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研究与社会政策

障碍研究与社会政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障碍研究
  • 社会政策
  • 残疾人权益
  • 包容性发展
  • 社会福利
  • 无障碍环境
  • 康复
  • 社会保障
  • 弱势群体
  • 政策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障碍研究(Disability Studies)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障碍者权利的倡议而兴起,强调的是障碍者的贡献、经验、历史与文化。本书为继2012年《障碍研究:理论与政策应用》一书,再一次以障碍者为主体出发,探讨身心障碍理论模式与立法发展,并进一步检视其于不同面向之社会政策议题的展现。

  本书除包含前一版之教育、健康、劳动、无障碍等章节的修订,尚新增交通、贫穷、自我倡导、家庭照顾者等章节。全书共计15章,适合大学部与硕士班学生上课使用,也适合对于障碍研究有兴趣的学者、实务工作者及一般民众参考。

  本书作者群大都对于障碍研究有特定研究经验与着述累积。希望能启发读者如何看待自己与其他不同身体经验的他人,并让读者能了解障碍研究的多元风貌与各种论述的起源与意义,以改善读者对障碍者的了解与态度。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王国羽


  目前为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系兼任教授,退休前为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系教授。研究专长为障碍研究与相关政策及智障者老化相关研究,过去将近三十年时间长期参加国际智能障碍科学研究学会,担任该会理事等职务,推动亚洲地区的相关领域研究者网路建置工作。本身担任国内外学术期刊主编与编辑委员等,也在过去十年投入学术伦理工作,参与成大与中正大学研究伦理中心的设立与运作。

林昭吟

  台北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英国伦敦政经学院社会政策博士。研究兴趣为身心障碍与健康(Disability and Health)。相关着作为〈身心障碍者老化现象之概念探讨与初探性实证研究〉、〈当「不标准的病人」遇到医疗专业体制:身心障碍者就医经验的质化分析〉等学术论文。

张恒豪

  台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Mānoa分校博士。现任台湾障碍研究学会理事长。研究兴趣着重于障碍者权利运动、障碍研究的理论、障碍的文化与再现、障碍与教育、障碍与健康等。目前正进行障碍者权利论述的在地转译研究。
 

图书目录

序言
楔子─在社区中生活:体验障碍/王国羽

第 1 章 西方社会障碍历史与文化│张恒豪、苏峰山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障碍在西方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障碍文化的兴起与挑战
第四节 障碍者的正名与文化再现
第五节 结论:台湾脉络下的障碍历史与文化

第 2 章 障碍理论与政策:分配政治与公民身分│洪惠芬、王国羽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分配政治:国家、市场与家庭
第三节 障碍者的理想生活图像:社会模式与形式正义
第四节 从社会模式到人权模式:对障碍作为差异的再省思

第 3 章 障碍模型发展与核心概念│王国羽
第一节 损伤、障碍、功能限制与互动关系
第二节 医疗、社会、人权模型
第三节 测量层次与统计资料收集
第四节 台湾身心障碍人口资料与架构

第 4 章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功能与障碍分类及台湾身心障碍者鑑定制度设计│严嘉枫、王国羽
第一节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功能与障碍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and Health, ICF)系统
第二节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功能与障碍分类─儿童及青少年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 Children and Youth Version, ICF-CY)
第三节    台湾身心障碍鑑定与需求评估政策: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功能与障碍分类之应用历程

第 5 章 障碍立法发展与法律权益│林昭吟、张恒豪、苏峰山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国际组织与主要国家之障碍立法
第三节    我国之障碍立法:从慈善迈向权利
第四节    障碍者权益之相关法律议题
第五节    结论

第 6 章 无障碍环境│邱大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基本概念
第三节    无障碍相关法规
第四节    科技与社会变迁
第五节    结论

第 7 章 交通与行动力│潘佩君
第一节    前言:交通可近性与交通贫穷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现行交通政策、措施、方案介绍
第三节    交通可近性与障碍者健康的关系
第四节    《身心障碍者权利公约》(CRPD)中的交通可近性
第五节    使用者的外出行动经验与意见

