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取材,十之八九根据两。兹为便利读者之寻检,于本书目录下,分别附注两学案卷数,以资对勘。
本书取材,间有逸出两学案外者,皆凭平日笔记。流寓中手边无书,不易一一详列其出处,概予节略,不复添注。
本书虽多援据两学案,而取舍详略,排比条贯,别有会心。大抵两学案以材料为主,而本书则以各家思想之体系为重。入不同,翦裁自别。
本书较之中国思想史,篇幅已增,但视三百年学术史,则犹见简陋。流亡穷窘,聊示学者以辙,无当着作之规模。大雅君子,幸希垂谅。其有纰缪,乐闻教正。
这本书,题目叫《宋明理学概述》,光看书名就让人肃然起敬。老实说,我虽然在台湾长大,对传统文化不算陌生,但“理学”这两个字,总是带着点遥远和高深的距离感。以前总觉得那是书斋里的学问,离我们寻常百姓的生活太远,更不用说我这种平常忙于工作、偶尔才有空翻翻闲书的人了。所以,尽管书名听起来很“正统”,但我翻开这本书的心情,其实是带着点小小的忐忑和探索的决心。我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能够在中国历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又是什么样的人物,能够引领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我尤其好奇,在现代社会,这些古老的思想,是否还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或者说,是否真的只能被束之高阁,成为历史课本上的名词。这本书的序言里,作者似乎想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但我还没真正进入到正文,还在初步的介绍阶段,就已经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让人既觉得是进入了一座宝库,又担心自己能否真的挖出其中的瑰宝。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虽然讲的是几百年前的学问,但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刻意去“古化”语言,而是用一种相对现代、流畅的白话文来呈现。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我曾经读过一些古代哲学原著的译本,有时候译文过于晦涩,读起来像是在猜谜一样。但在这本书里,虽然有些概念本身就比较深奥,但作者的文字表达,清晰易懂,甚至还时不时地流露出一些幽默感。例如,在介绍某个理学家的生平事迹时,作者会穿插一些有趣的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而不是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这种“通俗易懂”的努力,让我想起以前在台湾读中学时,那些优秀的历史老师,他们总能把复杂的历史事件讲得生动有趣,吸引我们主动去学习。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让我觉得,学习宋明理学,并非遥不可及,也并非只能是学术界的专利。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方式,有时候会让我觉得有点“烧脑”,特别是当作者开始深入分析某个学派内部的细微差别,或者不同学者之间的辩论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读几遍,甚至还要拿出手机搜一搜一些不熟悉的术语,才能勉强理解个中三味。当然,这也是因为我本身的知识储备有限,怪不得作者。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使在讨论最复杂的哲学思辨时,作者也尽可能地用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例子,或者是一些历史事件来辅助说明。比如,在讲到程颐和朱熹对“理”的理解差异时,作者就用了一个类似“天地万物皆有其理”的比喻,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也能大概体会到那种思想的脉络。虽然过程有些艰辛,但这种努力让我在啃读“硬核”知识时,不至于完全迷失方向,还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这让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依然保持着一份尊重和肯定。
评分读到关于理学“格物致知”的部分,我脑子里立马联想到现在教育改革的很多争议。书里解释“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并且最终达到“知行合一”。这让我思考,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反而丢失了“格物”的能力?我们是不是太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答案,而忽略了去亲身观察、去深入探究?作者对这个概念的阐述,虽然是用古老的语言,但其背后蕴含的求真精神,我觉得和我们当下提倡的批判性思维、探究式学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从孩童时期就培养出这种“格物”的精神,而不是仅仅被动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那他们的未来,会不会更加广阔?书里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视角,一个让我能够联系到现实生活、反思当下教育的契机,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很有价值的收获了。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目前为止,对我来说,最吸引我的,反而是那些我本来以为不太重要的“前言”和“导论”部分。我本来是冲着“宋明理学”这四个字来的,想着进去就该直接讲朱熹、王阳明之类的,结果它花了好大的篇幅,从更宏观的视角,比如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宋明时代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来铺垫理学的出现。这让我有点意外,但细细想来,又觉得非常有道理。没有这些背景的铺垫,我们怎么能理解理学为什么会“应运而生”呢?作者在这部分真的下足了功夫,引用了很多我不太熟悉的史料和概念,但写得条理清晰,逻辑也很顺畅,让我这个对历史和哲学不算很专业的读者,也能勉强跟上思路。这种“由远及近”的写作方式,反而让我觉得,作者是真的希望读者能够“知其所以然”,而不是仅仅记住几个名字和几个理论。我对接下来,作者如何把这些宏大的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的理学流派和代表人物的介绍中,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