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2:客家形成与社会运作

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2:客家形成与社会运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客家研究
  • 台湾客家
  • 客家社会
  • 客家文化
  • 客家历史
  • 社会运作
  • 族群研究
  • 台湾史
  • 客家形成
  • 学术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辑为《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主题丛书第二辑,书中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台湾客家族群从观念到地域社会运作的图景,反映历史学者如何在当代观念与历史文献之间,在立场暧昧的文字与地方社会实态之间,在含煳的数字与具体的田野调查之间,寻找出自己对于客家的理解。

  第一部分「客家族群形成」,收录三篇以清代研究爲主的文章,试图对台湾客家形成史在理论与方法上的进展,做一初步勾勒;第二部分「社会运作机制」则收录了八篇文章,分别以土地开发、商业经营、家族及宗教等不同角度,探讨台湾北、中、南和东部不同客家社区如何形成与运转,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淀成被视爲「文化」和「传统」的因素。大体而言,前者是「客家」作爲族群概念的建构性,后者则是客家地域社会的建构性,二者相配合,共同构成台湾客家如何在学术脉络中再现的历史。

  ◎关于「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
  本主题丛书的出版构想,源于客家委员会的学术委员会,目标是将分散于各学术期刊的优质论文,依主题性质加以挑选、整理、编辑,重新编印出版,能让国内外客家研究学者乃至一般读者,迅速掌握过去学术界对该主题的研究累积,通过认识台湾「客家研究」的各种面向,理解台湾客家社会文化的诸多特质,作为国家与客家族群发展知识基础。丛书,除了汇整台湾客家研究的各主题(特色),也望能促进学、政双方,乃至台湾民间社会共同省思台湾客家的未来。
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2:客家形成与社会运作 本书收录了二十篇精选的学术论文,深入探讨了台湾客家社会各个面向的历史、文化与现实议题。 本选辑旨在搭建一个多维度的对话平台,呈现近年来台湾客家研究的前沿成果,尤其聚焦于客家族群的形成脉络、传统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下的适应与变迁。 本书的结构清晰,分为四大主题板块,力求全面而深入地勾勒出台湾客家社会的面貌。 --- 第一部分:客家族群的溯源与认同建构(Origin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本部分聚焦于理解台湾客家如何从历史的洪流中走来,并在特定的地理与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族群身份。 1. 闽粤械斗与早期社会结构: 论文追溯了清代初期台湾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重点分析了客家族群在与闽南族群的互动与冲突中,如何通过聚落的军事化防御(如围龙屋、土楼的修建与防御体系的建立),巩固其生存空间与社会组织。研究细致考察了械斗的起因、过程与和解机制,揭示了早期客家社会的高度集体主义和互助精神的形成基础。 2. 语言接触与方言的地理分化: 本部分包含了几篇语言学研究,分析了台湾客家话(四县、海陆、饶平等腔调)的语音演变路径。论文通过对不同聚落中语言变异的田野调查,探讨了早期移民群体的来源地差异、迁徙路线以及与周边族群的语言借用现象。特别关注了在现代教育体系推广国语的压力下,客家话的代际传承困境与抢救性记录的努力。 3. 祖籍信仰与谱牒文化的维系: 客家文化中对祖先的敬畏是构建族群记忆的核心要素。本组论文考察了台湾各地客家宗祠(如祖厅、家庙)的建筑形制、祭祀规范与管理制度。通过对族谱(如“家训”、“家乘”)的文本分析,揭示了客家族群如何利用书面记录来界定内部成员、确立社会地位,并对“唐山公、台湾祖”的身份认同进行再诠释。 4. 空间叙事与“客家庄”的地理意象: 研究者们不再将客家庄视为单一的地理实体,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被文化意义不断重塑的“空间叙事”。论文考察了地名学、风水观念在客家聚落选址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外来叙事(如殖民政府的行政区划、战后的都市化进程)如何影响客家人对自身“在地性”的认知。 --- 第二部分:传统社会运作与经济模式(Traditional Socio-Economy) 本部分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日据初期,台湾客家社会赖以维系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权力分配体系。 5. 土地制度与佃农经济: 详细剖析了客家人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山坡地或丘陵地带所发展出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论文对比了自耕农、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客家地主在管理土地时所体现出的家族主义色彩。同时,研究了垦殖过程中“以会为单位”的集体融资与劳动组织(如“互助会”、“公议会”)的功能。 6. 盐业、矿业与边缘性生计: 客家社区往往不局限于农业。