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1800~1900(下)

交响曲1800~1900(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交响曲
  • 19世纪音乐
  • 音乐史
  • 西方古典音乐
  • 音乐欣赏
  • 乐谱
  • 音乐作品
  • 浪漫主义音乐
  • 1800-1900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国着名音乐学家P.H.Lang所编辑的十九世纪交响曲总览。除了精辟的解说外,并附有完整之总谱,供您在聆乐时参考分析。收录有:贝多芬英雄、舒伯特未完成、白辽士幻想交响曲等九大着名交响曲的总谱,一次买齐!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图书的详细介绍,字数约1500字,内容独立于您提到的《交响曲1800~1900(下)》: --- 《古希腊城邦的兴衰:从荷马史诗到亚历山大大帝》 作者: 历史学家 亚历山大·马洛里 出版社: 文源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带全彩地图与文物插图 定价: 198.00 元 内容概述 《古希腊城邦的兴衰》是一部深度剖析古希腊文明从荷马时代曙光到希腊化时代终结这一宏大历史进程的权威著作。作者亚历山大·马洛里教授,以其数十载深耕于爱琴海文明的学术积累,为读者构建了一幅立体、鲜活且充满细节的古代世界图景。本书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是对城邦(Polis)这一独特政治形态的本质探讨,深入挖掘了雅典民主、斯巴达军国主义的内在驱动力、文化认同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复杂而又富有张力的互动关系。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逻辑清晰地引导读者穿越时空,从迈锡尼文明的残余阴影中崛起,历经城邦林立的黄金时代,直至被马其顿的铁蹄终结,最终融入更广阔的希腊化世界。 --- 第一部分:黑暗时代与城邦的萌芽(约公元前1200年 – 公元前800年) 本部分聚焦于青铜时代崩溃后的“黑暗时代”,探讨了社会结构的重塑过程。马洛里教授仔细梳理了口头传统的演变,尤其是对荷马史诗中展示的氏族贵族统治(Basileus)形态的解读。他认为,正是这一时期内部的资源竞争和迁徙压力,催生了早期“社群”(Oikos)向“城邦”(Polis)的质变。通过考古发现,本章详细描绘了早期村落如何通过军事和宗教权威的集中化,逐渐形成具有共同政治身份的早期城邦雏形,为后续的“古典爆发”奠定了社会土壤。 第二部分:僭主政治与早期的殖民浪潮(公元前8世纪 – 公元前6世纪) 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改进,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加剧。本章深入分析了“僭主”(Tyrannos)现象的出现。作者挑战了传统上将僭主视为纯粹暴君的观点,认为许多早期的僭主实际上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他们通过支持平民阶层,打破了世袭贵族的垄断,客观上促进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同时,本部分详述了希腊世界的“大殖民时代”,解析了殖民活动对母邦经济结构(尤其是商业贸易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这如何为后来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部分:双雄对峙——雅典与斯巴达的体制对决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之一。马洛里教授用对比的手法,对雅典的“民主”(Demokratia)与斯巴达的“寡头-军政混合体”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比较研究。 雅典篇: 重点剖析了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到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制度的演进,深入探讨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和抽签制度的实际运作机制。作者尤为关注雅典在文化、哲学(如苏格拉底的审判)和艺术领域取得的空前成就,并审视了建立在奴隶制和女性被排斥基础上的自由的局限性。 斯巴达篇: 详尽描述了斯巴达人(Homoioi)的终身军事化生活、对希洛人(Helot)的残酷统治,以及赖考古斯(Lycurgus)的“宪法”如何将国家意志置于一切个人情感之上。作者认为,斯巴达体制的成功在于其极端的效率和稳定性,但其对变革的彻底排斥,最终导致了其在战略远见上的僵化。 第四部分:希波战争与古典希腊的巅峰 本部分细致重构了波斯帝国对希腊的数次入侵(包括马拉松、温泉关、萨拉米斯和普拉提亚战役)。作者不仅关注军事部署,更强调了希波战争对于塑造希腊人“西方/自由”与“东方/专制”的集体身份认同的决定性作用。战争的胜利将雅典推上了爱琴海霸主的地位,催生了提洛同盟,标志着古典希腊文明在文化、艺术和政治思想上的最高成就。 第五部分:城邦的自我毁灭——伯罗奔尼撒战争 马洛里教授将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视为城邦体制的“结构性悲剧”。他借鉴了修昔底德的深刻洞察,分析了权力转移引发的恐惧和不可避免的冲突。本书详细分析了战争中双方的战略失误、亚西比德等关键人物的复杂角色,以及瘟疫对雅典政治和道德的毁灭性打击。战争的结局不仅是雅典的失败,更是希腊人对城邦政治理想的集体幻灭,为后来的马其顿崛起埋下了伏笔。 第六部分:马其顿的阴影与希腊化时代的开端 在城邦体系衰弱的背景下,作者转向了北方新兴的马其顿王国。本章深入分析了腓力二世如何利用希腊的内部纷争,通过外交手腕和高效的军事改革(如马其顿方阵)最终实现了对希腊城邦的征服。随后,本书简要概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及其带来的文化融合效应。作者总结道,虽然城邦的政治自主权终结了,但希腊的语言、哲学和艺术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遗产(Koiné),却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传播开来,开启了“希腊化时代”的新篇章。 --- 学术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对历史文本的严谨批判性解读,并辅以最新的考古学和铭文研究成果。马洛里教授特别强调了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他避免了对雅典的过度美化,同时也公正地评价了斯巴达体制的内在稳定机制。本书配备的详尽的注释系统和参考文献列表,使其成为古典学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 对于希望全面理解西方文明摇篮期政治哲学、军事组织和社会结构演变的读者而言,《古希腊城邦的兴衰》提供了一个既有深度又具可读性的宏大叙事框架。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映照人类社会如何构建秩序、追求理想并最终面对自身局限性的镜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柴可夫斯基:《f小调第四号交响曲》

