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绯樱--雾社事件真相及花冈初子的故事

风中绯樱--雾社事件真相及花冈初子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雾社事件
  • 台湾历史
  • 原住民
  • 花冈初子
  • 日本殖民
  • 历史真相
  • 文化冲突
  • 悲剧
  • 回忆录
  • 档案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七十年前不堪日人极权统治的赛德克人发动了「雾社事件」,杀死134名日人。日人旋即出动军警部队和精锐武器,对抗日部落展开讨伐。但日人「抚育」政策栽培下的赛德克人-花冈一郎、二郎,却夹在「忠」与「不忠」的情结纠葛下,不得不率着家族大小共21人,来到Sukuradan山上集体自缢。此一壮烈牺牲的事蹟,震惊了台湾和日本国内外,许多人为之动容落泪,竟连日人当局也为了表彰他们的志节,将Sukuradan取名为「花冈山」来加以纪念。

  花冈二郎的遗孀初子,它扬弃了非善即恶、非亲即仇的简易二分法,而从人性与文化的面向去探讨「雾社事件」。这份从九二一废墟中抢救回来的书稿,让我们更贴近书中主角花冈初子的心情:从恐惧与颠沛流离的苦难中重新站起来,用宽容和希望拥抱新生命。

  樱花,它的娇妍让人目眩,它的凄美使人落泪。《风中绯樱》就是这样一本凄美而引人入胜的悲壮史诗。它将历史文献分析、深度田野访谈和报导文学,做了绝佳的整合与示范。更难得的,它扬弃了非善即恶、非亲即仇的简易二分法,从人性与文化的面向切入,彰显时局动盪下的悲欢离合,深刻的剖析了牵扯在这个事件中的核心人物的恩怨情仇。──李远哲(中央研究院院长)

  作为一个民间的雾社事件研究者,邓相扬的报导,除了历史真相的探索更清晰、更深沈,事件的脉络更明朗,更贴近历史现场之外,他同时还用文化的角度、生命的角度来解析历史、来看待历史;因此他的报导,还会持续延展到事件当事人的家族及后代,同时跨越到日本去,借以呈现历史的余波所造成生命的影响。如果历史是人类无可更动的命运的话,那么我们在邓相扬所写的雾社事件故事中,最能看得清清楚楚。

  作者介绍:邓相扬一九五一年生,南投县人,中台医专医检科毕业,现为执业医检师。自小在埔里的牛眠山长大,感受平埔族人文化消失及递嬗的无奈,再加上在埔里基督教医院服务期间,结交许多原住民摰友,促使他利用闲暇,从事雾社事件与泰族、邵族、平埔族的田野调查与史料解读工作,历经二十寒暑而仍乐此不疲。调查工作陆续结集成文章与专书,包括〈〔埔里〕平埔族古文书〉、〈埔里盆地平埔族语言消失的原因〉、《碧血英风》、《泰雅素颜》等,《风中绯樱》是他继《雾社事件》和《雾重云深》后在玉山社出版的第三本有关雾社事件的专书。

