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精神疾病的判断与预防

为什么我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精神疾病的判断与预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关心孩子,从身心健康开始!


  童年真的无忧无虑吗?是否每个孩子的笑容都如天使般天真烂漫呢?有谁知道,在孩子不可理解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精神疾病的因子呢?因此关心孩子,先撇开围绕孩子身边的升学话题,从身心健康开始!
 

  本书是根据被尊为精神病诊断「圣经」的《精神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四版(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一九九四年五月出版,简称DSM-IV)改写而成的「普及版」。DSM-IV在精神病的正确诊断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作者有鑑于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人有心理问题,而最需要治疗的人,不是没有得到足够的治疗,就是延误治疗致使病情加剧,因而将DSM-IV改写成浅白、易懂,适合人人阅读的心理卫生指南,以帮助更多的人,及早正视自己和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学会正确面对精神疾病和患者的态度。

  本书一开始提供一份具有初步诊断功能的问卷,让读者先检视看看孩子正不正常,然后再针对每个问题所显现的病症,做深入探讨与剖析。包括注意力分散╱过动症、行为障碍、智力迟钝、自闭症、学习障碍、抽搐症、大便失禁、遗尿症及分离焦虑症等常见于儿童或少年时期的疾病,针对相关病症的症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做详细说明,并提供精辟的见解,相信一定可以帮助家长及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和孩子、家人共同积极、勇敢的面对它!





《作者简介》

  亚伦‧弗朗西斯(Allen Frances)

  医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精神学及行为科学系教授;为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出版的指定教科书《精神疾病的诊断及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简称DSM-IV)作者。

  迈可‧B‧弗斯特(Michael B. First)

  医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临床精神病学副教授、纽约州精神病学会生物统计研究部门之精神科研究医师;《精神疾病的诊断及统计手册》第四版的共同作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照顾孩子的身心健康╱陈永兴

     享受身心健康的家庭必备╱陈国华

     我们的民众有福了!╱白雅美

【前 言】医生与病人的智慧结晶

【入门问题集】窥见精神疾病的征兆


第一章 注意力分散╱过动症--孩子总是静不下来、容易分心?

   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儿童发展的正常现象,

   但问题却频频发生,而且不限一种特殊情境。

第二章 关于行为问题--孩子经常逃家、施暴?

   破坏行为远远超出正常的淘气范围,

   并不断引发对本身和别人都不利的问题。

   行为障碍:严重、持续的暴力、虐待行为

   对抗性不从障碍:破坏性较小的敌意行为

第三章 发育迟缓--孩子各项功能发育都慢很多?

   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低于同年龄孩子太多,

   且不论在家里或学校都明显造成妨碍。

   智力迟钝:低智商又适应能力不佳

   自闭症:停止与世界的联系

   学习障碍:左脑的学习缺陷

第四章 其他儿童问题--孩子经常黏人、尿床、大便失禁?

   许多病症会首先出现在儿童期或少年期,

   虽然不一定会损害生理,但却令家人十分困扰。

   抽搐症与图雷特氏症:动作或发声快速反覆

   大便失禁:无法控制的便意

   遗尿症:有意或无意的尿失禁

   分离焦虑症:过度的依附本能

【附录】切身相关的十条建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 陈永兴-照顾孩子的身心健康

      对精神疾病的缺乏认识、逃避和排斥,在台湾社会是很普遍的现象。在我过去从事精神医疗工作二十年的时间当中,常要花费许多时间向病人或家属做很多解释,希望让病人或家属了解精神疾病的起因或症状之后,可以充分配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进而能够维持良好的追踪和癒后,使病人或家属的身心健康状态能获得最大的改善。很遗憾的是,即使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觉得大多数台湾民众还是对精神疾病充满无知和误解。

      本书可以说是为社会大众所写的普及版精神医学教科书,是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的《精神疾病的诊断及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th Edition)所改写。内容着重于让一般民众了解精神科医师如何诊断儿童的精神疾病,以及介绍最常见的儿童精神疾病及其起因与症状、治疗的方法等,是非常实用,而且有助于社会大众了解儿童身心健康状态的参考书。原作者亚伦.弗朗西斯(Allen Frances)和麦可.弗斯特(Michael B. First)就是该手册的共同作者。该手册可以说是全世界精神科医师必读的工具书,如今将它改写为给社会大众阅读的参考书,确实是将专业医学知识普及化的一大贡献!

