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序言
楔子─在社区中生活:体验障碍/王国羽
第 1 章 西方社会障碍历史与文化│张恒豪、苏峰山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障碍在西方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障碍文化的兴起与挑战
第四节 障碍者的正名与文化再现
第五节 结论:台湾脉络下的障碍历史与文化
第 2 章 障碍理论与政策:分配政治与公民身分│洪惠芬、王国羽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分配政治:国家、市场与家庭
第三节 障碍者的理想生活图像:社会模式与形式正义
第四节 从社会模式到人权模式:对障碍作为差异的再省思
第 3 章 障碍模型发展与核心概念│王国羽
第一节 损伤、障碍、功能限制与互动关系
第二节 医疗、社会、人权模型
第三节 测量层次与统计资料收集
第四节 台湾身心障碍人口资料与架构
第 4 章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功能与障碍分类及台湾身心障碍者鑑定制度设计│严嘉枫、王国羽
第一节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功能与障碍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and Health, ICF)系统
第二节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功能与障碍分类─儿童及青少年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 Children and Youth Version, ICF-CY)
第三节 台湾身心障碍鑑定与需求评估政策: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功能与障碍分类之应用历程
第 5 章 障碍立法发展与法律权益│林昭吟、张恒豪、苏峰山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国际组织与主要国家之障碍立法
第三节 我国之障碍立法:从慈善迈向权利
第四节 障碍者权益之相关法律议题
第五节 结论
第 6 章 无障碍环境│邱大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基本概念
第三节 无障碍相关法规
第四节 科技与社会变迁
第五节 结论
第 7 章 交通与行动力│潘佩君
第一节 前言:交通可近性与交通贫穷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现行交通政策、措施、方案介绍
第三节 交通可近性与障碍者健康的关系
第四节 《身心障碍者权利公约》(CRPD)中的交通可近性
第五节 使用者的外出行动经验与意见
第 8 章 身心障碍者的照顾支持服务:从机构照顾到自立生活│王育瑜、周怡君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身心障碍者照顾与支持服务的概念与西方经验
第三节 身心障碍者照顾与支持服务的台湾经验
第四节 结论
第 9 章 自我倡导│王育瑜、林惠芳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自我倡导」概念的起源与内涵
第三节 国际组织与联盟性团体推动自我倡导的努力
第四节 结论
第 10 章 家庭照顾者│陈芳珮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家庭角色与家庭照顾
第三节 照顾经验
第四节 家庭照顾相关政策法规与服务
第五节 家庭照顾支持政策之设计
第六节 结论
第 11 章 医疗与健康照顾│林昭吟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理论观点
第三节 障碍者的健康问题与健康状况
第四节 障碍者的健康照顾需求与就医障碍
第五节 我国障碍者的健康照顾政策与研究
第六节 结论
第 12 章 障碍研究与融合教育│张恒豪、邱春瑜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特殊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特殊教育与不平等
第四节 特殊教育的标签与污名
第五节 身心障碍权利公约与障碍者的教育权
第六节 台湾的障碍者教育权的实践与反思
第七节 结论
第 13 章 障碍者的劳动与就业│吴秀照、陈美智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障碍者就业的观点探讨
第三节 障碍者就业政策与相关措施
第四节 我国障碍者的劳动状况与就业促进经费
第五节 障碍者职业重建服务的理想与现实
第六节 结论
第 14 章 障碍者与贫穷议题│王玉如、王国羽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贫穷与障碍动态累积循环的关系
第三节 人权模式的「差异」贯穿贫穷问题的核心
第四节 社会福利所得保障政策的矛盾
第 15 章 身心障碍、性别与性自主权│邱连枝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障碍研究:从性别盲视到酷儿理论
第三节 身心障碍女性的性别处境:「双重边缘化」(double marginalization)及残缺的性别图像
第四节 身心障碍者的「性/情慾」:性自主权的一体两面
第五节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