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台湾2011

永续台湾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台湾政治
  • 台湾社会
  • 永续发展
  • 公共政策
  • 社会运动
  • 公民社会
  • 政治改革
  • 民主化
  • 台湾未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年前,一批关心台湾这块土地的学者,提出「台湾2000年」的大胆预测及愿景。

  十年后,他们再次挺身而出,为「永续台湾2011」请命:

  依据台湾自然环境现况,若再不彻底执行经济发展与生态维护的均衡,落实攸关永续生存的空气、水质、土壤、废弃物等污染防制政策,到了2011年,福尔摩莎台湾,必然沦落「不永续」之境!

  本书是国科会「永续台湾的愿景与策略」研究下的子计画,分为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四组。内容主要是延续十年前「台湾2000计画」的思考脉络,反省工业化对台湾环境的冲击,深思必要的回应之道。 本书预测在现行政策之下,2011年台湾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将呈现何种风貌;并且从永续发展的观点,考虑台湾的自然与社会特性,提出2011年台湾生态、环境、经济的愿景,以及具体建言。

作者简介

  朱云鹏,现任景文技术学院校长、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台湾大学经济系兼任教授、亚太新经济学会理事长、行政院国家永续发展委员会谘询委员等。

  林俊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博士。现为台湾大学地理系教授兼任系主任。

  纪骏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社会学博士。现任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刘小如,现任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动物研究所兼任教授、台北大学资源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国家公园学会理事长、美洲鸟类学会荣誉研究员。

  蒋本基,现任台湾大学环境工程学研究所教授、国科会工程处谘议委员、教育部科技顾问室谘议委员、环保署兼任顾问。

  萧新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研院亚太研究计画主持人、总统府国策顾问、总统府政府改造委员会委员、行政院国家永续发展委员会委员。