本组研究探讨了在特定区域内,客家人参与的边缘性经济活动,如早期盐场的开垦、煤矿与非金属矿产的开采,以及其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贡献与社会地位的影响。这些活动如何塑造了客家劳工的集体形象与社会网络,是重要的探讨方向。 7. 宗族权力结构与内部治理: 客家社会的权威往往建立在宗族血缘之上。论文分析了“宗老”、“族长”的产生机制、权力的行使范围,以及他们如何调解内部纠纷、维护族群秩序。研究特别关注了在面对外部国家权力时,宗族组织如何成为一种双重代理(既是族群的保护者,也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 8. 妇女角色与家庭经济的支撑: 深入考察了客家家庭中妇女的经济贡献与社会地位。不同于部分闽南社会对女性行动空间的严格限制,研究发现客家妇女在农忙、副业生产(如纺织、米酒酿造)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持家”能力往往是家族经济稳定的关键。 --- 第三部分:文化变迁与现代性冲击(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Modernity) 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战后台湾社会转型,客家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调适。 9. 教育理想与知识分子的兴起: 本部分探讨了客家人对“读书”的重视如何转化为一种社会动员策略。研究分析了早期客籍知识分子(如在日治时期或战后通过留学获取社会资本者)如何反哺社区,并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提升客家族群的社会能见度。 10. 宗教信仰的融合与重构: 考察了客家信仰中,道教、民间信仰(如伯公信仰)、佛教与新教(特别是长老教会的传入)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分析了外来宗教如何被“客家化”,以及新教信仰在某些客家社区中成为建构新的社会资本与政治动员工具的过程。 11. 传统技艺的衰落与再造: 针对客家蓝衫、传统陶艺、米食文化等物质文化遗产,本组论文分析了工业化对传统手工业造成的冲击,以及当代艺术家、文创工作者如何试图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框架下,对这些技艺进行“发明性转化”与市场定位。 12. 城市化进程中的“离散”与“回归”: 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客家人向都市迁移,形成了“都市客家人”群体。论文探讨了他们在都市空间中如何维持或放弃其族群标记,以及“客家意识”在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中如何被重新形塑。 --- 第四部分:政治参与与文化运动(Politics and Cultural Activism) 本部分关注客家议题如何在后威权时代进入公共政治领域,并成为社会运动的核心议题之一。 13. 战后政治版图中的客家因素: 分析了国民党政府在台湾早期对客家社区的政治动员策略,以及客家籍政治人物在不同历史阶段扮演的角色。研究侧重于客家作为“次等群体”在权力分配上的结构性困境。 14. 台湾客家运动的兴起与诉求: 详细梳理了自1980年代后期开始的客家文化复兴运动的历程。本部分重点分析了运动的核心诉求,包括语言正名、设立客家电视台、争取社区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等。 15. 地方派系与客家政治: 考察了在地方治理层面,客家社区内部的派系运作与权力网络。论文对比了传统宗族势力与现代选举政治之间的张力,揭示了地方政治如何成为维持或颠覆族群优势地位的场域。 16. “客家庄”的文化景观工程: 批判性地审视了政府自1990年代以来推行的“客家庄重建”与文化观光政策。研究探讨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文化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再现了客家文化,以及其在商业化过程中对传统意义的稀释或扭曲。 17. 跨国比较视野下的台湾客家: 探讨了台湾客家与中国大陆(特别是广东、福建)的客家群体在文化适应、政治定位上的异同。通过比较研究,反思台湾客家身份的独特性,以及其在“大中华”叙事中的定位问题。 18. 媒体呈现与客家形象的建构: 分析了大众媒体(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中对客家人的形象塑造。研究关注了媒体如何再现或误读客家人的勤俭、保守或强悍等刻板印象,及其对当代客家青年自我认知的影响。 19. 土地正义与环境运动: 考察了客家社区在面对大型开发项目(如水库、工业区、高速公路)时所采取的抗争模式。论文分析了客家人如何将维护传统土地作为捍卫文化生存权的一部分,体现了其环境伦理的内核。 20. 当代客家青年与文化再探: 关注新一代客家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如何以更具批判性、更具实验性的方式,重新诠释和实践他们的客家身份,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客家文化新的生命力与表达形式。 --- 《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2:客家形成与社会运作》 是一部面向学术界、政策制定者及所有对台湾族群史和文化变迁感兴趣的读者的重要参考书。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多学科的整合视角和对复杂现实的细致梳理,为理解台湾多元社会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石。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主编──陈丽华


