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是什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原理
  • 基础
  • 入门
  • 学科
  • 教材
  • 学术
  • 社会科学
  • 经济理论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本书以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方式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内容。

《隐秘的尺度:测量人类欲望与稀缺的艺术》 作者:亚历山大·科尔宾 出版社:启明文丛 装帧:精装,附插图 页数:580页 定价:128.00元 --- 内容简介 我们如何量化那些转瞬即逝的念头?在无数选择的洪流中,我们如何锚定价值的基准点? 《隐秘的尺度:测量人类欲望与稀缺的艺术》并非一本关于宏观经济走势或金融市场波动的教科书,它是一部深度剖析人类决策底层逻辑的哲学与方法论著作。亚历山大·科尔宾,一位跨越了行为科学、人类学与古典哲学的学者,以其标志性的细腻笔触,带领读者潜入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前沿地带”——即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取舍、权衡与放弃之中。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展开:所有经济现象的起点,都源于人类感知的稀缺性与无限的欲望之间的张力。 科尔宾认为,理解经济学的精髓,不在于掌握复杂的模型,而在于重新审视我们用来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本身是否可靠。 第一部分:欲望的拓扑学——从需求到渴求 科尔宾首先摒弃了“理性人”的刻板假设,转而探讨欲望的拓扑结构。他引入了“情境依赖性价值”(Context-Dependent Valuation)的概念,揭示了为什么同一件物品在不同场景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价值。 章节精要: “饥饿的几何学”: 分析了生理需求与社会地位需求在心理地图上的相对位置。作者通过对古希腊哲人(如亚里士多德对“必要之恶”的讨论)与当代神经经济学的交叉引用,阐释了欲望如何从“生存必需”异化为“身份象征”。 对比的陷阱: 深入探讨了“参考点依赖”的心理机制。书中通过大量历史案例,如中世纪香料贸易中对“异域感”的溢价追逐,展示了人类如何系统性地被周围环境的参照物所误导,从而高估或低估事物的真实价值。这部分内容对理解品牌忠诚度与营销策略的心理基础具有颠覆性的见解。 时间的折旧与价值的延展: 考察了“时间偏好”的文化差异。作者对比了狩猎采集社会与工业社会对“即时满足”的不同态度,并引出“耐心资本”的概念——一种可以被社会结构培育或削弱的稀缺资源。 第二部分:稀缺性的建构——从物质限制到认知边界 稀缺性并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有限性。科尔宾断言,认知稀缺才是现代社会中最具决定性的限制因素。信息过载、注意力分散、以及意义的匮乏,构成了新的稀缺前沿。 章节精要: 注意力的产权: 借鉴了早期图书馆学家的著作,将“注意力”视为一种有限的、可被分割和交易的资源。书中详细描述了从印刷革命到互联网时代,社会如何为争夺人类的认知带宽而展开“无声的战争”。 “不可替代性”的幻觉: 探讨了文化对“稀缺性”的定义权。当一种手工艺品被赋予“传统”的标签时,其价值如何通过社会共识被抬升,即便从物质构成上看,其替代成本极低。这部分挑战了传统的边际效用理论,强调了文化叙事在价值创造中的核心作用。 可计算性的局限: 作者尖锐地指出,当前经济学工具箱中过度依赖“价格”作为价值的唯一代理。他通过分析无形资产(如社区信任、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的核算困境,呼吁发展更精细的“多维稀缺度量衡”。 第三部分:尺度的校准——决策的伦理与实用主义 在理解了欲望的易变性与稀缺性的多重维度后,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实践与伦理的交汇点。作者探讨了在不完美信息下,个体与集体如何制定“足够好”的决策。 章节精要: “遗憾最小化”法则的再审视: 批判了过度依赖事后评估的决策框架。科尔宾提出,有效的决策更应着眼于“过程的稳健性”而非“结果的完美性”。书中引入了对古代战略家决策流程的分析,强调了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试错与适应能力。 制度的“缓冲器”设计: 探讨了社会契约和法律框架如何作为一种“外部记忆”,帮助集体应对个体短期偏好与长期福祉之间的冲突。例如,养老金制度的设计,并非纯粹的金融工程,而是对未来稀缺性(健康与时间)的集体预先分配。 权衡的艺术: 最终,科尔宾回归到最朴素的经济学难题——权衡。他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而是提供了一套思维工具,帮助读者辨识自身决策中所依赖的隐性假设。他鼓励读者去质疑那些被内化为“常识”的衡量标准,从而更清晰地看到自身欲望的边界,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真正成本。 ---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行为、决策心理学、以及社会组织逻辑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它尤其推荐给政策制定者、创意产业从业者、以及任何希望超越表面经济数据,探究支撑社会运转的深层驱动力的思想者。科尔宾的文字充满洞察力,文笔流畅,将深刻的学术探讨融入引人入胜的叙事之中,为读者提供了一把审视我们如何定义“价值”与“不足”的全新钥匙。 这是一场关于“度量”的深刻反思,而非对“财富”的简单计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1 你经常处于选择之中
 1.2 选择与制度
 1.3 经济学家如何研究选择问题
 1.4 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价格如何调节经济

