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代艺术1980-2000

台湾当代艺术1980-20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艺术
  • 当代艺术
  • 艺术史
  • 1980年代
  • 1990年代
  • 文化研究
  • 艺术发展
  • 台湾文化
  • 艺术评论
  • 现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秉持「当代人写当代史」的职志,由谢东山主编、五位国立台南艺术学院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研究所学生共同执笔的《台湾当代艺术1980-2000》一书,近日由艺术家出版社发行出版。

  本书以一九八○至二○○○年为时间脉络,分七个章节介绍(一)地景艺术、光与空间艺术、身体艺术、行为艺术;(二)新达达、贫穷艺术、装置艺术;(三)新表现主义、涂鸦、新意象艺术;(四)写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五)解构艺术;(六)原住民艺术;(七)女性主义艺术等,共七大类型、十六项小类别、二百余位台湾艺术家的创作风貌。每一章节先以该类型的欧美当代艺术做参照,之后锁定同质性的台湾艺术家进行观照。以历史文献与档案做骨架,艺术工作者的自我陈述做精髓的书写方式,使本书的诠释兼具主、客观性。而在作品图版方面,超过两百张的图片,五位作者亦花了不少时间搜寻、整理,以呈现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此外,因应「全球化」的趋势,台湾艺术自是不能缺席于国际艺术交流之中。本书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编排,不仅是台湾艺术与国际艺术接轨的具体展现,亦是祈使本书可以做为国外艺术界认识台湾当代艺术的指南。

  继《台湾当代艺术家评论》之后,这群台湾当代艺评界的未来之秀以舍我其谁的态度,再接再厉撰写了这本《台湾当代艺术1980-2000》,对台湾当代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的发展皆具有垫脚石的作用。

台湾当代艺术的时代回响:探寻战后至千禧年前夕的视觉变迁 本书并非聚焦于1980年至2000年间的台湾艺术脉络,而是将时间轴拉伸至更广阔的战后初期,直至迈入新世纪前的关键酝酿期。 它试图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审视台湾社会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剧烈转型的背景下,艺术本体是如何回应、挣扎并最终塑造出其独特的视觉语言。 第一部分:战后初期的奠基与移植(约1945-1960年代初) 在战后初期的台湾,艺术的语境充满了复杂性。一方面,是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现代主义教育体系的残余,如胶彩画(日本画的继承)和早期西画的技法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国民政府迁台,一股强大的“写实主义”和“社会写实主义”思潮被引入,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旨在重建“中华文化”的视觉规范。 本书将详尽探讨“省展”(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在这一时期的主导地位,分析其评审标准如何确立了官方认可的艺术范式。我们不会过多关注1980年代的“乡土写实”运动,而是深入研究那些在物资匮乏和政治高压下,艺术家们如何通过风景画、静物写生来展现一种克制的、内敛的“生活美学”。重要的议题包括: 早期留日派与留法、留美派艺术家的风格碰撞,以及如何从传统国画的“笔墨”传统中提炼出适用于现代语境的表达方式,例如“水墨现代化”运动的早期萌芽,如师古探微的尝试,而非成熟的“抽象水墨”。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冲击与实验先声(约1960年代中后期至1970年代) 1960年代,随着国际思潮的涌入和台湾经济的起步,艺术的实验性开始抬头。本书将详尽描绘“现代主义”在台湾的艰难落地过程,重点剖析那些在体制外进行的、具有先锋性质的团体活动。 焦点团体分析: 我们会详细考察“五月画会”和“东方画会”的早期精神内核。五月画会初期对欧洲抽象表现主义的借鉴和消化,强调个体情感的抒发和笔触的自由,这与当时主流的写实路线形成了鲜明对比。东方画会则试图在传统水墨的符号系统中寻找结构性的现代性,其厚重、斑驳的肌理表现,是早期探索“本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有力证据。 视觉语言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艺术不再是单纯的技法展示,而是开始探索媒介的物质性本身。本书将分析硬边艺术、几何抽象在台湾的接受情况,以及它们如何被本土艺术家改造,脱离纯粹的西方几何规范,融入更具东方哲思的秩序感。同时,我们将回顾在摄影和雕塑领域中,早期艺术家如何挣脱学院派的束缚,开始关注材料的原始力量和光影的戏剧性。这些早期的探索,构成了日后台湾艺术多元化的深层结构。 第三部分:文化主体性的探问与艺术的社会化(约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的转型期) 当社会对“现代化”的反思日益加深时,艺术不再满足于纯粹的形式探索,开始转向对“身份”和“本土经验”的追问。 乡土意识的兴起: 本部分将着重梳理“乡土写实”运动的源流,但侧重点在于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学动因——对过度都市化和西方化的反拨。艺术家们如何通过描绘农耕场景、传统聚落和民间信仰,来建构一种失落的“台湾记忆”。我们关注的是其早期纯粹的、带有社会关怀的写实主义,而非后来商业化语境下的挪用。 抽象的深化与转向: 与乡土运动并行的是,抽象艺术在艺术家的手中获得了更深刻的哲学内涵。他们开始超越早期的表现主义阶段,向着更具个人化、更注重“过程”和“能量”的方向发展。例如,部分艺术家开始将东方哲学中的“气”或“道”的概念,通过色彩堆叠和笔触的力度感来视觉化,形成一种独有的“东方抽象”。 雕塑的革命: 这一阶段的雕塑艺术开始走出对传统纪念碑形式的模仿。艺术家们开始大量运用工业材料,甚至废弃物,探索雕塑与空间的对话关系。他们关注的不再是“形体”,而是“结构”与“场域”,为后来的装置艺术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迈向新世纪的前夜——体制松动与多元爆发的蓄势(约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叶的过渡) 本书的收尾部分,旨在描绘在政治环境逐渐宽松后,艺术界如何开始拥抱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随之而来的内部张力。 艺术生态的建构: 重点将放在艺术评论体系的初步建立,以及非官方美术馆和画廊的出现如何打破了“省展”一家的垄断。我们将分析早期双年展和博览会在台湾艺术界的引入与影响,这些活动如何促使艺术家审视自身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位置。 媒材的拓展: 探讨摄影、录像艺术在台湾严肃艺术领域的起步。这些新技术媒介的引入,并非简单模仿西方,而是迅速与本土的社会批判和集体记忆相结合,例如对历史事件的影像重构和对日常环境的介入式观察。 观念艺术的萌芽: 在1990年代初期,少数艺术家开始尝试纯粹的观念表达,挑战艺术品的物质性。本书将分析这些早期观念作品的特点:它们往往更加内敛、文本性强,尚未完全发展出后现代的解构和戏仿的姿态,而是带有强烈的对“知识体系”的质疑与反思。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展示台湾艺术如何在半个世纪的动荡中,从追随、模仿到最终确立自己独特的现代性叙事。它聚焦于那些奠基性的、突破性的时刻,那些为后来的爆发积蓄能量的隐秘探索,为理解台湾艺术的深度与复杂性,提供一个扎实的、非集中于单一时间段的参照系。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成为”的艰难历程,而非“已成为”的定格瞬间。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书!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地方的当代艺术,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历史和社会语境,《台湾当代艺术1980-2000》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巧妙地将艺术史的梳理与台湾社会政治经济变迁的脉络融为一体,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在介绍艺术家和作品的同时,总能点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比如解严后的自由空气,又或是面对国际化冲击时的本土焦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艺术媒介和表现形式的探讨,从绘画、雕塑到录像、装置,每一个艺术家的发展轨迹都被描绘得非常生动。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到当时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它还带着一种人文关怀,让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台湾当代艺术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之作。

