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魏晋史学
  • 史学史
  • 思想史
  • 社会史
  • 魏晋南北朝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学术史
  • 知识分子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虽然中国传统史学,和政治有千缕万绪的牵扯。但如果一个时期政治权威的控制力量稍减,而且文化理想又超越政治权威之时,史学就会多元化发展,出现一个史学繁荣与黄金的时代。这正是魏晋史学发展的历史环境。魏晋处于汉唐帝国之间,是一个解构与重组的时代。在解构与重组的过程中,许多矛盾现象杂呈,最显着的是儒家思想失去其原有的权威地位,原来在经学笼罩下的其他学术,纷纷脱离经学的羁绊而独立。但由于史学和经学的关系过于密切,所以史学独立的步履较缓慢而迂回。但在史学主流的编年和纪传二体之外,却出现了一系列非儒家价值体系的新史学写作形式。不过,这许多新史学写作形式的思想根源与社会基础,都深植在魏晋时代之中。逯耀东教授以其治魏晋多年的经验,结合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与流变,对这个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探讨与分析。

作者简介

逯耀东(一九三二?二○○六)

  江苏丰县人。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班毕业,获颁国家文学博士(历史学)。曾任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毕生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尤专注于魏晋南北朝史、中国传统与现代史学、中国饮食文化史。着有「煳涂斋史学论稿」五种、「煳涂斋文稿」五种。

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的另一维度:社会变迁、知识生产与士人文化 本书旨在开拓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脉络的全新理解视角,深入剖析特定历史情境下,知识生产的社会基础、思想变迁对史学形态的影响,以及士人群体在历史叙事构建中的能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一个承袭汉代宏大叙事体系、却又被剧烈社会动荡与思想转型所塑造的时代。传统史学研究往往聚焦于政治制度的演变、少数关键人物的传记或特定史书文本的精细考证。然而,这部著作尝试跳脱出这些既定框架,转而探究:在“玄学清谈”与“佛教东渐”交织的文化背景下,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形式——是如何回应和反映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的重构、士人群体身份的危机与重塑,以及知识分子如何面对一个“共识”瓦解的时代? 本书将魏晋南北朝的史学视为一个复杂的文化场域,而非孤立的文献生产过程。其核心论点在于,特定时期的史学特征,如对人物品评的偏重、对“义理”的探寻、以及对家族谱系的强调,并非仅仅是古典史学传统的自然延续,更是特定社会权力结构、经济基础变动以及知识分子心态变化的必然投射。 第一部分:权力更迭下的知识生态重塑 一、从“经世致用”到“言不尽意”:士人精神世界的裂变 汉代史学深受儒家“经世致用”的政治伦理规范制约。然而,随着东汉士人的崛起与衰落,尤其是“党锢之祸”后,士人阶层逐渐退回到私人领域进行文化与道德的自我完善。本书将重点考察这种精神转向如何影响了史书的撰写取向。当政治权力变得不可靠、不可接近时,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历史叙事来确立或巩固自身的道德权威? “非政治化”的史学倾向: 详细分析了在不稳定的政局下,史家如何选择性地放大某些历史主题(如隐逸、节操、气韵),而对敏感的政治操作保持距离或进行隐晦的批判。 史传人物的“偶像化”: 探讨了对历史人物的道德“化约”现象。史家不再满足于客观记录功过,而是致力于构建具有清晰伦理指向的“模范人物”,以满足时代对精神导师的需求。 二、门阀制度与史学记载的“家族化”倾向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结构以门阀士族为核心。这种基于血缘和地缘的权力分配机制,深刻地渗透到了历史的记载与编纂之中。 谱牒与历史记忆的绑定: 考察了《世说新语》等非正式史料中对家族历史和人物风度的强调,并将其与官方正史中对高门大族传记的详略进行对比。史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家族合法性与社会地位的论证工具。 “南北分野”的史学书写: 南北政权对立,导致了不同的历史解读体系。本书将比较南北方史家在描绘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时,因其所属的社会阵营和文化认同而产生的根本性差异,揭示史学叙事如何成为构建“我群”身份认同的意识形态武器。 第二部分:思想变革对史学形态的形塑 三、玄学思潮对历史理解的冲击 魏晋玄学的兴盛,标志着知识分子开始将关注点从儒家现世伦理转向了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思辨。这种思潮对历史的看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道”与“物”的历史哲学: 分析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知识群体对历史进程的看法。历史不再被视为线性进步或循环往复的社会治理实践,而是被置于一个更宏大、更虚无的“道”的框架下考察。 史学与“言意之辨”: 玄学对语言和意义的深刻反思,也影响了史家对历史“实录”的界限的认识。当“言”被认为无法穷尽“意”时,史家便更依赖于对人物“神韵”和“气韵”的捕捉,而非纯粹的事件罗列。 四、佛教对历史叙事模式的引入与改造 佛教思想的广泛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因果报应观和时间观,为本土史学注入了异质性的元素。 “业报”与历史解释: 探讨了佛教的世界观(如轮回、缘起论)如何与传统史学的“天命观”产生冲突与融合。部分史著开始出现以个体善恶果报来解释家族兴衰或朝代更迭的倾向。 “人物传记”的异化: 对比佛教传记(如高僧传)的写作模式与汉魏史传的差异,分析这种新体裁对传统史家描绘人物“气节”的影响,以及它如何丰富了对“人性”复杂性的刻画。 第三部分:知识生产的场域与传播机制 五、私人著述与官方史学的张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史馆的职能与权威性受到冲击,私人著述,尤其是名士笔记和地方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笔记”的兴起与史料的流变: 详细分析了《世说新语》等笔记体作品的社会功能。它们不仅是风俗史料,更是士人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的载体。史学研究的重心开始从对“信史”的追求,转向对“风神”与“情致”的记录。 抄写与传播的物质基础: 考察了纸张技术、抄写工匠以及私人藏书风气的变化,如何影响了史学文本的流传速度、保存质量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从而影响了后世对特定史实的认知。 六、史学作为一种“文化资本”的运作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史学在士人群体内部的价值。撰写史书、精通史事,是获取社会声望的重要途径。 “史才”的政治回报: 探讨了史学能力如何被转化为政治资本,尤其是在需要为新政权合法化或为旧家族立传时。这种需求反过来驱动了某些特定史学的繁荣。 史学批评与文化评判: 分析了史家之间相互评议的现象,这不仅是学术上的争论,更是文化圈内部的权力博弈,用以确立谁拥有解释历史的“正统”地位。 结语: 本书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所依托的社会结构、思想基础和文化环境的细致描摹,旨在揭示这一时期史学生产的复杂性与多义性。它试图说明,史学研究的深入,必须回到其诞生的土壤中去探寻那些塑造了史家视野、决定了史书取舍的深层力量。通过这种跨学科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一个动荡的时代是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并构建其历史意义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目次:

