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是柏杨重要经典作品之一,也是他在狱中书写的一部中国通史,但它与过去所有的通史都不相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许多空前突破性的特点,诸如:
一、 以世纪(一百年)为叙述单元──传统史书以朝代为叙述单元。
二、 明确时间坐标以公元为计算时间的标准──传统史书常陷于纠缠不清的年号制度。
三、 本于平等原则直唿帝王及历史人物姓名──传统史书多用封建时代的谥法尊号。
四、 以全体中华人为主体──传统史书以帝王为主体常被戏称为帝王家谱。
五、 以人权为重心直书是非──传统史书多是圣君贤相的君父神话。
六、 不计成败以事实为根据──传统史书多是成王败寇颠倒是非的酱缸史笔。
七、 加叙东西方世界使中国在世界史上的相对位置一目了然──传统史书多忽略不提。
八、 柏杨独特的流畅而趣味盎然的文笔──传统史书多枯燥艰涩难以阅读。
此书已纵横书市二十余载,如今读来,仍是字字句句发人深思。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中国历史的一扇新大门!读完《中国人史纲(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人物堆砌,而是一个鲜活、复杂、充满着无数选择和无数可能性的叙事。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的方式,将那些遥远而模糊的事件,一个个地呈现在我眼前,仿佛我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旁观者。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变迁的细腻描摹。它不只是讲述了帝王将相的兴衰,更关注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追求,这些点滴汇聚起来,才构成了一个更加真实、更有血有肉的中国。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华文明深厚的情感,以及那种试图将复杂历史脉络梳理清晰的良苦用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理解历史,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为何会走到今天,理解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从何而来。它让我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历史知识,而是渴望去探寻更深层次的逻辑和联系。
评分这是一次非常震撼的阅读之旅。作者的笔触兼具力量与细腻,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画卷描绘得波澜壮阔,又能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时代情绪和个体命运。我仿佛亲眼见证了那些伟大的变革,感受到了社会转型的阵痛,也体会到了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和矛盾之处,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去剖析。这让我觉得,历史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充满了个人的选择和时代的局限。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踏上了一次新的探索,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东西,激发新的思考。它让我明白,理解历史,不仅仅是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些发生对我们今天意味着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之前对历史书籍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文字,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尝试将其与我所了解的其他历史信息进行对照。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关于历史的深度对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定论,而是呈现了多种可能的解释和视角,这让我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会因为书中的某个细节而陷入沉思,比如某个朝代的政策为何会引发如此广泛的社会反应,某个文化思潮又是如何悄然兴起的。这些都让我觉得,历史不是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无数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是可以被“看见”和“触摸”的。作者的叙述方式,让那些原本遥远而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我不再觉得历史人物是书本上的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人,有他们的情感、欲望和挣扎。我能够感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氛围,理解他们的决策和行为逻辑。书中的一些描写,充满了画面感,仿佛一部宏大的史诗电影在我眼前展开。同时,作者在梳理历史线索时,也展现了高超的逻辑能力,将纷繁复杂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脉络。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走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时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它让我觉得,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智慧的启迪。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探究了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深层力量。作者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思想体系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看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的哲学思想,它们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如何塑造了集体意识。同时,我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理解了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变、适应,又为何会在某些时期走向僵化。书中的一些论述,甚至让我重新审视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仿佛历史的镜子映照出了现实的某些影子。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的书,让我们得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民族性格的形成,去审视文化传统的传承与断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