评分

哇,最近终于读完了那本《台湾当代艺术1980-2000》,这本书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宝藏箱!我一直对台湾的艺术发展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零散的信息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本书的出现,真的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它不仅仅是罗列了艺术家和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那个年代台湾社会变迁对艺术创作带来的深刻影响。从解严初期的那种压抑后的释放,到全球化浪潮的涌入,再到本土意识的觉醒,这些宏大的时代背景都被细腻地展现在文字中。作者的叙述非常有条理,就像一条清晰的河流,引领着读者从八十年代初的朦胧探索,一路走到千禧年到来时的繁荣与多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几位关键艺术家的个案分析,他们的创作历程、思想演变,以及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都描绘得栩栩如生。阅读的过程,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台湾艺术现场,亲历了艺术家们的挣扎、创新与突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对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评分

读完《台湾当代艺术1980-2000》,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循序渐进地带领我认识了那个时代台湾当代艺术的成长历程。从八十年代初的萌芽状态,到九十年代的蓬勃发展,再到千禧年之际的多元绽放,每个阶段的特点都描绘得非常清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艺术家作品的解读,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描述,还常常会穿插一些艺术家的访谈片段,这让我感觉更贴近创作的现场。它不仅仅是在呈现艺术作品,更是在解读艺术作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符号、社会意义和个体情感。我个人对某些特定的艺术潮流和运动特别感兴趣,这本书恰好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它能把我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引向具体的人物和作品,让我对这些艺术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读完之后,我对于如何看待和理解当代艺术,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非常“厚重”的读物,不是说它有多么艰涩难懂,而是它所承载的信息量和思想深度,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我个人比较偏爱那种从宏观视角切入,再逐步深入到微观细节的叙事方式,而《台湾当代艺术1980-2000》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首先为我们勾勒出了198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台湾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从政治民主化到经济起飞,再到本土文化的反思,这些都为当代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接着,它非常有选择性地介绍了那些在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而且不仅仅是作品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对作品背后的理念、创作手法以及与时代精神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一些被认为是“边缘”或“前卫”的艺术实践的关注,这让我看到了台湾当代艺术并非是单一的、同质化的,而是充满了多样性和实验性。读完之后,你会发现,你对台湾当代艺术的认知,不再是停留在一些零散的作品印象上,而是一个有逻辑、有深度、有温度的整体图景。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让你“沉浸”其中的书!《台湾当代艺术1980-2000》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台湾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书。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艺术家的创作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描绘的某个画面、某个观点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喜欢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艺术史叙述模式,而是融入了对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视角的考量,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论述更加有力。书中对一些被忽视的艺术家和艺术实践的挖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这体现了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和对艺术多样性的尊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台湾当代艺术的理解,已经从“看热闹”升级到了“看门道”,并且对这个领域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