  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历史学研究所助理教授。曾在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台湾大学、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学术专长为台湾社会史、客家族群史及历史人类学,着有《族群与国家:六堆客家认同的形成(1683-1973)》一书。

主编──庄英章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员、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讲座教授。曾任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院长。专长领域为文化人类学、历史人口学、客家研究、汉人社会结构。

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总主编──张维安

  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人文社会学系教授。曾任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院长、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院长、国际客家研究中心主任、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学术兴趣为社会学理论、经济社会学、资讯社会学与客家研究。

图书目录

编者及作者介绍
学术研究与客家发展:《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主题丛书序  张维安
《客家形成与社会运作》导论  陈丽华、庄英章

【客家族群形成】
从台湾历史地理的研究经验看台湾客家研究  施添福
清初台湾方志的「客家」书写与社会相  李文良
从客家族群关系之形塑看清代台湾史志中之「客」:「客」之书写与「客家」关系之探究  林正慧

【社会运作机制】
清代一个务实拓垦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凤家族为例  吴学明
隘粮与大租:清代竹堑地区合兴庄的隘垦事业与闽粤关系  陈志豪
台湾中部「客仔师」与客家移民社会:从文献到田野所作的考察  李丰楙
客家人的宗族建构与历史记忆塑造:以台湾六堆地区为例  陈丽华
台东县客家族群之分布及其社会文化  黄学堂、黄宣卫

图书序言

导论

陈丽华、庄英章


  翻开本卷,读者或许和编者有一样的疑问:如何在一本小书当中,涵盖30 年来台湾客家历史研究的丰硕成果呢?编者曾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反覆搜检,精挑细选出几十篇文章,再经过反覆取舍留下其中8 篇,过程中当然免不了挂一漏万、令人有遗珠之憾。我们也明白,这些文章想要满足读者对于客家历史最新进展的好奇,或许还远远不够;但是若它们能够成爲线索和引子,让大家可以按图索骥,进入一个新奇而广阔的思维世界,对本书的使命便有一个交代了。

  本书总共分爲两部分:第一部分「客家族群形成」,收录了施添福、李文良与林正慧撰写的3 篇以清代研究爲主的文章,试图对台湾客家历史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进展,做一个初步的勾勒;第二部分「社会运作机制」,则收录了5 篇文章,以土地开发、商业经营、家族及宗教等不同角度,探讨台湾北、中、南和东部不同客家地域社会如何形成与运转,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淀成被视爲「文化」和「传统」的因素。大体而言,前者是「客家」作爲族群概念的建构性,而后者是客家地域社会的建构性,二者相配合,共同构成了台湾客家如何在历史脉络中形成的历史。

  一、谁是客家人?