《雾中的低语:百年回响的时代侧影》 一、序言:迷雾与尘封的记忆 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无数个体命运,有些故事被高高地放置在神坛之上,成为不容置疑的宏大叙事;而另一些,则被深深地埋藏在时代的罅隙中,如同被雾气笼罩的旧照片,需要极其耐心的擦拭才能重见天日。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已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本身,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幽微的路径——深入探索那些与重大历史转折点并行或相交的、那些鲜少被主流历史学家详尽梳理的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情感纠葛与精神图景。 我们试图构建一个立体的历史侧影,通过对多重文献、私人信件、口述历史片段的交叉比对,重现特定历史时期下,个体在面对时代巨变时的无助、挣扎、适应与超越。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在宏大叙事的光芒无法触及的阴影地带,生活是如何继续的?那些构成社会肌理的“寻常人”,他们的悲欢离合又如何折射出时代的真实质感? 二、时代坐标下的身份重塑与文化张力 本书将引人进入一个多重文化身份交织的特定区域——一个在殖民铁蹄与传统秩序断裂处挣扎的地理空间。我们不会直接描述任何冲突的爆发点,而是侧重于冲突发生前后,当地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网络所经历的微妙变化。 (一)地域变迁中的“异乡人”与“原住民” 历史的进程往往意味着新旧居民的迁徙与融合,伴随着剧烈的文化张力。《雾中的低语》深入探讨了不同群体(如早期拓垦者、后来的管理者、被征服的族群、乃至在特定时期被迁入的特定群体)在同一片土地上,如何建立、维护或瓦解彼此的认知边界。 书中细致描绘了居住空间、饮食习惯、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的细节如何成为文化冲突的隐形战场。例如,我们分析了在特定时间段内,特定社区中关于土地使用权和命名权的口头约定与官方文书之间的矛盾如何悄然积累,这些积累并非直接导向冲突,而是塑造了人们日常相处的基调——一种建立在不信任基础上的“和平共处”。 (二)教育与现代性的渗透 现代教育体系的引入,在带来知识和新理念的同时,也成为了文化断裂的催化剂。本书考察了不同年龄层对于新式教育的不同反应:老一辈如何看待年轻人在学堂里学习的“外来”知识,以及这种知识如何反作用于家庭内部的权威结构。我们对比了不同教育机构(如教会学校、公立学校)的课程设置,分析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同化意图及其对学生世界观的长期影响。 三、边缘个体的情感光谱:私密文本的挖掘 历史的深度往往隐藏在私人领域。《雾中的低语》花费大量篇幅重构了个体的情感世界,这些情感并非是历史事件的附庸,而是推动历史在微观层面运转的内在动力。 (一)书信中的未竟之语 通过对大量残存的书信、日记片段的整理与解读,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无法在公开场合言说的思绪。这些信件描绘了远行者对家乡的思念,新婚夫妻对未来生活的不安,以及知识分子对自身定位的迷茫。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分析了在信息传递受限的年代,口头流言与书面记录之间的信息偏差是如何影响人际判断的,以及个体如何努力在口耳相传的“历史版本”中,为自己的人生争取一丝客观性。 (二)禁忌与伦理的边界 在社会规范发生剧烈动摇的时期,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探讨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关于婚姻、家庭责任、个人自由之间的复杂权衡。我们细致地呈现了那些打破或试图打破既有社会契约的个人案例,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压力与个体觉醒的微小火花。这并非是对任何特定事件的介入,而是对特定时期社会道德气候的细致摹写。 四、经济结构的变迁与微观权力关系 经济基础的变动是理解社会心态的关键。《雾中的低语》聚焦于特定地域的经济活动如何被外部力量重塑,以及这种重塑如何影响了阶层间的互动模式。 (一)产业更迭中的生存智慧 本书考察了传统经济模式(如小型农业、传统手工业)如何逐渐被新兴的、受外部资本驱动的经济形态所取代或边缘化。我们描绘了那些试图在旧模式与新机遇之间寻找平衡的商贩、手艺人。他们的决策,是基于对市场的短期嗅觉,还是对传统价值的坚守?这种生存智慧,构成了抵抗时代洪流的微弱但坚韧的力量。 (二)债务、依附与地方精英 在经济结构不稳定的时期,地方精英(如士绅、地方望族或新兴的资本拥有者)对于普通民众的影响力被极大地放大。本书分析了地方性的借贷关系、互助组织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权力如何在这些看似无害的经济往来中得以巩固和延续。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当国家权力相对薄弱或处于过渡期时,地方社会如何依靠非正式的权力网络来维持其秩序。 五、结论:历史的复调 《雾中的低语:百年回响的时代侧影》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清晰的、因果链条完整的历史答案,而在于揭示历史现场的复杂性与多义性。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存在”的历史研究,侧重于文化心理、社会生态和私人记忆的重建。通过对这些微观视角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在任何宏大的历史转折点,那些构成时代的真正基石,是无数个体在迷雾中小心翼翼迈出的、充满人性挣扎的一步又一步。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具颗粒感、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时代观察口。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一 期待雾散樱开 李远哲 1
序二 是历史,也是生命的故事 王灏 3
自序 风中绯樱 邓相扬 5
本书主要人物介绍 8
本书主要人物姓名对照表 14
本书所列族群、地名、部落、村名对照表 15
「雾社事件」抗日六部落地名对照表 17
雾社抗日事件七十週年
遗生者后裔「为英勇祖先祈祷文」 18

