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布尔昆虫记全集(全10册)

法布尔昆虫记全集(全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ean-Henri Fabre
图书标签:
  • 昆虫学
  • 科普
  • 自然
  • 博物
  • 法布尔
  • 经典
  • 儿童文学
  • 科学
  • 动物
  • 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调价3600元
2015年法布尔逝世百年‧珍藏昆虫诗人法布尔永恆的经典!

  【阅读焦点】
 
  ★一部涵跨文学与科学领域的百年之作
   【法布尔昆虫记全集】是被誉为「昆虫学的荷马」的法布尔耗费四十多年心血完成的名着。书中融合了细腻的自然观察与法国式的幽默,娓娓道来十九世纪南法的 自然人文风情,并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观察、实验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生动地呈现。是至今最鉅细靡遗、蕴含哲思的昆虫观察经典鉅着,亦是一部涵 跨文学与科学领域的百年之作!值得没读过的人一读,更值得读过的人再读!
 
  ★一部深入探讨昆虫行为奥祕的观察记录
   在【法布尔昆虫记全集】中,无论是六只脚的昆虫或是八只脚的蜘蛛,每个对象都耗费法布尔数年到数十年的时间去观察并实验。在书中法布尔不厌其烦地交代他 的思路和实验,带领您融入情景去体验实验与观察结果所呈现的意义。在他仔细有趣的实验、层层渐进的科学推理;夹叙夹议、生动流畅的叙述中,您不仅可以窥知 昆虫行为的奥秘,更往往会因为那些:粪金龟如何制作出光滑细致的梨形育儿粪球、蝎子如何两螯互夹来谈情说爱、狩猎蜂如何只将猎物麻醉好让幼虫吃到新鲜食等 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故事,以及法布尔在观察昆虫生命过程时所抒发的哲思理趣,感动得一读便无法释手。
 
  ★跨越自然与人文,是知识与文学的飨宴
   【法布尔昆虫记全集】并不仅是一部严谨的科学纪录,其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更屡获诺贝尔文学奖青睐。为了不沦于曲高和寡,法布尔扬弃生冷的科学笔调,以文 学家细腻优美的文笔、哲学家的哲思理趣、艺术家的独特美感、博物学家的知识广度;为人们鑑照出栩栩如生的昆虫世界,进而激发人们去亲近去了解自然与人文风 采的慾望。阅读【法布尔昆虫记全集】,无疑是一次智识与灵性的提昇,一场艺术与人文的盛宴,更是一场无与伦比的生命感动。
 
  ★完整译自法文原着,经过学者严谨审校
   【法布尔昆虫记全集】目前已被译成五十种语言版本,国内的版本多半是转译,或是节译、摘译改编而成。经过学者严谨的审订之后,远流的【法布尔昆虫记全 集】全套十册、共四百多万字,直接译自法文原着,不加任何改写,让您直接感受昆虫大师的言思哲学,全览鉅作的诸多面相。更特别收录法文原着珍贵的昆虫手绘 插图300余幅,笔触精细、栩栩如生,首度展现给台湾读者!另附有作者、译者、编者三重注解说明,及昆虫、人物、地名的中文译名对照索引表,帮助您更深入 理解相关的昆虫研究,与当时的文化、哲学背景。绝对是华文世界唯一也是最优秀的中文全译集本。
 
  ★一部超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传家经典
   在横跨两个世纪后,【法布尔昆虫记全集】依然深深地扣动着全世界读者的心弦,其影响了许多热爱自然的读者走出象牙塔与自然蛮荒对话;唤起对人们对万物、 对人类、对科普、对文学,甚或对乡土的深刻省思;并继续在世界各地担负起对昆虫行为学的启蒙角色;因此早已被公认为超越领域、跨越年龄、值得您咀嚼回味, 一读再读的不朽传家经典!
 
  【各册内容简介】
 
  《法布尔昆虫记1:高明的杀手》
  究竟昆虫是用怎样高明的手法让牠的猎物保有活力,甚至连蝶翅上精细的彩色鳞片都丝毫不损?是靠后天苦练而成?抑或受到本能无意识启发?且看法布尔如何用渐进的科学推理解开这个谜!此外在本书法布尔也研究蜂的方向感、筑巢方法等议题。
 
  《法布尔昆虫记2:树莓桩中的居民》
  法布尔迁居到荒石园后,总爱在冬日午后造访于干枯的莓树桩安居的昆虫邻居们。他透过观察与实验,缜密细腻地探讨昆虫孵化本能的议题。此外在本书法布尔也发现到芫菁幼虫多次变态的现象,并且首次提出「过变态」的概念。
 
  《法布尔昆虫记3:变换菜单》
  「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哪种人?」在昆虫世界里这个法则是否也成立?本书法布尔针对各种昆虫的进食方式做了详细的观察。此外还观察寄生的蜂、虻与被寄生的蜂类,讨论牠们之间的关系、寄生行为与寄生理论。
 
  《法布尔昆虫记4:蜂类的毒液》
  究竟土蜂是如何让捕猎来当幼虫食物的猎物保持新鲜?是体内毒液的酸硷成份在作怪?抑或是取决于牠猎杀猎物时的高度准确性?法布尔针对各种捕猎性昆虫的毒液与捕猎手法做实验观察,此外本书他还讨论昆虫的本能与判断力。
 
  《法布尔昆虫记5:螳螂的爱情》
  究竟是怎样的爱情,让雄螳螂甘心丢了头,至死才肯放弃拥抱?让雌螳螂等不及婚礼的结束,就咀嚼起牠的情人?还是,这只是凶残的天性使然,跟爱情压根扯不上边?本书法布尔针对螳螂捕食、交配等习性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并研究圣甲虫、粪金龟、蝉等昆虫的生活习性。
 
  《法布尔昆虫记6:昆虫的着色》
  究竟被誉为潘帕斯的首饰──食粪性甲虫法那斯,那如宝石般的美貌,是天生丽质?还是后天保养有道?法布尔针对昆虫着色的议题,对昆虫进行体色研究,发现牠们那身美丽的衣服,其实说穿只是「尿」的杰作!此外法布尔也研究埋葬虫、白面螽斯、蝗虫等昆虫的生活习性。
 