 2.1 通俗歌手数量与门票价格
 2.2 一只看不见的手
 2.3 五元票价的冲击
 2.4 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

3.家庭的决策

 3.1 幸福=效用╱欲望
 3.2 中彩票者完全不工作
 3.3 及时行乐
 3.4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3.5 吃第三个面包和吃第一个面包感觉是不同的

4.企业理论

 4.1 「用手表决」和 「用脚表决」
 4.2 机会主义行为
 4.3 精神魅力与秘密红包

5.企业的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的

 5.1 引进自动分拣机是好事还是坏事
 5.2 一个烤面包房需几个工人操作
 5.3 「小的是美好的」还是「大的是美好的」
 5.4 利润最大化不是越多越好

6. 企业市场竞争战略

 6.1 养鸡专业户的会计利润
 6.2 微软代表美国新经济
 6.3 「农夫山泉有点甜」
 6.4 彩电业的价格战

7.市场失灵与政府

 7.1 路灯为所有人照明
 7.2 回交易排污证的作用
 7.3 「俘获」与「合理性原则」

8.收入分配:平等与效率

 8.1 企业家赚的是正常利润
 8.2 少数人开着宝马车去高尔夫俱乐部
 8.3 蛋糕要做大并且要分得平等

9.宏观经济指标

 9.1 GDP与GNP
 9.2 你现在的工资相当于1978年的多少
 9.3 「遗憾指数」与「不受欢迎指数」

10.长期中的宏观经济:经济增长与物价

 10.1 增长的路径依赖
 10.2 增长模型百花争艳
 10.3 关闭货币水龙头

11.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11.1 物价水平与总需求量
 11.2 黏性价格、黏性工资和错觉理论
 11.3 宏观经济的理想状态

12.总需求与宏观经济

 12.1 生命週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
 12.2 「加速原理」与「本能冲动」
 12.3 某商店的玻璃被小流氓打破
 12.4 蜜蜂的寓言

13.货币与经济

 13.1 万宝路香菸是不是货币
 13.2 金融体系
 13.3 利率与贷币

14.失业与通货膨胀

 14.1 奥肯定理
 14.2 多磨一点鞋底
 14.3 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15.经济週期的理论与实践

 15.1 「马鞍形」的经济週期
 15.2 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依据
 15.3 来自外部的冲击

16.宏观经济政策

 16.1 逆经济风向行事
 16.2 自动稳定器
 16.3 葛林斯班的成功
 16.4 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

17.国际贸易

 17.1 过去与现在
 17.2 A国的汽车与B国的粮食
 11.3 要素禀赋
 17.4 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车
 17.5 阿林顿曾限制番茄进入美国

