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农 本 草 经 读 序
陈修园老友,精于岐黄之术,自负长沙后,身世医环而姗笑之。
及遇危症,缰断桅横,万手齐束,修园往,脱冠几上,探手举脉,
目霍霍上耸良久,干笑曰:候本不奇,治之者扰之耳。主人曰:
某名医曰误矣。曰:法本朱张王李。曰:更误矣,天下岂有
朱张王李而能愈疾者乎!曰:吃吃然骂手,仡仡然书方,具,
则又自批自赞,自解自起,调刀圭火,齐促服之。服之如其言。
尝以李时珍纲目为谫陋,着有《神农本草经註》六卷,其言简,
其旨该,其义奇而不骫于正,其钩深索隐也,元之又元,如李将军
之画,不肯使一直笔,其局辟奥启也,仍复明白坦易。彼白香山诗句,
虽下老妪,亦可与知,觿解不可解而后解,及其解之,了不异人也,
可谓金心在中,银手如断矣。
出山后,歛抑才华,每诊一病,必半日许才出一方。有难之者,
其言讷讷然,如不能出。壬戌冬,回籍读礼,闭门谢客,复取旧着
六卷中,遴其切用者一百余种,附以别录,分为四卷,俱从
所以然处发挥,与旧着颇异,名曰《本草经读》,盖欲读经者,
读于无字处也。修园为余言,所着尚有《伤寒论注》四卷,
《重订柯註伤寒论》八卷,《重订活人百问》八卷,《金匮浅註》
十六卷,《医医偶录》二卷,《医学从众录》八卷,《真方歌括》
二卷,《景岳新方砭》四卷,《伤寒论读》四卷,《金匮读》四卷,
《医约》二卷,《医诀》三卷,虽依类立言,义各有取,
要其阐抉古经之旨,多与此书相发明,暇日余将遍读焉。
嘉庆八年岁次昭阳大渊献皋月既望
侯官愚弟蒋庆龄小榕氏序
后 叙
上古圣人,仰观天之六气,俯察地之五行,辩草木金石禽兽之性,
而合于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着为《本草经》。词古义深,
难于窥测。汉季张长沙《伤寒论》《金匮要略》,多採中古遗方,
用药之义,悉遵本经,应验如响。自李唐而后,《千金》、《外台》
等书,有验有不验者,盖与本经之旨有合有不合也。
沿及宋元诸家,师心自用,药品日增,经义日晦。只云某药治
某病,某病宜某药,因陋就简,愈趋愈下。而流毒之最甚者,
莫如宋之雷。窃古圣之名,着为泡制,颠倒是非,不知本经为何物。
洁古、日华、东垣辈因之,而东垣纯盗虚名,无稽臆说,流传至今,
无有非之者。李濒湖《纲目》卷帙浩繁,徒杂採世俗之说,
以多为贵,不无喧客夺主之嫌。汪讱庵照《纲目》而约为《备要》,
逐末忘本,不足道也。
余友孝廉陈修园精通医学,起死回生,指不胜屈。前着有
《本草经註》六卷,字栉句解,不遗剩义,缮本出,纸贵一时。
兹复着《本草经读》四卷,视前着又高一格,俱从所以然处发挥,
且以《内经》之旨,《金匮》、《伤寒》之法,融贯于中,一书堪为
医学之全书,洵神农之功臣也。余自髫年,以慈闱多病,矢志于医,
因《本草》向无善本,集张隐菴、叶天士、陈修园三家之说,
而附以管见,名为《本草经三注》。而集中惟修园之说最多,
今得修园之《本草经读》,则余《三注》之刻,可以俟之异日矣,
喜其书之成而为之序。
嘉庆八年嘉平东侯官愚弟林霪雨苍拜书
初次接触《神农本草经读》,我便被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格式,而是以一种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书中对每一味药材的介绍,都不仅仅是药理功效的罗列,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甚至是一些生活小常识。例如,在讲到“甘草”时,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它的药性,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甘草在民间如何被用于调味、解毒的趣闻轶事,这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读一些经典方剂时,会模拟古代医者开方的场景,分析他们当时可能面临的条件和考量,这种“设身处地”的解读方式,让我对中医的“辨证施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成功地将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变得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我甚至发现,一些我平时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用药习惯,原来都可以在《本草经》中找到源头。这种“寻根溯源”的感觉,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评分“神农本草经读”这个书名,一开始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医的起源和发展颇感兴趣,而《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地位和影响力自然不言而喻。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能从中一窥这部古籍的真容,了解它背后蕴含的智慧。书中的语言虽然古朴,但译文和注释都做得非常到位,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大致理解内容。作者在解读过程中,并非生搬硬套,而是结合了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实践,对书中记载的每一味药材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比如,书中对人参的描述,从其形态、产地到药效,都细致入微。而作者的解读,则进一步阐述了人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例如其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并提供了具体的临床案例,这让我对人参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感受。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插图,想象古人是如何辨识和采集这些草药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在医学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卓越成就。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医的深邃博大。
评分《神农本草经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接地气”的风格。作者没有刻意去追求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最贴近生活的角度出发,去解读这部古籍。例如,书中在介绍一些常见的草药时,会详细描述它们在野外的生长环境、识别特征,甚至是采摘季节。我曾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描述,去野外辨认一些药材,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准确,但这种体验让我对植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敬畏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作者在解读时,也大量引用了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笔记,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看到了《本草经》中的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比如,书中关于“生地黄”和“熟地黄”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作者都通过具体的病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对药物的炮制和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最朴实的话语,向我们讲述着关于生命和健康的智慧。
评分翻开《神农本草经读》,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医药世界。作者的解读非常注重细节,他不仅会详细介绍每味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还会对其形态特征、产地分布、采收炮制等进行深入阐述。例如,在介绍“黄连”时,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其根茎的形态,还对比了不同产地黄连的差异,并分析了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和专业。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解读过程中,还会不时地引用其他古籍的记载,进行比较和辨析,这使得《本草经》中的内容更加立体和丰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读“乌头”时,并没有回避其剧毒性,而是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炮制来降低其毒性,并说明了其在特定病症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客观公正的立场,让我对作者的学识和品格倍感钦佩。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度探索。
评分这本《神农本草经读》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亲身走进古人求索药方、治愈病痛的世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朴实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所打动。比如,书中关于“麻黄”的描述,虽然简洁,却点出了其宣肺平喘、发汗解表的关键功效。而作者的解读,则进一步阐释了麻黄在治疗感冒、哮喘等疾病时的具体用法和注意事项,甚至提到了现代对麻黄中某些成分的研究进展,这让我对古人的观察力之精准和经验之丰富感到由衷的敬佩。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在解读时,并没有回避《本草经》中一些现在看来可能存在争议的观点,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结合现代科学的视角去探讨,这种严谨又不失批判性的治学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可贵。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对中医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种情感的传递,让原本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