  《法布尔昆虫记7:装死》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昆虫必须具备装死的防御巧计?是身处险境时必须耍点诡计?还是柔弱的和平爱好者为了保命不得不为的下策?法布尔对各类昆虫进行实验, 所得结果却大异其趣,有的很轻易就进入装死的境地,有的犹豫不决,有的却顽固地拒绝装死。本书法布尔也研究象鼻虫、金花虫、大天蚕蛾等昆虫的习性。
 
  《法布尔昆虫记8:昆虫的几何学》
   如果用量角器去测量胡蜂所搭建的六角形蜂房,你会惊讶于牠的计算结果与几何学最精准的计算结果完全相符!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昆虫建筑师生来就具有几何 学知识,对建筑程序无师自通?法布尔针对昆虫筑巢的习性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此外法布尔也研究香树蚜虫、阎魔虫、拿鲁波狼蛛等昆虫的习性。
 
  《法布尔昆虫记9:圆网蛛的电报线》
   究竟患有深度近视的蜘蛛如何在第一时间探知网获猎物的喜讯?其实祕诀就在那一根从蛛网中心点延伸而出的电报线,牠用一个脚趾抓住电报线,用脚听着,神奇 的是,牠能感觉到最细微的颤动,分辨出哪种颤动来自于俘虏?哪种颤动又只是风吹所致?此外本书法布尔也研究隆格多克大毒蝎、白蜡虫、圣栎胭脂虫等昆虫的生 活习性。
 
  《法布尔昆虫记10:素食昆虫》
  究竟是何种原因让每位光临素食宴会的昆虫们都只吃牠爱吃的植物?是安于亘古不变的饮食习惯?还是受限于胃的功能?法布尔在本书中针对素食昆虫的进食习性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并讨论金步行虫、蓝苍蝇、萤火虫等昆虫的生活习性。

得奖记录

  2012国家图书馆与台湾阅读协会出版《青春久久:精选99本知识性好书》共同推荐

名人推荐

  ※雨果、达尔文、梅特‧林克、罗曼‧罗兰、罗斯丹、周作人、鲁迅、手冢治虫、杨平世、刘克襄等中外名人一致赞誉!
 
  在这些天才式的观察中,融合热情与毅力,简直就是艺术品的杰作,令人感动不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罗曼‧罗兰
 
  法布尔实地的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之不可思议的神妙与愚蒙。……他的叙述,又特别有文艺的趣味,更使他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称。──中国着名学者 周作人
 
  当完整版的【法布尔昆虫记全集】出现时,我相信,像我提到的狂热的「昆虫王」,以及早熟的十七岁少年,恐怕会增加更多吧!──自然作家 刘克襄
 
  【法布尔昆虫记全集】第一次让国人有机会「全览」法布尔这套鉅作的诸多面相,体验书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欣赏优美的用字遣词,省思深刻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更加认识法布尔这位科学家与作者。──台湾大学昆虫系名誉教授  杨平世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法布尔昆虫记全集(全10册)》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力求详实、自然: --- 穿越时空的智者之歌:人类文明的瑰宝与智慧的薪火 精装典藏版:一部涵盖思想、历史、艺术与科学的百科全书 (全十二卷,约7500页,精选收录全球公认的十二部里程碑式著作) --- 引言:文明的脉络与认知的拓宽 人类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无数思想的火花、艺术的杰作与科学的发现如璀璨星辰般闪耀。真正的阅读,是与古今中外最伟大的头脑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深知,知识的广博远超单一领域的探索,对世界的全面理解需要多维度的视角。 本套《穿越时空的智者之歌:人类文明的瑰宝与智慧的薪火》精装典藏版,正是为了满足当代读者对知识广度与深度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精心策划和编纂的。我们摒弃了对单一学科的过度聚焦,转而选取了十二部跨越数千年、影响深远的巨著,它们共同构筑了一幅宏大的人类文明图景,涵盖了哲学思辨的深度、历史演进的广度、艺术审美的极致以及对宇宙秩序的终极追问。 本套书的目的不在于记录自然界的细微变化,而在于描绘人类思想自身构建与演变的过程,探讨我们如何思考、如何组织社会、如何创造美、以及我们对“存在”的根本性理解。 --- 卷宗细述:十二部思想的巨塔 本套典藏版精选的十二部著作,每一部都代表着其所属领域内不可逾越的高峰。它们互为补充,共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文明核心驱动力的框架。 【哲学与形而上学之卷】 第一卷:《理想国》(柏拉图 著) 这部对话录不仅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奠基之作,更是一部深刻探讨正义、真理、灵魂不朽与理想社会构建的百科全书。苏格拉底的追问带领读者进入洞穴,直面理型世界的本质。本书对教育、艺术的功用乃至城邦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辨,其影响渗透至后世数千年的西方思想体系。 第二卷:《沉思录》(马可·奥勒留 著) 这不是一本理论著作,而是罗马皇帝在戎马倥偬中写下的斯多葛派自我修养的箴言录。它关乎个体如何在变幻无常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履行职责、接纳命运。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个人伦理和情绪管理的深刻洞察,是面对困境时最坚实的精神支柱。 【历史与政治学之卷】 第三卷:《历史》(希罗多德 著) 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以其磅礴的笔触,记述了波斯战争的缘起与过程。本书不仅仅是战事记录,更是一部早期的人类学、地理学和文化比较志。它展现了不同文明(希腊与东方)之间的冲突、理解与误解,是研究古代地缘政治的基石。 第四卷:《君主论》(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著) 这部著作以其冷峻的现实主义视角,分析了权力获取、巩固与维护的本质规律。它剥离了道德的温情面纱,直指政治运作的冷酷现实,为后世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框架。 【文学与叙事艺术之卷】 第五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荷马 著) 西方文学的源头活水。史诗歌颂了英雄的荣耀、命运的抗争与归家的渴望。它不仅是文学的典范,更是古希腊世界观、神祇体系以及英雄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其结构和叙事技巧至今仍被奉为圭臬。 第六卷:《红楼梦》(曹雪芹 著) 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本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由盛转衰的百年悲剧。它在人物刻画的细腻程度、诗词曲赋的运用、对世情人情的洞察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社会生活与审美哲学的集大成者。 【科学与宇宙观之卷】 第七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艾萨克·牛顿 著) 这本书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石。牛顿在此书中,以无可辩驳的数学逻辑,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将天体运行与地面物体运动统一于一套简洁的数学框架之下,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运行机制的认知。 第八卷:《物种起源》(查尔斯·达尔文 著) 达尔文以无可匹敌的观察和严密的逻辑,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本书对生物学的革命性影响无需赘述,它深刻地重塑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引发了跨越科学、宗教和哲学的广泛讨论。 【艺术与美学之卷】 第九卷:《理想国:艺术的模仿与审美》(亚里士多德 著) (注:此处为与柏拉图思想互补的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理论的经典论述,侧重于诗学、悲剧的效用及其对情感的净化作用。)本书奠定了西方艺术批评和美学理论的早期框架,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叙事结构以及情感宣泄的社会功能。 第十卷:《论绘画》(列奥纳多·达·芬奇 著) 文艺复兴巨匠留下的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笔记。达芬奇在此书中,详尽阐述了透视法、明暗对比(Sfumato)、解剖学在绘画中的应用,体现了对视觉世界的精确观察与理性分析,是科学观察如何服务于艺术表达的典范。 【思想与社会变革之卷】 第十一卷:《国富论》(亚当·斯密 著) 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斯密系统论述了劳动分工的效率、价值的理论基础以及“看不见的手”如何调节市场。本书不仅是商业理论的指南,更是理解现代资本主义运行逻辑的钥匙。 第十二卷:《论自由》(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著) 为近代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威界限进行的最有力辩护。密尔探讨了个体思想和行为自由的边界,强调了思想市场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是现代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文本之一。 --- 典藏价值:为何选择这十二部巨著? 本套典藏版,清晰地避开了对昆虫学或自然史的专门叙述,而是聚焦于人类精神活动的四个核心领域: 1. 形而上学的追问: 我们是谁?我们应如何生活?(柏拉图、奥勒留) 2. 社会结构的分析: 我们如何组织权力与财富?(马基雅维利、斯密、密尔) 3. 叙事与情感的极致: 伟大的故事如何塑造我们的共情与理解?(荷马、曹雪芹) 4. 世界运行的规律: 宇宙与生命的基本法则是什么?(牛顿、达尔文) 这十二部著作,如同十二面棱镜,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复杂性和辉煌性。它们是跨越地域、种族和时代的通用语汇,是任何渴望建立健全知识体系的读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支柱。本精装本采用博物馆级装帧,配以权威译本校注,确保阅读体验的至高无上。 翻开本书,即是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并肩而立,共同审视我们走过的道路与未来的可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法布尔(JEAN-HENRI FABRE  1823-1915)

