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变态心理学(2版)

图解变态心理学(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
  • 犯罪心理学
  • 精神疾病
  • 心理健康
  • 图解
  • 科普
  • 行为分析
  • 人格障碍
  • 心理学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提供浅显、易读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入门知识及实务技能。
  ★以一页文、一页图的编排方式,使得文字和图表相互辅佐,达到生动活泼的观念呈现。
  ★「知识补充站」提供一些轶闻、趣事及实用技巧,以使生硬的知识能具体化于实际生活层面。

  变态心理学是整个人类心理探讨中最为神秘、引人兴趣的领域之一。每个社会对于何谓个体「正常」的存在状态,都抱持相应的一些概念,诸如什么是适当的行为方式,什么是合理的想法及情绪。任何时代,总是有些人被认定是疯狂的,但随着不同的时空背景,不仅心理病态的诊断标准不同,如何处理这些边缘人群的程序方案也不同,这表示变态心理学处于不断演进中。

  本书试图以简明的粗线条,向读者介绍变态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门派,以及发展的基本脉络。在编排上採取图解的方式,把复杂的概念化约为简易的关系图、树状图、流程图甚至漫画图,方便读者两边对照内容,以收专业、易懂而易记之效。
 
认知革命:探索人类心智的未知疆域 本书简介 导言:心智的深层结构与演化 本书旨在引领读者深入探索人类心智的复杂性与演化历程,聚焦于认知科学、神经生物学以及心理哲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建立在个体对信息的感知、处理、储存和提取能力之上。理解“认知”这一核心功能,如同理解一台精密复杂机器的运作原理,不仅关乎我们如何思考,更决定了我们如何感受、决策乃至构建社会结构。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人类认知系统的多层次构建展开,从最基础的神经元层面的信息传递,到宏观层面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语言、推理和意识的涌现。我们避开对既有心理学流派的简单回顾,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路径——解构认知过程的内在机制,并追溯其在人类适应性生存中的演化根基。 第一部分:感知与表征——构建世界的基石 认知并非对外部世界的被动接收,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性的过程。本部分将详细剖析感觉信息如何被编码、转化并储存于心智之中。 第一章:感觉系统的神经基础与阈限 本章聚焦于感觉输入如何转化为神经信号。我们将深入探讨视觉、听觉、触觉等主要感觉通道的转导机制,重点分析量化感知——即环境刺激的强度(如光子数量、声波振幅)如何被精确地映射到动作电位频率上。不同感觉模态间的跨模态整合(如视觉与听觉的同步效应)将作为核心案例进行研究,揭示大脑如何创建统一、连贯的感官体验。此外,对感知阈限(绝对阈限与差异阈限)的深入探讨,将引出对“感知有限性”的哲学反思。 第二章:记忆的结构与动态重构 记忆并非一个单一的存储库,而是一个高度分散、动态重构的系统。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经典的多存储模型(如感觉记忆、短期/工作记忆、长期记忆),转而关注基于联结主义的记忆网络。我们将详细介绍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的提取过程,探讨其易受干扰和“重写”的本质。特别关注记忆的再固化(Reconsolidation)过程,阐明每次回忆都是一次潜藏着修改风险的“重新编辑”行为,这对理解创伤记忆的持久性至关重要。 第三章:表征的语言化与非语言化 心智如何存储抽象概念?本章对比分析了命题表征(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以语言逻辑为基础)与图像表征(Imagery Representation,以具象化模拟为基础)的优劣与适用情境。通过对“概念组块化”(Chunking)和“语义网络”的分析,我们试图描绘出人类知识结构的层次化蓝图。对空间认知中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s)形成机制的探讨,则展示了非语言表征在导航和复杂问题解决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高级认知功能——推理、决策与问题解决 超越基本的信息输入,人类认知的精髓在于其解决复杂问题、预测未来情境的能力。 第四章:启发法、偏差与理性局限 本章挑战了古典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转而深入研究启发法(Heuristics)在日常决策中的作用。我们将详细解析可得性启发法、锚定效应以及代表性偏差等认知捷径的运作机制。通过对前景理论的解析,我们阐明了人类对损失的厌恶感(Loss Aversion)如何系统性地扭曲概率评估。重点分析了这些“认知捷径”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价值,以及它们在现代复杂决策环境下的潜在陷阱。 第五章:因果推理与反事实思维 人类心智对“为什么”的追问是驱动科学进步的内生动力。本章聚焦于因果关系的建立与检验。我们将探讨概率图模型在人类对复杂系统进行推理时的应用,以及我们如何从观察到的相关性中推导出因果性。