第 8 章 身心障碍者的照顾支持服务:从机构照顾到自立生活│王育瑜、周怡君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身心障碍者照顾与支持服务的概念与西方经验
第三节 身心障碍者照顾与支持服务的台湾经验
第四节 结论

第 9 章 自我倡导│王育瑜、林惠芳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自我倡导」概念的起源与内涵
第三节 国际组织与联盟性团体推动自我倡导的努力
第四节 结论

第 10 章 家庭照顾者│陈芳珮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家庭角色与家庭照顾
第三节    照顾经验
第四节    家庭照顾相关政策法规与服务
第五节    家庭照顾支持政策之设计
第六节    结论

第 11 章 医疗与健康照顾│林昭吟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理论观点
第三节 障碍者的健康问题与健康状况
第四节 障碍者的健康照顾需求与就医障碍
第五节 我国障碍者的健康照顾政策与研究
第六节 结论

第 12 章 障碍研究与融合教育│张恒豪、邱春瑜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特殊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特殊教育与不平等
第四节    特殊教育的标签与污名
第五节    身心障碍权利公约与障碍者的教育权
第六节    台湾的障碍者教育权的实践与反思
第七节    结论

第 13 章 障碍者的劳动与就业│吴秀照、陈美智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障碍者就业的观点探讨
第三节 障碍者就业政策与相关措施
第四节 我国障碍者的劳动状况与就业促进经费
第五节 障碍者职业重建服务的理想与现实
第六节 结论

第 14 章 障碍者与贫穷议题│王玉如、王国羽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贫穷与障碍动态累积循环的关系
第三节 人权模式的「差异」贯穿贫穷问题的核心
第四节 社会福利所得保障政策的矛盾

第 15 章 身心障碍、性别与性自主权│邱连枝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障碍研究:从性别盲视到酷儿理论
第三节    身心障碍女性的性别处境:「双重边缘化」(double marginalization)及残缺的性别图像
第四节    身心障碍者的「性/情慾」:性自主权的一体两面
第五节 结论

 

图书序言



  本书是继上次障碍研究第一本专书《障碍研究:理论与政策应用》之后,我们所编辑的第二本以障碍研究观点出发,偏向政策运用的专书。第一本书出版之后,到现在第二本书出版,匆匆间已经过了将近六年。

  这六年间,台湾的身心障碍政策与体制,因签署CRPD 国际公约,台湾历经第一次国家报告审查,也经历试图将国际审查委员意见转换为在地政策的过程与讨论。因为公约国家报告撰写与审查的经验,让我们社会有机会面对台湾身心障碍体制与政策的问题及困境。因此,在这第二本书中,我们增加新的章节,例如讨论障碍者所面临外出的交通运输问题,贫穷问题、居住、倡议等障碍者所面临的切身权利问题与政策实施的问题。在这六年间,我们在去年成立「台湾障碍研究学会」,代表学术界逐渐形成对障碍研究领域的肯认及研究人力的开展。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第二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反映过去几年台湾障碍研究学者努力的成果。因此,这本书不是第一本书的改编,更严格说是在第一本书的基础上,更新、添增与反馈过去读者使用第一本书的经验,重新再编辑的第二本障碍研究与政策的专书。

  本书中,我们增加对障碍研究与国家政府之间的辩证与讨论,主要是在国家报告审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台湾社会容易混淆权利与福利的概念,障碍者主观的意愿往往朝向由国家一肩扛起所有责任,有意无意轻卸家庭与个人的责任。所谓社会照顾,某种程度是照顾的社会化,可是社会化的程度与各方(家庭、个人与市场)三者的分配与责任应如何纳入照顾政策讨论呢?过往台湾社会政策的主要观点,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似乎应承担所有责任与义务,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国家无法承担所有的责任时,採取外包方式解决服务提供的问题,可是当服务体制或提供服务过程出现问题时,政府又须回头负起最终的责任。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出现在身心障碍服务体制与系统。因此,回过头来检视国家、家庭与个人三者之间的责
任、义务与疆界,似乎是正当其时的发展。

