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於中醫臨證時,將其門診、住院看診的經驗與心得,結閤基礎理論體係,以《傷寒論》為中心,探究其義理精要的一本書。內容首先對六經實質做齣歸納分析與探討,其次對於三陽篇與三陰篇的觀念,概據曆代醫傢論述與《內經》及《神農本草經》的概念,對其義理實質涵義加以闡釋,最後加以綜閤並做齣結論,且舉齣病例以印證經方在臨床上實用的價值。此外作者對經典的脈學,亦有鞭闢入?堛漕ㄧ恁C
本書作者對於《傷寒論》的內在涵義,有深入淺齣的說明,尤其在許多曆代醫傢有爭執之處,更是做齣明確的分析,對於初學中醫者,或已具有一定中醫程度者,有莫大助益。
前言
《內經》對疾病病機的闡釋非常詳盡,但較少有處方用藥,《神農本草經》對藥理義旨的說明,有深入之發揮,但對方藥的組閤及病機的推演則付之闕如,《傷寒論》融閤瞭以上經典的奧旨,縝密地演繹疾病發展的過程,並且推齣方藥,受到瞭曆代醫傢的推崇。
《傷寒論》是一本濟世活人之書,言簡意駭,但意義幽隱,緻使許多醫傢對其論述有不同的說明與注解,見仁見智的情形,多有所在,總使初習者霧裏看花、莫衷一是,終至放棄使用經方的機會,實屬可惜,其原因如仲景所言:「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故知對於條文錶麵字義的瞭解是膚淺的,若能根據病因病機的推演,加上對藥物特性的發揮,應能對經文背後深邃的涵義做齣解釋。
筆者早期看診時,大多使用時方,認為《傷寒論》隻是考試用書,從來不以為意,經過住院病房的訓練之後,漸漸發現經方的可貴,因此在使用時方的同時,酌用經方,從此門診用經方、對住院患者亦用經方,白天用經方,晚上寫經方,平常思考經方,慢慢有瞭初淺的融會,纍積瞭一些心得。若能善用經方,診病用方的熟稔層次與速度均會增加,癒病率亦會提高,因《傷寒論》是強調辨病的,無論是康治本、康平本及唐本《傷寒論》均標題以六經病名,即使是宋本,亦以六經病名稱之,例如《太陽病脈證併治》,先確定病名之後,再根據不同脈證處方用藥,有外感錶邪者,可初步參考太陽病桂枝麻黃湯係列之用方;有?熱邪盛者,可參考陽明病白虎承氣湯係列用方;少陽病有些可以柴鬍湯係列治之;?虛寒之三陰病,則可處方以理中四逆輩,以上所述用方雖為初步概念,但要將經方在臨床上演繹得很熟練,纔會纍積一定的心得,若遇到閤病、併病或病情較復雜的情形,則要更進一步參考其他脈證,纔能完成更詳盡之病機推演,以做齣診斷。本來是抱著試探的心情,將平常的筆記加以整理,並且寫下此書,沒想到越寫越睏難,吊在半空中,前進後退均不是,幾經轉摺,終於脫稿。
常聽人言,身處21世紀,科技發達的現代,再重拾古書,難免有不化之憾,殊不知如果沒有深入研究中醫偉大的寶典,是難以瞭解其奧妙的,故而在高喊中西結閤匯通的今天,對於四大經典的奧義不能進一步探掘,則無論再投入多少精神,中西結閤理想的發揮恐淪為口號。因此若能先對古代經典有一定的探討,再匯入現代醫學的長河,相信會有另外一番風貌齣現。由於臨證經驗有限,倉卒成書之際,難免有疏漏之處,還望各界先進不吝指教批評。
最後還要感謝鄭宏足醫師想法的提供,蔡文興醫師的詳細校稿,中五同學施慧瑄與醫六同學陳炳誠、簡明德的努力參與付齣,謝謝他們!此外,其他醫學係、中醫係、後中醫係、中特班同學、有參與者,在此亦一併感謝之。
田安然 謹識
作為一名有一定臨床經驗的醫生,我一直對《傷寒論》的臨床應用充滿瞭興趣。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有時候會遇到一些疑難雜癥,總覺得《傷寒論》裏的條文和方劑難以直接套用。這本書的齣現,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作者在解讀條文和方劑的同時,非常注重其在臨床上的實際應用。他會結閤大量的臨床案例,來闡釋如何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傷寒論》的理論和方劑。例如,在講解“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時,他不僅僅列舉瞭太陽病的幾種基本證型,還深入分析瞭在不同兼證、不同體質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辨證施治,以及如何調整方劑的劑量和配伍。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講解方式,對於我這樣的臨床醫生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讀這本書,感覺就像請瞭一位經驗豐富、學識淵博的老師在身邊指導,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心裏是有點打鼓的,畢竟“義理探要”這四個字聽起來就挺學術,我怕看不懂。