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湾在政治上创造了举世赞赏的民主奇蹟,终结长期以来一党独大的假性民主,完成政党轮替。但是,由于外在与内在因素的交相影响,使得这光荣的民主成果却淹没在经济不景气的氛围中,社会上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与恐惧,令人无所适从,痛苦指数节节升高。
台湾真的无法建立起自己的信心,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吗?中国市场虽大,但它真的如媒体或某些企业主所说的,是台湾的唯一出路吗?我们对现今的中国实况又有多少认识呢?相信这是大部分台湾人都无法解答的问题。
阮铭,这个从中国到美国、从美国到台湾的前共产党高层核心,以他跳脱台湾与中国的国际视野,在肯定台湾的民主自由、悲叹中国人民至今仍生活在共产极权下,以及尊重台湾政权独立事实的前提,提出有别于一般人的真知灼见,提醒台湾人民应珍惜自己的民主自由,认清中共的本质,不要在一时的经济利益迷惑下,丧失了自己的方向;在与共产中国交往时,应该以「台湾主体」为原则,而不是被併入「中国主体」之中。
阮铭在书中说:「台湾社会存在信心不足或失去信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看是出于某种对自身命运不确定的集体恐惧感。而恐惧,又来自部分政客、媒体、大牌企业家的制造与散布,诸如『成长极限论』、『财富缩水』论、『中产变穷』论、『穷人世袭』论之类。其实台湾社会需要『恐惧』的,正是这莫须有的恐惧本身。」他认为:「民主台湾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实在没有任何恐惧的理由。唯一需要『恐惧』的,正是一些莫须有的恐惧心理。只有去除恐惧,建立自信,才能开创台湾更加自由、幸福的未来。」
这是一本对台湾的社会与政治观察的书,书中有批判、有赞许,当然也有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希望透过这个中国人的眼睛与文字,让目前深陷恐惧迷惘的台湾人重拾信心,迎接原本就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作者简介
阮铭
1931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上海市学生民主运动。1948年考入燕京大学。1949~1958年先后担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青年团委员书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58~1961年调任《北京日报》社政法文教部副主任、理论部主任。1961~1967年调至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陆定一时期任《宣教动态》编辑,陶铸时期任调查研究室主任,中央宣传部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1967年接受军事管制小组隔离审查。1969~1973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农场接受监督劳动。1977~1982年应胡耀邦之聘到中共中央党校,任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理论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王震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解散理论研究室,被撤销工作。1983年被王震开除党籍。1988年至今,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以及台湾淡江大学等作访问研究。着有《历史转折点上的胡耀邦》、《邓小平帝国》、《中共人物论》、《两岸统一百年大计》、《透视总书记》、《民主在台湾》等书。
自序
台湾,你没有恐惧的理由
PartOne国家认同
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
——给阿扁总统十点建议
台湾是世界的一部分
——台湾国家认同问题讨论大纲
认识中国与认同台湾
两国是事实,一制是普世价值
——接受杨宪宏、李琼月专访谈「两国一制」
两岸人民的共同目标
——再谈「两国一制」
九二无共识,一中是绞索
布希说错了吗?
——兼论国际格局变动中的台湾定位
自由主义与国家认同
不自由的自由国家
PartTwo国际视野
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转变
布希开创台美中三国新时代
胡锦涛访美与三国战略均衡
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世界
——胡锦涛美国之旅总评
台湾魔镜中的今日世界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划时代意义
——兼论台湾与中国在全球新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诺贝尔和平奖的堕落
——被政客滥用的招牌
江泽民的强盗逻辑与美国的「一中」政策
PartThree发展战略
台湾的希望在哪里?台湾的未来在哪里?
——请看南台湾的新经济、新文明
台湾国家发展之两极判断
——包威尔的「成功故事」论与张忠谋的「成长极限」论
评「张忠谋定律」
——兼论「戒急用忍」争议之要害
台湾产业发展的两种战略
——二评「张忠谋定律」
为谁「全球布局」?台湾?中国?
