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者始于不满主流理论(现实主义)未能解释与预测冷战时期的结束与变化,遂引用社会理论充实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尝试提供另类的理论观点。建构主义从本体论论述开始强调人类意识或理念对于国际关系结构的影响,两者是相互构成的本体关系,而非主流理论所主张的物质力量;并认为主流理论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知识论基础无法解释人类意识,只能以诠释的方法进行理解其相互主体的意义;而且人类意识决定了人类行动与互动的意义,只能设身处地以行为者的立场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因而,纵使建构主义学者对于建构主义仍有相当程度的差异观点,但在批判理论、英国学派(EnglishSchool)、社会学理论、语言分析哲学等理论基础上,或是在其他不同的学科理论的援助下,逐渐强化其理论论述,扩展其经验研究的主题。同时,建构主义本身也由于理论化、研究重点、知识论或本体论等差异而有不同的类别与观点,丰富了建构主义,但也增加了理解建构主义的复杂度与混淆,此一现象仍然持续当中。随着建构主义的着作不断出版与出现于专业刊物之中,建构主义影响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即使未取代主流理论的地位,也获得主要的理论地位(详阅第三章)。
建构主义的观点不仅影响到国际关系研究,也引发安全研究学者对于安全研究的争论,以及战略研究对于战略文化的研究争论,无论是在本体论、或知识论上,特别是对于理念因素的影响有着一番争论,同时也对于建构主义本身、理论与实践方面,学者存有不同的观点。安全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附属领域,如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一样,安全研究的主流理论也向来是现实主义所主导,以国家为研究中心,强调军事面向的研究主题,但随着冷战结束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变化,安全研究的范围、主题、层次皆发生扩展与深化(详阅第四章),使得安全研究超越既有的传统,而产生新的研究学派与观点,其中可以哥本哈根学派(CopenhagenSchool)为主的扩展派,以及以批判性安全研究学派(CriticalSecurityStudies)为主的批判派,虽说两者皆主张以建构主义思考、扩展与深化安全研究,但对建构主义的程度(温和或激进)、政治实践、方法论、安全分析者的角色有不同主张(详阅第五、六章)。同时,建构主义也对于战略文化研究产生影响,虽说战略文化是由现实主义学者奠定研究基础,但随着建构主义的影响力蔓延到战略文化研究,建构主义学者挑战现实主义学者战略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基本概念、实证研究与解释观点,致使战略文化研究产生两次的理论争战,从中说明了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相互充实的关系,而非取代现实主义的主流理论地位。同样地,建构主义对于战略文化研究亦产生某种程度的挑战,但也呈现相当明显的趋势,都使得战略文化研究更加严谨与精准(详阅第七章)。因此,建构主义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着许多贡献,其本身也存有许多的挑战,但其未来展望仍是可以期待的(详阅第八章)。
建构主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而受到学者的重视,并影响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国内国际关系研究学界也正逐渐关注建构主义理论,从引介其理论观点到个案研究运用,已有数篇着作出版。
但对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认识,仍需有兴趣的学者共同努力,以开拓国际关系理论的领域。同样地,对于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安全研究的着作,亦需加强研究。个人深信对于新理论观点的研究,将有助于国内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并能为国内的实务政治与军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观点与途径,以有助于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本于此项信念,本书尝试探索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的观点,以及其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安全研究与战略文化研究的影响,说明建构主义的贡献与挑战,并提出个人的研究心得作为结论(详阅第九章)。综合上述所言,本书的结构可约略介绍如下:
第一章即本章,是扼要说明本书的研究主题与结构,借以指出本书的研究目的与企图。第二章以国际关系理论的各次大辩论说明国际关系学科的理论发展历史,从中理解国际关系重要理论的基本主张,以及各主要理论之间对于研究范围、主题与方法的争论,借以呈现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环境系络,以及学者对于理论大辩论的反思,特别是第三次大辩论的省思。第三章则是就建构主义的兴起、理论基础、原型特质、定义、分类、研究主题与个案研究等,提出整合与分析。第四章为说明建构主义对安全研究的影响,遂论述安全研究的扩展与深化趋势,以作为理解安全研究的学派论战之基础,因为此论战也正是国际关系理论大辩论的延伸。第五章论述安全研究中的学派论战,包括既有的主流理论学派—现实主义的传统派,以及建构主义的哥本哈根学派与批判性安全研究学派各自观点与相互的批评及回应。第六章进一步比较分析建构主义式的安全研究(哥本哈根学派与批判性安全研究学派)之间的差异与争论,以说明两学派对于建构主义观点不同的主张,以及建构主义对两学派的影响。第七章则是再以战略文化研究说明建构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建构主义挑战由现实主义建立的研究传统,所引发的研究争战,以及其研究挑战与趋势,借以说明建构主义补充现实主义的观点,而非取代现实主义。第八章就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贡献、所遭致的批评,以及建构主义的回应与反思,及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展望,提出分析与评论。第九章总结各章的研究分析,提出个人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建构主义研究,以及建构主义在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提出研究方向的建议,并以批判性安全研究学派与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提出可研究的经验性议题。
总之,建构主义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学者流行的新风尚之一,它不仅蔓延到国际关系研究,也扩展到安全研究与战略研究;它除了影响理论的研究之外,也影响到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就理论研究的后设分析而言,它提供了新的另类本体论思考与观点,以及多元的知识论与方法论主张,促进国际关系研究、安全研究与战略研究的理论研究。就经验性研究而言,它扩展研究主题的范围与深度,提出新的描述与解释,提升理论的实践功能。不论是在理论系统建构上,或是在经验研究上,学者对于建构主义的研究势必会更加精进,而使得建构主义依然会是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
