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坎南的这本《自由的界限》发表于1975年,是他少有的几部独立发表的专着。该书篇幅虽不大,却系统总结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理念、思路和核心观点,读者不仅可以从中看到当代这一着名的经济理论的概貌,而且还可领略其中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哲学意蕴。
布坎南以精辟的分析和阐述提出了自由的界限问题,即绝对个人权利的基础上的自愿交换并不能解决公共物品的提供问题,而政府权力的无穷扩大更离公共选择相去甚远。他尽管没有像政治学家那样提出详尽的改革方案,但在原则上阐述了其基本思路,即真正的宪章改革,抛弃立足于小敲小打的实用主义的传统思维,从根本宪法制度上进行改革,实现真正公正的公共选择。
这一理论尽管是在数十年前提出的,其时代背景肯定发生了变化,但其基本思路对于今人的启发作用毋庸置疑。人们仍然在市场与政府万能的两极之间波动,却并未能真正找到并践行可起釜底抽薪之效的社会改革道路,实现真正的社会民主。
作者简介
詹姆斯.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人物,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19年生于美国田纳西州,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9﹣1983年任乔治亚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自1983年起任乔治.梅森大学教授。代表作:《同意的算计》(与吐罗克合着,1962)、《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应》(1968)、《公共选择理论》(合编,1972)、《自由的界限》(1975)、《赤字中的民主》(合着,1977)、《赋税的权力》(合着,1980)。他是美国公共选择研究中心的创办人(1969)和主任。
译者简介
顾肃
南京大学哲学系及法学院教授,研究专长为政治、经济与法律哲学。1955年生于江苏省,1989年获得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于1983﹣86年就读于美国杜克大学哲学系,1995﹣96年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人文学者。代表作:《科学理性论》(1992)、《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1994)、《罗尔斯:正义与自由的求索》(199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留学美国的思考》、《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史》(2000)、译着《中国政治》(1994)。
《自由的界限》给我带来的感受,就像是在一片混沌中找到了一束光。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剖析了自由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于“社会契约”的重新解读,他没有将其视为一种冰冷的约束,而是看作一种为了集体福祉而自愿放弃一部分个体权利的行为。这种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合作”与“自由”的关系,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牺牲是为了更大的获得。我尤其喜欢他在书中提出的“自由的代价”这个概念,它不是指金钱上的付出,而是指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们所需要付出的勇气、智慧和承担的责任。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灵动,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深度,又饱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阅读《自由的界限》,是一种涤荡心灵的体验。作者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他没有按照传统的线性思维来展开,而是通过一些非线性的思考方式,将不同的观点和论据巧妙地串联起来。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习惯”和“自由”之间关系的论述,他指出,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自由选择,其实只是习惯的惯性驱使。这种说法让我感到一丝不安,因为我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被习惯所束缚。然而,正是这种不安,驱使我去审视自己的习惯,去尝试打破那些限制我自由的枷锁。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发现问题,去思考,去探索。
评分《自由的界限》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善于运用类比和隐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尤其被他在关于“被动的自由”的论述所震撼。他指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其实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和回应外界的刺激。这种观点让我感到一丝警醒,但也正是这种警醒,促使我更加主动地去掌控自己的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自由。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探索的乐趣,也是充满深刻的反思。
评分《自由的界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漫游。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没有给出任何显而易见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探索之旅。我尤其被他在关于“责任”与“自由”之间关系的论述所吸引。长久以来,我总觉得责任是自由的对立面,是束缚,是负担。但这本书告诉我,恰恰是勇于承担责任,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解放,才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活出无限的可能。作者用了很多令人深思的例子,来阐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义。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章节时,会联想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恍然大悟,原来当时自己对自由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从来都不是没有约束的放纵,而是在清晰的认知下,对自身力量的审慎运用。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不动声色地颠覆你固有的认知。作者的视角极为独特,他不是站在高高的象牙塔里对人类命运进行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从最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最深刻的哲理。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被设计”的自由的探讨,那些看似是你自己做出的决定,实则可能早已被外界的种种因素所潜移默化地影响。这种对“隐藏的操控”的揭示,让我感到一丝警惕,但也正是这种警惕,促使我更加珍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常常在合上书本之后,仍然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会不断回放作者的观点,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思维的局限,同时也为我指明了更广阔的探索方向。
评分我必须说,《自由的界限》是一本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书。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渗入你的意识,却又能在不经意间激起巨大的涟漪。我特别被他在关于“边界”的讨论所打动,他不仅仅讨论了物理上的边界,更深入到心理、情感、社会等多个层面。他认为,清晰的边界设定,恰恰是保护个体自由,并维持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我之前总觉得,越是亲密的关系,就越应该毫无保留,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适度的疏离和尊重隐私,才能让关系更加持久和稳固。他所描绘的“自由的界限”,不是一道冰冷的墙,而是一条充满智慧的边界线,它保护着我们,也成就着我们。
评分我只能说,《自由的界限》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自由”的认知。作者的笔法极其细腻,他能够在宏大的哲学框架下,捕捉到最微小的个体情感。我特别被他在关于“选择的困境”的论述所吸引,他没有回避人类在做选择时所面临的痛苦和挣扎,反而将其视为通往更深刻自由的必经之路。他指出,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选择的艰难,而是在理解了选择的意义和后果之后,依然能够勇敢地做出决定。这本书让我明白,自由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它需要我们付出思考、勇气和责任。
评分《自由的界限》这本书,我真的可以说是抱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去翻开的。它以一种极其罕见的方式,拨开了笼罩在我们日常认知中关于“自由”的层层面纱,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曾设想过的广阔空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开篇就抛出的那个极具颠覆性的论断,它不是那种直白的“自由就是…”的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松散却又环环相扣的案例和思考,悄无声息地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对自由的理解。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因为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或者他引用的某段古老的哲学文本,会像一道闪电击中我的思维,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某些观念。比如,他对于“选择的自由”的阐释,就让我彻底打破了“越多选择越自由”的简单等式。我开始反思,当我们被过多的选项淹没时,那种焦虑感反而会剥夺我们的平静,让我们离真正的自由越来越远。这种对自由内在矛盾的深刻洞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评分《自由的界限》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坐在你面前,用平和却充满力量的语言,与你探讨生命的奥秘。作者的文风极其真诚,他没有卖弄学问,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最深刻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匮乏”与“自由”之间关系的洞察。他指出,当一个人内心充盈时,他才能真正拥有自由,而当一个人被欲望和匮乏所驱使时,他反而会成为欲望的奴隶。这种观点让我对“满足”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意识到,追求外在的物质,不如追求内心的丰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的宁静和力量。
评分读《自由的界限》,就像在迷宫中寻路,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与挑战。作者的叙事风格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他善于将抽象的哲学概念,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来,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社会结构和个体自由之间关系的剖析,那种精妙的平衡和制约,让我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之前总是认为,社会越规范,个体自由就越受限,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很多时候,恰恰是合理的规则和界限,才能为真正的自由提供安稳的土壤。他提到的“内卷化的自由”,即在看似无止境的竞争中,个体不断被推向更狭窄的生存空间,这种描述简直太真实了,我能从无数的现实案例中找到对应。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读完之后就能立刻“顿悟”的书,它更像是一个引子,在你心里播下一颗颗思考的种子,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地去浇灌、去发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