 
  1823年12月21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的小山村圣雷翁。从孩提时代起,就表现出对于自然和昆虫的喜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个喜欢沈思的小男孩,炯炯有神的双眼,一直到老都是他给人的重要印象。
 
   法布尔的家境贫困,使他选择了公费的师范学校就读,毕业后担任小学与师范学校的老师多年,期间仍然不断自修,取得数学、物理学、博物学学士的学位,并兼 任博物馆的馆长。他的兴趣广泛,涵盖数学、博物学、物理学、植物、昆虫等学门,早期的研究与发表的论文也分散在这些领域。其中,关于昆虫的研究受到达尔文 的推崇,赞誉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
 
  45岁时,因授课方式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辞去教职,以撰写科学读物的文章,收取版税维生。 他在南法塞西尼翁村买了一小块地,命名为荒石园,开始专心地观察、研究昆虫。此后的时间,他所有的研究、思想与生活都投注在昆虫身上,也完整的记录在十册 《法布尔昆虫记全集》中。
 
  55岁时,第一册出版,接着平均每三年出版一册。直到83岁时,第十册出版,这三十多年的大部份时间,他 的生活相当清苦,但是却一点都不影响他对昆虫投注的热情。86岁时,他的鉅着终于扬名于世,各种奖项与赞誉也随之而来,年迈而衰弱的他,对于这些荣耀淡然 视之,仍然继续着手第十一册的内容,直到91岁过世。

译者简介

梁守锵


  中山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退休,主要着作及译作有《法语词汇学》、《法语词汇学教程》、《法语搭配词典》、《布阿吉尔贝尔选集》,《风俗论(上)》,《法国辩护书》,《波斯人信札》,《威尼斯女歌手》等。
 
方颂华

  毕业于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法语文学硕士。现任职于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要着作及译作有《夏多布里昂作品精选》、《人类死刑大观》、《杜拉斯文集》等。
 
邹琰

  毕业于南京大学外语学院。现任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教授。主要着作及译作有:《拉鲁斯百科大词典》、《夜》、《在我父亲逝去的前夜》、《写作》、《蚂蚁与人----〈一个野蛮人在亚洲〉中的「中国自然史」》、《欧洲文学中的贞德》中国》等。
 
吴模信


  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南京大学教授退休。主要译着及着作有《黑非洲政治问题》、《傅立叶选集》、《路易十世时代》、《风俗论(中)》、《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二卷)》、《凯撒》、《犹太教史》、《19世纪法国名家名作选》、《雨果评论汇编》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相见恨晚的昆虫诗人
刘克襄(自然观察、自然旅行家)

 
  我和法布尔的邂逅,来自于三次茫然而感伤的经验,但一直到现在,我仍还没清楚地认识他。
 
  第一次邂逅
 
  第一次是离婚的时候。前妻带走了一堆文学的书,像什么《深渊》、《郑愁予诗选集》之类的现代文学,以及《庄子》、《古今文选》等古典书籍。只留下一套她买的,日本昆虫学者奥本大三郎摘译编写的《昆虫记》(东方出版社出版,1993)。
 