坦白说,《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安全研究》这本书,一开始真的让我有些望而却步。书名里的“建构主义”几个字,就感觉是学术界才懂的术语,担心会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它,并深入阅读其中一些章节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它并没有把理论讲得高高在上,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具解释力的方式,去拆解国际社会中那些复杂现象。 书里面有一个论点,让我印象深刻。它提到,我们看待“敌人”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今天还是合作伙伴,明天可能就变成了潜在的威胁,这种转变并非仅仅因为力量对比的改变,更在于我们对彼此的“身份”的认知发生了变化。例如,一个国家过去被视为“盟友”,后来因为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的不同,被重新定义为“对手”,这种认知的转变,往往比军事部署的调整,更能深刻地影响两国关系。这让我联想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很多时候“名不正言不顺”,而“名”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它不仅是标签,更是身份的定义,是行动的依据。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拿到《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安全研究》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理论术语堆砌,可能会有很多哲学家的名字和复杂的公式。毕竟,“建构主义”这个词本身就带点学术的距离感。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其实是在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读那些看似遥远却又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国际事件。书里提到的“社会建构”概念,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过去习以为常的“事实”。比如,为什么某些国家会形成特定的联盟?为什么有些国际规则会被普遍遵守,而另一些则形同虚设? 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如何解决”国际冲突的万能药,而是更多地引导我们去“理解”为什么冲突会发生。它强调了观念、思想、集体认同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作用。比如,它探讨了“民主”、“人权”这些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是如何被解读和实践的,以及这些不同的解读如何影响国家间的互动。这对于我们理解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以及如何与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国家打交道,都非常有启发性。它提醒我们,不能仅仅从物质层面去分析国际关系,更要关注那些塑造行为和态度的“软实力”。
评分这本书,光看书名《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安全研究》,就觉得不是那种轻松易读的枕边书。但最近因为工作上需要,硬着头皮翻了翻,结果发现,哇,它触及的议题真的比我想象的要深入许多。特别是关于“安全”的定义,过去我们可能习惯性地把安全跟军事力量、国家利益挂钩,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是在讲有多少坦克、多少飞弹,而是探讨那些无形的东西,比如身份认同、规范、文化,是如何塑造我们对安全的理解,甚至是如何影响国家之间的互动与冲突的。 举个例子,书里提到,当一个国家被视为“威胁”时,这种“威胁”的认知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构出来的。它可能源于历史恩怨、意识形态差异,甚至是媒体的刻画。而一旦这种“威胁”的认知被广泛接受,就会促使国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这种措施本身又可能加剧对方的不安全感,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种“你认为我威胁,所以我加强防御,进而让你更觉得我威胁”的逻辑,细思极恐,却又无比真实。它让我们看到,很多时候,战争的导火索并非客观存在的物理威胁,而是主观建构出来的认知。这本书把这种抽象的概念讲得鞭辟入里,虽然有点烧脑,但确实让我对国际安全问题有了更宏观、更细腻的认识。
评分拿到《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安全研究》这本书,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毕竟,国际关系这门学问,听起来就充满了博弈和权谋,感觉离我们普通人有点远。但没想到,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没有像其他理论那样,把国家看成是理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黑箱”。相反,它强调了国家行为背后,那些看不见的“社会”因素,比如共享的价值观、共同的记忆,甚至是情感。 书里面有提到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它说,国际关系中的“安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绝对安全,更是一种“被接纳”、“被理解”的安全感。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如果觉得自己在国际社会中不被认可,即使军事力量再强大,内心也可能感到不安。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台湾在国际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真的很有共鸣。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生存,更是被承认的地位,以及在国际舞台上被当作一个平等的行为体。这本书通过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将这些复杂的情感和认同问题,梳理得条理清晰,让我开始反思,在处理两岸关系或其他国际事务时,除了硬实力,软性的情感和认同的建构,是不是也同样重要?
评分当初会买《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安全研究》,纯粹是因为学术上的好奇。我对国际关系这门学科总是有着莫名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新颖视角,挑战既有认知的理论。建构主义,在我看来,就像是为分析国际关系提供了一把新的钥匙,它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或自由主义那样,把国家看作是孤立的、追求利益的个体。 书中关于“规范”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简单地强调条约和法律的约束力,而是探讨了那些看不见的、被广泛接受的“行为模式”,是如何塑造国家之间的互动。比如,为什么国家会避免使用某些“不人道的”武器?为什么会有国际组织呼吁保护环境?这些行为并非完全是出于理性计算,更是一种对“应该”如何做的社会性共识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明白,国际关系并非只有冰冷的利益交换,还有情感、观念、以及被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软性”的力量,有时比硬实力更能影响国家的决策和国际秩序的走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