——三评「张忠谋定律」
论晶圆西下与国家战略
——全球化?还是中国化?
台湾不要自己打垮自己
——再论晶圆西下与国家战略
「新里程碑」把台湾引向何方?
——三论晶圆西下与国家战略
商人有祖国
——台湾的命运,掌握在有祖国的商人中
以自由与智慧屹立世界
——再论商人有祖国
奇美的台湾新文明
——三论商人有祖国
PartFour民主进程
谁恐惧台湾团结?
团结必胜,分裂必败
连战向谁挑战?
从上海飞来的响亮耳光
李登辉的童心
民主台湾的国家保卫战
联共反台派的破产
投准台湾兴败所系之一票
台湾精神的凯歌
开创历史的卸任领袖
试看章孝严如何背叛蒋经国?
章孝严叛父,北京碰壁
PartFive中国观察
跨进二十一世纪的共产中国
中国:世界的「围城」
中共权力转移与胡锦涛之命运
胡锦涛时代
江泽民不退,中国必乱
从欺美压台到和美裂台
宪政民主在二十世纪中国之命运
江泽民时代的终结
——评中共十六大
自序
台湾,你没有恐惧的理由
玉山社魏淑贞女士嘱我将一年来发表于TaiwanNews等报刊的文字结集,并针对当前台湾社会的「信心」问题作序。台湾社会存在信心不足或失去信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看是出于某种对自身命运不确定的集体恐惧感。而这种恐惧,又来自部分政客、媒体、大牌企业家的制造与散布,诸如「成长极限」论、「财富缩水」论、「中产变穷」论、「穷人世袭」论之类。其实台湾社会需要「恐惧」的,正是这莫须有的恐惧本身。
一、从制造战争恐惧到制造经济恐惧
在台湾制造与散布集体恐惧的专家,古已有之,于今为烈。我记得的,一回是一九九六年总统大选前,有一本畅销书《一九九五.闰八月》,讲中国军队如何打台湾,台湾如何投降,内容虽极荒唐,却正符合制造集体恐惧之需要,国防部长孙震还专文推荐。结果是作者发了横财,移民国外。那时《财讯》举办研讨会邀我来台参加,邀请函上的主题是「两岸大和解研判」;甫抵台湾,中国飞弹演习正开始,主题已改成「台海风险大研判」了。
我在会上说:「研讨会主题从『大和解』改成『风险大』,据我看,两岸既无『大和解』,台海也无『风险大』,大家既要丢掉『大和解』的幻想,也要去除『风险大』的恐惧,战争打不起来。」我不说百分之九十九打不起来,让大家对那剩下的百分之一提心吊胆,我肯定百分之百打不起来,你们放心买股票就是。会场上立刻有人起而反对。
我讲百分之百,有百分之百的根据,第一,从大的战略形势观察,中国对台军事威胁目的是政治分化、分裂台湾内部,帮反李政治力量打击李登辉。他们的口号不正是「飞弹头上过,老李闯的祸」、「李登辉下台,共产党不来」吗?江泽民清楚若真打台湾,他自己先垮台。
第二,就小的军事演习本身看,刘华秋在美国同雷克互相交了底,中国军事演习的政治目的是影响台湾选举,不会「擦枪走火」;飞弹在公海是「试射」﹝弹头装的是测试仪器,不是炸药﹞;陆海空「实弹」演习则在本国沿海,不过海崃中线。美国方面,则将显示军事实力表达「关切」,双方保持战略均衡﹝BalanceofPower﹞。所以这是台、美、中的一出「三国演义」。
那一回台湾人民丢掉恐惧,取得「选票VS.飞弹」的胜利。江泽民的战争恫吓,未能阻止他声称要「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李登辉高票当选台湾第一届民选总统。又一回是二○○○年。中国故技重演,公布〈一个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进行战争恫吓,阻挠台湾选民投陈水扁的票。
连战一反昔日的沉闷木纳,到处扬言「选陈水扁就是战争,选宋楚瑜就是卖台」;甚至到高雄说出「三月十八日是定时炸弹」,只有他能「防止炸弹引爆」。我当时指出,连战的「炸弹」,是恐吓选民的「诈弹」,已经超出口水战,如同恐怖份子挟持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做人质:「不选我,都炸死!」﹝〈评国民党的战争恐吓术〉,《民主台湾VS.共产中国》,玉山社出版,第四十页﹞
结果是台湾人民丢掉恐惧,实现了民主台湾的政权和平转移。
两次总统大选,宣告共产中国与联共反台派制造战争恐惧的吓人战术已经破产。今天转而採取制造与散布经济恐惧的新战略,其核心是摧毁国民对台湾经济的信心,误导国民堕入西下中国才能救台湾经济的迷思。也就是从过去制造国民的战争恐惧心理,转向制造国民的经济恐惧心理,以适应共产中国对台採取经济攻势的战略需要。
二、台湾成长到极限了吗?