      我诚摰的希望本书能带给社会大众在照顾孩子的身心健康方面极大的帮助,并能成为每个家庭必备的维护身心健康的参考书。

    本文作者现任高雄市卫生局局长 陈永兴





  • 白雅美-我们的民众有福了!

      刚开始听说这本书是美国精神医学会指定教科书《精神疾病的诊断及统计手册》第四版作者,根据原书所写的大众普及版时,心中不禁起了些疑惑,因为国内任何一位精神科医师,莫不是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背熟这本书,才能上考场拿到专科医师证书。这么专业的书籍,一般民众有办法接受吗?但阅读之后,不禁觉得我们的民众有福了!作者是国际着名的专业精神科医师,更难得的是,他们不是将艰深难懂的精神医学名词直接陈述出来,而是改为口语化、亲切、家常的语句来描述种种艰深难懂的精神疾病,内容涵盖了现代人(包括儿童)可能罹患的所有精神疾病的起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可说是目前中文心理卫生书籍中,最专业、最详尽的一本书。如果你看厌了坊间一般心理卫生书籍,那么本书中以故事举例及点到为止的说明方式,将会让你相当满意,也非常值得以书中的内容跟你的医师讨论。

      美国的研究统计指出,在任何一个时刻,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有精神问题,而且一半以上的人一生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时期。台湾现在的失业潮,还有地震、台风等接连不断的重大灾难,不论成人或儿童的精神心理治疗需求也是非常大的。但是目前台湾大多数人仍对踏进精神科门诊有相当多的疑虑与不安,从我们网路心灵诊所(http://www.psychpark.org/clinic)求助的个案统计中即显示,约有一半以上之求助个案未曾看过精神科门诊,他们往往是因为不知道该不该看精神科,或犹豫看了之后自己或孩子会被贴上「精神病人」 的标签,而不敢踏进医院。而另外一半的个案虽曾在精神科门诊就诊过,但往往仍对医师的诊断、处方有非常多的疑问,可是限于门诊时间,或是不好意思问医师,这些疑问在他们心中没有得到解答,因而常导致服药中断而病情复发。

      从网路的服务经验中发现,大众对精神医学知识的需求是非常高的,包括精神疾病的病因(为什么我会得病?我的下一代会不会得到遗传?)、症状(这种情形是正常的反应吗?真的需要看医师吗?是不是撞邪了而不是生病?)、药物(最近提不起劲来,是药物的影响吗?吃药会不会上瘾?药要吃多久?)到复健(除了吃药,我可以如何帮助我生病的孩子?如何与他相处呢?)这些都是个案或家属反覆会问到的问题,在本书都有非常科学的研究统计数据来回答,而且,针对各种疾病均以生物、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角度切入剖析,并提供涵盖了各种派别的治疗方法,连艰深难懂的心理动力学概念,也可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来分析各种人格疾患的处理之道。另外,在一般书籍中较少提到的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与关卡,作者也做了清楚的说明与分析,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病人和家属度过这段时期,试着与医师一起找寻其他的治疗模式,而不是灰心放弃治疗。

      如本书书名-《为什么我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提醒大家多去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情绪及精神状态,用更多的敏感度去正视孩子的精神问题。如果孩子不幸生病了,及早注意到症状,及早就医,治疗的效果会较好,并知道如何减少复发的机会,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在就医时也较知道提供医师哪些资料,会有助于诊断与治疗。你明白得愈多,愈不会感到孤独、无助。从本书你也可以知道,哪些部分是可以自己来帮助孩子的,而哪些部分经过这么多的研究已经告诉我们,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的,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帮助,不要让孩子徒然拖长受折磨的时间。如果是亲朋好友的孩子生病了,这些知识可以让你对他们多一些宽容与理解,知道如何去相处或正确的帮助他们。但是要提醒的一点是,看此书并不能完全取代临床医师的诊断与建议,毕竟许多症状的釐清,需要医师的临床经验及客观立场,才能正确判断是否真的得病。如果对书中提到的情形有疑问时,应多与医师讨论,而不是自行下结论做决定。

