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历史学者黄仁宇以所谓「大历史」的观点而闻名于一般读者之间。从大历史的角度,当然中国与台湾在这一百年之间所受的种种苦难、屈辱、煎熬,不过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点,与「万历十五年」那年一样,是不重要的 100 年,因此回首这一世纪的足迹,也不必计较个人一时的贤愚得失。
但是历史毕竟不能如此客观,尤其这个世纪与我们的个人经历与记忆又是如此接近,又怎能不计较李鸿章在马关春帆楼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又怎能不计较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不敢面对台湾人民的激愤,在横滨丸上完成台湾的交接?又怎能不计较陈仪危机处理能力之粗糙,以致酿成 228 事件?甚至对于大陆与台湾在过去百年来的经历,在国民政府与共产党之间的诠释观点有着极大的差异,我们又要如何去面对?
《珍藏二十世纪中国》和《珍藏二十世纪台湾》基本上也存在着这种差异。《中国》一书由中国大陆的历史学者执笔,而《台湾》则由战后出生的学者与文字工作者撰述,以地域为叙述的架构,加上意识形态的差异,因此在呈现的风貌上,出现非常有趣的对照。
而这种以地域来叙述的架构,某种程度上又弥补了以往一般人心中的「历史」存在的迷思。基本上,台湾所谓的「中国现代史」的主轴是 1949 年以前的中国大陆,然后接到 49 年之后的台湾。对于 49 年之前、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以及 49 年之后的中国大陆的了解是残缺而偏差的。即使在近年本土意识高涨之后,对于台湾过往的认识仍然有待补足,而本土意识的高涨,又更加排拒了对中国大陆的了解。
《珍藏二十世纪中国》与《珍藏二十世纪台湾》除了以近 60 万字的篇幅,以编年的方式呈现各个年代的风貌,还配上近千幅照片、图像,来捕捉历史的精髓,更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蒐罗当时亲身经历事件者的叙述,企图以文字与图像双向并进,直接贴近历史的脉动,让陈年往事重新活现起来。
一个国族若是没有记忆,也将没有未来。告别 20 世纪、迎向 21 世纪的台湾人,似乎成了没有历史意识、没有记忆包袱的一种奇特动物。这两本珍藏二十世纪的史册,也代表了避免台湾人落入这种悲惨境地的一个卑微期望。
这本书的内容相当丰富,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湾早期社会发展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地描述了当时台湾的经济状况,比如农业、工业、贸易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是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的。我了解到,在那个年代,台湾人民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自然灾害、资源匮乏,但他们依然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书中还对当时的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如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我读到了关于城市规划和乡村建设的内容,了解了当时的政府是如何努力推动社会进步的。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地图,这些资料为我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那个时代的台湾。我看到了一些已经消失的建筑,一些已经改变的街景,这些都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份珍贵的社会档案,它记录了台湾人民的奋斗历程,也为我们理解当今的台湾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感觉分量就不轻,光是沉甸甸的纸张和精美的装帧,就觉得不是寻常的读物。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泛黄的老照片,它们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一张张定格了那个年代的台湾。有巍峨的山川,有热闹的街市,有朴实的农舍,还有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我看到熟悉的景物,也看到了很多模糊但充满故事的场景。比如,那些穿着旗袍、戴着眼镜的老先生,在昏黄的灯光下,似乎在讨论着什么国家大事;又或者,年轻的工人们在工厂里挥洒汗水,为建设一个更好的台湾而努力。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端详这些照片,想象着照片背后的人物和故事,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些被时光掩埋的细节。文字部分则像一条温润的河流,缓缓地讲述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从早期的开垦拓荒,到日据时期的社会改造,再到战后国民政府的到来,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挑战与机遇,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却又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它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的视角,通过人物的命运、事件的起伏,展现了台湾人民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挣扎、如何适应、如何前行。有些段落读来令人唏嘘,有些则让人振奋,总之,它让我对“台湾”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拿到这本《珍藏二十世纪台湾》,首先就被它精美的包装和厚实的纸张所吸引,仿佛一件艺术品。翻开书页,一股浓浓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我尤其对书中那些关于社会生活细节的描绘感到着迷。比如,关于当时人们的穿着打扮,书中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从孩童的布偶装,到年轻人的时髦连衣裙,再到老人的传统服饰,展现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着装风格,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时尚有了直观的感受。还有关于饮食文化的介绍,那些道地的台湾小吃,那些街头巷尾的特色餐馆,都被文字和图片生动地记录下来,让人垂涎欲滴。我还在书中读到了关于教育的章节,了解了当时的学校是什么样子,老师们是如何教学的,学生们又是如何学习的,那种朴实而严谨的学习氛围,让我深感敬佩。书中对当时家庭生活的描绘也十分细腻,从家具摆设到家庭活动,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它让我看到了台湾人民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扇通往过去的任意门,每一次翻阅都像一次身临其境的旅行。我尤其被那些关于社会风貌的描写所吸引。在“珍藏二十世纪台湾”这本书里,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着重于描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比如,那些关于夜市的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各色小吃摊贩的叫卖声、食客们热闹的交谈声,还有那烟火气十足的市井生活。我仿佛能闻到臭豆腐和蚵仔煎的香味,听到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还有对传统节庆的描述,那些舞龙舞狮、燃放鞭炮的场景,充满了浓浓的年味,让人倍感亲切。书中的插画和照片更是点睛之笔,它们还原了当时的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甚至连街头的招牌和海报都清晰可见,细节丰富到令人惊叹。我看到那些老式的自行车、人力车,还有那时候就已经出现的汽车,它们在弯曲的街道上穿梭,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城市画卷。我还在书中读到了关于教育、医疗、文化发展的章节,了解了在那个年代,人们是如何努力提升生活品质,如何追求知识和艺术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政治家的丰功伟绩,更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交织而成,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值得被珍视和记录。
评分这是一部相当厚重的作品,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而内容更是让人沉醉。这本书让我对二十世纪台湾的社会变迁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和经济的叙述,更深入地挖掘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土壤。我尤其喜欢关于艺术和文学的部分,书中介绍了一些被遗忘的艺术家和作家,他们的作品在那个时代或许并不被广泛关注,但却为台湾的文化注入了独特的生命力。我读到了关于电影、音乐、戏剧的发展历程,了解了当时的流行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文化现象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那些老电影的剧照,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歌曲,都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回忆,即使我并没有亲身经历那个时代,也能感受到那份时代的脉搏。书中还对当时的社会思潮进行了探讨,比如关于身份认同、民族情感、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话题,这些都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我发现,台湾的历史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中国大陆、日本、乃至整个亚洲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观又细致的视角,将这一切娓娓道来,让我对“二十世纪台湾”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