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即“假如……会怎样”)作为一种强大的心智模拟工具,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悔恨感与满足感,更是复杂系统建模和道德判断的基础。 第六章:语言的生成与句法深层结构 语言是人类认知皇冠上的宝石,但其内部结构远比表面交流复杂。本书将探讨生成语法理论的局限性,转而关注认知神经科学对语言处理的最新发现。我们将分析工作记忆在句子解析(Sentence Parsing)中的负荷效应,以及语境依赖性如何影响词义的选择。特别关注双语者(Bilinguals)的心智结构,探讨两种语言系统如何在认知控制层面上进行相互抑制与激活。 第三部分:心智的涌现与控制 认知科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是理解意识和自我控制的机制。本部分探讨这些高级心理现象是如何从基础的神经活动中“涌现”出来的。 第七章:执行功能与前额叶皮层的调控 执行功能是心智的“总指挥系统”,包括目标设定、计划、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无关信息的能力。本章将详细解析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在维持和调控这些功能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工作记忆负荷测试的分析,揭示PFC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的神经活动模式。对执行功能障碍(如ADHD)的案例分析,将反向论证其在维持心智秩序中的核心地位。 第八章:意识的整合与涌现理论 意识是科学界最大的谜题之一。本书不寻求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而是系统地梳理当前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我们将对比分析整合信息理论(IIT)和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探讨信息在系统内被整合与全局广播的可能性。通过对“盲视”(Blindsight)等临床现象的讨论,我们试图区分“信息处理”与“主观体验”之间的界限。 第九章:元认知——思考我们自己的思考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个体监控和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能力,是学习和自我修正的基础。本章着重研究“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的信心水平(Judgment of Learning, JOLs)。我们将探讨元认知的精确性如何受到情绪和疲劳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系统性的元认知训练来提高学习效率和决策质量。这部分内容强调,心智的最高成就之一在于其能够“反思自身”。 结语:未竟的旅程 人类心智的探索仍在继续。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展望认知科学的未来方向,包括人机交互中的认知负荷优化、跨文化认知差异的神经基础,以及如何利用对心智结构的深刻理解来设计更高效的教育和工作环境。我们所揭示的认知机制,无不指向一个结论:理解我们如何思考,是理解我们是谁的关键。 --- 本书特色: 结构严谨,逻辑递进: 从底层神经信号到顶层意识涌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图景。 批判性视角: 对经典理论保持审慎态度,重点呈现认知科学最新的量化研究成果和模型。 跨学科整合: 深度融合了计算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哲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的视角。 专注于机制而非现象: 不停留在描述心理现象,而是致力于解析现象背后的计算与生物学机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游恒山


  现职:专业译者,翻译之图书超过30种。
  学历: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经历:华邦电子工程师、德碁半导体工程师
 

图书目录

第1章 变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1-1 什么是变态行为?
1-2 精神疾病的分类
1-3 精神疾病的普及率
1-4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1-5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
1-6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
1-7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四)
1-8 研究与伦理

第2章 变态行为的历史与当代观点
2-1 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观点
2-2 走向人道主义之路(一)
2-3 走向人道主义之路(二)
2-4 走向人道主义之路(三)
2-5 变态行为的当代观点(一)
2-6 变态行为的当代观点(二)
2-7 变态行为的当代观点(三)