  第一部分收录文章的三位作者,实际上均已经或即将出版专着,其观点的丰富和厚重性远不止于此。不过,这三篇文章还是颇具有代表性,在问题意识、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都已经进一步深入,超越了以往的研究:客家不应再被视爲是一个固化的、具有文化同质性的群体,而是在清初以来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环境下塑造的,反应的是当时社会状况。三篇文章的研究视角亦各有千秋,正好可以互补参读。

  施添福的文章原本是一篇会议讲稿,读者从字里行间仍可以感受到生动的口语色彩。虽然极爲简短,却在20 世纪末提出了一个至今学术界仍要面对的大哉问:什么是客家?这一问题的缘起,与其地理历史研究经验有关。他发现北部竹堑地区一些客家大家族的祖籍,是中国大陆广东省的陆丰、海丰、饶平、三阳(揭阳、潮阳、海阳)等地接近沿海的地区;在历史上,这些地区无论是大陆粤东还是台湾南部六堆地区的观点,都不属于客家的范围。因此他说,「我并不怀疑他们现在的客家身分,我只是怀疑他们的祖先是不是客家。」一语道破了客家的建构性,因爲这一归类背后有丰富的历史过程,代表了台湾客家族群建构的特殊性。

  由此出发,他也怀疑台湾史上的名词「福佬客」,其代表的人群究竟来自于广东境内的福佬文化区,还是客家文化区?若是前者,则其原本就是福佬人,和客家并没有什么关系。连带的问题是三山国王是否是客家乡土神,因爲在广东它曾是福佬和客家共同崇祀的神明。文章的结尾以一系列问题告终,并没有直接回答建构的时间点和机制,不过后来他在《全球客家研究》上发表了系列长文,可以说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系统的回答。这些文章加起来便是一本专着的分量,碍于篇幅本书无法全收,但是他追溯了客家从「本贯主义」(即户籍登记中原本的籍贯)到「方言主义」这一至今仍在持续的转变及其制度面的、社会运作面的、传播面的转变机制。(註1)对于后来的客家研究者而言,他的问题将始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起点。

  李文良的文章在其客家系列研究中,也是篇幅较短的一篇。他同样质疑历史上的客家书写问题,不过在研究方法上却让人耳目一新:不再将清初文献上的客家书写视爲是历史事实,而是思索掌握书写权力的书写者,如何透过塑造他者来反映其内心的想法与观感。在他看来,清初客家书写集中在康熙50 年代的三本地方志书上,其中的客家形象亦有同质性:即祖籍为广东省潮州府,维生方式为佃耕或佣工,文化形态为聚居、好事轻生、健讼乐斗的一群人。这样一种客家形象与其说是历史事实,毋宁说是按照作爲文化中心、常常亦是地主阶层的漳泉士绅的反面打造的,它一方面将他者彻底负面化,另一方面也将丰富、复杂和流动的人群样貌单纯化。换句话说,它要凸显的并不是清初历史上的客家书写是有关客家民系如何迁徙台湾的历史,而是掌握书写权力的漳泉士绅,在面对流民大量涌入、社会结构岌岌可危的社会状态,将焦虑心态投射在一个负面的他者(客)身上的结果。

  这样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使我们的关注点从书写对象,转向了隐身在幕后的书写者本身。通篇读起来逻辑缜密,亦引人入胜。在2011 年出版的专着中,他深入探究了康熙至干隆年间,台湾南部六堆客家地域社会的形成过程。

  全书不断在质疑与反思历史上的「客家」书写,与今日客家族群之间的差距,并透过地权、学额、地方志书写和拜祭等角度去细致地衡量,为反思历史上的客家书写开创了典范。(註2)

  林正慧的文章,更以「何谓客家」这一问题作爲开篇。在文中,她系统梳理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客家研究的历程,并对将文献上的「客」等同于客家民系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在她看来,「闽即福,粤即客」的看法与其说是历史事实,不如以说是一种迷思。由于文章颇长,有必要另辟一节稍作解说。

  二、客家作为历史过程

  林正慧的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她首先追溯了客家研究的学术史,并透过史料分析,讨论了客家方言群的形成过程;然后转入文本分析,进一步探究了粤东及台湾历史文献中有关「客」的书写与客家族群的关系,并比较分析了其间的异同之处。