制造与散布经济集体恐惧的一个主要论点,是台湾成长已到极限,唯有靠西下中国,与中国经济「统合」,成为「大中华经济圈」的一环,台湾才不致被「边缘化」。有人神经衰弱到听见「东盟十加一﹝中国﹞」,都要惊唿「台湾被边缘化了」!
这里附带说明,我用「西下」而不用「西进」中国,并无轻视中国之意,乃出自对王永庆董事长「水往低处流」一说之欣赏。他极为形象地指出了一个事实,企业之去中国,是着眼于中国低廉的劳工成本,如水之向下流;而非着眼于创新求生产力之上进,用「西下」表达,比许信良的「西进」准确。
西下中国可以降低劳工成本,两岸三通可节约时间和运输成本,我一向赞成。但我也一向反对把西下、三通当作台湾的命脉与国家目标。许信良提出「大胆西进」时,我就说不只「西」,东西南北都要;而且都只是手段、方法,是「用」,不是「体」。「体」和目标,是台湾本国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境,国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
台湾的经济发展战略,过去是出口导向,制造业导向;从劳动密集的传统制造业出口,到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高科技制造业出口,创造了经济奇蹟。这种类似日本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在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国内工资水准、消费能力相应上升之后,需要逐步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本国,即转向美国模式。
美国是以本国为中心的开放经济,开放全球的资源,人力、财力、物力,来发展本国,为国民创业和消费服务,也吸引世界各国来美国创业和消费,使全球优秀人才荟萃美国,积累起雄厚的国力和竞争力。
我初到美国﹝二十世纪八○年代后期﹞,正是日本模式称霸全球之际。我在哈佛大学的房东EzraVogel﹝傅高义﹞教授写了一本《日本第一》,畅销全球。那时有人说,日本可以买下四个美国,我开始难以理解。原来他们以日、美两国的房地产价格来计算。
日本没有警觉到:第一,他们的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已经泡沫化了,一个日本膨胀到了四个美国大,岂不荒诞?第二,他们以制造业出口为主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确已到了「增长的极限」。日本的国民收入和工资均已达到美国水准,亟需把增长目标转向本国国民需求,创造国民消费,提升国民生活和国内环境品质,引进国外人才、技术、资源,强化本国经济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也就是转向美国模式。
但当时美国自己也不认识这一点,他们恐惧日本,日本也确实买走不少纽约的标竿资产。美国人还写书预告「美国的没落」。我同样难以理解,因为我所看到的是全球的人才、资金﹝包括日本的﹞都正源源不绝地流入美国;美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实验室,汇集了全球第一流的知识精英,他们来自印度、中国、俄罗斯和欧洲各国。我向来服膺熊彼得的理论,创新能力是增长的源泉。美国拥有全球最多、最具创新能力的人才,美国怎么会「没落」?