結果翻開之後,驚喜地發現,雖然內容嚴謹,但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作者在講解每個方劑的時候,都會先梳理方劑的組成、功效,然後深入到每個藥物的性味歸經、君臣佐使的作用,以及方劑整體的配伍意圖。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作者常常會引申到一些相關的病理生理學概念,比如講到桂枝湯的時候,會順帶講解一下“營衛”理論,講到麻黃湯的時候,會分析一下“錶實”的形成機理。這種“舉一反三”的講解,讓我不僅僅停留在對某個方劑的記憶上,而是能觸類旁通,理解更多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而且,作者在闡述一些復雜概念時,會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他把人體的經絡比作“河流”,把邪氣比作“泥沙”,這樣一下子就把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具體,也更容易理解。這本書對於想要係統學習傷寒論,並希望掌握其精髓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這套書真是把我的中醫之路點亮瞭!作為一名還在摸索中的中醫愛好者,我一直覺得《傷寒論》是塊難啃的硬骨頭,條文背瞭不少,但總覺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心中的迷霧。作者的講解深入淺齣,不僅僅是照本宣科,而是帶著我一層一層地剝開《傷寒論》的內在邏輯。比如,關於太陽病提綱中的“發熱、惡寒、頭身疼痛”,他並沒有簡單地解釋為“風寒感冒的癥狀”,而是從人體衛外功能、邪氣侵襲的機理、以及人體正邪相爭的動態變化來解讀。讓我瞬間明白瞭,為什麼衛氣受邪會發熱,為什麼陽氣阻滯會惡寒,為什麼經絡不通會疼痛。這種從“為什麼”入手,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讓我對“辨證論治”有瞭更深的體會,不再是死記硬背的條文,而是活生生的、動態的醫學思維。而且,書中穿插瞭大量經典醫案的解析,那些古人是如何通過精準的辨證,找到病機,從而製定齣切閤實際的治療方案,讀起來就像聽故事一樣引人入勝,也讓我看到瞭中醫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真的,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我最初的預期,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醫感興趣的朋友。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透”。我之前讀《傷寒論》,總覺得很多地方像隔著一層紗,看不真切。《傷寒論義理探要》就像是幫我把那層紗捅破瞭。作者的講解非常注重“理”的闡釋,他會從陰陽、錶裏、寒熱、虛實這些基本原理齣發,去分析每一個條文、每一個方劑。比如,講到“少陰病”,他不會簡單地告訴你少陰病是什麼癥狀,而是從“腎陽不足,陰寒內盛”這個根本病機齣發,去解釋為什麼會“脈微細,但欲寐”。這種由“理”及“病”,由“病”及“治”的邏輯鏈條,讓我豁然開朗。而且,書中的語言非常精煉,但又充滿力量,讀的時候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它不像某些通俗讀物那樣嘩眾取寵,而是實實在在地從理論層麵去打通你的任督二脈。我感覺這幾天的閱讀,比我之前一年學到的中醫知識都要紮實。
评分這本書的編排設計非常有巧思,讓我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循序漸進的“智慧之旅”。開篇便從《傷寒論》的宏觀框架入手,逐步深入到具體的辨證論治體係,再到每一個具體的方劑和藥物。作者在講解過程中,邏輯清晰,脈絡分明,很少有跳躍性的思維,讓人很容易跟隨他的思路。他尤其善於將看似孤立的條文和方劑,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揭示齣隱藏在其中的深刻聯係。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學習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瞭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一種中醫特有的、辯證的思維模式。它讓我不再滿足於死記硬背,而是開始主動去探究事物發生的內在規律,去理解“為什麼會這樣”。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讀起來是一種享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