  客家方言群是如何形成的?学界已经有了南宋说、明清说等不同看法。林正慧在族群边界理论的基础上,认爲族群和互动与接触是方言群自觉意识产生的基础。她追溯了历史文献中关于「客」的记载,发现它是对外来移民的通称,并不和特定语言群体直接相关。就广东地区的记载而言,则大部分是广东本地人对来自于福建或「江、闽、湖、惠」诸县移民的他称,虽然多指讲客语者,但背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客家族群概念,而是对于毗邻不同文化区的直观认知。不过,由于文化隔阂和资源竞争,至迟到清中叶,「客家」已经成爲客语方言群体的自称。近代客家知识分子罗香林爲了反击本地人的污名化,而将客家历史大幅提前,并塑造了血统纯正论,对后世的认知亦有极大影响。

  而台湾的历史文献中,也出现了大量「客子」、「客人」、「客民」等名称。她指出除了清初颇具负面的记载外, 大部分叙述较爲平实。这一名称似乎暗示了一个文化形态同质的人群,但实际上内部可能包含了语言、文化异质的广东福佬和客家两大文化群体。因此将文献中的粤等同于客,亦存在很大问题。随后,她也对粤东及台湾文献中对于「客」记载的相似与相异之处进行了比较,认爲相似之处在于皆指流徙、佃耕之民,相异之处则在于赣南、粤东等地历史上均有大规模的土客冲突,本地住民始终对于「客」有极大敌意,而客家方言也成爲不同来源的客语群体划分边界的依据。而在台湾, 虽然「客」的群体中的确大部分来自于粤东客家,但是二者仍无法直接划等号,清廷亦以籍贯划分人群,以致客家方言群无法完全诉诸方言界限去凝聚认同。

  可以看出,她最爲关注的并不是具有文化共性的客家如何形成,而是具有自觉意识的客家方言群体如何形成。同时,她的眼光并不囿于台湾。在与华南社会的比较中,台湾社会的特性亦被凸显出来。同样,她亦出版了专着,将清初至战后台湾客家的形塑历程,作了迄今爲止最爲细致而详尽的梳理,读者有兴趣亦可以找来閲读。(註3)

  若说以上三位研究者为我们揭示了「客家」概念如何在台湾社会形成的历史,那么从文献和概念转入台湾地方社会的实际运作过程,台湾客家群体又具有哪些特殊的「文化」和「传统」,其形成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爲何,以至于在客家方言群体自觉或族群观念衍生的时代,可以轻易地转化为文化上同质性的象征呢?

  第二部分收录的五篇文章,便试图彰显台湾客家族群形成过程中,地方社会在制度与文化上更深层的结构过程。读者可以发现从地域上,涵盖了台湾北部桃竹苗、中部彰云嘉、南部六堆及东部后山地区的客家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不同地域的拼合,更重要的其中涉及到的几大文化机制,均有其更深远的渊源,如隘的设立可以追溯到明代在边疆地区的制度;宗族制度则是明清以来,地方社会为适应明中叶后的礼仪、商业与赋役变迁而发展出来的独特机制,在广东地区尤为盛行;「客仔师」则可追溯到整个粤东、闽西客家地区活跃的民间道教闾山派传统。对这些文化符号的分析,有助于明白台湾与其它地域社会既共存、又独特特性的形成。

  三、土地制度

  北部桃竹苗地区是台湾最大的客家聚居区,居中的新竹在历史上既是行政与文化中心,也是近几十年来台湾史研究关注的重镇。本书作者中的施添福、吴学明,以及陈志豪、李文良(此外还有本书未收录的林欣宜等),均曾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探讨过该地隘垦制度的建立,对于不同社区或族群关系的影响,可谓是台湾史上讨论热度最高、研究最爲透彻的区域。(註4)而本书收录的两篇文章,正是在这一学术关怀下积淀的成果。

