治疗师
  高雄市学生谘商中心兼任心辅员
  台湾艺术治疗学会认证艺术治疗师(TRAT 2012-045)
  中华民国谘商心理师(谘心字第001687号)

  现职:高雄市绿野仙踪心理谘商所兼任心理师
  屏东大学学生谘商中心兼任心理师
  高雄医学大学心理系兼任艺术治疗讲师
  台南大学进修推广学院艺术治疗讲师

吴亭君

  学历:美国纽约大学艺术治疗硕士
  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艺术学士

  经历:台湾艺术治疗学会认证艺术治疗师(TRAT 2012-036)
  财团法人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早疗与灾区艺术治疗师
  高雄师范大学学生辅导中心特约艺术治疗师
  社团法人高雄市脑性麻痺服务协会艺术治疗师
  高雄燕巢戒治所艺术治疗师
  瑞信儿童医疗基金会艺术治疗师
  美国纽约亚裔妇女中心儿童辅导∕艺术治疗师
  纽约西乃山儿童医院、Free Arts非营利组织、纽约市立医院、纽约市立中小学、非洲坦萨尼亚身心障碍机构实习

  现职:社团法人台湾小金鱼亲子共学协会理事长
  卫生福利部南区儿童之家特约艺术治疗师
  财团法人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特约艺术治疗师
  高雄市社会局委办三洋维士比集团教育基金会艺术治疗讲师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
1.艺术即治疗
2.身为艺术家的治疗师
3.关系美学与艺术治疗

第二部分 心理动力取向精神分析(佛洛伊德)
4.艺术治疗中的发现与洞察
5.昇华与艺术治疗
6.佛洛伊德的主题与变奏
7.客体关系与艺术治疗
8.心智化基础的艺术心理治疗

第二部分 心理动力取向分析式心理治疗(荣格)
9. 荣格取向艺术治疗

第三部分 人本取向
10. 艺术治疗
11. 完形取向艺术治疗
12. 个人中心取向表达性艺术治疗
13. 正向艺术治疗

第四部分 当代的取向
14. 灵性之旅艺术创作
15. 聚焦导向艺术治疗
16. 艺术治疗中的冥想智慧传统

第五部分 认知与神经科学取向
17. 认知行为取向艺术治疗
18. 创伤处遇中的叙事艺术治疗
19. CREATE

第六部分 系统取向
20. 家族艺术治疗
21. 团体艺术治疗

第七部分 整合取向
22. 发展取向艺术治疗
23. 图像中的课题
24. 潘朵拉的礼物
25. 折衷取向艺术治疗
结语

图书序言

审阅者序

  虽然八零年代后期在美国求学时已拜读Judith Rubin博士所编着的《艺术治疗取向大全:理论与技术》,与作者相识却是2006年秋天的事。当时台湾艺术治疗学会因她应邀至韩国讲学,而有机会顺势邀请她到台湾来演讲及带领工作坊。印象中的Judy身形娇小,虽然腰痛不适多年,随时背着内有几个小枕头的大背包,以便在休息时能调整到较舒适的坐姿,但思考敏捷、神采奕奕,对周遭环境充满好奇、感恩和珍惜。几天的相处,不只感佩她因应身体不适的方式和态度,更深深的为她对艺术治疗传承和发展所负的使命感所折服。那次在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的协助下,我们签订了发行她所制作的得奖影带《艺术治疗的多重面向》(Art Therapy Has Many Faces)的中文版。往后的几年,随着她新的艺术治疗影带计画和几次往返中国教学,我们也持续保持着联系。
 
  前几年在美国艺术治疗年会的场合见到Rubin博士,只见已达「从心所欲」境界的她,除了背上的大背包外,又多拉了一个装满她所制作DVD的小行李箱。穿梭于不同世代、不同族群艺术治疗师之间的她,仍是如此热衷于专业推广。Rubin博士奉献美国艺术治疗学会公共事务多年,曾任该会1977年至1979年的理事长,并于1981年获颁为终身荣誉会员。除几位本领域的先驱之外,在第一代美国的几位富影响力的艺术治疗师中,她称得上是最年轻,也是极少数能与不同治疗立场者都保持良好关系的一位。或许是个性和工作因缘使然,她擅长以较宏观的立场去看待这个专业的发展,《艺术治疗取向大全:理论与技术》即是其最佳的代表作。在众多由一人主编、多位作者偕同完成的艺术治疗书籍中,本书第一版的「均衡感」是一大特色—每位作者都是各个取向的代表人物,即便他们彼此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并不是那么相容。本版书延续和拓展了众多取向,让我们得以较客观的看到近来艺术治疗在美国的发展。