今天的台湾,类似当年的日本。
台湾走过的,也是以出口为主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劳动密集的传统制造业﹝服装、鞋袜、玩具等﹞,已经大量转移到劳工成本低廉的开发中国家。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制造业,也正竞相转移到中国。台湾的半导体产业龙头台积电张忠谋董事长,还为此发明了一条「张忠谋定律」,断言「全球半导体产业重心将转移中国」。
当然这不是一条科学定律,中国半导体产业按其自身的发展,与国际水准还有一段差距。但这可以是一条政治定律,假如以政治力量,把达到国际水准的台湾半导体产业聚落﹝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整个「统合」到中国去,中国就有可能取代台湾半导体产业在世界的地位。所谓中国磁吸效应,就是以全球最低价劳工与土地等国家资源的特殊优惠﹝甚至无偿提供土地与平整土地的劳力﹞,吸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制造业,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由于中国是共产党专政国家,其劳工非自由劳工,其土地等国家资源非由自由市场价格决定,再凭借其党国对劳工工资与国家资源的控制力,已经成为制造业的「世界工厂」,以其大量超低价产品在全球市场竞争,对于包括台湾在内的世界各国制造业工人就业的巨大冲击,是「史无前例」的。
但这只是台湾出口制造业面临的一大威胁,而非台湾经济成长已到极限。而且这威胁本身,相当程度上也是台湾出口制造厂商自己造成的。今日全球市场上大量的MadeinChina商品,从服装、玩具、鞋子到家用电子,相当部分过去是MadeinTaiwan,是台湾转移到中国的,只是价格杀得更低而已。
三、台湾经济战略转移的历史机会
面对中国对台湾出口制造厂商的强大磁吸,应当怎么办?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主张是堵。但正如王永庆说「水往低处流」,你要堵也堵不住,何况堵本身就是恐惧的表现,只会更助长集体恐惧心理。不是有人说「在台湾等死,不如到中国找死,五年后你想找死的机会都没有了」吗?
再一种是把台湾经济发展战略,从出口制造为重心的日本模式,转移到以提升国民生活和环境品质为重心的美国模式。
照我的看法,今天正是台湾经济战略转移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假如没有中国这个「全球制造工厂」的威胁,台湾出口制造业持续发展,产能需求不断扩大,劳力短缺尚需引进外劳补充,那样一种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中,恐怕难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而今天由于中国大量廉价劳工的供应,由于台商、日商、世界各国厂商源源不断向中国投入资金、技术,提供全球行销通路,中国出口制造业迅速蚕食全球市场的趋势正持续发展。即使全球经济景气回升,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台湾出口制造业的普遍荣景。所以现在正是台湾经济战略转移的最好时机。
愿意西下中国挤进「全球制造工厂」的,不必去堵。今天去中国的大致是两类产业:一类是中国所谓「两头在外」,就是由台湾出口机器设备、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到中国,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加工制造出成品,再出口行销全球市场,从传统民生消费品到高科技电子、通讯产品,大致都可以赚到钱,不会找死。
另一类是看中国市场看花了眼,想去赚十三亿中国人的钱,除了康师傅等生产低价民生必需品、早期佔领市场的少数例外,都不易成功。道理很简单,你能利用他廉价劳工帮他赚外国人的钱,他才需要你的本事;你想开电厂、医院同他竞争赚中国人的钱,他能那么傻吗?这就是林百里、郭台铭成功而王永庆受挫的原因。有眼光的台湾企业家,不会放弃在台湾和世界的实力地位,把自己的赌注都下到中国市场。
最近看到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强力推荐」的一本书《中国,出租中》﹝大前研一着﹞,第一章开头〈活力奔腾的中国〉,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作者访问深圳的电子零组件制造厂,约有万名员工,月薪约八十美元,员工都是年轻女性,没有一个人戴眼镜。
作者问厂长:「没雇用视力不好的人吗?」
厂长答:「员工眼睛坏了就请她走路。她们只要找得到工作就好了,反正不关我的事。想在这里干活的人多得很。」
作者说:「在深圳、上海、苏州、大连等涌进大批乡下求职人口的大都市,这种模式变成理所当然,大连某工厂登出一个月工资九十美元的征人广告,邻近农村跑来两千个少女应征,等面试时足足把工厂围了一圈,录取的少女就住进公司宿舍,昼夜不分地工作,午休时间还积极地学习电子回路等高科技知识和技术。像中国这样人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还是史无前例。」
作者如此津津乐道他所谓「名副其实的资本主义天堂」,都让我读得毛骨悚然,心中感到的是「人的地狱」和作者的冷酷。这个故事道出了中国强大磁吸的秘密。中国经济的金字塔,正是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农村少女们失去的视力与青春堆砌而成的。这也就是世界「自由」资本趋之若鹜的「磁极」。
这种情景发生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时,还有雨果和恩格斯写出《悲惨世界》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发出人道的唿吁;而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时,却被「世界知名的经济战略专家」、「日本少数对中国大陆有深刻认识的权威人士」﹝引自蔡英文推荐序﹞誉之为「史无前例」的「理所当然」!