  本书编辑过程中,我们邀请年轻世代的学者,加入我们的阵营,因为篇幅有限,我们无法将所有年轻世代的与障碍研究相关学者完全纳入成为本书的作者。因此只能就本书所需要的巨视观点将分析相关政策的学者纳入,但是也许下一本书,就可以由他们接续展开不同研究的成果与累积更为丰富的经验。本书篇幅增加到十五章,内容也更为丰富与多元。希望能给授课老师更多的材料与观点。

  内容安排上,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以障碍研究理论、历史发展、概念模型与测量为主。第二部分为身心障碍相关政策,以提升障碍者能力、促进参与社会等积极作为之政策为主,例如障碍者就业、医疗、教育、无障碍设施、交通、辅具等。第三部分则是偏向家庭、性别、照顾、居住、贫穷、救助与倡议等相关政策。章节安排尽量以一个学期内容为主,各章节作者尽量列出问题与讨论,让修课同学可以参考与反思。

  限于时间以及人力,仍然有很多值得纳入的议题,如文化、政治参与、障碍与族群,特别是原住民、新住民的障碍议题以及障碍与高龄化,例如障碍者的老化与高龄者的障碍化、障碍的跨国比较分析、障碍与NGO、社会企业、障碍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等议题。希望有志者继续投入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出版,丰富台湾障碍研究的内涵。

  本书要特别感谢所有参与作者无私地投入,仍愿意在这个不鼓励基础教科书出版的高教环境下,积极地投入教科书的撰写。还要感谢国立台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台湾发展中心赞助两次专书工作坊,让作者们有机会聚在一起讨论,使全书更有系统的整合。同时,感谢巨流出版社在编辑上的建议,让我们在写作上能更贴近读者的需求。最后,特别感谢两位协助校稿、修订格式的助理─陈昱维与李哲玮,若没有他们的协助,这本书则无法顺利出版。主编群的分工不排序,以姓名笔划排列。

王国羽、林昭吟、张恒豪

图书试读

第二章   障碍理论与政策:分配政治与公民身分
 
第四节  从社会模式到人权模式:对障碍作为差异的再省思
 
ADA 通过并施行之后没几年,英国政府也在障碍团体的施压下于1995 年实施《障碍歧视法案》(The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 简称DDA)。到了2000 年,欧盟甚至将「禁止以障碍为由的歧视」明订为政策方针,建议各会员国将「反歧视措施」纳进障碍政策的议程中(Bickenbach et al., 1999;Pearson & Watson, 2007)。2006 年联合国通过《身心障碍者权利公约》(Conventions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简称CRPD)并在两年后生效,Bickenbach(2009)认为它象征由个人/医疗模式所主导的那种传统福利国家的障碍政策典范正式告终,新的典范开始取而代之。
 
一、CRPD 作为障碍人权模式:对社会模式的超越
 
尽管在对障碍的概念上深受社会模式的启发,但是大多数论者都指出:CRPD 对障碍政策的立场并不纯粹是对社会模式论点的复制,而是一种超越社会模式的「人权模式」(human right model)典范(Bickenbach,2009;Degener, 2016)。Degener(2016) 试图从以下六个面向去比较CRPD 作为障碍的人权模式与社会模式之间的不同,借以指出:CRPD 作为人权模式超越社会模式的创新性。
 
(一)就「应然层次」去指出损伤不能阻碍平等人权的取得
 
社会模式将障碍视作「社会建构」的结果,是对障碍者困境「实然层次」的描述。人权模式虽然接受社会模式对障碍的概念,但它进一步就「应然层次」主张:障碍者的身心功能损伤不能成为他们取得平等人权保障的阻碍。
 
(二)单凭反歧视立法不足以成事
 
对社会模式来说,障碍者无法工作与无法独立生活的依赖处境既然是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对障碍者的压迫,是一种歧视,那么最好的政策回应策略自然是反歧视立法。但CRPD 作为人权模式障碍政策典范并不只诉诸反歧视立法。Degener(2016: 4)认为CRPD 其实同时涵盖两组人权概念:一是跟反歧视立法关系密切的法律与政治权利;另一组则是涉及物质资源重分配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
 