  • 1 稍慢的行板──中板,有活力地
  • 2 小行板,歌曲风格
  • 3 诙谐曲:反覆拨奏,快板
  • 4 终曲:火热的快板

    布拉姆斯:《F大调第三号交响曲》

  • 1 有活力的快板
  • 2 行 板
  • 3 稍快但不及小快板
  • 4 快 板

    布鲁克纳:《E大调第七号交响曲》的柔板乐章

    德弗乍克:《G大调第八号交响曲》(原称《第四》)

  • 1 有活力的快板
  • 2 柔 板
  • 3 优雅的小快板
  • 4 快板,但不太快

    附录:管弦乐总谱阅读

  •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音乐指南,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激情,将19世纪的交响乐世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眼前。从贝多芬磅礴的气势,到勃拉姆斯深沉的内省,再到马勒宏大叙事的史诗,每一个乐章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我的脑海中回荡。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音乐史,更是在感受作曲家们的情感,体验他们创造力迸发的瞬间。作者对乐曲结构的分析鞭辟入里,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充满艺术鉴赏力的语言,引导读者去发现那些隐藏在音符背后的深意。尤其是在描述瓦格纳的乐剧时,那种史诗般的宏伟和戏剧性的张力,通过文字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仿佛置身于拜罗伊特节庆剧院之中。书中对不同作曲家之间的影响和传承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19世纪交响乐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如何从海顿和莫扎特古典主义的严谨中走向浪漫主义的奔放,又如何在浪漫主义的激流中孕育出新的思潮。这种纵深的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音乐史读物。我甚至能想象到,当我在聆听这些伟大的作品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书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这将极大地提升我的音乐欣赏体验。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音乐殿堂。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板着面孔讲授枯燥知识的模式,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越19世纪的音乐风景。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作曲家风格的描绘,就像是在为我一一画出音乐的肖像。比如,他对肖邦钢琴作品中那份独特的波兰风情和深情款款的描绘,让我深深地沉醉其中。而当笔锋一转,描绘起俄国巡回展览巡回音乐家们的民族主义热情时,我又能感受到那种充满力量和地域特色的音乐召唤。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的分析,更深入地挖掘了音乐创作背后的社会背景、时代思潮以及作曲家个人的生活经历。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19世纪的交响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高峰,而是与真实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的描述,那种朦胧、飘渺,却又充满色彩和氛围的音乐意境,通过作者的文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去重温那些熟悉的旋律,或许这次,我会听到更多之前忽略的美妙之处。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音乐充满好奇心的初学者,我一直觉得19世纪的交响乐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难以窥探全貌。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璀璨时代的大门。作者以一种极其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梳理了1900年之前的交响乐发展脉络。他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详实的案例,将复杂的音乐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书中对不同时期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对比分析,让我对他们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对李斯特的交响诗的介绍,让我理解了这种音乐形式如何突破了传统交响乐的束缚,将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融入音乐之中,极大地拓展了交响乐的表现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乐曲结构和和声语言的讲解,虽然我不是专业音乐人士,但在作者的引导下,我竟然能初步领略到这些音乐“骨架”的精妙之处。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交响乐,不只是听听旋律,更是去理解那些隐藏在音符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它激发了我深入探索不同作曲家作品的兴趣,让我对未来的音乐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有一丝审慎的态度,毕竟“交响曲1800~1900”这个主题听起来就相当宏大。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史的梳理,更是一次深入灵魂的音乐朝圣之旅。作者的视角极其独特,他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机械地罗列作曲家和作品,而是以一种更加感性的方式,将19世纪交响乐的发展进程串联起来。他对不同作曲家之间精神上的联系和艺术上的影响,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挖掘,让我看到了音乐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生命力。例如,他对舒伯特晚期作品中那种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悟,以及他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的描绘,让我对这位“音乐神童”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一些相对“冷门”的作曲家作品的介绍,也让我得以窥见19世纪交响乐领域更加广阔的风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点燃读者的音乐热情,激发我们去主动聆听、去主动思考。它不是告诉你“应该”欣赏什么,而是让你“想要”去感受什么。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远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为有效。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难以用言语一一表达。它如同一部精心编织的音乐史诗,将1900年之前西方交响乐的辉煌篇章,以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够将那些宏大、复杂的音乐作品,用一种充满诗意和哲思的语言进行解读。我尤其沉醉于他对浪漫主义后期作品的描绘,那些充满了挣扎、激情、以及对生命深层意义的追问,通过作者的笔触,在我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读到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时,那种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深邃情感和浓郁的戏剧性,仿佛穿透纸张,直抵灵魂。而当谈及勃拉姆斯与瓦格纳的“新旧”之争时,我仿佛也参与到了那场旷日持久的音乐辩论之中,深刻理解了不同音乐理念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本身,更是关于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关于艺术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它让我对19世纪的欧洲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因为音乐是那个时代最直接、最真挚的表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