在中国专制政府、全球跨国资本和世界经济战略专家的合作下,以十九世纪欧洲模式压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国少女们的「世界工厂」,果真是值得世人膜拜或恐惧的二十一世纪文明典范吗?
不。十九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模式在共产中国的再现,不过是人类历史上短暂的「返祖」现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国少女们也会有觉悟到争取自己「人的权利」和「平等待遇」之日。自由的台湾人应当有自己的选择,别让中国磁极干扰了目标。台湾需要,而且正在创造的,是二十一世纪国家发展的新典范,台湾主体的新经济战略。
第一,国家发展以人为目的。不但发展的目的是为人的自由,而且发展的手段也必须符合人的自由与人道原则。中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劳工压榨违背人道原则,并非「理所当然」,二十一世纪的国家竞争力不能靠无限压低劳工成本,剥夺人的自由、幸福来达到;而要靠人的自主创新精神,靠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竞争。
第二,国家产业结构从出口制造业导向转到台湾主体的全方位发展,提升国民生活和环境品质,吸引全球「投资台湾」。台湾有《投资中国》杂志,却没有《投资台湾》杂志。台湾主体的全方位发展战略,不但台湾产业要向全球发展,到世界找商机;更要在国内创造商机,吸引全球来台湾发展。中国「磁吸」靠廉价劳工,台湾要有自己的区别于中国的「磁吸」,靠出色人才、优美环境、健全法制、高效行政,国际化高水准的教育、科研、金融机制和舒适便利的生活服务设施。而这些内需的服务、教育、文化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国内消费和就业机会,又可以吸引全球人才、资金、技术来台湾创业。
第三,台湾二十一世纪的国家发展,应走科技与人文结合之路,创造现代海洋国家的新经济、新文明。这种新经济、新文明,已经在南台湾诞生。本书第三部分「发展战略」中,〈奇美的台湾新文明〉、〈台湾的希望在哪里?台湾的未来在哪里?〉、〈以自由与智慧屹立世界〉等篇,都是讨论这一主题的。台湾不需要恐惧一个靠剥夺多数人的自由和幸福、靠压榨廉价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青春生命构筑起来的「资本主义天堂」。自信的、智慧的台湾人能够、而且正在自己的国土上建构让每一个国民的自由、幸福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国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都得到发挥的「自由人的天堂」。
四、泡沫不是水,财富没有缩
谎言永远成不了真理。所谓「谎言千遍成真理」,只是表明不断重复的谎言可以使人暂时迷失,摧毁人的信心。制造集体恐惧的谎言,如「选陈水扁就是战争」,可以利用一部分人对战争的集体恐惧,阻止他们去投陈水扁的票。今天集体恐惧的制造与散布重心已从战争转到经济,创造出「财富缩水」论、「台湾变穷」论等等,天天在立法院和媒体上不断重复,制造与传播经济恐惧症。
重复最多的,是所谓台湾股市从一万多点跌到三、四千点,台湾的资产已缩水三分之二,人民荷包缩掉三分之二!房地产不景气,房价下跌,「社会大众财产又缩掉三分之一」等等。
构造这种谎言的基础,是混淆了空气和水这两种不同的东西。水面上的泡沫,里面是空气不是水。所以「泡沫」不是实际存在的财富,「泡沫」破灭,不是实际资产的「缩水」。一所工厂,经营不好,亏损了,属于资产缩水。一个人或者失业,或者减薪,属于收入缩水。你的房屋失火倒塌了,失去原有价值,也属于财富的损失或「缩水」。假如你的工厂既未亏本,你的薪水也未减少,又没有通货膨胀,物价也没有涨,你住的房子也没有缩掉一间,怎么能说「财富缩水」,「大众变穷」了呢?