18.国际金融

 18.1 一国与别国的经济往来
 18.2 1美元等于8.26元人民币
 18.3 一把双刃剑

19.开放经济中的一国宏观经济

 19.1 美国感冒,其他国家打喷嚏
 19.2 「变生赤字」
 19.3 最优政策配合原理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一直想找一本真正能“入门”经济学的好书,之前看了一些网上的免费文章,感觉讲得支离破碎,很多概念都是半懂不懂的。终于在诚品书店翻到了这本《经济学是什么》,听名字就觉得很实在,好像能把那些复杂的理论一下子讲明白。这本书的开头部分,作者真的非常用心,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一些基础的经济学概念,比如什么是稀缺性,为什么会有机会成本。我记得有讲到大家排队买限量版球鞋,明明一双鞋的成本摆在那里,但因为数量有限,价格就会被推高,这就牵扯到供需关系和价格信号的作用。作者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数学公式或者晦涩的经济模型,而是从生活中的观察出发,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点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一直觉得学习经济学就像学一门新的语言,如果一开始就背诵语法规则,很容易就会失去兴趣。但这本书的写法,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带你走进经济学的殿堂,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到了一些核心的逻辑。它让我明白,经济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

评分

我本身是对宏观经济数据比较感兴趣的,像是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这些。所以,《经济学是什么》里关于宏观经济的部分,我读得尤其认真。作者对于这些宏观指标的解释,没有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非常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解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他会解释为什么通货膨胀率过高会对人们的购买力造成影响,以及失业率上升背后可能隐藏的经济衰退信号。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触及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一些基本原理。虽然没有深入到复杂的模型推导,但对于央行如何调整利率来控制通胀,或者政府如何通过增加支出或减税来刺激经济,都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这让我觉得,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宏观经济调控,其实是有其内在逻辑的,而且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切身的影响。读完之后,再看财经新闻,感觉一下子豁然开朗,很多之前不理解的现象,现在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了。

评分

我一直以为经济学就是关于股票、股市涨跌,或者国家宏观调控什么的,感觉离我这个普通上班族有点远。读了《经济学是什么》之后,我才发现我的认知实在太片面了。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个人决策和微观经济学,比如为什么我们会选择买这个而不是那个,商家又是如何定价的,以及市场机制是如何运作的。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信息不对称”的讨论。作者举的例子是二手车市场,买家永远无法像卖家那样了解一辆车的真实状况,所以即使是很好的车,也可能因为买家对信息的疑虑而无法卖出好价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价格跟价值不符。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理解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购买决策,以及商家是如何利用消费者的心理来制定策略的。它不仅仅是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让你能够从更宏观、更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身边的经济现象。我之前还觉得经济学离我太远,现在觉得它就在我身边,影响着我的每一个选择。

评分

《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最让我觉得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没有把经济学塑造成一个冷冰冰、纯粹追求效率的学科。作者在书中也探讨了经济学与道德、公平、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讨论收入分配问题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效率优先”或“公平优先”的答案,而是呈现了不同观点之间的权衡和取舍。他解释了为什么完全追求效率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而一味追求公平又可能损害经济的活力。这种 nuanced 的讨论,让我觉得非常难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经济学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在现实世界中,如何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找到一个更平衡的点。它让我意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做什么”,更是关于“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这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刻、更人性化的理解,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高的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经济学是什么》的逻辑性真的很强,而且叙事的方式也很有趣。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但实际读起来,你会发现作者很擅长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尤其是在讲解一些市场失灵的情况,比如外部性的时候,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工厂排污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虽然工厂本身没有直接的成本,但整个社会却为此付出了代价。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看似自由的市场,也需要政府的介入来纠正一些“看不见的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介绍经济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让你在听到一些经济新闻或者政策讨论时,能够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不同经济学派别时,那种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既介绍了他们的观点,也指出了其中的优缺点。这让我觉得,经济学并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学科,而是充满了各种思想的碰撞和发展,让人读起来觉得很有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