一、楔子 19
二、浊水溪在呜咽 21
三、迷雾般的花冈情结 23
四、山中有雾、雾中有山 26
五、埔里社是「理蕃」中枢,
抚靖的前进基地 28
六、日人治台与实施雾社地区
「生计大封锁」 29
七、深堀事件 31
八、雾社地区「生计大封锁」 32
九、「姊妹原事件」与雾社群势力的消长 33
十、 惨烈的战争与胁迫的「和解式」 35
十一、「甘诺」政策下的「和蕃」婚姻 38
十二、莫那.鲁道的崛起 39
十三、荷歌社敬酒风波 41
十四、日本内地观光旅行 42
十五、失败的「和蕃」婚姻 43
十六、沙拉茅事件 45
十七、雾社支厅的首级祭 47
十八、警察政治的兴起及日人推展 
「教化」与「抚育」政策 49
十九、抚育政策下之「蕃童」教育 51
二十、很像日本人的赛德克人 52
二十一、蛮横跋扈的日人警察 56
二十二、强制苛役 58
二十三、塔达欧.莫那的敬酒风波 60
二十四、生灵涂炭 61
二十五、秋风中的沍寒 64
二十六、雾社之怒 67
二十七、尸首佈满整个运动场 68
二十八、花冈俩「忠」与「不忠」的两难纠葛 72
二十九、道泽群「亲日」「抗日」的抉择 73
三 十、道泽群妇女救出三名日人小孩 74
三十一、小岛松野的义行美德 76
三十二、弟弟之死 77
三十三、不要杀姆干(汉人) 78
三十四、塔达欧.诺干的纠葛情结 79
三十五、巴兰社头目瓦利斯.姆尼救助日人 81
三十六、恩断缘尽—花冈家族准备以身殉死 82
三十七、中山清几乎被砍头 85
三十八、族人几乎无一倖存 86
三十九、花冈家族依赛德克祖训上吊在树干上 87
四 十、日本军警的大镇压 90
四十一、激战塔洛湾(一文字)高地 94
四十二、撤退到马赫坡岩窟 95
四十三、以夷制夷 96
四十四、论功行赏 98
四十五、中山清担任登记首级的工作 99
四十六、道泽群总头目之死 100
四十七、空投毒瓦斯与特殊弹 101
四十八、空飘招降传单 103
四十九、集体在大树上缢死,回归波索康夫尼 103
五 十、莫那.鲁道壮烈成仁 104
五十一、最后酒祭 105
五十二、濒临灭族状态 106
五十三、初子际遇可怜 107
五十四、「保护蕃」收容所 108
五十五、第二次雾社屠杀事件 109
五十六、爱与恨 113
五十七、移居川中岛 115
五十八、川中岛族人生命的新生 118
五十九、和解埋石仪式 121
六 十、以「归顺式」之名,行杀害之实 123
六十一、生命与希望 127
六十二、迎接新生活 132
六十三、皇民化运动 135
六十四、高砂义勇队 138
六十五、我们都是「中国人」 143
六十六、雾社的人间光影 147
六十七、碧血英风 151
六十八、莫那.鲁道遗骸英灵返乡安葬 153
六十九、花冈俩的「忠」与「奸」之辩 158
七 十、花冈悲剧的原型 159
七十一、现代花冈的迷惘 161
七十二、日本「贼父」感恩之行 162
七十三、雾社感恩之行 163
七十四、风中绯樱 164
七十五、跋 166

附註︰
◆ 雾社抗日事件相关重要书目 169
◆ 表一:水沙连地区周遭的族群及其语系 171
◆ 表二︰南投县仁爱乡泰雅族族群分布概况及语系表
表二 ~ 1、泰雅族(Taiyal)赛德克亚族 (Sedeq-Proper) 173
表二~ 2、泰雅族(Taiyal)赛考列克亚族 (Seqoleq-Proper) 174
表二~ 3、泰雅族(Taiyal)泽敖利亚族 (Tseole-Proper) 175

图书序言

序一
期待雾散樱开

  樱花,它的娇妍让人目眩,它的凄美使人落泪。《风中绯樱》就是这样一本凄美而引人入胜的悲壮史诗。它将历史文献分析、深度田野访谈和报导文学,做了绝佳的整合与示范。更难得的,它扬弃了非善即恶、非亲即仇的简易二分法,从人性与文化的面向切入,彰显时局动盪下的悲欢离合,深刻的剖析了牵扯在这个事件中的核心人物的恩怨情仇。

