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人家族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地位与影响
钱先生的生命进入我的生命,发生了塑造的绝大作用。──中研院院士 余英时
先生学术地位、中外声誉早已大着,独树一帜,愈孤立,愈显光荣。──中研院院士 严耕望
中国是「封建社会」吗?以强调通识教育的国学大师钱穆的观点来看,从西周到春秋战国这段时期可视为封建社会,之后的漫长岁月则是「士民社会」。「士」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富生命力,有了他们,政治才安定,经济才繁荣;他认为「士」的作用地位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钱穆家族数代以来在江南无钖地区正是典型的「士绅」,虽家道中落,仍然以诗文传家。
钱穆先生以考证文章崭露头角,先因《刘向歆父子年谱》震动京师,以中小学教员身份跻身北京大学教授之林,后又以《先秦诸子系年》撼动史学界,更以75岁高龄完成鉅作《朱子新学案》,直至96岁去世前仍着述不辍。
钱穆先生自18岁起担任小学、中学、国内外各大学、研究所教师,作育英才无数,桃李满天下,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严耕望先生、余英时先生等人,可说在75载的教读研究生涯中,留下无比辉煌的勋业。
钱穆先生的学问以史学为核心,广涉诸子之学,从而扩及中华文化与学术诸多领域;并勇于创新,强调文化意识与生活世界的交流融贯,以及知识讲究与文化素养的培成。他一生的求学治学,在近百年中国史学和文化领域中的成就,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变迁。而从钱氏这个教育世家来看,清代私塾教育、民国新式教育、30年代中学大学的浓郁学术气氛、抗战时期及之后赴海外艰辛办学的过程,皆在钱先生的个人史事中,呈现了百年中国教育学术的历史场景。
在本书中,我们从一个中国的「士」之家族发展史中,看见了一个恂恂儒者做学问的宽阔视野和远大抱负,也看见了一个国家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百年缩影。
作者简介:
印永清
1948年8月8日生,上海嘉定人,现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献研究与编撰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有:《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与钱穆文学观之比较》、《钱穆的散文观》、《钱穆与古典文学研究》、《明代书画价格》、《清末明初上海妇女报刊》、《清代佛家年谱叙录》、《台湾家谱研究》、《台湾方志综论》、《仁学版本考》、《台湾地图沿革》等;着作有《仁学评注》、《三教九流探源》、《中国体育史话》等;编有《中国年谱辞典》(第一副主编)、《太虚学术论着》、《顾颉刚书话》、《西游故事》等。
1吴越钱氏
吴越文化与江南钱氏
吴中代有名人出
江南钱氏的老祖宗钱镠
2太湖旧族
无钖钱氏的变迁
钱氏家族迁徙无钖城
十八世祖强身兴家
七房桥的来历
五世同堂的变化
七房桥的没落
荡口二大家族的关系
3晚清残云
生于忧患时期的钱承沛
祖父的藏书影响后代
教育子女的诀窍
为钱家保留一颗读书种子
4世纪新潮
从共和风云到「五四运动」
钱声一独挑大梁
小城读书郎
家族的艺术情结
钱穆的艺术观
5苏州中学俩叔侄
难忘吴中风情
结识宿儒唐文治
苏州中学崭露头角
游吴都,诗兴大发
听吴梅唱曲
钱伟长考入苏州中学
6讲学京城
三○年代钱穆的学术与文化活动
初入燕京大学
首开「中国通史」课
讲课风采
古都生活
7文豪史家
与钱基博、钱钟书的交往
与钱基博的友谊
钱钟书代父作序
千里送杨绛
8烽火西南
抗战时期钱穆的学术与文化活动
颠波山路
山居写巨着
客座武汉大学
为马一浮讲政治
蒋介石的数次召见
与荣德生的交往
9中国物理学三杰之一
钱伟长的成长历程
钱穆为侄子取名
启蒙时代的开放式教育
从清华中文系转到物理系
烽火抗日路
在西南联大
留洋结成果
爱科学,更爱祖国
黑云压城城欲催
不堪回首「文革」事
两代围棋迷
10香江创业
讲学海内外
难忘的一九四久
艰难办学
钱穆是「新儒家」吗?