《新世代社会转型与区域发展:2012-2020》 导言:迈向韧性与创新的十年 本书聚焦于2012年至2020年间,台湾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与区域治理所经历的关键性转变。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期,全球化逆流、技术革命加速、气候变化议题日益凸显,共同塑造了台湾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的发展轨迹。本书摒弃过去着眼于短期政策修补的视角,转而深入剖析驱动这些变迁的深层结构性力量,并探讨台湾如何通过创新与韧性来应对未来挑战。全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涵盖了人口结构、经济转型、社会资本、环境治理及两岸关系重塑等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人口结构重塑与社会资本的再定义 台湾正步入超高龄化社会,其对公共服务、劳动力市场及家庭支持系统的冲击远超预期。本部分首先以扎实的统计数据描绘了2012年后出生率的持续探底与平均寿命的稳步延长。我们详细考察了“少子高龄化”对国民年金、健保体系的财政压力传导机制,并着重分析了政府在长照2.0政策推行过程中,如何尝试整合社区资源与私人服务提供者的努力与困境。 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探讨了“新经济移民”——特别是东南亚移工与专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影响。我们不再仅仅讨论劳动力短缺问题,而是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环境,使新住民及其后代能够顺利融入主流社会,成为社会资本的增量而非负债。具体案例分析了在桃园、台中等地的产业聚落中,跨文化沟通与职场公平性的实践案例,揭示了社会资本在不同族群间的积累速度差异。此外,本书也关注了“青年赋权”的议题,通过对“太阳花学运”后青年政治参与模式变化的追踪研究,探讨了数字媒体如何重塑公民社会的动员逻辑和信任基础。 第二部分:产业升级与“新双轨制”经济的形成 2012年之后,台湾的经济叙事从过去对传统制造业的依赖,转向追求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五大创新产业”政策的实际成效,并指出在光电、半导体等少数领域取得的突破,掩盖了中小企业转型步伐缓慢的“新双轨制”经济现象。 我们详细分析了全球供应链重构(如美中贸易冲突的初期影响)对台湾电子产业供应链的压力与机遇。重点剖析了台积电在先进制程上的领先地位如何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支点,同时也探讨了这种高度集中的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潜在风险。在非高科技领域,本书通过对传统农业“精致化”与“品牌化”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如何利用台湾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工艺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开辟利基市场。我们特别关注了“共享经济”在台湾的兴起,分析了Uber、Airbnb等平台对既有行业规范和地方政府监管体系带来的冲击与重塑过程。 第三部分:气候治理与韧性城市规划的实践 气候变迁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直接影响区域安全与经济活动的现实挑战。本部分着重考察了2012年后,台湾在能源结构转型上的艰难抉择与实际进展。我们系统梳理了对核能议题的社会共识重建尝试,以及再生能源(尤其是离岸风电与太阳能光电)政策的激励机制设计与落地障碍。 本书将研究视角投向“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y)的概念。通过对台南市在面对极端降雨事件后的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升级,以及新北市在防灾信息发布与社区动员方面的创新举措进行深度田野调查,本书试图回答: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智慧科技与社区动员相结合,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自适应能力。此外,本书也探讨了“绿色金融”在推动企业ESG绩效中的角色,分析了台湾金融机构如何将气候风险纳入长期投资决策的早期实践。 第四部分:区域发展失衡与“次中心”的崛起 过去几十年间,资源高度集中于台北都会区,造成了显著的南北差距。本书分析了2012年后,随着科技产业外溢效应的增强和生活成本的考量,区域发展模式出现的细微变化。我们不再仅关注“五都升格”的行政意义,而是分析了高雄、台中等“次中心城市”在吸引人才和发展特定产业集群方面的差异化战略。 案例研究聚焦于中部的精密机械聚落和南部的生物科技园区的整合效应。本书认为,区域发展的关键不再是中央政府的直接拨款,而是地方政府建立高效能的“产业生态系统”的能力。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地方创生”政策的初期探索,分析了成功案例中社区主体性觉醒的内在驱动力,以及政策如何避免沦为短期观光口号的陷阱。 第五部分:数字治理与信息环境的演变 2012年至2020年是台湾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本部分关注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方式。我们审视了政府在开放数据(Open Data)推行上的努力,以及“电子化政府”服务如何提升行政效率。 然而,本书也着重分析了信息环境的负面效应——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与网络舆论操纵的挑战。通过对特定公共事件中网络信息的传播路径分析,本书探讨了社会信任在快速演变的媒体生态中如何被侵蚀。我们考察了民间组织和学界在“事实查核”机制建立上的努力,以及政府在维护言论自由与遏制恶意信息传播之间的政策边界尝试。 结论:2020年后的展望与结构性挑战 总结全书的研究发现,2012年至2020年的台湾,成功地在关键技术领域保持了竞争力,并在社会治理上进行了一系列渐进式的改革。然而,本书最后指出,结构性的挑战依然严峻:人口负债的加速、全球地缘政治的持续不确定性、以及如何确保创新红利能更公平地分配给所有社会阶层,将是决定台湾未来十年韧性的核心议题。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关注社会未来发展的公民,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不失批判性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拿到《永续台湾2011》这本新书,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台湾的“永续发展”,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关系到我们下一代能否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的大问题。想想看,从过去依赖制造业的经济模式,到如今面临气候变迁、资源枯竭的挑战,我们必须找到新的出路。《永续台湾2011》这个标题,让我联想到,作者是否会回顾2011年左右,台湾在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有哪些政策的实施,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或许这本书会深入探讨我们当时是如何平衡发展与保育的,又是如何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我很有兴趣了解,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点,台湾的“永续”之路走到了哪里,又遇到了哪些阻碍。这本书也许能提供一些历史性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困境,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是《永续台湾2011》,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沉甸甸的。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多年的普通民众,我每天都能感受到环境变化、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而“永续”这个词,恰恰是我们当下最需要认真思考的。2011年,那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台湾的“永续”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呢?是政策层面的宏观战略,还是民间组织的微观实践?是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是社会文化的重塑?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充满智慧的观点,让我们理解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无限的可能。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并从中找到自己可以贡献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永续台湾2011》,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看书名就觉得它触及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永续”。在台湾这个小小的岛屿上,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从经济发展到环境保育,从社会公平到文化传承,每一样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尤其是“2011”这个年份,回想起那一年,我们经历了什么?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在发生?我们又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这本书一定是对那段时期台湾发展脉络的一次梳理和反思。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宏观的政策分析,还是微观的个体故事?是聚焦某个特定的领域,还是力图展现一个全面的图景?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共同努力,为台湾的未来奠定更稳固的基础。毕竟,作为一个台湾人,我对这片土地的未来负有责任,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

《永续台湾2011》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台湾的“永续”,这简直是贯穿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大议题!从食品安全到空气品质,从产业升级到社会福利,每一样都与“永续”息息相关。2011年,那一年我记得好像发生了一些特别的事情,具体是什么可能还得书中细说。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些具体案例或者政策分析来解读“永续台湾”这个概念?是聚焦于某个特定的产业,还是探讨整体的社会经济转型?是关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还是如何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那个时期,台湾的“永续”发展走到了哪一步,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读完之后,或许我能对我们共同的未来有更明确的期许。

评分

初次看到《永续台湾2011》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哇,这一定是一本关于我们这片土地未来的重要著作。永续,这个词承载了太多期望,它意味着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要为长远的未来着想。2011年,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年代,台湾也经历了许多关键时刻。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解读那一年台湾在“永续”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抑或是存在的不足。是关于能源转型,还是生态保护?是关于城市规划,还是社区发展?亦或是对我们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深层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用扎实的论据和清晰的逻辑,向我展示台湾在追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真实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毕竟,作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我非常关心我们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