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台湾风险社会:分析与策略

面对台湾风险社会:分析与策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风险社会
  • 社会风险
  • 公共政策
  • 社会分析
  • 风险管理
  • 政治风险
  • 两岸关系
  • 社会发展
  • 政策建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现今所面对的「风险社会」,包含了许多生活中的人为而且现代性的风险,以及受人为影响的自然环境灾难。这些风险几乎已全面性地笼罩在台湾人民的居住环境与日常生活之中。

  全书十章内容主题环绕着农地破坏与污染所影响的粮食安全风险、弱势族群的居住安全风险,以及核废料风险等三项具体风险课题,并深入解析台湾民众和学者风险认知之异与同。

  本书清楚铺陈了当前台湾「风险社会」的各个重要面貌。此外,也探访学界与民间团体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风险之出路。换言之,本书期望能提供系统的「避凶」政策之途,更盼能让全民建构「趋吉」之道。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萧新煌


  现任中央硏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讲座教授、台湾亚洲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暨总统府资政。研究领域包括:环境运动与永续发展、亚洲中产阶级、公民社会组织与民主化、台湾与东南亚的客家族群认同。最新相关着作有《台湾地方环境的教训:五都四县的大代志》(主编)(2015,巨流)、《台湾的都市气候议题与治理》(合编)(2017,台湾大学出版中心)等。

徐世荣

  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教授兼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主任、台湾农村阵线前理事长、惜根台湾协会理事长。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学士及硕士、美国德拉瓦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政治学系硕士、都市事务及公共政策学院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地政策、都市计画,及第三部门等。强调沟通实践及行动参与,认为一个成熟的民主社会需要有蓬勃发展的公民社会。《土地正义:从土地改革到土地征收,一段被掩盖、一再上演的历史》获得2017年文化部图书金鼎奖。

杜文苓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环境规划博士,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兼民主创新与治理中心主任、国际责任科技网络理事、地球公民基金会、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以及环境权保障基金会董事。研究领域为:环境治理与永续发展、科技与社会、风险沟通与决策、公民参与/审议民主等。着有《环境风险与公共治理:探索台湾环境民主实践之道》,曾获中央社十大潜力人物――社运环保类、吴大猷先生纪念奖等的肯定,是一位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并重的学者。
 

图书目录

总论 面对台湾三大风险与因应风险策略/萧新煌、徐世荣、杜文苓
一、前言
二、本书论述架构
三、剖析台湾风险及冲击和对策:粮食安全风险、居住风险与核废料风险
四、因应风险与社会共识:民意与行动
五、面对风险台湾社会的策略刍议

第一章 农地受难记:温水煮青蛙的粮食安全/徐世荣、廖丽敏、蔡宜铮
一、前言
二、严重的农地流失问题──到底还有多少优良农地?
三、农地流失所产生的粮食安全风 030
四、农地流失的问题根源
五、农地流失问题的解决
六、结论

第二章 农地变形记:蔓爬于农地的违章工厂/吴沅谕、蔡宜铮、徐世荣
一、前言
二、风险理论与文献回顾
三、违章工厂图像
四、农村现场,农民不能与不愿面对的风险
五、风险资讯的系统性隐蔽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三章 农地违章工厂的农地环境风险/林耀东、徐世荣、林正錺
一、前言
二、农地与灌溉渠道污染
三、农地污染潜势及风险
四、预防及减轻农地污染风险方案

第四章 原住民居住风险与韧性:屏东与台东三个部落的探讨/纪骏杰、李佩纯
一、前言
二、文献探讨
三、来义部落的迁村困境
四、红叶部落的异地重建共识
五、好茶部落的文化韧性
六、结论

第五章 环境不正义的省思:民间核废论坛的诤言/杜文苓
一、前言
二、文献回顾
三、核废政策中的公民审议
四、重返社会的核废政策辩证
五、总结

第六章 核废何从:迁不出的兰屿恶灵/杜文苓
一、前言
二、停滞不前的核废处置政策
三、风险沟通失焦与信任丧失
四、回馈制度的冲击与兰屿社会发展的挑战
五、在地反核的难题
六、结语:后核废时代的兰屿想像

第七章 环境风险到社会实践:气候变迁下的风险知觉与公民参与环境行动/萧新煌、林宗弘、许耿铭
一、前言
二、从风险知觉到集体行动
三、研究方法
四、回归分析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 社会资本,且慢?天灾、食安、全球风险与民众感知/林宗弘、许耿铭、萧新煌
一、前言
二、风险社会与社会资本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四、分析结果
五、结论