  尽 管是面对空荡而凄清的书房,看到一套和自然科学相关的书籍完整倖存,难免还有些慰借。原本以为,她希望我在昆虫研究的造诣上更上层楼。殊不知,后来才明 白,那是留给孩子阅读的。只可惜,孩子们成长至今的岁月里,这套后来摆在《射鵰英雄传》旁边的自然经典,从不曾被他们青睐过。他们朗朗上口的,始终是郭 靖、黄药师这些虚拟的人物。
 
  偏偏我不爱看金庸。那时,白天都在住家旁边的小绿山观察。二十来种鸟看透了,上百种植物的相思林也认完了,林子里庞杂的昆虫开始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这套空摆着的《昆虫记》遂成为参考的重要书籍,翻阅的次数竟如在英文辞典里寻找单字般的习以为常,进而产生莫名地热爱。
 
  还记得离婚时,办手续的律师顺便看我的面相,送了一句过来人的忠告,「女人常因离婚而活得更自在。男人却自此意志消沈,一蹶不振,你可要保重了。」
 
  或许,我本该自此颓废生活的。所幸,遇到了昆虫。如果说《昆虫记》提昇了我的中年生活,应该也不为过罢!
 
  可 惜,我的个性见异思迁。翻读熟了,难免怀疑,日本版摘译编写的《昆虫记》有多少分真实,编写者又添加了多少几分已见?再者,我又无法学到法布尔般,持续着 坚定而简单的观察。当我疲惫地结束小绿山观察后,这套编书就束之高阁,连一些亲手制作的昆虫标本,一起堆置在屋角,沦为个人生活史里的古蹟了。
 
  第二次邂逅
 
  第二次遭遇,在四、五年前,到建中校园演讲时。记得那一次,是建中和北一女保育社合办的自然研习营。讲题为何我忘了,只记得讲完后,一个建中高三的学生跑来找我,请教了一个让我差点从讲台跌跤的问题。
 
  他开门见山就问,「我今年可以考上台大动物系,但我想先去考台大外文系,或者历史系,读一阵后,再转到动物系,你觉得如何?」

  哇靠,这是什么样的学生!我又如何回答呢?原来,他喜爱自然科学。可是,却不想按部就班,循着过去的学习模式。他觉得,应该先到文学院洗礼,培养自己的人文思考能力。然后,再转到生物科系就读,思考科学事物时,比较不会僵硬。
 
  一名高中生竟有如此见地,不禁教人赞叹。近年来,台湾科普书籍的丰富引进,我始终预期,台湾的自然科学很快就能展现人文的成熟度。不意,在这位十七岁少年的身上,竟先感受到了这个科学蓝图的清晰一角。
 
  但一个高中生如何窥透生态作家强纳森.温纳《雀缘之谜》的繁复分析和归纳?又如何领悟威尔森《大自然的猎人》所展现的道德和知识的强度?进而去怀疑,自己即将就读科系有着体制的侷限,无法如预期的理想。
 
  当 我以这些被学界折服的当代经典探询时,这才恍然知道,少年并未看过。我想也是,那么深奥而丰厚的书,若理解了,恐怕都可以跳昇去攻读博士班了。他只给了我 「法布尔」的名字。原来,在日本版摘译编写的《昆虫记》里,他看到了一种细腻而充满文学味浓厚的诗意描写。同样近似种类的昆虫观察,他翻读台湾本土相关动 物生态书籍时,却不曾经验相似的叙述。一边欣赏着法布尔,那独特而细腻,彷彿享受美食的昆虫观察,他也转而深思,疑惑自己未来求学过程的秩序和节奏。
 
  十 七岁的少年很惊异,为什么台湾的动物行为论述,无法以这种议夹叙述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圆熟地以文学手法呈现?再者,能够蕴酿这种昆虫美学的人文条件是什么 样的环境?假如,他直接进入生物科系里,是否也跟过去的学生一样,陷入既有的制式教育,无法开启活泼的思考?几经思虑,他才决定,必须绕个道,先到人文学 院里吸收文史哲的知识,打开更宽广的视野。其实,他来找我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求学走向。
 
  第三次邂逅
 
  第 三次的经验,来自一个叫「昆虫王」的九岁小孩。那也是四、五年前的事,我在耕莘文教院,带领小学生上自然观察课。有一堂课,孩子们用黏土做自己最喜爱的动 物,多数的孩子做的都是捏出狗、猫和大象之类的宠物。只有他做了一只独角仙。原来,他早已在饲养独角仙的幼虫,但始终孵育失败。
 
  我 印象更深刻的,是隔天的户外观察。那天寒流来袭,我出了一道题目,寻找锹形虫、有毛的蜗牛以及小一号的热狗(即马陆,绰号火车虫)。抵达现场后,寒风细 雨,没多久,六十多个小朋友全都畏缩在庙前避寒、躲雨。只有他,持着雨伞,一路翻拨。一小时过去,结果,三种动物都被他发现了。
 
  那次以后,我们变成了野外登山和自然观察的伙伴。初始,为了争取昆虫王的尊敬,我的注意力集中在昆虫的发现和现场讨论。这也是我第一次在野外听到,有一个小朋友唸出「法布尔」的名字。
 
  每 次找到昆虫时,在某些情况的讨论时,他常会不自觉地搬出法布尔的经验和法则。我知道,很多小孩在十岁前就看完金庸的武侠小说。没想到《昆虫记》竟有人也能 读得滚瓜烂熟了。这样在野外旅行,我常感受到,自己面对的常不只是一位十岁小孩的讨教。他的后面彷彿还有位百年前的法国老头子,无所不在,且斤斤计较地对 我质疑,常让我的教学倍感压力。
 
