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在台湾生活足足八年,因而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台湾,每每加以评论并发表于报刊,这便是本书后半部的来源。作者表示:「台湾之自由超过我想像,台湾之民主不及我想像」,并指出有人以「速度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认为快速发展的社会使民主与自由的调节失控,也有人以「乱象论」来解释,认为选举的制度没有到家,台湾式选举使民主与自由的编码(coding)工程错乱,以及更有许多人认为台湾社会应该受批评的并非自由与民主的关系,而是台湾本土的历史和地位并未取得一致的认同。
作者进一步指出,在各种见仁见智的评论中,许多人忽视「思想传染」的作用,他认为台湾特殊的历史环境助长了某些思想的传播速度,同时限制了另一些思想的传播规模,换句话说,以进化论的「物竞天择」来比喻的话,即台湾「天择」了某些思想族群。 但是作者认为,「思想演化」不同于达尔文的「生物演化」,因为思想可以「反作用」于环境,对「天择」的「天」产生影响。因此若能了解到某些思想有其传播过程,新思想有其诞生途径,就能了解到思想之间的「生物竞争」会一再进入新的平衡阶段。为了说明这些原理,本书前一部份引入了「文化基因」理论,作者把一些较新的观点介绍给读者,这将有助于读者「看评论」,以及有助于「写评论」,因为若能拉高到这样的思考层次来观照外界现象与事物,自然不会人云亦云,胡乱「消费」媒体八卦,以及随意地加以「散播」。
自序
推荐序
上篇 文化基因论
第一章 文章是复制文化基因的工具
第二章 评论的使命是使读者增强思想免疫能力
第三章 用meme的观点检视平论文之优劣
第四章 模仿与创作
第五章 并非技巧之技巧
下篇 时论文选范例
第一章 台湾政治经济问题
1.小而美而坚:乌托邦的准则
2.振兴经济 台湾明天才会更好
3.回归经济 从忧患意识再出发
4.丢掉GNP的幻觉
5.规划知识经济 应该多参考国际经验
6.股市下跌的地心引力
7.经济成长衰退的省思
8.失业现象的宏观诠释
9.强化政府核心功能以诱导经济成长
10.订定策略性产业应有的认识及条件
11.从阿玛斯油污事件看政府知识管理能力
12.由知的经济学向行的的经济学过渡
13.帕金森定律与行政革新的角力
14.振衰起敝 有赖无重量经济
15.经济景气的宿醉论与不醉论
16.失业率居高不下 经济成长目标成泡影
17.根绝贪污才能促进经济提升国格
18.走出美国决定论的阴影
19.政府应慎重规划生物科技发展
20.政府应强力出击稳定政经情势
21.一次贬足论之谬误
22.重视经济沉沦与交易成本上扬的关系
23.政策不应成为口号复制品
24.新政团 就好像政治基改食品
25.改善投资环境的迫切性
26.好日子再来的未来学观点
27.防范危机与刺激成长同等重要
28.经济成长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29.经济负成长效应
30.我们需要科学的灾害经济学
31.离岛开放博弈「幻」不来荣景
32.选战 一部洗脑大机器
33.收入是生命的零售价格
34.活得长更要活得好
35.宗教、伦理「自组」的磁石
36.「维特效应」与思想传染
37.移风易俗 整顿「死亡经济」
38.社会乱 迷信滥
39.媒体应有的省思--如何避免暴力复制
40.雷朋效应 仇恨「思想的传染」
第二章 两岸四地问题
1.在学理中找寻 两岸共存之道
2.台海爆发战火 重伤亚太经济
3.两岸军备竞赛 破坏亚太安宁
4.放松经贸管制 有利台湾发展
5.两岸新秩序 要IQ不要阿Q
6.两岸经贸交流 最忌浑沌因素
7.在中国威胁与经济利益之间
8.九七之后 香港会是一只不死鸟吗?
9.澳门会是国际间谍中心吗?
10.两个半板块与两国论的冲突
11.解读两岸战争 金孤论、黑洞论与根论
12.两岸经贸政策的社会成本评析
13.重视开放三通的正面效应
14.三通是台湾经济的「X档案」
15.评「三通使台湾面临边陲化」
16.两岸新政治经济学
17.看衰中国 立场左右是与非
18.三通虚实 恐两年后才能分晓
19.非对称资讯与投资选择
第三章 国际问题
1.经济民族主义VS.贸易自由化
2.世界经济景气展望
3.国际原油价格上升的诸多影响
4.世界经济长波循环的诸多启示
5.谁能救美国经济
6.抛弃竞争力的幻觉
7.世界经济长波与亚洲的世纪
8.跟着美国走?打一场无限正义的世界大战?
9.战争与符号消费
10.石油政治与无碳经济的冲突
11.反盗版的深层结构
12.为什么反对全球化的运动如火如荼
13.欧元流通的内外冲击
第四章 环境及永续发展问题
1.天债与天权 国际关系新变数
2.同舟共济是人类共存亡的第一定律吗?
