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民族格局

后民族格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族」可以从人们共同的出生、语言和历史当中找到其自身的特征,这就是「民族精神」;而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体系建立了一种多少带有想象特点的同质性,并由此而让居住在一定国土范围内的民?意识到他们的共同属性,尽管这种属性一直都是抽象的,只有通过法律才能传达出来。一个「民族」的符号结构使得现代国家成?了民族国家。但是,自1960年代末开始,这种民族国家的制度化形式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冲击。 民族国家着眼于一定的地域,相反,「全球化」一词表达的是一种动态的图景,它们会不断挑战边界,直到摧毁「民族大厦」。新的动态结构的意义在于动摇了空间和时间层面上的限制。把一定领土范围内的统治者转变成?掌握速度的大师,这就使得民族国家失去了其权力。当然,国家不能与防御相提并论。国界更多的是充当一道闸门,从「内部」对各种潮流进行适当的调节。全球化过程是否削弱了民族国家的能力?民族国家是否无法捍卫其系统的界限和自主调节与周围世界的交换关系?如果属实,又是哪些全球化过程在削弱民族国家的能力。一个民族社会的民主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何种程度受到了影响?民族层面上出现的缺失,在跨国层面上是否可以找到功能等价物? 哈伯玛斯从当前德国国内政治以及国际政治的发展脉络,去探讨、批判和重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概念的转变。他特别提出所谓「没有世界政府的全球管理制度」,在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界以及其他现实政治领域引发强烈的讨论,甚至成?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推行政治、文化改革的理论基础。此外,哈伯玛斯在2001年4月访问中国大陆时,也撷取本书的〈灾难与教训〉、〈论人权的合法性〉,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发表,引起众多的回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后民族格局


何谓民族?
——三月前革命时期精神科学中的政治自我理解:以1846年日耳曼语言文学家法兰克福大会为例 �

I. 双重目的
无论是在「法兰克福日耳曼语言文学家大会」邀请函当中,还是在《日耳曼语言文学家议案》(Verhandlungen der Germanisten) 当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举办者心存双重目的。在杜宾根法学家莱舍尔(Reyscher)的发起下,一批着名学者,如格林兄弟(Jacob und Wilhelm Grimm)、格维努斯(Georg Gottfried Gervinus)、兰克(Leopold Ranke)、乌兰德(Ludwig Uhland)、达尔曼(Friedrich Christoph Dahlmann)、贝塞勒(Georg Beseler)、米特迈尔(Karl Mittermaier)等,共同创建了一个学会,致力于把德国法学、德国历史学以及德国语言学这三门学科打通研究。学会的首要目的在于为学术交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因为,在此之前,学者除了阅读杂志和书籍之外,相互之间基本上都是一些私人关系,信件来往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不仅法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之间跨学科的交往是如此,各个学科内部,哪怕是日耳曼语言文学之间的交往也同样如此。于是,就有必要建立一种比较稳定的交往形式,以便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学习——「自由发言,自由讨论」,而且不允许「念稿子」。这种形式脱胎于1822年的全德自然学者和医生的学术大会以及1838年的古典语文学家大会。当然,发起人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全德人文学者大会将会被看作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事件。

第二个目的超出了学科的要求,是一种政治目的,主要是为了结束祖国的四分五裂的状态,实现祖国的统一:「如果要求我们直接干预生活,对于一次学者聚会来说未免期望过高;但是,这次会议无疑是立足于学术研究,尊重时代的价值性和严肃性,而且每一个人都充满了鼓舞全体民众的激情,因此,我们敢说我们的会议所取得的成绩不容低估。」会议的日程安排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作为后来者,我们在职业和生活当中自觉与精神科学以及我们国家的共和主义保持着紧密的关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这次会议的有关记录,还会深切地感受到打动与会者的动力之所在。当然,回顾历史,我们从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那里也能发现一些非政治的因素。但不管如何批判,没有谁不会被这种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开端所吸引。学者们对其对象(即「日耳曼民族的古典文献」)的探讨,与当时的政治趋势是息息相关的。

这次学术活动还是充满了悲剧性的反讽意味。因为,人们欢唿雀跃的开端,其实是一次终结:在政治意义上是这样,在学术史意义上也是这样。1846/47年在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和吕贝克(Luebeck)召开的日耳曼语言文学家大会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尝试,它试图把构成早期精神科学核心内容的各个学科综合起来。5年后,德国的法学家和语文学家各自建立起了自己的组织,而且合乎科学学科分化的规范模式。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