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在弥留之际,还用怀表掐算正在演出的《魔笛》此刻进行到哪一场:「听!约瑟芬唱出了她的高音F,而且在降B上坚持住了……」这位年仅36岁的音乐天才,就这样在他的「艺术圣殿」中离开了人间。
魔笛──莫札特最后一滴血
人物表
分场说明
剧本对译
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一系列以西洋歌剧为主的《歌剧经典》脚本译丛,中译和原文对照,其主旨是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尤其是歌剧爱好者,当然也为专业音乐家们,提供欣赏和研究参考资料。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很需要,也很应该去做的事。说「我们」,是既指出版社,也指参与工作的诸多译者和我本人。出版社热切邀请我担任主编,我经过考虑,又找了些可能将会与此事发生连系的朋友们商量,大家都说这是件好事并愿意支持。于是商定了基本规划,着手工作。
传统歌剧源起于十六世纪末的欧洲,先是在义大利,随后是法、奥、德等诸国,从西欧、东欧直到俄罗斯。歌剧作为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极其重要艺术门类,四百年来经历幼稚、开拓、成熟、完美等多个阶段,和内容、表现、技巧、风格、规模等各方面的丰富与扩展,我想,说它是人类文化史上无与伦比的杰出综合艺术形式,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丝毫没有夸张的。歌剧以管弦乐、独唱、重唱、合唱为主体,融汇戏剧、表演、舞蹈、舞台美术,蕴含着文学风采,凝聚了美学和哲理精粹。这一包容无限的恢宏艺术广厦,几个世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听)众,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它长期吸引着各国最具才华的作曲家,不断以令人惊叹的艺术想像力和让心灵颤动的音乐,为各个时代,不同地域的歌剧舞台提供不朽的篇章。十六至十八世纪的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斯卡拉蒂(Scarlatti)、卢利(Lully)、格鲁克(Gluck)、韩德尔(Handel)、莫札特(Mozart)等,到可说是歌剧创作全盛时代的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前期的罗西尼(Rossini)、多尼采蒂(Donizetti)、华格纳(Wagner)、威尔第(Verdi)、古诺(Gounod)、奥芬巴赫(Offenbach)、比才(Bizet)、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普契尼(Puccini)等光彩耀眼的名字还可以写出长长一大串来。他们的作品历演不衰,无论在剧院、音乐厅,还是通过录音、录影,真是风靡了全世界。本世纪初以后,伴随着现代音乐整体趋向,欧洲歌剧新作确已不似前半个世纪那样蓬勃,印象派的德布西(Debussy)将其特有风格带进歌剧领域,稍迟出现了贝尔格(Berg)、布里顿(Britten)等影响逐渐增大的现代歌剧。前苏联则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继续了过去格林卡(Glinka)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kov)等俄罗斯典范歌剧的传统,但也有萧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普罗科菲耶夫(Prokofiev)等的创新。不多年以前在美、英、法等国开始的将传统大歌剧特征溶入轻歌剧,并充分使用当代舞台运作新技巧及现今发达科技各种手段,使新型的、「雅俗共赏」的音乐剧大放异彩。自然,这已经不是原来概念的歌剧了。
但是,有数百年历史和累积了如此丰富遗产、并且因而培育出多少代极为精彩的大批歌唱演员的歌剧,在即使如当前这般五花八门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其原已十分牢固的地位也未曾有所动摇,人们欣赏歌剧的兴趣也没有衰减,并仍然常以之作为个人所进入的社会文化层次的一种标志。世界各大城市巍峨、壮丽的大歌剧院风采依旧,洋溢着现代气息的、辉煌的、新的歌剧殿堂还在继续兴建。
在东方,坦率地讲,也已有不少年所进行的歌剧尝试,虽有些建树,但迄今不仅尚难以与上述源于欧洲的歌剧成就相提并论,而且还有相当差距。因此时至今日仍不得不认为,歌剧这一广阔领域,依然基本上是西方的天地。当然,世上所有艺术创造成果原本都应属于全人类,音乐更是艺术中最少受地域或国界制约的品种,从欣赏角度说,事实上其他地区人们喜爱、迷醉于欧美歌剧艺术宝藏,并不存在任何障碍。再说,东西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因为历史发展条件不一样,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迥异,文化上各有不同特点,这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东西方之间需要的是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分享彼此共有的文化财富。至于互相学习,特别在艺术创造方面,因素极为复杂,其实我看学得很有成就,极为出色,或者并不怎么出色,一时尚不成功,也没有多大关系。中国人欣赏西洋歌剧,欧美人欣赏中国戏曲;中国人学唱、学演西洋歌剧,创作「西式」中国歌剧,现在也已有外国人学唱、学演中国京戏,虽还没听说仿京戏模式写西方戏,却早就有欧洲戏剧家接受了中国戏曲某些特有表现方法。对这些不是彼此都感到很高兴吗?其实无论东方人、西方人、中国人或外国人,都很赞成文化交流,也都知道交流是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再者,好的艺术品,理应是欣赏者越来越多,这原也是作者们的愿望。我想,西洋歌剧和中国观众、听众的关系,也应该是这样的。欣赏、喜欢属于人类共有的艺术珍品,大概并用不着谦让,也说不上是「崇洋」还是「媚中」吧?