对于五%失业人口来说,是变穷了。这个问题在产业转型期还会存在甚至扩大,需要政府完善地从职业培训到生活救济一系列制度妥善解决。对于多数社会大众,并不存在财富缩水、荷包和房子缩小的问题。
至于股市涨跌、股民赚赔,即属于空气与水的消长问题。股市涨到一万多点,升上去的大部分是空气不是水。因为上市公司的实际资产、营利,并没有增长那么多。所谓市值,只是股票的牌价,不是资产的实际价值。股票牌价随股市买卖涨跌,与实际资产的增减并无直接关联。
也就是说,股票暴涨时,那牌价中的大部分是泡沫,里面是空气不是水,不是实际的资产。你那时买来,股票暴跌时缩掉的是泡沫中的空气。你把空气当水买来花掉的钱,是被把空气当水卖给你的人赚去了。有些大牌企业家,不是常借媒体放话,先说景气要来了,骗你去买他的股票,他则大量高价卖出;接着又说,看来不景气还要延长,让股票大跌,他又大量低价买进。这样,你把他的空气当水买进,你赔,他就赚了。
这是一群语言魔术家,用语言的魔术制造集体恐惧。嘴里他们最关心台湾经济,实际是打击台湾经济,让社会大众失去信心,不敢消费,不敢投资。而他们自己时放时收,从中渔利。
五、去除恐惧,建立自信
大前研一在《中国,出租中》一书中说「日本即将成为中国十分之一的周边国家」。因为「中国有十二亿人口,日本只有一亿二千万,一个只有对方十分之一的国家,可以说完全不具任何影响力,这就是十分之一小国的悲哀」。
曾几何时?膨胀到四个美国大的日本,缩小到十分之一中国了?其实日本没有缩小,还是那个日本,是日本人的信心缩小了,被把握不住自身命运的恐惧压缩了。按大前研一的逻辑,台湾更小,只是对方﹝中国﹞六十分之一的小国,当然更得「边缘化」了。何况有人连台湾是不是一个「国」都未认定呢!
一个国家的力量,同一个人的力量一样,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她的价值。古代希腊是小国,波斯是大国;自由的希腊击败了波斯帝国的侵略,这就是自由的价值。象征自由战胜强权的马拉松之战的故事,寄託于马拉松长跑流传至今。美国发表《独立宣言》、制定《联邦宪法》时,只是大西洋沿岸十三个州,总共三百万人口的小国。她击败了统治她的大英殖民帝国,这就是自由的价值。从波斯帝国到苏联共产帝国,历史上多少大帝国覆灭了,瓦解了;而自由的价值是不可战胜的,自由与人类共存。
台湾是自由国家,而恐惧是自由之敌。集体恐惧的制造与散布者,是要让国民失去维护自由国家的信心与勇气,他们不愿意看到这个自由国家的独立成长。
我初到台湾那一年﹝一九九七年﹞,发现台湾一部分人士不认同自己的自由国家,不认同自己的自由国民。我把他们的言论概括成六个字:惧共、畏美、轻己。惧共惧到一言一行都怕「挑衅」共产中国,一位言论「大师」在电视上嚷:「现在全世界都怕中国,连美国都怕,你敢说不怕?」那时美国总统柯林顿,常同江泽民站到一起压李登辉;台湾这些人也拿美国来压自己国家的总统,要台湾服从柯林顿、江泽民的「世界新秩序」,奈伊的「台湾交易」,李侃如的「五十年中程协议」,把自己套进「一中」绞索。对自己的国家民主台湾,他们看得一钱不值;《纽约时报》说了句「麻烦制造者」,不但不驳,还接过来羞辱自己。
二○○○年台湾和平转移政权,美国也换了总统,不再欺侮台湾了。我以为这些人会有所反省,岂知不但没有反省,还变本加厉。惧共变成联共,联共反台。畏美变成反美,「九一一」宾拉登发动对美恐怖袭击,他们欢唿宾拉登;布希总统支持民主台湾加强对中国战争威胁的防卫能力,他们污蔑美国把台湾当做反中「马前卒」,公然助中反美。轻己变成譭己,不但在国内媒体天天譭谤台湾,还跑到美国去譭谤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总统。
可惜他们生不逢时,美国国家战略已改变为有利于自由的均衡战略﹝TheBalanceofPowerthatFavorsFreedom﹞。连中国都不敢再肆无忌惮地动辄以战争恐怖主义威胁台湾人民了。于是他们也不得不改变策略,把制造集体恐惧的重心从战争转向经济了。
我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反映这个时代变化的一面镜子,主要目的就是「去恐惧」,包括「去国家认同恐惧」、「去国际环境恐惧」、「去成长极限恐惧」、「去政治分裂恐惧」、「去中国崛起恐惧」五个部分。民主台湾正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实在没有任何恐惧的理由。唯一需要「恐惧」的,正是这莫须有的恐惧心理。去除恐惧,建立自信,才能开创台湾更加自由、幸福的未来。
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感,让我一眼就觉得它会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作品。书名《去恐惧,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更是点燃了我内心的探究欲望。我常常在想,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并不是客观的困难,而是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可能是对失败的畏惧,对未知的迷茫,甚至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像是在给我们注入一剂强心针,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内心的声音,并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去恐惧”的具体实践路径,是如何一步步打破心理壁垒,重拾自信的。同时,“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这个目标,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是否在勾勒一幅全新的台湾蓝图?是否在探讨如何打破旧有的藩篱,构建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社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深刻的启示,让我对台湾的历史和未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在阅读之后,能够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勇于迎接挑战,积极投身于时代的变革之中。
评分拿到这本《去恐惧,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的时候,我的内心涌起了一种久违的激动。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的进步,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发展,更在于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革新。书名中的“去恐惧”三个字,精准地抓住了我们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一种对未知、对改变、对未来的种种担忧。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恐惧的根源,并且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摆脱束缚,重拾勇气。而“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这个宏大的命题,更是让我对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它是否在描绘一个更包容、更创新、更具活力的台湾?它是否在为我们指明一条通往更高发展阶段的道路?我希望书中能够有精彩的论述,让我们看到台湾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在未来能够扮演的重要角色。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对台湾的未来有一个更清晰、更美好的认知,并且能够成为那个“新时代”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