换言之,CRPD 虽然採用社会模式对障碍的概念,但它并未像Silvers的形式正义那样完全扬弃传统福利国家对障碍者的政策回应策略。显然以分配正义为诉求的重分配制度,也是CRPD 人权模式促成障碍者取得平等公民身分并充分融入社会生活,必须仰赖的政策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历史和社会变迁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普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一个社会是如何演变的,那些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和制度,又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这本书《障碍研究与社会政策》的出现,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一过程。我希望书中能够追溯历史,探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如何理解和对待“障碍”这个概念的,以及这些理解又是如何影响了社会政策的演变。我尤其感兴趣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对障碍的认知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又如何推动了社会政策的革新。此外,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讨社会政策在构建社会公平和促进包容性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阻碍。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社会政策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与社会现实、人类认知以及历史进程相互交织、动态发展的。它应该能展现出历史的纵深感和理论的严谨性。

评分

我是一名对信息技术及其社会影响充满热情的技术爱好者。最近,我开始思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是否会为我们理解和应对“障碍”提供新的可能性,同时又可能带来新的挑战?《障碍研究与社会政策》这个书名,恰好触及了我正在思考的这个问题。我渴望书中能够探讨,科技的进步如何能够被用来识别、评估和干预各种形式的障碍,例如通过辅助技术、智能康复系统等。但同时,我也担心,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加剧现有的不平等,比如数字鸿沟、算法偏见等,从而为某些群体设置新的“障碍”。我希望书中能够对这些技术层面的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社会政策建议,以确保技术发展能够真正服务于构建一个更包容、更公平的社会。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超越传统的障碍研究范畴,将前沿科技的影响纳入考量,为未来的社会政策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洞察。它应该能有一种现代感和前瞻性。

评分

终于下决心打开这本《障碍研究与社会政策》,说实话,刚拿到书的时候,我被它的厚度惊到了。封面设计简洁,没有花哨的图案,传递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绝非一本轻松读物。我一直对社会学和政策研究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和议题。这本书的标题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渴望了解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有哪些“障碍”是长期存在的,它们又是如何被社会政策所定义、理解和回应的。翻开扉页,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严谨的文献引用和清晰的章节结构,这预示着作者在梳理理论和实践时,必然下了不少功夫。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障碍,不仅仅局限于生理上的限制,更希望能够触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所形成的无形壁垒。同时,对于“社会政策”这一部分,我期望看到的是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这本书能否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这是我最关注的地方。目前,我还在对书中的理论框架进行初步的认知,但已能感受到其内在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会是一场思维的挑战和精神的盛宴。

评分

作为一个在非营利组织工作多年的社会工作者,我经常在一线接触到各种各样需要帮助的群体,也深切地体会到现行社会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这本书《障碍研究与社会政策》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久旱逢甘霖。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障碍认知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各种障碍背后的复杂成因,包括其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无论是关于无障碍环境的建设、社会融入的促进,还是相关福利制度的完善,都希望能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案。我们常常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策本身存在滞后性或者执行不到位。《障碍研究与社会政策》如果能为我们揭示政策的短板,并提出改进的方向,那将是对我们基层工作者最大的支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成功的案例分析,以及对失败案例的深刻反思,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的心情有些低落,生活好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偶然间翻到这本书,书名《障碍研究与社会政策》好像冥冥之中就触碰到了我内心最敏感的地方。我不是学者,也不是政策制定者,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每天都在为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奔波,偶尔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好像被某种无形的力量阻碍着前进的脚步。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共鸣。我希望它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生活会如此艰难,是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障碍”。也许,书中那些关于社会政策的讨论,能让我明白,原来我们所经历的困难,并非仅仅是个人原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制度造成的普遍性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更加平易近人、更贴近生活的语言来讲述这些复杂的议题,让我能够理解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并从中找到一些可以指导自己实际生活的启示。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找到突破困境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