不过,中国人听西洋歌剧,毕竟也不是完全没有麻烦,这主要是指语言问题,歌剧比纯交响曲多了这一重困难。有些听众即使具备相当外语能力,也罕能精通各种外语,而且事实上歌剧中也确有些唱词,即使通晓相应外语,也并不都能听得清楚。听歌剧只欣赏音乐而听不懂或听不清唱的是什么?这当然是一大憾事。不明白唱词,毫无疑问会大大限制了对音乐的深入感受和理解。说到这里,《歌剧经典》的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出版者和参与翻译工作的同仁们,衷心盼望他们的努力能使华语范围与懂中文的音乐爱好者和专业音乐家在欣喜地漫步于西洋歌剧的茂林繁花之间,为了倾心欣赏并深切感受和认真研究、学习这些具有强大魅力但比较复杂的艺术瑰宝时,能够得到必要的帮助。
剧目的选择如艺海採珠,疏漏难免,若有大的不当,但愿还有弥补机会。脚本的版本选择只能依据现有条件收集,原则上尽量能和比较典范的演出与录音出版品保持一致。
应该说出版《歌剧经典》也是海崃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在音乐方面的一次愉快友好合作。翻译工作为了方便约请的皆为大陆译者,他们大都是颇具中文造诣的资深音乐家、戏剧家和喜爱音乐的外语专家,其中有些人更多年从事歌剧活动,对传播、普及歌剧艺术不仅经验丰富,而且感情深厚。他们在支持及参与这项工作中显示出来的热情和严肃态度,令我非常感动,谨在此致以诚挚谢忱。
──吴祖强
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显得格外亲切自然,读起来不像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资深乐迷在与你分享他对《魔笛》的热爱。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莫札特生平的趣闻轶事,以及一些在《魔笛》创作过程中发生的小故事。这些细节的加入,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这位音乐天才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比如,书中提到莫札特在创作《魔笛》时,可能面临的一些压力和挑战,这让我更能理解这部作品的来之不易。而且,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解读,也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带有作者独特的思考和感受,这让我觉得,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情不自禁地去哼唱《魔笛》中的旋律,或者想象书中描绘的场景,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奇幻的世界之中。这本书不仅让我“读懂”了《魔笛》,更让我“爱上”了《魔笛》。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它像一个细心的向导,带着我在《魔笛》的世界里细细游览。我一直认为,一部伟大的歌剧,其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动人的旋律,更在于它所构建的那个独特的戏剧空间,以及其中人物复杂的情感纠葛。《魔笛》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童话故事,关于试炼、关于启蒙、关于爱情。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塔米诺王子和帕米娜公主这段感情的描绘,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了波折,经历了黑暗的诱惑和考验,最终走向光明。作者对这些情节的解读,让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内心情感的个体。而且,书中对夜后和萨拉斯托两位角色的对比分析也相当精彩,一个代表着阴谋与黑暗,一个则象征着智慧与光明,这种二元对立的设定,是《魔笛》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对不同版本的《魔笛》的比较,这让我对这部作品的演变和传播有了更深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魔笛》的理解,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更具洞察力的欣赏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十分巧妙,它并没有一开始就铺陈大量复杂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魔笛》的音乐殿堂。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剧中一些关键场景的音乐分析,比如“夜后的复仇咏叹调”,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高音很厉害”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莫札特如何运用音乐的张力、旋律的起伏以及节奏的变化,来刻画夜后内心深处的愤怒和绝望。这种细致入微的音乐剖析,让我对歌剧音乐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书中对一些乐器的运用也有独到的见解,比如长笛在《魔笛》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它不仅仅是伴奏,更是营造神秘氛围、展现角色内心世界的有力工具。我一直对音乐如何影响情绪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解答了我的疑惑,它让我知道,莫札特是如何通过精妙的音乐语言,来触动听众最深处的情感,引发共鸣。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一部伟大的歌剧,不只是听,更是要去“听懂”它。
评分这次购入这本《歌剧经典1 莫札特:魔笛》,主要还是冲着莫札特的名号去的。提起莫札特,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费加罗的婚礼》那种跳脱、华丽的风格,或是《安魂曲》庄重、深邃的韵味。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时代、触动人心的音乐作品充满好奇,而莫札特的《魔笛》在我心中一直是那个充满童话色彩、寓意深刻的经典。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还未深入研究,但单从封面设计和初步的排版风格,就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古典艺术气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魔笛》剧情的详细解析,了解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那些脍炙人口的咏叹调背后的故事。特别想知道,在莫札特创作这部歌剧时,他究竟想表达怎样的理念?是关于光明与黑暗的斗争,还是关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对音乐的理解,我更偏向于能找到一些关于旋律、和声、配器上的精彩解读,比如,那些魔幻的音效是如何营造出《魔笛》特有的神秘氛围的,又或者,帕帕盖诺和小夜曲的旋律为何如此深入人心,成为歌剧史上的不朽篇章。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简单的剧情介绍,而是能带领我深入莫札特音乐的世界,去感受他非凡的创造力,以及《魔笛》这部作品在歌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关于《魔笛》背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探讨。我之前对歌剧的认识,更多地集中在音乐和剧情本身,很少去思考它诞生的时代环境。而这本书则非常深入地挖掘了《魔笛》与18世纪启蒙运动思潮的联系,揭示了莫札特在创作中融入的那些关于理性、自由、宽容的思想。书中对共济会象征在《魔笛》中作用的解读,尤其让我感到新奇。我了解到,歌剧中的许多场景和角色,都并非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而是承载着更深层的哲学寓意。这让《魔笛》在我心中,从一个童话故事,升华为一部充满智慧和哲思的艺术作品。我之前只是觉得《魔笛》旋律优美,听起来很开心,现在我才意识到,莫札特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多少心血,他试图通过音乐,与观众进行一场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真理的对话。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