第3章 变态行为的起因
3-1 素质—压力模式
3-2 多元观点的採取
3-3 生物学的观点与起因(一)
3-4 生物学的观点与起因(二)
3-5 心理学的观点──精神分析论(一)
3-6 心理学的观点──精神分析论(二)
3-7 心理学的观点──较新的心理动力的透视
3-8 心理学的观点──人本与存在的透视
3-9 心理学的观点──行为论的透视(一)
3-10 心理学的观点──行为论的透视(二)
3-11 心理学的观点──认知—行为的透视
3-12 心理的起因(一)
3-13 心理的起因(二)
3-14 社会文化的观点与起因

第4章 临床衡鑑与诊断
4-1 身体机能的衡鑑
4-2 心理社会的衡鑑(一)
4-3 心理社会的衡鑑(二)
4-4 心理疾患的分类

第5章 压力与身心健康
5-1 压力的基本概念
5-2 压力与身体健康(一)
5-3 压力与身体健康(二)
5-4 适应障碍症
5-5 创伤后压力症(一)
5-6 创伤后压力症(二)

第6章 焦虑症与强迫症
6-1 特定畏惧症
6-2 社交畏惧症
6-3 恐慌症与特定场所畏惧症
6-4 广泛性焦虑症
6-5 强迫症及相关障碍症
6-6 身体臆形症

第7章 身体症状障碍症与解离症
7-1 疼痛障碍症
7-2 虑病症
7-3 体化症
7-4 转化症
7-5 失自我感/失现实感障碍症
7-6 解离性失忆症与解离性遁走症
7-7 解离性身分障碍症

第8章 饮食障碍症与肥胖
8-1 饮食障碍症(一)
8-2 饮食障碍症(二)
8-3 饮食障碍症的风险因素和起因
8-4 肥胖的问题

第9章 情绪障碍症与自杀
9-1 情绪障碍症概论
9-2 单相忧郁症
9-3 单相情绪障碍症的起因(一)
9-4 单相情绪障碍症的起因(二)
9-5 单相情绪障碍症的起因(三)
9-6 双相情绪及其相关障碍症
9-7 双相情绪障碍症的起因
9-8 单相和双相障碍症的社会文化因素
9-9 情绪障碍症的治疗(一)
9-10 情绪障碍症的治疗(二)
9-11 自杀(一)
9-12 自杀(二)

第10章 人格障碍症
10-1 人格障碍症概论
10-2 A群人格障碍症
10-3 B群人格障碍症
10-4 C群人格障碍症
10-5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症

第11章 物质相关障碍症
11-1 物质相关障碍症概论
11-2 酒精相关障碍症(一)
11-3 酒精相关障碍症(二)
11-4 酒精相关障碍症(三)
11-5 鸦片及其衍生物
11-6 古柯硷和安非他命
11-7 巴比妥酸盐和幻觉剂
11-8 大麻
11-9 咖啡因和尼古丁
11-10 嗜财症

第12章 性偏差、性虐待与性功能障碍
12-1 同性恋
12-2 性偏好症(一)
12-3 性偏好症(二)
12-4 性偏好症(三)
12-5 性别不安
12-6 性功能障碍概论
12-7 男性的性功能障碍
12-8 女性的性功能障碍

第13章 思觉失调症及其他精神病症
13-1 思觉失调症(一)
13-2 思觉失调症(二)
13-3 思觉失调症的风险和起因(一)
13-4 思觉失调症的风险和起因(二)
13-5 思觉失调症的风险和起因(三)
13-6 思觉失调症的治疗

第14章 神经认知障碍症
14-1 认知类障碍症──谵妄
14-2 认知障碍症
14-3 阿兹海默症(一)
14-4 阿兹海默症(二)
14-5 头部伤害引起的障碍症