第九章 知道了,行不行?低碳社会转型的民意基础/许耿铭、萧新煌、林宗弘、周桂田
一、前言
二、文献检阅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分析
五、结论:研究发现与建议

第十章 最遥远的距离?民众与中研院学者的风险感知与减灾政策偏好/萧新煌、许耿铭、林宗弘
一、前言
二、风险社会里的科学社群
三、研究设计与资料来源
四、统计结果与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图书序言

编者序

  这本书是我们执行了三年的「面对风险社会的台湾:议题与策略」整合型计画的成果。它经学术谘询总会审查通过,由中央研究院永续科学中心所资助,计画执行期限是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们能在结案后不到一年内顺利出版成书问世,算是有效地向前述两个中研院审查和资助单位交代,我们全体计画参与者都感到兴奋和欣慰。我们当然也要先谢谢中研院的慷慨资助。

  这本专书也是继前面《台湾地方环境的教训:五都四县的大代志》(萧新煌主编,2015)、《台湾的都市气候议题与治理》(萧新煌、周素卿、黄书礼主编,2017)两本书之后,第三本改写自中研院永续科学中心研究计画成果而成的书。从书写地方环境史、研拟都市气候治理,再到面对风险社会,分别剖析了台湾三个环境重大主题的时间脉络;亦即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三部曲。当时我们分别依序提出上述三个大型计画时,或许没有这种「三部曲」的构想,但当第三个集体计画完成出版后,我们回顾一下这三个前后计画的精神和主旨,的确感到有此趋向。

  本书有十章,分别探讨台湾目前已必须面对三大事关公共生活领域的风险问题,和分别研拟政府、民间公民社会部门必须立即採取的对策,以及进一步分析当下台湾民众的风险知觉、敏感度,和相关的「抗风险个人和集体行动」。换言之,本书希望不但能提供系统的「避凶」政策之途,更盼能让全民建构「趋吉」之道。

  本计画参与的研究同仁,为数共7人,总主持人为萧新煌教授,分支计画一「农地资源破坏与粮食安全风险」的主持人是徐世荣教授,协同主持人是林耀东教授;分支计画二「居住安全风险与弱势族群」的主持人是纪骏杰教授;分支计画三「科技风险:核废料之争议」的主持人是杜文苓教授;分支计画四「比较台湾民众与知识社群的风险认知、沟通与信任差距」的主持人是萧新煌教授,协同主持人是林宗弘教授和许耿铭教授。参与的研究助理人数也多达39人,马美娟担任总计画助理,不但任劳任怨,更是绩效优异,在此致谢。此外,各分支计画诸位前后任期的助理,包括吴沅谕、蔡宜铮、陈泉潽、刘学墉、黄信翔、施香如、李佩纯、卢姵岑、谢蓓宜、蔡馥宇、方俐文、陈威志、谢宗震、陈慈愔、许令儒、曾庆瑄、蔡雅琄、张聿婷,也一併表达谢意。

  让所有计画参与同仁深深感到遗憾和哀伤的是分支计画二主持人纪骏杰教授在2018 年3月14日因病过世,距我们完成研究还有8个多月。他的过世让我们感到人生无常;在出书前夕,更思念他与我们三位编者长年有过的共同合作研究经验和他对环境社会学领域的推广和贡献,我们长记在心,也愿以本书做为大家对他的怀念和感佩。
 

图书试读

着名德国学者Beck于1986年提出「风险社会」概念时,正是欧洲发生了最严重的车诺堡核灾过后不久之际。这个位于东欧乌克兰、离德国2,000公里远的核电厂,发生了事故却影响了整个西欧地区,这的确是不可预测风险的最佳写照。Beck指出了现代性带来的风险和早期的自然风险有显着的不同,包括:由技术-经济决策产生的重大影响;风险的不可测性;后果的延续性;大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全球影响性;以及风险与日常生活的高度相关性等(Beck 1992),这些特性都展现在车诺堡核灾及其后续的诸多影响上。他主要关心的是现代性带来的各种人为产制风险(如核能、化学制品),以及当代社会如何系统性地面对与处理这些风险,他并称现代的社会为风险社会。
 