评分拿到这本《去恐惧,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的时候,我感觉就像接到了一份沉甸甸的邀请函,邀请我一起去探索和创造。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前瞻性,它直接触及了我们内心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安,并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应对之道——“去恐惧”。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对“恐惧”进行怎样的界定和分析?是因为历史的教训?还是因为现实的挑战?又或是内心的局限?而“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这个宏大的目标,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是否在探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抑或是全新的价值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思考和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让我们能够理解“去恐惧”的真正含义,并看到“新时代”的曙光。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振奋,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未来,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坚定的信心,并且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时代的变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简洁而有力,同时又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书名《去恐惧,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感觉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进步,往往需要勇气去面对未知,去突破束缚。而“恐惧”常常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恐惧”是如何产生的,它会对台湾的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有效地“去恐惧”。“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这个宏大的愿景,更是让我对书中描绘的未来图景充满了好奇。它是否在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向?一种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氛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和启发,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台湾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并且在阅读之后,能够感受到一种被赋能的力量,愿意为开创那个“新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标题太有号召力了!《去恐惧,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这本身就是一种宣言,一种号召。我一直觉得,台湾拥有着非常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韧性,但有时候,似乎被一些挥之不去的“恐惧”所困扰,从而限制了其潜力的充分发挥。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心门,驱散那些不必要的阴霾。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深入地探讨这些“恐惧”的来源,它们是来自历史的包袱,还是现实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它会提供怎样的“解药”?是思想上的启迪,还是行动上的指导?而“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这个说法,更是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是否在描绘一个更加自信、更加自主、更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台湾?它是否在为我们指引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感受到一种被赋能的感觉,不仅是对台湾的未来充满信心,也能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加勇敢地去探索和创造。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声响亮的号角,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去恐惧,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 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宣言,一种对未来的期许。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情有独钟,也深知它所经历的种种挑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那些曾经或正在笼罩在人们心中的“恐惧”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才能真正地“去克服”。更吸引我的是“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这个说法,它让我对书中可能描绘的未来图景充满了好奇。是否在探讨新的政治理念?新的经济模式?或是新的社会文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深刻的启示,让我能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理解台湾的历史,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去拥抱台湾的未来,并且从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力量,去参与和见证那个“新时代”的到来。