  1930年爆发的「雾社事件」,经过学术界和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对这个震惊台湾和日本的「抗日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大致上已经有了相当清楚的了解。但是,很少报告像《风中绯樱》一样,从社会和文化层面去探讨「雾社事件」。在阅读《风中绯樱》这本书时,我们不只会缅怀1930年泰雅族人那一段英气凛然的壮烈历史,而且也将反思族群间的争战与和平问题。

  从日本移植过来的雾社樱花,和富士山下的樱花一样绚丽,而在日本人长期统治的影响下,一些泰雅族人也感受了日本文化的特性。其中最重要而影响深远的观念是「义理」,这是阶层化的日本社会的核心价值:在上位者需尽心照顾下属的福祉,而下属亦须尽所有的力量回报,其中最有尊严而最受尊敬的回报方式是生命,这是「义理」的极致境界。在泰雅文化方面,传统的泰雅族部落主要是由偏父系的亲属成员组合而成,部落成员共有一个祖先,所有部落成员不仅必须遵守祖先的遗训,而且部落中任何成员的行为后果都由所有成员共同承担。这种共负罪责、祸福与共的观念,导致泰雅族人坚强而有效率的部落集体行动。只有从泰雅与日本文化的双重影响这个角度,我们才会了解花冈一郎、二郎两个家族的集体上吊,以及一郎的切腹自杀,这些悲壮的行动底层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涵。

  族群冲突的超越和解决是本书的另一个重点。如果说莫那.鲁道所率领的马赫坡等部落族人的起义是悲壮的,那么日本人对待中山初子和中山清的方式则是凄美的。《风中绯樱》採用相当吸引人的报导文学手法来表现这些主题,它切入这些主题的角度不仅提供原住民文学另一种诠释的角度,而且让我们在看待族群间的冲突、对抗或调适现象时,可能用比较成熟的视野去思考与反省。《风中绯樱》就是这样一本悲壮、凄美而又严肃的书。历史的轨迹不断的往前延伸,但是族群的仇恨与罪赎却可以不必重演,端视领导者的智慧。回首七十年前的「雾社事件」,期盼泰雅族人、原住民、台湾、中国大陆,以及整个世界,都能雾散樱开,以喜悦快乐的心情迎接樱花盛开的娇妍与绚丽,而在落樱飘零时不再感伤。

  本书作者邓相扬先生世居埔里,对于故乡埔里的关怀与认同不言可喻,他不仅关心并积极参与埔里的社区发展工作,而且对地方文史工作也投入相当多心血,这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可从他的自序略窥一二。相扬同时也是中央研究院多年的好友,本院各研究所的同仁到埔里地区进行研究时,他总会腾出时间,尽其所能的予以接待和协助,本院语言所的李壬癸,民族所的许木柱、潘英海、黄智慧,史语所的刘益昌等同仁,都已经与相扬成为长期的友人及研究的同好。作为中央研究院的行政主管,我要感谢相扬和埔里地方首长、民意代表及其他关心埔里的文史工作者,从前年开始,积极的推动中央研究院埔里院区的成立,当然我同时也感激院区预定地的地主台糖公司的慷慨与协助。怀着感激之心,中研院埔里院区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主题或地方事务的参与方面,都将尽其所能的回馈埔里所有人士的厚爱,一如相扬对埔里的关心与热爱。

自序 风中绯樱
邓相扬

  1999年9月9日9时9分,正是「久久」的时刻,我和妻子美碧通过国际电话,彼此誓言要「久久」相爱,并且全家相约要在岁暮时,到纽西兰的吉斯本,去迎接地球上千禧年第一道曙光的到来!