3.被遗忘的另一种财富资源
4.如果复制使希特勒死而复活
5.发展有机农业替代基因农业
6.核四评估 应採三分法讨论
7.经济是一部杀生的机器
8.兔子推倒大熊的时候—水库的政治经济学
9.基因食品五年冻结 台湾响应否
10.由欧洲民调变化看台湾核四存废
11.从国际原油减产论长期能源战略意义
12.政府应先釐清不续建核四的政经疑虑
13.天灾日亟显示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有所调整
14.审慎看待基因产业的发展
15.政府面临温室气体减量之严苛考验
16.世界环境日经经济发展的省思
17.重新检讨再生能源法发展政策
作为一名对文学和艺术有着濃厚興趣的读者,我总是希望能通过阅读,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含义,而写评论,似乎是检验我理解程度的最佳方式。然而,我却常常陷入一种困境:明明对作品了如指掌,可一旦动笔,笔尖却仿佛失去了方向。这本书的到来,为我指点迷津。它让我意识到,写评论并不仅仅是“看懂”作品,更重要的是“理解”作品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作者提出的“文化基因”概念,让我明白,每一个作品,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其他,都是某种特定文化基因的显现和表达。我的评论,也应该是在解读这些“基因”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阐释和评价。我开始反思,我过去的评论,是不是太过局限于作品本身,而忽略了它所处的时代、所承载的社会思潮?这本书鼓励我去挖掘作品的“基因图谱”,去追溯它的源头,去分析它的变异,从而写出更具洞察力、更有深度的评论。这种从“基因”层面出发的分析,让我觉得自己的评论写作,有了一个更坚实、更科学的立足点,也让我对未来的写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常常觉得,写作是一件很“孤单”的事情,尤其是评论写作,总感觉是在一个人对着空气自说自话,不知道自己的声音能否被听见,更不知道是否能触及到读者内心深处。这本书的视角,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与读者“对话”的窗户。作者强调的“文化基因”,在我看来,正是连接作者与读者之间最隐秘、最有效的桥梁。它不仅仅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观点的工具,更是读者理解和解读作者意图的钥匙。当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评论,思考我所使用的语言、我所引用的典故、我所倾向的论证方式,是否都带有某种“集体记忆”的色彩,我开始意识到,我的写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因为我们共享着相似的文化土壤。这种“基因”的流动和传递,使得评论的价值得以放大,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振,是思想的交流。这本书让我明白,优秀的评论,能够超越个体的差异,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经验,从而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我开始期待,我的文字也能承载着这份“文化基因”,去触动更多的心灵。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一束射进我写作迷宫里的探照灯。我一直对“评论”这个词有着模糊的概念,总觉得它要么是洋洋洒洒的文学鉴赏,要么是直抒胸臆的观点输出,却始终抓不住其中的精髓。直到翻开这本书,我才豁然开朗。作者并没有直接罗列评论的技巧,而是从一个更宏大、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切入——“文化基因”。这个概念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写下的每一个字,表达的每一个观点,是否都携带着某种遗传自我们生长环境、文化背景的烙印?这种基因,不仅仅是语言的习惯,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价值判断的倾向。作者通过对“文化基因”的细致拆解,揭示了评论写作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写作,为何有时显得生硬,有时又显得空洞,或许正是因为我未能清晰地识别和利用我自身的“文化基因”,也未能敏锐地洞察评论对象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僵化的模板,而是一种全新的审视和思考方式,让我从根源上理解评论的生成机制,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启发。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受触动的,是作者对于“如何写评论文章”这个主题的深入挖掘,以及他所提出的“文化基因”这一概念所带来的全新视角。在此之前,我一直将评论写作视为一种相对独立、技巧化的过程,似乎只要掌握了逻辑、语言和论证的方法,就能写出不错的评论。然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评论写作的根基,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厚。它触及的,是我们作为个体,在特定文化环境下的成长经历、思维模式,甚至是潜意识中的价值观。作者通过“文化基因”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这些无形却又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观点,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并最终体现在我们的文字之中的。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评论,不应该是空洞的理论堆砌,而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它应该能够反映出作者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洞察。这本书,让我对评论写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鼓励我去探索自己内在的“文化基因”,并学会如何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我的评论创作中,去写出更具原创性、更触动人心的作品。
评分我一直认为,写评论,尤其是关于文化现象的评论,是一件需要极高的敏感度和敏锐度的活儿。稍有不慎,就可能流于表面,或者沦为断章取义的批评。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作者将“文化基因”这一概念引入评论写作,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关于写作技巧的提升,更是关于如何“感知”和“理解”文化。通过对“文化基因”的深入剖析,我开始明白,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其实都带有某种深层的、潜移默化的“基因”信息。我的评论,不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或表达观点,而是要试图去解读这些“基因”的密码,去揭示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行为,以及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这种视角,让我觉得写评论,就像是一位文化侦探,在抽丝剥茧,在探寻隐藏的联系。这本书提供的,不是速成的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