11喜结良缘
钱穆婚姻生活
早期的婚姻
三位月下老
初识胡家凤
新亚来的女学生
悉心照顾一代名师
志同道合
香江结良缘
胡美琦留学国外
夫妇谈「易」算卦
发奋研究教育史
12晚秋枫叶红于火
在台湾的日子
定居台湾
又上讲台
素书楼深研朱熹
讲学海外
13一代良师
呕心沥血育英才
教育后进靠艺术
别具一格的教作文
重视学生的才华
研究所呕心育人才
解惑释疑
14一门三「院士」
名师自有高徒出
迟来的「院士」
得意门生两「院士」
15书生本色
畅游在书海诗海之中
曾国藩的《家训》
京城访书记
读书有法
读诗,评诗,作诗
16养身有法春常在
钱穆的养身法
从静坐着手
起居有规律
家族中的体育爱好者
17教育世家
书香门第代代传
教师之家
女儿是工程院士
第四代在成长
18魂归故里
落葬太湖西山
大师暮年
天人合一
隔岸悼四叔
落叶归根,
〈附录一〉钱穆家族世系表
〈附录二〉钱穆家族大事年表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四〉钱宾四先生全集书目
读到《百年家族:钱穆》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钱穆先生个人的传记,更可能是一次对一个时代、一个文化现象的深度剖析。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结合的书籍充满好奇。《百年家族》这个说法,让我觉得它可能是在试图勾勒出钱穆先生背后所代表的某种家族力量,或者说,是一种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的精神血脉。钱穆先生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的史学思想、文化观念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家族”这个词,又让我感到一丝温暖和亲切,它似乎在暗示,即使是如此伟大的学者,也同样拥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羁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钱穆先生在家庭生活中的样子,他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家庭责任,他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又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我很好奇,他所说的“家族”,是否也包含了他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某种期许?他是否认为,正是这种家族式的精神传承,支撑了中华文明得以绵延至今?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揭示,在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那些鲜活的个体如何用他们的生命,书写着家族的传奇,也为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贡献力量。
评分《百年家族:钱穆》这个书名,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了许多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但“百年家族”四个字又赋予了它一种不同寻常的厚重感。我个人对传记类书籍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展现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成长、抉择与影响力的作品。钱穆先生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他的生平事迹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但“百年家族”这个角度,却似乎暗示着一种更宏观、更具家族传承视角的叙述。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钱穆先生的家族背景,他的成长环境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与家人、亲友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的学术道路和人生理念?同时,“百年”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种种变迁,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维系家族的传承,又如何将家族的精神融入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具人情味、更接地气的层面去理解钱穆先生,而不仅仅局限于他作为一位学术巨匠的身份。它可能是一次对家族史、文化史、思想史的交织解读,让我看到一个鲜活的钱穆,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用一生践行“家族”与“文化”的守护者。
评分翻开《百年家族:钱穆》,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书页间流淌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尘埃,更是学者钱穆先生那颗跳动着的、深沉的中国心。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之际,试图为古老的文明寻找新的出路。钱穆先生便是其中一位我极为敬佩的思想家。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极具分量,“百年家族”,暗示着一种传承,一种延续,一种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与发展的家族精神。我好奇的是,在一个个体意识日益觉醒,传统家族观念受到冲击的时代,钱穆先生如何看待和实践这种“家族”的意义?它是否仅仅指代血缘的延续,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学术传承,乃至民族精神的凝聚?我期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钱穆先生的人生轨迹,他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自己的学术立场,又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为中国文化保留一份根脉。这本书或许能为我解答,在激荡的百年中,一个家族的精神力量究竟能有多么强大,又能为后世留下怎样的宝贵遗产。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一个伟大灵魂的深邃内心,感受那份超越时代的智慧与情怀。
评分《百年家族:钱穆》这个书名,着实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位思想家,不能仅仅停留在他的学术著作,更应该深入他的生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如何与周遭的人事物互动。《百年家族》这个提法,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钱穆先生个人,更是关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家族的精神。我一直以来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知识分子群体非常关注,他们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钱穆先生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钱穆先生的家族史,他是否来自一个书香门第,或者他又是如何在一个普通家庭中,孕育出如此深厚的文化情怀?“百年”这两个字,又让我联想到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所经历的沧桑巨变,一个家族,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存、发展,又如何将自己的精神财富传递下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钱穆先生的人生哲学,他如何看待家族的意义,又如何将这种家族精神融入到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担当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次对一位伟大思想家的认识,更可能是一次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段独特家族文化的探索。
评分当看到《百年家族:钱穆》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家族传承的温馨画面。我向来对传记类书籍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展现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与坚守的作品。钱穆先生作为一位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学问自不必说,但“百年家族”的视角,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钱穆先生的家族谱系,他的祖辈、父辈是如何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又是否继承了某种特殊的家族精神?“百年”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中国近百年来所经历的种种社会变革,一个家族,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根基,又如何与时俱进,为家族的延续注入新的活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具人情味的钱穆先生,不仅仅是那个在讲坛上挥洒自如的学者,更是那个有血有肉、有亲情羁绊的普通人。它或许能让我理解,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家族的意义究竟何在,以及这种家族精神,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出伟大的灵魂,并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