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难以亲近,聆赏曲目难以抉择吗?建议您不妨换一种方式,更自由、快乐地进行选曲:以另类、愉快的角度,来欣赏这些充满轶闻趣事的古典名曲,并充实相关音乐知识。因此,本书可以说是和以往同类作品截然不同的一本名曲指南。
本书收罗归纳的名曲轶事,基本上是按年代顺序排列。对于平素总认为古典音乐深奥难懂、以及试图改善自己唱片收藏的读者,本书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线索;另外,对于音乐节目的策划和制作,也极具参考价值。
韦瓦第的协奏曲集《四季》──不做弥撒的神父
J.S.巴哈的《郭德堡变奏曲》──伯爵睡着了吗?
J.S.巴哈的《咖啡清唱剧》──女儿啊,别再喝咖啡吧
韩德尔的《水上音乐》──国王陛下乘船游玩
塔替尼的《魔鬼的颤音》──魔鬼的旋律
L.莫札特的《玩具交响曲》──完全面向孩子的交响曲
海顿的《第四十五号交响曲》「告别」──思乡的表现方法
海顿的《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令人觉醒的一击
马替尼的《爱之喜悦》──不要在结婚仪式上歌唱
莫札特的《安魂曲》──正写着安魂曲去世的作曲家
莫札特的《哈弗纳交响曲》──从小夜曲到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三号交响曲》「英雄」──对拿破崙的尊敬和愤怒
贝多芬的《战争交响曲》──贝多芬的描写音乐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连教科书都刊载的寓言故事
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歌颂人类之爱的独具特色的交响曲
帕格尼尼的《随想曲》等──恶魔附身之人
舒伯特的《吉他形大提琴奏鸣曲》──失传的乐器的名曲
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如同我们的恋爱尚未结束
舒伯特的歌曲《魔王》──分别使用四个人的声音的罕见之歌
白辽士的《幻想交响曲》──疯狂产生的稀世名曲
孟德尔颂的《结婚进行曲》等──婚丧嫁娶使用的古典音乐名曲
萧邦的《离别曲》──电影的片名为何用曲名
萧邦的《夜曲》等──夜曲种种
舒曼的《狂欢节》──带有暗号的乐曲
李斯特的《拉科西进行曲》等──异名同曲
华格纳的《齐格菲牧歌》──庆贺二世的诞生
古诺的《圣母颂》──借用伴奏的歌曲
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等──是交响曲还是协奏曲?
布鲁克纳的《第九号交响曲》等──《第九号交响曲》的不可思议
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等──各种评价过好的话……
托塞利的《忧伤小夜曲》──小夜曲种种
布拉姆斯的《第一号交响曲》──是贝多芬的第十号交响曲吗?
穆索斯基的《荒山之夜》等──幽灵与音乐
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序曲》──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响起的时候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谭》──天方夜谭的世界
马勒的交响曲《大地之歌》──为唐诗谱曲
马勒的《悼亡儿之歌》及其他──追悼死者的音乐
帕德列夫斯基的《G大调小步舞曲》──总统的小步舞曲
戴流士的《孟春初闻杜鹃啼》及其他──隐遁起来的受欢迎的作曲家
萨替的《梨形三小品》及其他──奇特的标题
后 记
说实话,我起初是被《名曲逸话》这个书名所吸引,觉得它应该会是一本轻松愉悦的读物。读了之后,发现它确实如其名,但又远不止于“逸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讲述那些趣味横生的故事的同时,也注入了对音乐美学和作曲家精神的深刻洞察。例如,关于肖邦的章节,不仅仅写了他与乔治·桑的爱情故事,更着重分析了他在创作中如何将波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钢琴曲中,以及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深沉情感和浪漫主义特质。我之前对肖邦的理解比较片面,但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体会到他音乐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指挥家、演奏家与作曲家之间关系的探讨,这些往往是音乐爱好者容易忽略的方面,却对作品的最终呈现至关重要。作者的文笔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优美,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每一篇都像一个精心雕琢的短篇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评分《名曲逸话》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打破了传统音乐书籍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音乐理论书籍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高雅的古典音乐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瓦格纳作品的解读,他并没有回避瓦格纳在音乐上的宏大叙事和戏剧性,而是通过讲述《尼伯龙根的指环》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瓦格纳本人在追求艺术理想时的执着,来展现这位作曲家的非凡之处。读到他如何为了实现自己的歌剧理念,建造拜罗伊特节日剧院,我深感震撼。书中的细节描写非常到位,无论是人物的表情、语气,还是当时的环境氛围,都仿佛跃然纸上。而且,作者的视角非常多元,有时是从作曲家的角度,有时又是从听众的角度,甚至还会引用一些当时报刊杂志的评论,多方面的呈现让故事更加立体和真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更是关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关于他们如何在一个不被理解的时代,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评分对于我这样非音乐专业的读者来说,《名曲逸话》就像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启蒙课。我原本对古典音乐的了解仅限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旋律,但通过这本书,我得以窥见这些旋律背后隐藏的精彩故事。作者的讲述方式非常巧妙,他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音乐概念和作曲家的生平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德彪西的描绘,他如何用音乐描绘出“月光”的朦胧,如何用音色捕捉“海浪”的律动,这些都通过作者的文字变得直观而形象。我之前总觉得印象派音乐有点难以捉摸,但读完这部分,我仿佛真的能“听”到画面,“看见”音乐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不同乐器在作品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出丰富多彩的音乐织体。这些内容让我对音乐的感知维度大大拓宽,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更深层次的色彩、氛围和情感的共鸣。这本书让我对古典音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聆听那些故事背后的乐章。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音乐的“幕后故事”颇有兴趣的人,而《名曲逸话》恰好满足了我这份窥探欲。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流水账式地介绍乐曲,而是巧妙地将每一首名曲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贝多芬的描绘,不仅仅是他音乐上的颠覆与创新,更是他与命运抗争的坚韧。当读到他双耳失聪后,依然在内心的澎湃中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时,我眼眶都湿润了。那种超越肉体痛苦的精神力量,通过文字的力量传递给我,让我对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乐器发展、音乐厅变迁的片段,这些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古典音乐的整体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一个章节,就仿佛完整地经历了一段历史,感受到了音乐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成长并最终绽放光芒的。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名曲的赏析,更在于它对人类创造力、生命韧性的深刻展现。
评分这本《名曲逸话》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古典音乐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我对那些在音乐史册上闪耀的名字们充满好奇,但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却总感觉隔着一层纱。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咔哒一声,就打开了那扇尘封的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莫扎特的那些篇章,不是简单的生平介绍,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将那个充满才华却又有些顽劣的天才具象化。读到他年少时如何凭借惊人的记忆力“抄写”下《格里高利圣歌》的片段,我都忍不住拍案叫绝。还有那些关于他创作某首协奏曲或歌剧时,背后鲜为人知的小插曲,比如某个乐句的灵感来源,或者与某位歌唱家的微妙关系,这些细节让音乐作品不再是冰冷的音符堆叠,而是承载了丰富情感和人生际遇的灵魂。书中的语言非常流畅,时而幽默风趣,时而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仿佛作者本人就置身于那些时代,亲历了这一切。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能沉浸在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世界里,仿佛与那些伟大的作曲家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