第15章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障碍症
15-1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15-2 自闭症
15-3 侵扰行为、冲动控制及行为规范障碍症
15-4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焦虑症
15-5 儿童期的忧郁症
15-6 智能不足

第16章 精神疾病的治疗
16-1 心理治疗的基本概念
16-2 心理动力的治疗
16-3 人本治疗法(一)
16-4 人本治疗法(二)
16-5 行为治疗法(一)
16-6 行为治疗法(二)
16-7 认知识疗法
16-8 认知—行为治疗法
16-9 团体心理治疗
16-10 生物医学治疗(一)
16-11 生物医学治疗(二)

图书序言



  变态心理学是整个人类心理探讨中最为神祕、引人兴趣的领域之一。每个社会对于何谓个体「正常」的存在状态,都抱持相应的一些概念,诸如什么是适当的行为方式,什么是合理的想法及情绪。任何时代,总是有些人被认定是疯狂的,但随着不同的时空背景,不仅心理病态的诊断标准不同,如何处理这些边缘人群的程序方案也不同,这表示变态心理学处于不断演进中。

  当前,精神病理的医学模式,正从生物医学模式朝着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出,健康概念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生物有机体是完整的,心理是健全的,与社会是协调的。这表示变态心理的形成与生物、心理及社会三者均有关系,它们是互相依存、互有影响及互相制约的。

  本书中,精神疾病的认定是依据DSM-5(2013)的诊断准则。DSM-5是在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盛行的一本「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每隔几年,根据最新演进的精神病理观念,它会推出新的版本,以供精神科医师和临床心理师从事实际的诊断。因为版权问题,本书无法一一加以援引,建议读者不妨在阅读本书之际,也在案头放一本DSM-5(「台湾精神医学会」已发行中文版)作为参考。
 

图书试读

1-1 什么是变态行为?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属心理学领域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试图探讨人格的不良适应、变态行为的成因、症状的特性和分类,以及变态行为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等题材。
 
至今,关于什么是变态(abnormality),专家们尚未达成普遍一致的见解,任何定义都被认为是有疑虑的。然而,变态存在一些清楚的要素或指标,任一指标本身都不足以界定变态。但是,一个人具备愈多这些指标的话,他就愈可能拥有一些型式的精神疾病。
 
一、苦恼(distress
 
当事人的心理痛苦被视为变态的征候之一。忧郁症或焦虑症的人们显然如此,但是学生为明天的考试感到忧虑不安,却不至于被认为是变态。
 
二、不良适应(maladaptiveness
 
当事人的行为妨碍对生活目标的追求,不能促进个人福祉。厌食症人们变得极度消瘦,甚至被强迫住院;忧郁症人们显现社交退缩,且可能无法稳定维持工作——这些都是不良适应的实例。
 
三、统计上稀少(statistical rarity
 
当事人的行为模式在统计上相当稀少,而且不符合社会期望。变态也称为「异常」,即「偏离常规或常态」的意思。但这显然涉及价值判断,例如,天才(genius)是统计上稀少,却不至于被视为变态;智能不足(intellectual disability)也是统计上稀少,却被认为异常。因此,社会期望显然扮演了一定角色。
 
四、违反社会规范(violation of the standards of socicty
 
当事人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中关于个人适当举动的期待。当然,这大致上取决于违反的幅度及频率。例如,偶尔随地小便不会被视为变态,但是连续杀人犯几乎立即被认定为变态。
 
五、观察者的不舒适(observer discomfort
 
当事人的行为方式使得他人产生不适感或威胁感。例如,当事人衣衫不整的走在红砖道正中央,挥舞手臂而不停辱骂,引起路人的惶恐而纷纷走避。
 
六、无理性和不可预测性(irrationality and unperdictability
 
当事人的言谈举止显得失去理性,不易为他人所理解,也不能加以预测。例如,当事人认为自己听见不实际存在的声音,且据以採取行动;小朋友在教室中恣意跑动,像是处于失控状态。
 