质言之,所谓「风险」就是由现代化(全球化)所造成和引发的「系统性」灾难和不安全性,而其源头往往肇因于组织化的失职,完全是涉及「公共生活领域」的安危,已非个人能力所能解决和处理。
 
Beck的《风险社会》(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指出,当代高科技社会存有非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包括各种环境污染、核子辐射与灾变、生物科技、医药用品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风险,与传统工业社会所认知到的风险不同。Beck 的风险社会定义:「一种有系统必须处理来自现代化本身产生的危害和不安全性」(Beck 1992: 21)。顾忠华与郑文辉(1993)分别从情境、追求、理想与生活动力等四面向,比较了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差异(请参见表0-1)。他们指出,工业社会对于「平等」价值的肯定以及着重于个人正面利益、物质生活及社会福利提升的追求,反面来说,就是对于财富分配的「不公平」集体焦虑是工业社会本质。然而到了「风险社会」时代,必须加入对于各种环境风险之忧心以及企求规避、免于风险之社会价值,反过来说,就是对风险分配「不安全」的集体焦虑,变成了「风险社会」的本质。但这并非可以推论风险社会的特质只担心「不安全」,我们或许可以进一步阐释,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其实是系统性地「不公平分配」给社会中的强、弱和富、贫的个人、群体、阶级和族群。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面对台湾风险社会:分析与策略》这个书名,我不禁联想到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涌现出的各种社会议题。我一直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感到兴趣,而台湾作为一个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又积极拥抱现代科技的社会,其所面临的“风险”想必是独一无二且极具研究价值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台湾在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认同等方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孕育出新的社会风险。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基于实证研究的分析,揭示这些风险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更重要的是,“策略”这个词吸引了我,我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些创新的、具有可行性的应对方案,不仅仅是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也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层面的应对之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社会所处的复杂环境,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面对台湾风险社会:分析与策略》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社会变迁的关切。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风险”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而“台湾”作为我们华人世界中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其所面临的挑战也必然是复杂而多元的。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那些隐藏在台湾社会表象之下的结构性风险,比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或是高科技产业发展背后可能隐藏的数字鸿沟和隐私安全问题。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风险的真实存在和潜在影响。而“策略”这个词,更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渴望从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帮助个体和社会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这些风险的思路和方法,学习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稳定,如何在挑战中发现机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台湾社会的当下,并展望其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面对台湾风险社会:分析与策略》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我一直认为,当代社会,无论在哪个角落,都无法回避“风险”这个概念。而“台湾”作为华人社会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其所面临的风险,想必有着其特殊的背景和深层的逻辑。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探讨那些宏观层面的风险,比如地缘政治的变动、全球经济的波动对台湾经济的影响,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和社会冲击。同时,我也非常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到微观层面,去分析那些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风险,例如社会信任的瓦解、社会不平等的加剧,或者是新型犯罪的出现。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去解构这些风险的成因,并且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指南,帮助我在理解台湾社会复杂性的时候,也能找到应对挑战的方向,从而更好地认识和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文化底蕴和民众的韧性深感敬佩,也因此对这本书的潜在内容充满了期待。书名中的“风险社会”几个字,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而“台湾”这个具体的地域指向,则让我好奇这些普遍性的风险在台湾的特殊土壤上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我特别想了解的是,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社会张力,比如世代之间的价值观冲突、贫富差距的扩大、或者是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长远影响,在书中是否会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具体的事件和现象,用数据和分析来支撑其观点,让我们能够看到“风险”是如何在台湾社会中滋生蔓延的。更重要的是,“策略”这个词给我带来了希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如何构建一个更加 resilient(有韧性)的社会。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学习如何以更积极的姿态去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面对台湾风险社会:分析与策略》,但我一直以来对台湾的社会变迁和潜在风险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社会议题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帮助我梳理这些复杂现象的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风险的根源,并且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我尤其关注的是,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双重驱动下,台湾社会面临着哪些独特的挑战?是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就业不安?还是社会撕裂加剧引发的信任危机?抑或是环境变迁带来的生存威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严谨的学术分析,结合生动翔实的案例,为我揭示一个更加清晰的图景。当然,最关键的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问题的描述,更能提供富有建设性的“策略”,帮助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个体,甚至整个社会,能够更从容地应对这些挑战,甚至化危为机。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台湾当下以及未来走向的窗户,让我能以一种更理性、更积极的态度去拥抱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