  本书的三个版本各发行于1987年、2001年和2016年,在民族大熔炉的国度,艺术治疗的理论与技法除了有着来自艺术家本人对创作如何反映个人的内、外在现实及其在历程中的疗癒体悟之外,有着源自于欧陆精神分析、心理动力理论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融入了存在、人本、完形、认知等主义的精神,乃至于近来源于东方的较灵性、超个人的取向。在专业发展的层面上,为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艺术治疗师针对所服务的社群,自然衍化出许多种观看治疗现象的哲学和做法。如Rubin博士所言,30年来,这个版本走过了一个完整的历史週期,再次肯定了艺术治疗是以艺术创作为特色的心理专业,确认了其在画室和社区的源起。

  「艺术即治疗」便是这股潮流的核心。创作历程所蕴涵的心理动力,在安全情境中、他人的陪伴和见证下,有着导向复原的潜能。此为新近的神经科学、依附关系、心流、复原力、艺术媒材等理论的发展所支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对于人和艺术创作的本质有了更多层次的理解。其中颇为盛行的开放式画室(Open Studio)取向因常被译为「工作室三部曲」,在某些程度上传达了治疗师艺术活动制式的操作性,简化了原本深具人文关怀的创作以及治疗师─案主互动历程,也忽略了人及其所处情境脉络的独特性。设计活动、把玩媒材转移了治疗师对「人」应有的关注,让「艺术即治疗」轻易的流为自助式艺术活动的口号。此为「艺术即治疗」理念在教学与推广上的挑战。后现代重拾艺术家身分的艺术治疗专业如何成为与我们在艺术领域的同僚有所区分的助人专业将会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感谢本书每位译者的支持与包容,让每篇文章的译文,不只求意义传达的真确,也企图做到对原作者个别性的尊重。每位艺术治疗师译者不只对所译的文章内涵已有所专精,其中的几位译者更因所译文章的某些字词涉及不同的文化意涵或较为专门,严谨地做了些註解(第2、8、13和16章)。此外,由于见过本书的几位作者,也对少数几位颇为熟悉,在校稿时,不禁反思「学术性」译作的最高翻译指标为何?除了使用优雅、足以真确地传递讯息的文句、让文章具有可读性之余,如何张显作者的「人」?在广义的心理治疗场域里,治疗师经常被喻为一面足以协助个案自由表达、反映、照见和洞察独特自我的明镜。用此来比拟这本心理类学术专书的翻译指标:译者恰如治疗关系中的治疗师,而每篇原文即是所处遇的不同个案;在为彰显原着的精神、不添加过多译者个人的色彩,与在让译文具有可读性、具备文艺的书体之间是一项非常难拿捏的艺术。在此,尊重原着的精神展现在让翻译不只是做到「意到」,也试图尽可能透过尊重原文中断句处理的方式,来呈现作者之意念陈述或转换的节奏,使之在读者阅读的历程中活现。

  本书的出版自第三版原文尚未发行前即开始酝酿。特别感谢译者之一的陈美伊老师多年来与Rubin博士保持联系,在第一时间催生了中文版的翻译工作。由于本书的译者多、页数多,从翻译计画正式执行到最后的付梓,历经了近两年半的时间。感谢林敬尧总编辑对发行如此「厚重」之手册类专书的支持,其优秀团队对编辑作业的严谨态度,让这本集众多作者、译者心力之大成的书籍,得以对中文世界艺术治疗的发展与推广有所贡献。
 
    2017年感恩节前夕邀请Rubin博士为本中文版写序时,恰逢她二度自艺术治疗领域退休,子女们为她与夫婿的金婚以及她的80大寿安排岁末家族旅游的时节,满怀对生命的感恩。其〈原主编中文版序〉点出了本领域一些东、西文化交流的事实和对彼此文化相互尊重的愿景。期待这本以不同理论取向来看待艺术治疗的书能协助华人世界的治疗师化理论为挑战,激发出更贴近服务对象情境脉络的实务做法。