评分哇,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真是迫不及待想翻开看看。书名《去恐惧,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就足够吸引人了,感觉里面一定有很多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内容。我一直对台湾的历史和未来发展很感兴趣,总觉得这片土地承载着太多故事,也孕育着无限可能。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剥离掉那些不必要的担忧和束缚,勇敢地走向更光明的未来。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曾经阻碍我们前进的“恐惧”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才能真正地“去恐惧”。而且,“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这个说法,更是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好奇。它是不是在讲述一些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或者是一些能够引领台湾走向全新发展方向的策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让读者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台湾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台湾的历史脉络有更深的理解,也能对台湾的未来发展拥有更清晰的愿景,并且在内心深处,获得一种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有一种厚重感,传递出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书名《去恐惧,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关注。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进步,往往源于其人民能否摆脱历史的束缚和现实的顾虑,敢于拥抱新的可能。这本书,无疑是在向我们发出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号——是时候该“去恐惧”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和剖析这些“恐惧”的,它们究竟是我们集体意识中的阴影,还是社会发展中的桎梏?并且,书中是否提供了具体的路径,让我们能够一步步地克服它们?而“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革新和突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描绘出这个“新时代”的蓝图,它可能是什么样的?是更加包容多元的社会,是更具活力的经济,还是更深刻的文化认同?总而言之,我渴望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让我对台湾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并愿意积极地参与到这个“新时代”的建设中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简洁有力,同时又充满了希望的光芒。我尤其欣赏书名中“去恐惧”这三个字,感觉就像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直击人心。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或者内心的不安。而这本书,似乎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解药,一个突破困境的钥匙。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这些“恐惧”的,是针对社会层面的,还是个体层面的?是历史遗留的,还是现实存在的?书中是否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恐惧的存在,并从中找到共鸣?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出的“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又会是什么样的图景?是政治上的突破,经济上的腾飞,还是文化上的革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真正能够触及本质的见解,而不是泛泛而谈。我想象着,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能够带着一种更加坚定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也能够对台湾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并且愿意主动去参与和创造那个“新时代”。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住了。《去恐惧,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这几个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瞬间点燃人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勇气。我常常在思考,是什么阻碍了一个地方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时候,答案都指向了“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改变的恐惧,甚至是对自身价值的恐惧。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们摆脱这些束缚的指南,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前方的道路。更让我兴奋的是“开创台湾历史新时代”这个愿景,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召唤。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描绘这个“新时代”的蓝图?它是否包含着经济上的腾飞,文化上的创新,以及社会治理上的突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刻的洞见,让我们能够理解“去恐惧”的真正意义,并且能够感受到一种被赋能的力量,从而积极地投身于台湾历史新篇章的创造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