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海内外,被誉为“邦国之宝”、“一代通儒”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一八九○--一九六九),以其卓荦不凡、睥睨群峰的学术贡献,弘扬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其刚正不阿的嶙峋风骨,亦素为世人所钦仰。其人其学,如同屹立在近代中国学术峰巅的繁柯巨干,不啻是中国学术界的理性象征。
本书对这一旷代学人的家世、经历、思想,勾勒详尽,尤其是对其史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观点、方法、影响、成就都作了详瞻无比、条分缕析的阐述,特别在材料的佔有上,作者用力至勤,除广泛蒐集相关文字外,还走访了寅恪后人、弟子。故本书极富文献价值,被史家评为是“有关寅恪先生之小型辞典”(周一良语),“是迄今材料收集最详尽之着述,是今后研究该课题的重要依据”(胡守为语)。在当今以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应乎潮流之事业中,本书堪称不可多得之作。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术启蒙。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中古史,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深入。 《陈寅恪之史学》这本书,提供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解读,让我对陈寅恪先生的史学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陈先生对“民族”、“国家”、“文化”等概念的独特理解,让我受益匪浅。他不像很多传统史家那样,局限于“华夷之辨”的框架,而是将中国历史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文明交流的视野下来考察。 书中举例说明,陈先生如何看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理解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如佛教、突厥语等)之后所产生的演变。他并不认为这是“汉奸”或“亡国”,而是视之为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过程。这种开放、包容的史学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研究历史,不仅仅是考证史实,更是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理解人类文明的多元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也更加清晰了未来我自己的研究方向。
评分《陈寅恪之史学》这本书,我最近总算有时间好好翻了一下。读陈寅恪先生的书,就像是在品一杯老酒,需要慢慢地、细细地体会。这本书,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次导览,带我进入陈寅恪先生那宏大而精深的史学世界。 一开始,我最被吸引的是书中对陈寅恪先生治史方法论的深入剖析。陈先生对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强调,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引用陈先生的论述,来解释他如何看待史料的运用,如何避免“为文而史”的弊端,而是追求“依傍史料,不为成说所拘”。书中举了许多具体的例子,比如陈先生在考证中古史地,或是辨析某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时,如何展现出一种近乎严苛的审慎态度。他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通过对零散、甚至矛盾的史料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提炼出最有可能接近历史真相的论述。这种“穷而后工”的治学精神,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能够学习陈先生这种对史料的敬畏之心,对结论的审慎态度,那么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会不会更加深刻和扎实呢?这本书让我对陈先生的史学思想,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不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标签式的概念上。
评分我一直对陈寅恪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风骨非常敬佩。这本书,虽然主要探讨的是他的史学思想,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陈先生为人处世的品格。书中对陈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阐释,让我更加理解他为何能在时代风云变幻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学术立场。 书中引用了许多陈先生晚年的言论和经历,这些都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在逆境中依然不屈不挠的学者形象。尤其是在他晚年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治学,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学术著作,这种毅力让人动容。书中也提到了陈先生在学术上的“不妥协”,他不会为了迎合某种政治思潮或学术潮流而改变自己的学术观点。他始终坚持以史料为依据,以自己的独立思考为准绳。这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史学研究中,也贯穿了他整个人生。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更加明白为什么陈寅恪先生会被誉为“史学界的泰斗”,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取得了多少学术成就,更在于他所代表的那种纯粹的学术品格和人文精神。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最清晰的印象,就是陈寅恪先生在学术上的“独辟蹊径”。他不是那种循规蹈矩、按照既定学术范式来研究的学者。相反,他总能在别人不曾留意的角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视角。书中详细阐述了陈先生在研究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关节”时,是如何超越了传统的民族史观、王朝史观,而是从更广阔的文化、宗教、语言等角度来切入。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陈先生研究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的讨论。他不像很多学者那样,把这段历史看作是中国内部的王朝更迭,而是着重于探讨中原汉族文化与周边游牧民族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以及佛教等外来宗教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引用了大量陈先生的论述,他如何运用佛教经籍、梵文、西域史地等材料,来证明其论点,让我惊叹于他学问的广博与精深。他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而是为了揭示历史背后更深层次的文明演进的逻辑。这种跨越学科边界、融汇中西的治学方式,正是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动体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被传统学术框架所束缚的陈寅恪,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巨人。
评分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与陈寅恪先生本人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研究方法中“比较文学”和“比较语言学”的论述印象深刻。陈先生在考证历史人物的生平、辨析历史事件的真相时,常常会借助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甚至是神话故事。 书中花了很大篇幅来介绍陈先生如何运用《摩诃婆罗多》等古印度史诗,来比对中国古代的史料,从而推断出一些历史的真相。这种研究方法,在当时绝对是石破天惊的。我之前也读过一些陈先生的书,但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会从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文本中,找到历史的线索。这本书为我解开了谜团,它详细阐述了陈先生的逻辑,即在古代社会,文学、神话、宗教仪式往往与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这些文本的细致解读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的实际情况。这种“以文证史”、“以文入史”的治学方法,可以说是陈先生的独门绝技,也是他能够突破前人窠臼、达到思想境界的重要原因。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陈先生那“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求索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