陆雅青
2019年1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阅到书中关于“人本主义艺术治疗”的部分时,那种被全然接纳和尊重的温暖感几乎扑面而来。作者详细阐述了以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如何渗透到艺术治疗的理念和实践中,强调了治疗关系中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重要性。这与我之前接触到的一些强调技术和疾病分类的治疗模式截然不同,它更侧重于发掘个体内在的成长潜能和自我修复能力。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治疗师如何运用倾听、回应和镜像化的技巧,帮助来访者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感,即使是那些被压抑或被视为负面的部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关于抑郁症患者通过绘画表达内心孤独的案例,治疗师并没有试图“纠正”她的画作,而是通过引导她探索画面的色彩、线条和空间,最终帮助她发现了画中隐藏的希望的种子。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化过程,让我看到了艺术治疗在增强个体力量和自我实现方面的独特价值。

评分

“动力学取向艺术治疗”的章节,我感觉像是潜入了一个色彩斑斓却又暗流涌动的地下世界。作者对弗洛伊德、荣格以及后继者的理论进行了解读,并展示了这些理论如何在艺术创作的象征意义、集体潜意识的图腾以及移情与反移情的动态中得到体现。读到关于“意象”的讨论时,我惊叹于艺术家如何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到潜意识的细微之处,而艺术治疗师又如何通过解读这些意象,帮助来访者揭示内心深处的冲突和未被满足的需求。书中对“游戏”和“象征”在艺术治疗中的作用的阐释也十分到位,它让我认识到,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探索和整合的过程,在其中,被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破碎的自我得以修复。我尤其被那个关于梦境绘画的案例所吸引,患者通过重复描绘一个模糊的梦境场景,最终逐渐清晰地展现出童年创伤的记忆,这种通过视觉语言解锁内心秘密的方式,让我对艺术治疗的深度和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在阅读完关于“整合性艺术治疗”的章节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将各种艺术治疗取向孤立地呈现,而是最终导向了“整合”的理念。作者阐述了不同理论流派的优势与局限,并强调了在实际治疗中,如何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需求和文化背景,灵活地选择和融合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书中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设计多维度艺术治疗方案的思路,比如结合了人本主义的建立安全关系,认知行为的结构化练习,以及动力学的深度探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整合模板”,而是强调了治疗师自身经验、敏感度和创造性判断的重要性。这种开放性的、以人为本的整合模式,让我觉得艺术治疗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治疗师不断学习、反思和创新的实践。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全面的艺术治疗知识的“洗礼”,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艺术治疗取向大全:理论与技术》确实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著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开篇部分对艺术治疗历史渊源的梳理,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了几个重要的名字和时间点,而是巧妙地将艺术治疗的萌芽置于更广阔的人类对自我探索和表达的文化背景之下。从原始洞穴壁画的象征意义,到不同文化中仪式性艺术的运用,再到精神分析早期对梦境和视觉意象的重视,作者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艺术治疗哲学基础。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连接起人类古老的艺术冲动与现代心理治疗的实践,让我对艺术为何能成为一种治疗工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早期艺术治疗实践者的介绍也十分生动,他们如何在没有明确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凭着直觉和对人类心灵的深刻洞察,开启了这一充满创造力的领域,这本身就极具启发性。而且,作者在引述文献时,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将理论观点融入流畅的叙述中,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引人入胜,为后续章节深入探讨各种治疗取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认知行为艺术治疗”时,展现出一种非常务实和循序渐进的风格。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艺术治疗似乎更多地与情感和潜意识挂钩,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与认知和行为改变的紧密联系。作者详细解释了如何将认知重构、行为激活等CBT的核心技术融入到艺术治疗的过程中。例如,书中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通过艺术创作来识别和挑战负面自动化思维的练习,比如让来访者将他们的负面想法具象化为特定的形象,然后通过改变这些形象的颜色、形状,甚至赋予它们新的叙事,来达到改变思维模式的目的。还有一个关于暴露疗法与艺术结合的案例,让我在理解如何处理恐惧和焦虑方面有了新的视角。作者强调了艺术创作在提供安全空间进行练习和反馈的重要性,这让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CBT技术变得更加柔和易接受。整段的叙述逻辑清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紧密,给我提供了很多可以直接应用于个人成长或引导他人的实用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