  妻子带着三个儿女,前去「白云之乡」的纽西兰,接受kiwi的教育已有五个寒暑,我深爱家乡,因此留在埔里,从事医检所的执业工作外,业余之暇,继续进行我的田野调查和研究的工作。我甚至立誓要出版有关「雾社事件」、泰雅族、平埔族群、邵族…等的十本专着,来献给故乡埔里和水沙连的乡亲,以完成我的职志和宿愿,而《风中绯樱》一书便是其中之一。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1999年9月21日凌晨一时许,我完成了这本《风中绯樱》的初稿,也完成了积欠已久的宿愿,心中的喜悦难以抑止。躺在床上准备就寝,虽然感觉有一点疲惫,但在昏昏沉沉中却也不忍进入梦乡,因为脑海中总是盘旋着《风中绯樱》的故事情境……。

  《风中绯樱》一书,是我从事「雾社事件」田野调查工作十余年来,继《碧血英风》《合欢礼赞》《雾社事件》《雾重云深》等拙作发表之后的第五本专书,主要叙述花冈一郎、二郎之所谓「花冈情结」和「花冈精神」纠葛的真相,期冀以报导文学的写作方式,来呈现「雾社事件」的史实;由于情节复杂,因此,书中的人物故事,历经十余年时光的追溯工作,我才得敢落笔书写。

  兴起我写花冈一郎、二郎故事的缘由,要追溯到三十年前,先父邓阿僯曾带着我到庐山温泉的碧华庄去泡汤,那正是高永清、高彩云夫妇所经营的温泉旅馆,先父告诉我有关花冈一郎、二郎以及初子的遭遇,在那个年代,花冈的故事,大概埔里人都耳熟能详。后来高彩云带着孙子从雾社来埔里求学,就居住在我家隔壁,因此有十余年的时间,我常去造访她,期间带给她不少的困扰。每到她家拜访及访谈,都会被她的日式仪礼所吸引,通常她也用日语和人交谈,所以感觉上她像彬彬有礼的典型日本妇女,但事实上她却是一位赛德克妇女,她经历过不平凡的年代,可以说终其一生都充满着传奇,因此,要和她访谈以及要整理她的事蹟,必须要很认真做功课,始有成果。

  在写作期间,我蓦然发现自己的头发已出现了不少白发,心中总有时光流逝的唏嘘之感,但当《风中绯樱》初稿得以完成时,心中却是畅快无比,于是我在欢心喜悦的笑靥中逐渐睡去…。

  天摇地动,轰隆乍响,时间正是「1999年9月21日凌晨1点47分」,隔邻三栋的五楼建筑物应声倒下,一道闪光和噪音把我从睡梦中叫起来,当我逐渐清醒过来之后,发现是地牛正在摧残大地,我惊觉生命即将毁灭,梦想和希望亦将消失。

  如果想逃命,一定会有「希望」,如果能够保住生命,我将拥抱「来生」!如果有「来生」,我将完成宿愿!

  余震不断,房屋已呈半倒状态,暗夜里我从三楼的瓦砾堆中爬出来,惊慌中正想跳楼逃生,隔壁的蔡旭洲先生适时丢上一条绳索给我,我靠着这条绳索快速滑下,虽然滑下时受了轻伤,但很庆幸总算保住了性命,在此,我还要再次感谢蔡先生的救助之恩。

  一片凄黑,尖叫声和消防救护车的警呜划破了长空,地牛翻身的灾情不断传来,逃难的乡亲拥挤在街上的空地中,许多人唿天抢地的哀恸着,因为他们的亲人正陷在瓦砾堆中等待救援!汽机车横冲直撞,每部车上都挤满了老弱妇孺,大家慌慌张张的往郊区空旷的方向逃去!

  地牛并没有停止愤怒,整夜都在怒吼,又有更多的人挤进我住家前的圆环内避难,我蜷曲在圆环内的树下,等待天亮,凄风苦雨让我更陷在茫然无助中,我甚至不敢奢望会有黎明的来临!

  好不容易挨到黎明,天更乌黑,又下了一场苦雨,像是冬雨寒霜般的严慄,整个埔里陷在愁云惨雾中,大家更是惊悸万分,有人在暗泣,更有许多人在嚎啕大哭!

  镇公所倒了,警察局塌了,银行毁了,医院倾了,学校更垮掉了,而我执业的检验所也倒了,消息进一步传来说我草创的「向阳文化博物馆」也毁了,我感觉到天昏地暗,而心在饮泣!