七、危险性(dangerousness
 
当事人的行为对自己或他人造成危害。例如,当事人多次企图自杀或明确威胁要杀害另一个人;当事人屡次酒醉驾车,危及自己和他人的性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图解变态心理学(2版)》,我感觉自己对人类的脆弱和坚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些被我们贴上“变态”标签的人,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往往是我们在正常生活中难以想象的。它并没有把这些人妖魔化,而是以一种温和而专业的视角,去剖析他们经历的痛苦和挣扎。我记得在看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部分时,书中描绘的那种情感上的不稳定,那种害怕被抛弃的极度焦虑,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它让我明白了,很多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其实是患者在极端痛苦下的挣扎和防御。而且,这本书的图解部分真的非常出色,那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插画,像是在用一种“无声的语言”与我沟通,让我更容易地抓住那些复杂的心理机制。它不是让你去“评判”或“指责”,而是去“理解”和“共情”。这本书让我更加警惕语言的力量,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刻,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心理重担。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坦白说,《图解变态心理学(2版)》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它以一种非常直白但又不失细腻的方式,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黑暗角落,也展现了心理困境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心理障碍的区分与联系的探讨。它并非简单地将各种障碍孤立开来,而是常常会点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点和共病现象,这让我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更加全面和辩证。比如,在讨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时,书中不仅详述了创伤事件的影响,还探讨了它如何与其他焦虑障碍或抑郁症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恶性循环。这种细致的分析,让我觉得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做得非常到位。而且,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在探讨病理的同时,也常常会提及治疗的可能性和希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严重的心理困境,也并非绝望。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人类心理的幽深之处充满好奇,而《图解变态心理学(2版)》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些常人难以理解但又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心理障碍的图文并茂的解读,那些精心绘制的插图,不像枯燥的文字那样冰冷,反而能更直观地触及到核心,帮助我建立起更清晰的概念。举个例子,书中对人格分裂的讲解,通过一系列的场景描绘和心理活动的剖析,让我对“不同人格”之间那种割裂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甚至能感受到患者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痛苦。而且,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人性化,它并没有用过于专业和冰冷的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用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甚至带点故事性的语言来引导我们深入了解。我记得有一次,我读到了关于强迫症的部分,作者通过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将强迫思维的循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不仅理解了“为什么”会这样,更能体会到患者那种身不由己的煎熬。这本书真的不只是在“解释”变态,更是在“理解”变态,它让我对那些在常人视角下显得“奇怪”的行为,有了更多的同情和尊重。

评分

在我看来,《图解变态心理学(2版)》这本书就像一本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百科全书,只不过它更加关注那些“非主流”的篇章。它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题材,反而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将这些复杂的主题呈现出来。我喜欢它在梳理概念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让你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一步步地构建起对某个心理障碍的完整认知。书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类比和隐喻,这些生动的比喻,就像是在为抽象的心理概念画上了具象的符号,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我印象很深的是,书中在解释“认知扭曲”时,用了“滤镜”的比喻,将大脑看待世界的偏差形象化,让我瞬间就能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读起来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吸引力。它让我对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心理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

作为一名对心理学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深化我对变态心理学理解的读物,而《图解变态心理学(2版)》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定义和分类,到各种具体心理障碍的详细介绍,再到其成因、表现以及治疗方法,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不同障碍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症状描述,而是挖掘其背后的认知偏差、情感模式以及可能存在的生物学和环境因素。例如,在探讨抑郁症时,书中不仅仅列举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常见症状,还深入分析了负面思维的自动性,以及应对机制失调等深层问题。这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立体的角度去理解这些复杂的心理状态。此外,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也极具价值,它们不仅仅是理论的例证,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故事,让冰冷的知识变得有温度,也让我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这本书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变态心理学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