  在边疆地区设立「隘」作爲军事防卫性机构的做法,并不是台湾独有的发明。早在明代,中国大陆诸多边疆地区便有设立,在客家地区亦同样有设隘,并由地方人士自己选举关长管辖。(註5)而根据陈宗仁的研究,清代台湾隘制的发展,同样亦可以放在边防政策演变的脉络下观察。早在康熙年间以降,官方便试图在汉人和番人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因此採取了竖立界碑、堆土牛、颁行禁令等等办法。同时由于执法的兵额有限,干隆上半叶遂改变巡守的做法,演化出定点设立关隘,由熟番及汉人乡勇守御的策略,成爲台湾历史上18 至19 世纪重要的边疆制度。(註6)回到地域社会的脉络,北台湾的闽粤籍移民从一开始便以防番设隘的名义,从事各种土地拓垦活动,地方豪族也开始承揽隘务,设立隘寮招揽隘丁。随着隘垦制在新竹地区的推进,闽籍和粤籍群体展开了怎样的互动关系,便是这两篇文章要告诉读者的故事。

  吴学明的文章,关注的是隘垦机制与姜家家族发展的关系。姜家领导的金广福大隘,是北台湾规模最大的武装拓垦集团。在文中,他运用丰富的第一手史料,细致勾勒了姜家雍正至干隆初来台之后,不断冒险犯难屡次迁徙,向山区拓垦第一线推进的故事。来台之初,姜氏便在靠近港口的红毛港地区从事佃耕,干隆后期,家族大部分成员转战更靠近内山的九芎林地区;道光咸丰年间少量家族成员更向南越过头前溪,深入到大隘、北埔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姜家在隘垦事业中的突出角色,是家族上升的关键。他也深入分析了抱隘、借隘等机制的运作,以及姜家在其中的参与:抱隘类似于一田两主制,由另外一位经营者承包上手的隘务;借隘则是借他人之隘进行经营。他们也透过投入公共事业,以及参与地方宗教祭祀活动,建立在区域拓垦中的核心地位,家族祖先甚至被部分地方庙宇供奉。然而,他也指出这一拓垦型家族的发展存在限制,缺乏对于科举的投入、男性成员早逝以及晚清之后官方对于民间隘垦事业态度的改变,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全文未完)

  註1 施添福,〈从「客家」到客家(一):中国历史上本贯主义户籍制度下的「客家」〉,

  《全球客家研究》,2013 年11 月,第1 期,页1-56;施添福,〈从「客家」到客家(二):粤东「Hakka• 客家」称谓的出现、蜕变与传播〉,《全球客家研究》,第2 期,页1-114;施添福,〈从「客家」到客家(三):台湾的客人称谓和客人认同(上篇)〉,《全球客家研究》,2014 年10 月,第3 期,页1-110。

  註2 李文良,《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 ~ 1790)》(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

  註3林正慧,《台湾客家的形塑历程:清代至战后的追索》(台北市: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5)。

  4 施添福,《淸代台湾的地域社会:竹堑地区的历史地理硏究》(新竹县竹北市:新竹县文化局,2001);吴学明,《金广福垦隘研究》(新竹县竹北市:新竹县立文化中心,2000);陈志豪,〈清帝国的边疆治理及其土地制度:以新竹头前溪中上游地区为例(1790-1895)〉,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12;Lin Hsin-yi, “The Formation

  of Taiwan Society--The Case of the Zhuqian Area”. D. Phi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xford, 2012.

  5 杨彦杰,《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硏究》,客家传统社会丛书第2 册(出版地不详: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6),页217-221。

  6 陈宗仁,〈十八世纪清朝台湾边防政策的演变:以隘制的形成为例〉,《台湾史研究》,第22 卷,第2 期(2015 年6 月),页1-44。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2:客家形成与社会运作》真的让我脑洞大开!虽然书中关于客家形成的具体论述和对社会运作的详细分析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但光是看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引言,就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上的多元文化融合充满好奇,客家作为一个重要的族群,他们的历史渊源、迁徙路线以及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发展壮大,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部分。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关于早期客家先民如何克服艰辛,在这片土地上开垦荒地、建立家园的叙述,一定充满了故事性。同时,我也很好奇,客家作为一个拥有独特语言、习俗和价值观的群体,他们在台湾的社会结构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与闽南人、原住民等其他族群互动、融合,最终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台湾社会图景?这本书似乎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动力和文化张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客家人的社会组织、宗族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在维系社群、处理纠纷、传承文化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那种扎根土地、团结互助的精神,我想正是客家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分