      目前随着网路的发达及各种相关书籍的出版,医疗资讯的取得会更加容易。今后医疗人员可能要面对病人的知识愈来愈专业,这样的压力会促使医疗人员不断的进步,但也可以让我们在卫教说明、解释病情时较轻松容易。在此同时要注意的是,如何去分辨这么多资料的正确性及可靠性?此时,资料的来源与出处就需要相当注意,以免被不当或过时的讯息所误导。本书作者为国际知名的精神医学专业人员,内容非常专业可靠,作为一本大众心理卫生书籍,其深度令人称许,更难得的是,它又如此易懂、实用!希望大家从本书中可以让自己及周遭的亲朋好友得到帮助。

      本文作者现任玉里荣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全球华人最大专业精神医疗及心理卫生网站「心灵园地」主编;列名Who掇 Who in the world(2002-2003)国际科技名人录(生物医学类)。





  • 陈国华-享受身心健康的家庭必备

      近些年来,常常在看诊与生活当中被人问起:「陈医生,我的孩子是不是有病?你看媒体上报导的过动、注意力不集中……我的孩子好像都有,怎么办?」我不禁心中浮现一幅幅画面和感触。随着生活节奏的改变,有心理、精神方面困扰的孩子真的愈来愈多了,但大多数家长都不知该怎么办,既不了解这些问题是什么,也自我分辨不清,更糟的是,不敢处理也不得其门而入﹔而另一方面,媒体资讯充斥着掺杂正确的、偏颇的、过度夸张和渲染的报导,且一再的提醒民众:这是个「痛苦又充满压力」的年代。大家真的迷惘了,到底是谁有心理病?又是什么病?有病而不承认的人一大堆,没病而又怀疑、担心的人也不在少数。前者是否认和逃避,后者则是担忧和焦虑,我想,这些都源自于对心理、精神问题的认识不足。不去认识它,你就会惧怕它,不去处理它,当它来找你的时候,你会更受制于它。其实对任何疾病都是如此,对于心理、精神疾病,这情况更加明显!

      我的孩子需要看心理医生了吗?现在就急着需要吗?医生能帮助我什么呢?大家可别慌!在发出这些疑问之前,其实你还有一些事情可以做,就是翻阅正确的参考书籍,先让自己有个准备和初步的了解,也许焦虑和不安就会减少许多,也不必逢人就急着打听这方面的讯息(我常觉得一般人非常容易将这方面的讯息夸大和混淆、以讹传讹,情况只会更糟)。
    在此推荐这本书,有几个重要的理由:

    一、这是一本相当正确而专业的书籍,它的所有资料和描述,都是基于世界所公认之美国精神医学会的《精神疾病的诊断及统计手册》而来的,公信力和正确性无庸置疑。

    二、它是专为一般民众所写的书籍,不会让人觉得艰涩而难以下嚥,抑或咀嚼半天后还是觉得找人问问比较快。

    三、 这是一本完整性相当高的书,举凡各种问题和病症的描述、处理方法和相关建议都清楚明了,不至于让人在看了书后仍觉得搔不到痒处。

      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个随传随到的心理医生和解惑者,你可以清楚又轻松的翻阅和查询,也可以从头到尾细细的阅读和分析,它的章节分明又精确,确实是现代人在这么多心理、精神问题之下的第一帮手。当然书籍不是万能的,当看过这本书以后,若仍无法解决你和孩子的困扰时,专业的医疗人士仍是不可或缺的。不过,看过这本书后,就算是找心理医生协谈,也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最直接的帮助。

      这是一本人人都应必备的好书,推荐给享受身心健康的您!

    本文作者为陈国华身心诊所院长 陈国华

  •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