  余震不断,心更惊慌,焦虑写在脸上,在忐忑不安中,我奋不顾身潜入危楼去抢救挡案,那是我耗费十余年的青春所调查和搜集而来的资料,更是水沙连地区重要的文史资料,危楼内有许多「雾社事件」、泰雅、平埔族群、邵族等等的档案资料,而《风中绯樱》的稿件便是其中之一。

  地动如此憾悸,在它的摧残之下,襁褓里的婴儿失去了母亲,白发苍苍的老父失去了壮年儿子,而新婚不久的新娘,也失去了她的丈夫,地震不仅夺走人间的团圆至爱,更造成许多人的流离失所;灾区里哀鸿处处,我身历其境,所以感受特别强烈,在自我哀怜中,我也感受到《风中绯樱》一书中人物的心情写照,惊涛骇浪的「雾社事件」,不也就是用恐惧和颠沛流离来写的;而生命的真谛是,从苦难中重新站立起来,去继续未竟的志业。

  家园残破,在埔里震撼过后的一片废墟中,我全心全力和乡亲投入家乡的重建工作,借此让自己忘掉忧郁烦恼,一段时日后,我逐渐从忧伤中平复来,但还是常常无法安眠,就在无法就寝的许多夜晚中,我重拾撼动的笔,急书把这本《风中绯樱》定稿下来,希望能作为「雾社事件」七十週年的纪念作,并以此献给抗日烈士和遗族后裔,特别是高彩云、高光华、郭明正、邱建堂、高信华等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大力协助与支持,这本纪念作是不可能出版的。

  台湾绯樱仍然依恋着雾社的严冬,我感到今年的冬天特别寒冷,风里,我看到雾社的绯樱在空中飞盪飘零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常常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然而,《风中绯樱——雾社事件真相及花冈初子的故事》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有一种深入挖掘、抽丝剥茧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简单陈述,更是试图去还原事件的复杂性,去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雾社事件,光听名字就让人感觉事关重大,它牵涉到民族、殖民、反抗等诸多宏大的主题。而“花冈初子”这个名字,又将故事引向了一个具体的人物,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希望通过个体命运来折射时代变迁,让冰冷的史实变得有温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去理解不同立场的人们是如何被卷入历史的漩涡,去感受那些在风雨中飘摇的生命,他们的选择与命运。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风中绯樱——雾社事件真相及花冈初子的故事》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关于历史、关于人性的画面。绯樱,在日本文化中常常象征着短暂而绚烂的美好,也往往与生命、死亡和悲剧联系在一起。将它置于“风中”,更增添了几分无助和宿命感。“雾社事件”这几个字,则直接指向了那段血与泪交织的历史。而“花冈初子”这个名字,我虽不熟悉,但直觉告诉我,她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或许是事件的亲历者,或许是事件的见证者,又或许是事件背后隐藏的某种情感的象征。这本书的名字,像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既有色彩的明丽,又有笔触的沉重,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揭开那层层迷雾,探寻事件背后的真实。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风中绯樱——雾社事件真相及花冈初子的故事》仿佛是一首低沉的挽歌,又像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溯。当“雾社事件”这个沉重的历史名词与“绯樱”这个浪漫又易逝的意象结合时,便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个体命运充满好奇,特别是像雾社事件这样充满争议和悲剧色彩的事件。而“花冈初子”的名字,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切入点,一个可能承载着丰富情感和深刻体验的生命符号。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历史的沉默,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去呈现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去揭示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人性纠葛。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叙事的张力,让我相信它一定会是一次触动人心的阅读之旅。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封面设计,虽然我无法具体描述,但那种艺术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用心。我抱着一种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翻开了第一页,试图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台湾原住民所经历的苦难与抗争。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是理解其当下最重要的一环,而雾社事件显然是台湾近代史上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件。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去直面这段历史,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又如何用生命书写悲歌。我尤其好奇“真相”二字,它暗示着过往可能存在着误读、掩盖,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更接近事实的声音?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风中绯樱——雾社事件真相及花冈初子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历史的沉重感,读之便让人对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原本对台湾历史,特别是原住民的历史了解不多,这本书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书名中的“雾社事件”几个字,带着一股不祥的预感,而“绯樱”又象征着绚烂却短暂的美好,让人不禁好奇,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段悲壮的故事?花冈初子这个名字,更是充满了神秘感,她是如何与雾社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她的故事又将如何展开?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求知欲,仿佛能闻到风中绯樱的淡淡香气,以及历史事件带来的沉重气息交织在一起,在脑海中回荡,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探寻那段被尘封的真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