我对《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2:客家形成与社会运作》这本书充满了期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里面的所有论述,但它所触及的主题——客家形成与社会运作,正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我常常思考,一个族群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身份标识?客家人,作为在中国南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客家人群,他们是如何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保持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书中或许会详细梳理客家先民从北方南迁的地理路线、迁徙动机,以及在不同地域所经历的文化适应与融合过程,这其中一定充满了艰辛与智慧。而“社会运作”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客家人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是如何组织自己的社会生活的。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社会网络,如何处理内部的矛盾冲突,如何维系宗族社群的团结?或许书中还会探讨客家人的经济模式、宗教信仰、节庆习俗等,这些都构成了客家社会独特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研究视角,帮助我理解客家这个族群在台湾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身的社会运作,为台湾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贡献力量。

评分

《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2:客家形成与社会运作》这本书的名头实在响亮,我虽然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仅凭书名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刻学理价值。我尤其被“客家形成”这个概念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族群的起源故事,更可能是一部关于身份建构、文化演变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史诗。书中想必会涉及客家人漫长而复杂的迁徙历程,从北方中原地区一路南下,经历重重困难,最终在这片亚热带的土地上扎根。这种迁徙的经历,必然塑造了客家人独特的性格和价值观,比如坚韧不拔、勤劳节俭、重视教育等。而“社会运作”则将目光投向了客家人在台湾落地生根后的生活图景。我非常好奇,在台湾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客家人的社会结构是如何运作的?他们的家庭制度、婚姻习俗、祭祀礼仪等方面,是否保留了浓厚的客家特色?同时,他们又是如何与闽南人、外省人等其他族群进行互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展开合作或竞争的?这本书很可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台湾社会结构复杂性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不同族群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台湾的独特社会肌理。

评分

最近沉迷于阅读《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2:客家形成与社会运作》,虽然书中的许多研究细节我还在消化吸收中,但我对它所构建的宏大叙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族群的当下,必须回溯其过往的形成过程。这本书的名字就点出了核心——“客家形成”,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我想象书中会详细梳理客家人的起源、南迁的轨迹,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经历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还关注“社会运作”,这让我联想到客家人在定居台湾后,是如何组织自己的社会,建立起一套独特的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的。我特别好奇,他们是如何在新的环境中,保留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同时又如何与当地社会进行互动,融入其中?书中会不会探讨客家人的经济活动,比如他们擅长的农业、手工业,以及这些经济活动如何支撑起他们的社会网络?还有,像宗族、祖籍观念等,这些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因素,在台湾客家的社会运作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客家社会结构、权力分配、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深刻见解,让我能够更立体地理解客家人的生活逻辑。

评分

拿到《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2:客家形成与社会运作》这本书,我感到非常兴奋,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书中具体的学术论文,但其主题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移民文化和族群认同的形成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客家无疑是台湾社会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移民群体。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剖析客家如何“形成”的框架,这让我想到,客家人的身份认同是否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迁徙的历程以及与不同族群的互动而不断被建构和 re-defined 的?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他们的迁徙原因、定居的策略,以及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他们是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社会运作”这个词组也让我产生了无限遐想,它可能涵盖了客家人的社会组织方式、家庭结构、社区关系、甚至是政治参与等方方面面。我很好奇,客家人在台湾社会中是如何形成独特的社会资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本来维系社群的凝聚力,并寻求发展空间的?这本书所涉及的研究,很可能揭示了许多关于文化适应、族群融合以及社会资本累积的宝贵经验,这对于理解台湾社会的多样性和韧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