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一段青年学子追求正义与真理的轰烈青春、无悔岁月,为台湾学生运动做纪录,观察台湾历史处境!
一般认为,一九四九年的「四六事件」是台湾五○年代白色恐怖的滥觞。正因为如此,在长期的反共戒严体制下,此一影响台湾学界与文艺思潮极其深远的历史事件,就像二二八及五○年代白色恐怖的历史一般,成为台湾社会不敢碰触的的隐疾。在这样那样的政治禁忌之下,这个历史事件也就成为人们听之彷若天方夜谭般地历史神话。尽管人证、史料俱在,可对年轻一代的台湾学子来说,它却是一段不曾听过,也无从打听的校园神话。
一九四九年三月廿日晚上台大与师范学院两学生的「单车双载事件」,引起警方与学生冲突风波,四月六日天未亮时分的大逮捕事件即由此展开……。
本书整理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始末,并採访当时目击事件发展或身陷其中的见证人,拭清一段在过去隐约呈现的台湾历史,悼记一群历史必然下的受害者,烙印一页对历史负责、对真理和正义负责的轰烈青春。
台湾社会运动历史的报导纪录者-蓝博洲,一九六○年生于台湾苗栗,一九八四年辅仁大学法文系毕业。一九八七年三月,进入《人间》杂志,开始关于「二二八」及「五○年代白色恐怖」的台湾民众史採访与报导写作。一九九六年十月至一九九八年一月,担任T.V.B.S「台湾思想起──关于五○年代白色恐怖受难者电视纪录片」节目制作人,拍摄带526支,播出四十集。现居苗栗乡间,继续为完成的「五○年代白色恐怖」历史的调查、研究与写作。书籍着作:《沉尸、流亡、二二八》、《幌马车之歌》、《日据时期台湾的学生运动,1913-1945年》(时报)、《白色恐怖》(扬智)、《寻访被湮灭的台湾史与台湾人》(时报)、《人间正道是沧桑》(苗栗文化中心)、《共产青年李登辉》(红岩)。
《天未亮》后记
一般认为,一九四九年的「四六事件」是台湾五○年代白色恐怖的滥觞。正因为如此,在长期的反共戒严体制下,此一影响台湾学界与文艺思潮极其深远的历史事件,就像二二八及五○年代白色恐怖的历史一般,成为台湾社会不敢碰触的的隐疾。在这样那样的政治禁忌之下,这个历史事件也就成为人们听之彷若天方夜谭般地历史神话。尽管人证、史料俱在,可对年轻一代的台湾学子来说,它却是一段不曾听过,也无从打听的校园神话。
回想起来,我开始知道台湾曾经有过那么一场惊天动地的校园学生运动,应该是在八○年代初叶的事了。而我基于「做为台湾人当知台湾史」的认知,开始寻访这段被湮灭的台湾人与台湾史,应该是在探触到台湾近现代史禁区──五○年代白色恐怖──的一九八七年吧!
然而,真正比较具体深入地认识到「四六事件」的内容,却已经是一九九○年四月的事了。那时候,为了寻访二二八的历史证言,我第一次到北京採访流亡大陆的历史见证人吴克泰、陈炳基等人;同时,也通过当年台大学生自治会联合会主席方生(本名陈实)所提供的一篇文章,第一次系统地读到关于「四六事件」的报导;这篇文章题为〈一九四九台北四‧六学生运动〉,作者署名「一贯」,原载一九七五年四月的美国《台声》杂志第五期。
后来,我又在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屏东、京都……等地陆续採访了卢兆麟、张以淮、孙达人、朱商彝、曾文华……等「四六事件」受难者;一直到一九九九年九月廿四日,在上海採访了原师院英语系学生朱乃长后,关于师院(今师大)部分的「四六」证言採集工作,才告一段落。 收录在《天未亮》一书的历史证言,就是这十年来四处寻访所得关于师院部分「四六事件」实况;至于台大的部分,我将在下一本题为《麦浪歌咏队》的书中呈现。
最后,这本书的完成要感谢书中诸位接受採访的前辈;提供我密集採访条件的T.V.B.S.的葛福鸿小姐;以及帮忙整理录音初稿的刘小书、甘惠如、宋文扬与林灵等小姐先生。 希望这本书的出版对人们认识被湮灭的台湾史有一点贡献!
蓝博洲二○○○年二月廿九日,苗栗五湖。
这本《天未亮:追忆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师院部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并非该事件的亲历者,也非历史专业人士,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书中对于“师院部分”的聚焦,让整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有了更具象、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视角。我尤其被那些细腻的描绘所打动,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戏剧性,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的细节,如学生们在宿舍里的讨论、在课堂上的不安、在校园里的奔走呼号,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期青年学子们的迷茫、困惑,以及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的个体命运,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如此真实而动人。我反复思考,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选择和立场是多么艰难,而年轻的生命又承受了怎样的压力。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对于理解那段历史,以及当下所处的时代,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我必须说,《天未亮:追忆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师院部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度的探索。作者巧妙地将焦点放在了“师院部分”,这一点至关重要。师范院校,作为知识的殿堂,培养着未来的教育者,也应该是思想碰撞和理性探讨的场所。然而,在“四六事件”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这里也成为了风暴的中心。书中展现的,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个体选择的艰难。我看到了迷茫的学生,看到了被时代裹挟的老师,也看到了在复杂局势下,每个人所做出的不同反应。作者并没有评判,而是呈现。这种客观的态度,让我能够更自由地去思考,去感受。那些片段式的回忆,那些零散的事件,被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悸的画卷。它让我思考,在动荡的年代,纯粹的理想主义是否能够抵挡住现实的重压,以及在真相被遮蔽时,个体又该如何坚持内心的声音。
评分读完《天未亮:追忆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师院部分)》,我才真正意识到,宏大的历史事件并非仅仅是发生在教科书上的枯燥文字,它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作者通过对“师院部分”的深入挖掘,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年代,教育机构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身处其中的师生们所经历的煎熬。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深度,那些不安、恐惧、挣扎,以及在绝望中寻觅希望的点滴,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耳畔低语,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澜。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都让我为之动容。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将“四六事件”视为一个遥远的历史名词,而是把它化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让我能够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那段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它对后来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它也让我思考,在任何时代,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群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评分《天未亮:追忆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师院部分)》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历史追忆。它没有落入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以一种非常“微观”的视角,聚焦于“师院部分”的学生和教职人员。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史料搜集和人物采访上的用心,那些来自亲历者的回忆,即使有些已经模糊,但在作者的组织和呈现下,依然充满了生命力。我尤其对书中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印象深刻,比如食物的匮乏、政治宣传的日常化、以及师生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这些都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生活的基本图景。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权力斗争和政治变革,更是普通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通过这些个体的叙述,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一面是激荡的时代,一面是普通人的无奈与抗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历史的温度重新回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去审视过去。
评分《天未亮:追忆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师院部分)》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对于“历史事件”的解构和重塑。作者并没有采取传统史学著作那种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师院部分”的众多个体视角,一点点拼凑出那个模糊而又真实的过去。我被那些充满情感的叙述所打动,无论是对失去的青春的惋惜,还是对未知未来的恐惧,亦或是对某种信念的坚守,都显得如此真实,触动人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便是在最严酷的政治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和阴暗也依然存在。它让我明白了,历史事件的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在经历着悲欢离合。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沉,将那些被遗忘或被忽略的声音重新拾起,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审视那个年代的复杂性,以及那个时期青年人的选择与挣扎。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理解历史,不应只关注事件本身,更要关注事件中人的命运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