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代经师手简)原为清儒致高邮王念孙、引之父子讨论经义,问学取资的书信原迹,经民初学者罗振玉先生荟聚影印传世,资料难得,而墨沈烂然多姿,辨读不易,向来无专人、专书为之考释笺注。
本书为师大国文系赖贵三老师,与其教授的中学教师暑研班87丙全体学员,共同编撰的成果结晶。
纵览全书,不仅可以体察干、嘉、道三朝清儒学林的生活写照,可以窥觇干嘉朴学的实际内涵,是一部清代学术史的缩影,具有文献学与经学史的双重价值。
这本《昭代经师手简笺释--清儒致高邮二王论学书》,光看这个名字,就足以让对清代学术史略有涉猎的人心痒痒。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清儒治学秘境的大门。我一直对清代学者的严谨治学精神非常钦佩,尤其是那些在文字训诂、经学考证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师们。而高邮二王,更是清代学坛的巨擘,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收录的清儒致高邮二王的书信,本身就是一段段珍贵的历史文献。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年代,一封封书信寄托着学者的求知热情和对真理的探寻。而“笺释”的部分,更像是给这些古老信件赋予了新的生命。编纂者不仅原汁原味地呈现了信件的原貌,还通过精到的笺注,为我们解读了信中的典故、术语,甚至当时学者们特有的表达方式。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仅让我们能读懂内容,更能理解其背后的学术脉络和思想渊源。我特别好奇,这些书信中是否会涉及到当时学界的一些热门话题,比如对某部经典的新解释,或是对前人某种观点的质疑?这些内容,无疑将为我们勾勒出更为鲜活的清代学术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透露着一股子老学究的严谨和温文尔雅。“昭代经师”四个字,就足以让喜欢经学研究的人,眼睛一亮。它暗示着,本书所收录的内容,与那些对中华学术传统有着重大贡献的学者们息息相关。而“手简笺释”这个词,更是引人遐想,它意味着我们即将接触到的,并非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承载着个人思考和情感的书信往来,并且附有详尽的解释。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清儒致高邮二王论学书”这一部分,高邮二王在清代学术界是何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学说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重要资源。而这本书,则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更具象的场景——当年其他的清代学者,是如何向这两位泰斗请教、交流治学心得的。这些书信,就像是历史留下的珍贵回声,记录着思想的火花,学术的争鸣,以及学者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我相信,通过这些原汁原味的书信,并辅以“笺释”的引导,我们不仅能读到具体的学术观点,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学者们对待学问的赤诚之心,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浩瀚的经学海洋中,不断探索和前进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乍一看就透着股子古朴和厚重,初翻开,就好像进入了一个老派文人雅集,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子清雅的书卷气。书名里提到的“昭代经师”,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幅历代名师潜心学术、传承经典的画面。而“手简笺释”,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体例,原来是收录了清朝儒者写给高邮二王(应该是王念孙和王引之吧?书名还没细看)的信札,并且还附有详细的笺注和释义。这让我立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一直觉得,最真实的学术探讨,往往就藏在这些私密的通信之中。比起官方的史书或者学院派的著作,私信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学人的真实想法、他们的困惑、他们的灵感,以及他们之间那种激烈的思想碰撞。而且,通过笺注和释义,我们这些后辈读者,也能更清晰地理解当时语境下的学术争论,不至于因为时代隔阂而望文生义,误解了古人的本意。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当年那些大儒们是如何互相请教、切磋琢磨的,又有哪些关于经学、史学、文字学的独特见解,能被一一揭示出来。
评分手捧此书,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书名“昭代经师手简笺释--清儒致高邮二王论学书”,本身就极富画面感,仿佛能看到清代士人伏案挥毫,笔下流淌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对圣贤之道孜孜以求的精魂。“高邮二王”,这两个名字在学术界如雷贯耳,他们的学说至今仍是治经的重要参考。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幕后”的交流——清代经师们写给二王的书信。这些信件,可能并非为公开发表而写,因此其内容或许更加自由,更具思想的碰撞火花。我们看到的,将是学者们之间最真实的请益、辩论、甚至是讨论中的灵感闪现。而“手简笺释”,则赋予了这些尘封的书信新的生命力。笺释的部分,不仅是简单的注释,更是对当时学术背景、典籍依据、甚至学者个人思想风格的细致梳理。这就像是在聆听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我们不仅能听到对话者的声音,更能理解他们所处的语境,以及他们对话的深层含义。我个人非常期待,透过这些书信,能一窥清代士人如何在文字、音韵、经义等领域,进行如此深入而细致的探究,并从中汲取治学的智慧。
评分初见此书名,便被其独特的学术气质所吸引。“昭代经师”四个字,就已饱含对历代治经大师的敬意,而“手简笺释”则预示着本书的体例之精巧,以书信为载体,辅以详实的考订。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清儒致高邮二王论学书”这一副题,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内容:记录了清代学者们与高邮二王之间关于学术的往来。高邮二王在训诂、音韵、名物等方面的成就,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璀璨明珠,而他们的思想是如何与同时期的学者交流碰撞,又如何被进一步发展或修正的,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透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学者们是如何就某一部经典、某个字词的训诂,或是某种学术观点的得失,进行耐心而深入的探讨。而“笺释”部分,更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为我们这些后学的读者,架设了一座理解古人思想的桥梁,让那些可能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和语境,变得清晰明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清代学术界那种严谨求实、互相切磋的良好风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