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已经七十岁了,七十年来,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连系在一起的。」本书是周海婴对父亲鲁迅的记忆与追怀。作者以童稚、青少年时代和成年后的眼光观察自已的父亲和家庭,除了透露出凡人鲁迅的日常生活与脾性外,更经由其一生中所经历的人事物,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以及时代转变中的波折。书中叙述了父亲鲁迅(周树人)与周作人由手足之亲而不相往来的经过,也对鲁迅最后死亡的原因提出了疑问。作者怀疑,鲁迅因病不治可能与日本医师延误治疗有关;作者表示,这位原与鲁迅一家相熟的日籍医师,本是日本「在乡军人」团体黑龙会的副会长。作者也纪录了执政后的毛泽东对鲁迅的看法: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在上海「与老朋友聊天」。罗稷南坦直地问道:「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会怎么样?」毛泽东认真沈思了片刻后说:「以我的估计,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另方面,读者透过鲁迅一家人的生活和交往,对当时那些心向以共产主义建设新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实际生活也可有更多了解。
作者简介
周海婴,鲁迅之子。七岁时父亲鲁迅就病逝,从此由母亲许广平抚养长大,但记忆中唤他「小乖姑」的父亲鲁迅、充满批判精神的作家鲁迅、乃至于成了政治图腾的革命者鲁迅,影响终其一生。周海婴早年流离成长,分别住过上海、香港和北京。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筹建实验室,后调任广播事业局。曾任大陆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并是上海、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顾问。身为鲁迅后人,周海婴有了不同于一般的人生视野和际会,但也正因身分特殊而遭受了常人所无的压力。其子周令飞留学日本时和台湾女子张纯华相恋并来台结婚,一度曾使周海婴在大陆陷入难堪困境,而今时过境迁,周海婴父子早已在两地团聚,而书中忆述的荒谬经历,则是现实政治再度操弄了作者人生。
翻开《鲁迅与我七十年》,我内心涌起的是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七十年,足以让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成长为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也足以让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成长起来的读者而言,鲁迅先生的名字,早已不只是课本上的一个符号,更是那个时代呐喊、反思与觉醒的象征。我很好奇,作者在这七十年里,是以怎样的方式与鲁迅先生“相遇”的?是初中时懵懂的阅读,还是大学时深入的研讨?抑或是成年后,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因某个契机,重新拾起鲁迅的作品,并从中获得新的启示?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分享他与鲁迅先生之间,那段跨越了漫长岁月的情感纽带?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展现出作者在阅读鲁迅时,所经历的那些心路历程,那些被触动、被启发、甚至是被挑战的瞬间。台湾的社会变迁,历史的复杂性,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阅读鲁迅的视角。我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鲁迅先生的那些深刻洞见,是如何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被理解、被诠释,又如何与我们自身的生活经验产生连接的。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体验,也正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兴趣所在。
评分这本书,初见书名《鲁迅与我七十年》,便觉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鲁迅,这位现代中国文学的巨匠,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意义,是反抗、是启蒙、是沉思。而“七十年”这个数字,则勾勒出了一条漫长的时间线,让人不禁好奇,在这七十年间,鲁迅先生的文字如何与一位台湾读者的生命轨迹交织,又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作为生长在宝岛台湾的读者,我们看待鲁迅,往往隔着一道海峡,隔着不同的历史叙事和政治语境。鲁迅的作品,在台湾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纯粹的文学经典,还是带有某种特殊的符号意义?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试图弥合理解鸿沟,或者是在解读鲁迅时,注入了更多台湾视角的独特之作?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以一种真诚而细腻的笔触,展现鲁迅思想如何穿越时空,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影响个体生命,尤其是在台湾这片土地上。这不仅仅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的回溯,更像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身份认同以及历史回响的深度探索,我对此充满期待,也渴望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我与鲁迅之间,那份跨越七十年的共鸣。
评分仅仅是《鲁迅与我七十年》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七十年,这本身就是一个承载了无数故事的时间长度,而将它与鲁迅这个名字并列,更是让人充满了想象空间。作为一名在台湾成长的读者,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总是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字深刻地揭示了时代的病灶;另一方面,我们与他,隔着一道海峡,经历着不同的历史叙事。因此,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这七十年里,是以怎样的方式与鲁迅先生“相遇”的?这是否是一段从陌生到熟悉,从不解到理解的个人化历程?这本书,会不会是作者用台湾的视角,去解读鲁迅的另一面?比如,鲁迅先生那些关于国民性、关于启蒙的思想,在台湾的社会发展和民主化进程中,又产生了怎样的回响?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将鲁迅先生那些经典的论述,与台湾本地的社会现象、历史事件进行连接,从而碰撞出新的火花。这种跨越地域和时代的对话,对我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正是我期待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宝贵体验。
评分《鲁迅与我七十年》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文学上的邀请,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鲁迅,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总是伴随着一股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深刻的洞察。而“七十年”,则勾勒出了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漫长叙事线。对于我这样的台湾读者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是在一种独特的历史语境下被接触到的。我们接触到的鲁迅,可能与大陆读者有所不同,夹杂着历史的隔阂,也承载着特殊的文化意涵。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填补一些我对于鲁迅先生的理解空白,更重要的是,它能展现出一位台湾读者,在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中,是如何与鲁迅先生的思想进行对话,如何理解他,又如何被他影响的。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感受到鲁迅思想的脉搏的。是不是有一些地方,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在台湾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特殊的呼应?亦或是,他的反思,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次对文学经典的重读,更可能是一次关于身份认同、历史记忆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度思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来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感悟。
评分《鲁迅与我七十年》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七十年,这无疑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足以见证时代的变迁,个人的成长,以及思想的演进。而鲁迅,这位名字本身就带有厚重历史感的文学巨匠,与“七十年”相遇,必然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作为一位在台湾生活的读者,我对鲁迅先生的认知,往往是通过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形成的。我们对他的理解,可能与大陆的读者存在一些差异,其中包含了历史的沉淀,也可能夹杂着文化隔阂。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在这七十年里,是如何与鲁迅先生建立起一种深刻的联系的?这是否是一种个人化的阅读体验,一种在人生不同阶段,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反复品读和深度理解?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非常真诚和细腻的方式,展现作者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如何去感受鲁迅的思想,如何将他的批判精神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结合。是否有一些鲁迅先生的论述,在台湾的社会语境下,得到了特别的解读,或者说,他的思考,为我们理解当下台湾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一位文学家的回忆,更可能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身份认同以及历史回响的深刻探索,充满了让我想要一探究竟的吸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