  有一阵子,我把这种昆虫王的自信,称之为「法布尔併发症」。当我辩不过他时,心里难免有些犬儒地 想,观察昆虫需要如此细嚼慢嚥,像吃一盘盘正式的日本料理吗?透过日本版的二手经验,也不知真实性有多少?如此追根究底的讨论,是否失去了最初的价值意 义?但放诸现今的环境,还有其他方式可取代吗?我充满无奈,却不知如何解决。
 
  那时,我亦深深感叹,日本版摘译编写的《昆虫记》居然 就如此魅力十足,影响了我周遭喜爱自然观察的大、小朋友。如果有一天,真正的法布尔法文原着全译本出版了,会不会带来更为剧烈的转变呢?没想到,我这个疑 惑才浮昇,译自法文原着、完整版的《法布尔昆虫记全集》中文版就要在台湾上市了。
 
  说实在的,过去我们所接触的其它版本的《昆虫记》都只是一个片段,不曾完整过。你好像进入一家精品小铺,惊喜地看到它所摆设的物品,让你爱不释手,但那时还不知,你只是逗留在一个小小楼层的空间。当你走出店家,仰头一看,才赫然发现,这是一间大型精致的百货店。
 
  完整版的《法布尔昆虫记全集》

  当完整版的《法布尔昆虫记全集》出现时,我相信,像我提到的狂热的「昆虫王」,以及早熟的十七岁少年,恐怕会增加更多吧!甚至,也会产生像日本博物学者鹿野 忠雄、漫画家手冢治虫那样,从十一、二岁就矢志,要奉献一生,成为昆虫研究者的人。至于,像我这样自忖不如,半途而废的昆虫中年人,若是稍早时遇到的是完 整版的《法布尔昆虫记全集》,说不定那时就不会急着走出小绿山,成为到处游荡台湾的旅者了。

导读

儿时记趣与昆虫记

杨平世(台湾大学昆虫系名誉教授)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清  沈复  《浮生六记》之「儿时记趣」
 
  「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铁証下归顺听从为止。」法国 法布尔  《法布尔昆虫记全集 7 》

  《浮 生六记》是清朝的作家沈复在四十六岁时回顾一生所写的一本简短回忆录。其中的「儿时记趣」一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品,文内记载着他童稚的心灵如何运用细心 的观察与想像,为童年制造许多乐趣。在浮生六记付梓之后约一百年(1909年),八十五岁的诗人与昆虫学家法布尔,完成了他的昆虫记的第十册,也是最后一 册,并印刷问世。
   
  这套耗时卅余年写作、多达四百多万字、以文学手法、日记体裁写成的鉅作,是法布尔一生观察昆虫所写成的回忆 录,除了纪录他对昆虫所进行的观察与实验结果外,同时也记载了研究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对学问的辨证,和对人类生活与社会的反省。在昆虫记中,无论是六只脚 的昆虫或是八只脚的蜘蛛,每个对象都耗费法布尔数年到数十年的时间去观察并实验,而从中法布尔也获得无限的理趣,无悔地沉浸其中。
 
  远流版《法布尔昆虫记全集》
 
  昆 虫记的原法文书名《SOUVENIRS ENTOMOLOGIQUES》,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录」,在国内大家较熟悉《昆虫记》这个译名。早在1933年,上海商务出版社便出版了本书的首部中 文节译本,书名当时即译为《昆虫记》。之后于1968年,台湾商务书店复刻此一版本,在接续的廿多年中成为在台湾发行的唯一中文节译版本,目前已绝版多 年。1993年国内的东方出版社引进由日本集英社出版,奥本大三郎所摘译改写的《昆虫记》一套八册,首度为国人有系统地介绍法布尔这套鉅着。这套书在奥本 大三郎的改写下,採对小朋友说故事体的叙述方法,辅以插图、背景知识和照片说明,十分生动活泼。但是,这一套书却不是法布尔的原着,而仅是摘译内容中科学 的部分改写而成。
   
  今天,远流出版公司的这一套《法布尔昆虫记全集》十册,则是引进2001年由大陆花城出版社所出版的最新中 文全译本,再加以逐一修润、校订、加註、修绘而成的。这一个版本是目前唯一的中文版全译本,而且直接译自法文版原着,不是摘译,也不是转译自日文或英文; 书中并有三百余张法文原着的昆虫线图,十分难得。《法布尔昆虫记全集》第一次让国人有机会「全览」法布尔这套鉅作的诸多面相,体验书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欣赏优美的用字遣词,省思深刻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更加认识法布尔这位科学家与作者。
 
  法布尔小传

  法 布尔(Jean Henri Fabre, 1823-1915)出生在法国南部,靠近地中海的一个小镇的贫穷人家。童年时代的法布尔便已经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天赋的观察力,在他的〈遗传论〉一文 中可一窥梗概。(文见《法布尔昆虫记全集 6 》)靠着自修,法布尔考取亚维农(Avignon)师范学院的公费生;十八岁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继续努力自修,在随后的几年内陆续获得文学、数学、物理 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学士学位与执照(近似于今日的硕士学位),并在1855年拿到科学博士学位。
   
  年轻的法布尔曾经为数学与化 学深深着迷,但是后来发现动物世界更加地吸引他,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即决定终生致力于昆虫学的研究。但是经济拮据的窘境一直困扰着这位满怀理想的年轻昆虫 学家,他必须兼任许多家教与大众教育课程来贴补家用。尽管如此,法布尔还是对研究昆虫和蜘蛛乐此不疲,利用空暇进行观察和实验。
   
  这 段期间法布尔也以他丰富的知识和文学造诣,写作各种科普书籍,介绍科学新知与各类自然科学知识给大众;他的大众自然科学教育课程也深获好评,但是保守派与 教会人士却抨击他在公开场合向妇女讲述花的生殖功能,而中止了他的课程,也由于老师的待遇实在太低,加上受到流言中伤,法布尔在心灰意冷下辞去学校的教 职,隔年甚至被虔诚的天主教房东赶出住处,使得他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也迫使他不得不放弃到大学任教的愿望。法布尔求助于英国的富商朋友,靠着朋友的慷慨 借款,在1870年举家迁到欧宏桔(Orange)由当地仕绅所出借的房子居住。
   