序:原地踏步

导言: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隋书?经籍志?史部》形成的历程

《隋书?经籍志?史部》及其〈杂传类〉的分析

魏晋别传的时代性格

魏晋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转变

魏晋玄学与个人意识醒觉的关系

《世说新语》与魏晋史学《世说新语》对个人形态的描叙

志异小说与魏晋史学经史分途与史学评论的萌芽刘知几

《史通》与魏晋史学裴松之与《三国志注》的自注

《三国志注》引用的魏晋材料

《三国志注》与汉晋间经注的转变

裴松之与魏晋史学评论司马光《通鑑考异》与裴松之《三国志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脊的设计来看,这本书的版式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应该会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体验。我对魏晋时期的史学研究一直有些隔膜,总觉得那些理论性的探讨有些枯燥,但这本书的书名《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却给我带来了一种新的期待。它似乎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会讲解史学理论本身,更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分析,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切入点会非常新颖和深刻。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史学思想,比如史观、史法、史料运用等,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的。比如说,当时的士族阶层是如何看待历史的?他们对史书的编纂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否存在某种社会力量推动了史学的发展,或者又阻碍了它?我对这些问题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未曾想过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以往的知识框架,去重新认识魏晋时期的史学。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精彩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些历史学家们的思想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史学成果。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页设计得非常清晰,每个章节的标题都简洁而富有引导性,让我对内容的展开有了一个初步的预判。我对魏晋时期一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那个时代既有“竹林七贤”的洒脱不羁,又有“五胡乱华”的悲壮凄凉,而史学,无疑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本书的书名《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精准地抓住了我最感兴趣的点:即史学思想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孕育、成长并最终影响历史叙事的。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当时士人阶层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例如门阀制度的兴衰、官场的腐败与士人的出路选择,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是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他们对历史的认知,以及他们选择书写哪些历史、如何书写历史。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揭示出当时不同史学流派的思想根源,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互作用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次深入那个时代精神世界的旅行,让我能够触摸到魏晋时期史学发展的温度与脉搏,理解那个时代史学研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动因。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考究,古朴而又不失雅致,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当我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术气息。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序言和目录的初步浏览,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魏晋史学这一宏大课题时所付出的心血。他对史学思想的探讨,似乎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试图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土壤中去理解,去剖析。这种“思想与社会基础”的结合,恰恰是我一直以来对历史研究最感兴趣的切入点。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学术流派与具体的社会变迁、士人阶层的生活状态、乃至当时的政治格局有机地联系起来。我想象着,在作者的笔下,那些曾经在史书的字里行间闪烁的名字,诸如嵇康、阮籍、陆机等人,他们的思想火花是如何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得以孕育、传播,又如何被当时的社会力量所塑造和影响。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它承诺了将历史的脉络梳理得更加清晰,将学术的演进与时代的脉搏紧密地结合。我预感,这将是一次关于魏晋时期思想史的深度探索,一次对那个充满矛盾与创造力的时代的细致描摹,而我,正迫不及待地想在这趟智识的旅程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封底宣传语写得很有吸引力,它提及了“士族士风”、“玄学思潮”等关键词,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对魏晋时期一直有一种模糊而又着迷的印象,那个时代似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分裂与融合、颓废与创造的独特时期。而史学,作为那个时代的产物,必然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复杂信息。这本书的书名《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似乎承诺了一种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对史学理论的罗列,更是试图探究其形成的土壤和背后驱动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魏晋士族阶层的精神风貌,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和史书的编纂的。同时,玄学思潮作为魏晋时期最显著的思想特征之一,它又会对史学研究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启迪了新的史观,还是带来了某种程度的解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深层次的联系,让我不仅仅了解魏晋史学的“是什么”,更能理解其“为什么”。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史料解读,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思想活力和学术氛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空泛的理论讨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十分独特,纸张的质感很不错,散发着一种淡淡的书墨香,这对于我这样偏爱纸质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我对于魏晋时期的历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个时代既有战乱频仍的动荡,又不乏思想文化的繁盛,尤其是士人阶层的精神世界,更是充满了迷人的色彩。这本书的书名《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直接触及了我最想了解的核心问题:魏晋时期的史学是如何在那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并发展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当时士人阶层在史学研究中的角色,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立场、甚至个人际遇,是如何影响他们对历史的解读和书写方式的。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梳理出不同学派的思想渊源,比如玄学对史学的影响,或者说,那些史学家自身是否也受到当时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书名也承诺了它将不仅仅停留在史学理论的层面,而是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根源,比如门阀制度、科举制度的雏形、以及当时的文化政策等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魏晋时期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所孕育出的独特史学传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