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汪诚
连云港市云台山汪店村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长期任职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曾获得金陵胜景盈联二等奖,编写中学乡土教材,并在《春秋》发表多篇散文,现已退休,从事于辛词的注释简析工作。
序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吴调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我青年时代每次登上家乡的北固山,在悬岩峭壁上北望中原时,总不由自主地低吟起被杨升奄推为辛词第一的这首〈永遇乐〉名作。从北固山的形势之雄,我联想到辛词之雄;从辛词之雄,我又联想到汪诚先生最近写成的一本辛稼轩传记--《辛弃疾-慷慨豪放的爱国词家》,足以绘影绘声地传辛词之雄;不仅传奇词之雄,而且能扣合作品和作家,知人论世,以传稼轩其人之雄。
汪诚先生早在日寇投降后就在我故乡镇江和我结下师生之谊。他爱好文学,既有优良禀赋,又勤奋好学,成绩斐然,经常得到好评。后来他又到南京师院深造,学殖益进。在长期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致力于古典文学,特别是辛弃疾词的研究。一卷在手,反覆琢磨,每有心得或质疑之处,就随时在书眉批注,蝇头细楷,丹铅狼借,卷帙的空隙几乎填满。就在这穷年累月孜孜兀兀的基础上,他已经完成了稼轩的一本词传的写作,那就是上面所说的《辛弃疾-慷慨豪放的爱国词家》;另外一项研究成果还在进行中,这种十余年如一日的勤奋精神,实在可佩。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句句动人。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技巧,只是以最朴实真诚的语言,讲述了辛弃疾这位词坛巨匠的传奇人生。我在这本书里,没有看到对“豪放”一词的简单概括,而是通过大量的词作分析,看到了“豪放”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年轻时的激昂,有中年时的愤懑,也有晚年的豁达。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辛弃疾诗词中“忠义”情结的解读,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对民族的责任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听到了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呐喊,也感受到了他“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坚定信念。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结论,而是引导我自行思考,去感受,去体会。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中国古典诗词,对民族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不像是在看一本传记,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在深夜对饮,谈天说地。它没有生硬地列举辛弃疾的功绩,也没有刻意拔高他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它用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方式,将辛弃疾的词作与他的人生经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他“长夜沾湿被,明朝说笑辞”的坚韧,也看到了他“何妨吟啸且徐行, 녹음 다 푸른 숲길”的自在。作者对辛弃疾词作的解读,总能触及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感同身受。我仿佛能听到他“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也能感受到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辛弃疾的“豪放”并非一味地激昂,而是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况味。而他的“爱国”,也不是简单的歌颂,而是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不懈追求。这本书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升华。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有种在历史长河中泛舟而行的感觉,时而激流暗涌,时而静水流深。它没有生硬地搬运史料,而是用一种非常具象化的方式,将辛弃疾的形象勾勒出来。我仿佛置身于他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看到了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少年英姿,也体会了他“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苍凉孤寂。书中关于他军事才能的侧面描写,让我惊叹于他“笔端能有破敌谋”的才干,也让我扼腕叹息于他壮志难酬的命运。作者没有回避辛弃疾生活中的坎坷与磨难,反而将这些经历升华为他词作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对“壮志未酬”这一主题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辛弃疾,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理想有抱负,却又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读完之后,我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文学符号,而是一个鲜活的、饱含深情的灵魂。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让我对辛弃疾以及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初闻微醺,细品则香醇浓烈,回味无穷。它并没有直接铺陈辛弃疾一生事迹的流水账,而是另辟蹊径,从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词作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揭示出词人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与壮志豪情。我仿佛能看到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夜夜不眠,感受到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不羁。作者巧妙地将历史背景、个人经历与词作内容融为一体,让我对这位南宋词坛巨匠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与辛弃疾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词,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血有肉,有了温度,有了蓬勃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破阵子》的解读,不仅仅是字面的意思,更是深入挖掘了词人当时的心境,以及他渴望报效国家却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他的每一首词都产生了新的感悟。这本书不是枯燥的学术研究,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文学的温度。它让我真正理解了“豪放”二字背后的重量,也让我对“爱国”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之前对辛弃疾的认识,仅限于“豪放派词人”这个标签。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不是简单地将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摆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书中对一些名篇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词人情感的细腻之处,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我看到了他“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的豁达,也看到了他“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无奈。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辛弃疾这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从一个遥不可及的文学形象,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真实个体。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液、贯穿一生、体现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笔触中的深沉情感。读完这本书,我对辛弃疾的敬意油然而生,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