  在欧宏桔定居的九年中,法布尔开始殷勤写 作,完成了六十一本科普书籍,有许多相当畅销,甚至被指定为教科书或辅助教材。而版税的收入使得法布尔的经济状况逐渐获得改善,并能逐步偿还当初的借款。 这些科普书籍的成功使《昆虫记》一书的写作构想逐渐在法布尔脑中浮现,他开始整理集结过去卅多年来观察所累积的资料,并着手撰写。但是也在这段期间里,法 布尔遭遇丧子之痛,因此在《昆虫记》第一册书末留下怀念爱子的文句。
1879年法布尔搬到欧宏桔附近的塞西尼翁小村,在那里买下一栋义大利风格的 房子和一公顷的荒地定居。虽然这片荒地满是石砾与野草,但是法布尔的梦想「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观察昆虫」的心愿终于达成。他用故乡的普罗旺斯语将园子命 名为荒石园(L'Harmas)。在这里法布尔可以不受干扰地专心观察昆虫,并专心写作(相关文见《法布尔昆虫记全集 2 》)。这一年《昆虫记》的首册出版,接着并以约三年一册的进度完成全部十册的写作;法布尔也在这里度过他晚年的卅载岁月。
   
  除 了《昆虫记》外,法布尔在1862年到1891年的这卅年间,共出版了九十五本十分畅销的书,像1865年出版的LE CIEL(天空)一书便卖了十一刷,有些书的销售量甚至超过《昆虫记》。除了写书与观察昆虫之外,法布尔也是一位优秀的真菌学家和画家,曾绘制採集到的七 百种蕈菇,张张都是一流之作;他也留下了许多诗作,并为之谱曲。但是后来模仿《昆虫记》一书体裁的书籍越来越多,且书籍不再被指定为教科书而使版税减少, 法布尔一家的生活再度陷入困境。一直到人生最后十年,法布尔的科学成就才逐渐受到法国与国际的肯定,获得政府补助和民间的捐款才再脱离清寒的家境。 1915年,法布尔以九十二岁的高龄于荒石园辞世。
   
  这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与科学家,前半生为贫困所苦,但是却未曾稍减对人生志 趣的追求;虽曾经历许多攀附权贵的机会,依旧未改其志。开始写作《昆虫记》时,法布尔已经超过五十岁,到八十五岁完成这部鉅作,这样的毅力与精神与近代分 类学大师麦尔(Ernst Mayr)高龄近百还在写书同样让人敬佩。在《昆虫记》中,读者不妨仔细注意法布尔在字里文间透露出来的人生体验与感慨。
 
  科学的《昆虫记》
 
  在 法布尔的时代,以分类学为基础的博物学是主流的生物科学,欧洲的探险家与博物学家在世界各地採集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将标本带回博物馆进行研究;但是有时 这样的工作会流于相当公式化且表面的研究。新种的描述可能只有两三行拉丁文的简单叙述便结束,不会特别在意特殊的构造和其功能。

  法布尔对这样的研究相当不以为然:「你们(博物学家)把昆虫肢解,而我是研究活生生的昆虫;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可怕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人们喜欢他们……你们研究的是死亡,我研究的是生命。」在今日见分子不见生物的时代,这一段话对于研究生命科学的人来说仍是诤诤建言。
   
  法 布尔在当时是少数投入冷僻的行为与生态观察的非主流学者,科学家虽然十分了解观察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实验」的概念还未成熟,甚至认为博物学是不必实验的 科学。法布尔称得上是将实验导入田野生物学的先驱者,英国的科学家路柏格(John Lubbock)也是这方面的先驱,但是他的主要影响在于实验室内的实验设计。法布尔说:「仅仅靠观察常常会引人误入歧途,因为我们遵循自己的思维模式来 诠释观察所得的数据。为使真相从中现身,就必须进行实验,只有实验才能帮助我们探索昆虫智力这一深奥的问题……通过观察可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则可以解决 问题,当然问题本身得是可以解决的;即使实验不能让我们茅塞顿开,他至少可以从一片混沌的云雾中投射些许光明。」(见《法布尔昆虫记全集 4 》)
 
  这 样的正确认知使得《昆虫记》中的行为描述变得深刻而有趣,法布尔也不厌其烦地在书中交代他的思路和实验,让读者可以融入情景去体验实验与观察结果所呈现的 意义。而法布尔也不会轻易下任何结论,除非在三番两次的实验或观察都呈现确切的结果,而且有合理的解释时他才会说「是」或「不是」。比如他在村里用大砲发 出巨大的爆炸声响,但是发现树上的鸣蝉依旧故我鸣个不停,他没有据此做出蝉是聋子的结论,只保留地说他们的听觉很钝 (见《法布尔昆虫记全集 5 》)。类似的例子在整套《昆虫记》中比比皆是,可以看到法布尔对科学所抱持的严谨态度。
   
  在整部《昆虫记》中,法布尔着力最深 的是有关昆虫的本能部分,这一部份的观察包含了许多寄生蜂类、蝇类和甲虫的观察与实验。这些深入的研究推翻了过去权威所言这是既得习惯的错误观念,了解昆 虫的本能是无意识地为了某个目的和意图而行动,并开创「结构先于功能」这样一个新的观念(见《法布尔昆虫记全集 4 》)。法布尔也首度发现了昆虫对于某些的环境次机会有特别的反应,称为趋性(taxis),比如某些昆虫夜里飞向光源的趋光性、喜欢沿着角落行走活动的趋 触性等等。而在研究芫青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有别于过去知道的各种变态型式,在幼虫期间多了一个特殊的拟蛹阶段,法布尔将这样的变态型式称为「过变态」 (hypermetamorphosis),这是不喜欢使用学术象牙塔里那种艰深用语的法布尔,唯一发明的一个昆虫学专有名词。(见《法布尔昆虫记全集 2 》)
   
  虽然法布尔的观察与实验相当仔细而有趣,但是《昆虫记》的文学写作手法有时的确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拟人化的想法 与写法,可能会造成一些误导。还有许多部分已经在后人的研究下呈现出较清楚的面貌,甚至与法布尔的观点不相符合。比如法布尔认为蝉的听觉很钝,甚至可能没 有听觉,因此蝉鸣或其他动物鸣叫只是表现享受生活乐趣的手段罢了。这样的陈述以科学角度来说是完全不恰当的。因此希望读者沉浸在本书之余,也记得「尽信书 不如无书」的名言,时时抱持怀疑的态度,旁征博引其他书籍或科学报告的内容相互佐证比较,甚至以本地的昆虫来重复进行法布尔的实验,看看是否同样适用或发 现新的「事实」,这样法布尔的《昆虫记》才真正达到了启发与教育的目的,而不只是一堆现成的知识而已。
 
  人文与文学的《昆虫记》
 
  《昆 虫记》并不是单纯的科学纪录,它在文学与科普同样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整部书中,法布尔不时引用希腊神话、寓言故事,或是家乡普罗旺斯地区的乡间故事与 民俗,不使内容成为曲高和寡的科学纪录,而是和「人」密切相关的整体。这样的特质在这些年来越来越希罕,学习人文或是科学的学子往往只沉浸在自己的领域, 未能跨出学门去丰富自己的知识,或是实地去了解这块孕育我们的土地的点滴。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如果《昆虫记》能获得您的共鸣,或许能激发您想去了解这片 土地自然与人文风采的慾望。
   
  法国着名的剧作家罗斯丹说法布尔「像哲学家一般地思,像美术家一般地看,像文学家一般地写」;大 文学家雨果则称他是「昆虫学的荷马」;演化论之父达尔文赞美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家」。但是在十八世纪末的当时,法布尔这样的写作手法并不受到一般法国科 学家们的认同,认为太过通俗轻松,不像当时科学文章艰深精确的写作结构。然而法布尔坚持自己的理念,并在书中写道:「高墙不能使人热爱科学。将来会有越来 越多人致力打破这堵高墙,而他们所用的工具,就是我今天用的、而为你们(科学家)所鄙夷不屑的文学。」。
   
  以今日科学的角度来 看,这样的陈述或许有些情绪化的因素掺杂其中,但是他的理念已成为科普的典范,而《昆虫记》的文学地位也已为普世所公认,甚至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入围的候补 名单。《昆虫记》里面的用词遣字是值得细细欣赏品味的,虽然中译本或许没能那样真实反应出法文原版的文学性,但是读者必定能发现他绝非铺陈直叙的新闻式文 章。尤其在文章中对人生的体悟、对科学的感想、对委屈的抒怀,常常流露出法布尔作为一位诗人的本性。
 
  《昆虫记》与演化论

  
虽 然昆虫记在科学、科普与文学上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有关《昆虫记》中对演化论的质疑是必须提出来说的,这也是目前的科学家们对法布尔的主要批评。达 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原始》一书,演化的概念逐渐在欧洲传佈开来;廿年后,《昆虫记》第一册有关寄生蜂的部分出版,不久便被翻译为英文版,达尔文 在阅读了《昆虫记》之后深深佩服法布尔那样巨细靡遗且求证再三的记录,并援以支持演化论;相反地,虽然法布尔非常敬重达尔文,两人并相互通信分享研究成 果,但是在《昆虫记》中,法布尔不只一次地公开质疑演化论,如果细读《昆虫记》,可以看出来法布尔对于天择的观念相当怀疑,但是却没有一口否决过,如同他 对昆虫行为观察的一贯态度。我们无从得知法布尔是否真正仔细完整读过达尔文的《物种原始》一书,但是《昆虫记》里面展现的质疑,绝非无的放矢。
   
  十 九世纪末甚至二十世纪初的演化论知识只能说有了个原则,连基础的孟德尔遗传说都还是未能与演化论相结合,遑论其他许多的演化概念和机制,都只是从物竞天择 去延伸解释,甚至沦为说故事,这种信心高于事实的说法对法布尔来说当然算不上是严谨的科学理论;同一时代的科学家有许多接受了演化论,但是无法认同天择是 演化机制的说法,而法布尔在这点上并未区分二者。但是严格说来,法布尔并未质疑物种分化或是地球有长远历史这些概念,而是认为选汰无法造就他所见到的昆虫 本能,并且以明确的标题「给演化论戳一针」表示自己的怀疑。(文见《法布尔昆虫记全集 3 》)
   
  而法布尔从自己研究得到的信 念,有时也成为一种偏见,妨碍了实际的观察与实验的想法。昆虫学家巴斯德(George Pasteur)便曾在《Scientific American》(台湾译为《科学人》杂志,远流发行))上为文,指出法布尔在观察某种蟹蛛(Thomisus onustus)在花上的捕食行为,以及昆虫装死行为的实验的错误。法布尔认为很多发生在昆虫的典型行为就如同一个原型,但是他也观察到这些行为在族群中 是或多或少有所差异的,只是他把这些差异归为「出差错」,而未从演化的角度思考。
   
  法布尔同时也受限于一个迷思,这样的迷思即 使到今天也还普遍存在于大众,就是既然物竞天择,那为何还有这些变异?为什么粪金龟中没有通通变成身强体壮的个体,甚至反而大个儿是少数?现代演化生态学 家主要是由「策略」的观点去看这样的问题,比较不同策略间的损益比,进一步去计算或模拟发生的可能性,看结果与预期是否相符。有兴趣想多深入了解的读者可 以阅读更多的相关资料书籍再自己做评价。
 
  今日《昆虫记》
 
  《昆虫记》迄 今已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与数十种版本,并横跨两个世纪,继续在世界各地担负起对昆虫行为学的启蒙角色。希望能借由远流这套《法布尔昆虫记全集》的出版, 引发大家更多的想法,不管是对昆虫、对人生、对社会、对科普、对文学,或是对乡土的。曾经听到过有小读者对《昆虫记》一书抱着高度的兴趣,连下课十分钟都 把握阅读,也听过一些小读者看了十分钟就不想再读了,想去打球。我想,都好,我们不期望每位读者都成为法布尔,法布尔自己也承认这些需要天份。社会需要多 元的价值与各式技艺的人。同样是观察入里,如果有人能因此走上沈复的路,发挥想像沉醉于情趣,成为文字工作者,那和学习实事求是态度,浸淫理趣,立志成为 科学家或科普作者的人,这个社会都应该给予相同的掌声与鼓励。

杨平世  2002.6.18于台湾大学农学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它厚重的篇幅給嚇到的,想說這麼大一套書,要看完得花多少時間啊?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後,才發現時間根本就不夠用,完全停不下來!這套《昆蟲記》絕對不是那種蜻蜓點水、走馬看花的讀物,而是需要你細細品味、慢慢咀嚼的。法布爾的文筆很有特色,他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科普作家,反而像一位老練的說書人,用他獨特的視角和充滿情感的筆觸,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我特別喜歡他對每個物種的命名和描寫,例如「屎殼郎」,他不是簡單地說牠們在滾糞便,而是描繪牠們如何巧妙地將糞便滾成完美的球體,然後再用後腿將其推動,這個過程的細緻描寫,讓我對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昆蟲,有了全新的認識。還有,他探討昆蟲的社會結構和生存策略時,也經常引發我的思考。他會比較不同種類的昆蟲,甚至會將牠們的行為與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做對比,這讓我感覺到,即使是微小的生命,也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和生存的道理。讀這套書,我感覺自己像個小小的偵探,跟著法布爾一起解開昆蟲世界的種種謎團,那種探索的樂趣,是其他任何書籍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

我常常覺得,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太快了,我們忙著追逐名利,卻漸漸忽略了身邊的自然。這套《昆蟲記》的出現,簡直就像一劑良藥,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可以靜下心來,重新感受生命脈動的空間。法布爾先生的文字,有種奇妙的魔力,能夠帶你抽離塵世的喧囂,沉浸在一個純粹的、充滿生命力的世界裡。他對昆蟲的觀察,絕非僅止於學術研究,更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和敬意。他會花費大量時間,在野外觀察,記錄下昆蟲的一舉一動,甚至會為了驗證某個猜測,冒著危險去進行實驗。這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以及對自然無盡的好奇心,深深地打動了我。我記得有一次,讀到他關於蜣螂如何利用月光導航的段落,那種充滿智慧的生存方式,讓我感到非常震撼。他不僅僅是個記錄者,更像是一位哲學家,透過觀察昆蟲,引申出許多關於生命、生存、甚至是社會學的啟示。這套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也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每一個生命。

评分

我必須說,這套《昆蟲記》是我近期買過最物超所值的一套書了!它不只是一套書,更像是一扇通往自然世界的大門。法布爾先生那細膩的筆觸,將每一個小小的昆蟲,都描繪得如此鮮活生動,彷彿牠們就在我眼前飛舞、爬行、鳴叫。我對牠們的生態習性、生活方式,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尤其是那些關於築巢、覓食、繁殖的詳細描述,真是讓人嘆為觀止。他不會回避昆蟲世界的殘酷,例如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鬥爭,但他會用一種很客觀、很自然的態度去呈現,讓我們明白,這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為了觀察某種昆蟲,冒著酷暑在野外守候數日,這種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和毅力,實在是令人敬佩。讀這套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在學習科學知識,更是在學習一種觀察世界、理解生命的方式。它讓我明白,即使是再微小的生命,也有牠獨特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而且,書中的插圖也相當精美,與文字相得益彰,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豐富。

评分

我一直很喜歡讀書,家裡也陸陸續續添購了不少,但能讓我每次翻開都還能有新發現的,大概只有這套《昆蟲記》了。當初會買下它,純粹是因為書名聽起來就很「知識性」,加上精緻的插圖,很適合放在書架上當擺飾,沒想到一翻開,就徹底被法布爾的文字魅力給吸引住了。他寫的不只是昆蟲的習性,更像是寫一部部微觀世界的史詩。他觀察得非常細膩,從黃蜂築巢的過程,到螞蟻如何分工合作,再到蟬的生命週期,每一個細節都描寫得栩栩如生,彷彿親眼所見。更讓我驚豔的是,法布爾雖然是一位科學家,但他筆下的文字卻充滿了文學性,時而幽默,時而感嘆,時而又充滿詩意。他會用人類的情感去揣摩昆蟲的行為,但又不會過度擬人化,總能保持科學的客觀性。我記得有一次,我讀到關於螳螂捕食的部分,法布爾竟然詳細描寫了螳螂那種耐心等待、伺機而動的姿態,寫得緊張刺激,讓我忍不住捏了一把冷汗,彷彿自己也置身在那個綠色的草叢中。這套書不只讓我知道了許多關於昆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啟發了我對生命的好奇心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每次讀都會有新的體悟,真是受益匪淺。

评分

當初會入手這套《昆蟲記》,其實有一半是因為好奇,另一半則是覺得它涵蓋的內容範圍很廣。實際翻閱後,才發現它遠遠超乎我的想像。法布爾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是那種板著臉講課的學者,而是像一位充滿魅力的嚮導,用他充滿熱情和個人色彩的語言,帶領讀者深入探索昆蟲的世界。我特別喜歡他將科學觀察與文學敘事巧妙融合的手法。他能夠將一個看似枯燥的實驗過程,描寫得引人入勝,甚至充滿了戲劇張力。他對於昆蟲行為的解讀,也常常帶給我意想不到的啟發。他會提出一些大膽的假設,然後用精確的實驗來驗證,這種嚴謹的科學態度,讓我深感欽佩。我記得有一次,讀到他關於某些昆蟲會模仿其他昆蟲的段落,他詳細地分析了這種模仿的目的和方式,讓我對昆蟲的生存智慧有了更深的認識。這套書不只讓我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培養了我對細微之處的觀察力,以及對大自然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明白,每一個生命,無論大小,都有著令人驚嘆的奧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