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社会传统的宗教信仰虽然融合了大量的儒、释、道等宗教之教义与祭仪,但在民间社会中仍以地方公共性的神祇信仰与祭祀活动为主。这种地方公共祭祀的信仰与活动,传承了古代「社祭」与「社会」之精神,可追溯自古代汉人民间社会祭祀「社稷」神祇的传统。台湾汉人在移民开发过程中,为了祈求生命财产之安全,多将生活重心寄託于神祇信仰之上,也促成台湾汉人社会宗教信仰之兴盛;而类型众多的神祇、内容多元的信仰活动,以及装饰繁复精致的寺庙建筑,更构成了丰富的社庙文化。
本书在信仰文化的脉络基础下介绍台湾汉人传统宗教信仰的各个面向,包括社庙之型态、神祇信仰之内容、社庙建筑与庙会活动等,并配合相关的图像资料,让读者对于台湾丰富的社庙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
作者简介
谢宗荣(1960~)台湾南投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所硕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研究助理、私立大叶大学兼任讲师。现为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传统工艺系兼任讲师,从事台湾汉人民俗艺术、民间信仰文化研究多年。
着有《台湾辟邪剑狮研究》、《清干隆帝敕建天后宫志》、《神像与信仰》,论文数十篇,散见于《台湾文献》、《台北文献》、《历史》、《鹅湖》、《雄狮美术》、《台湾工艺》等刊物。
**第七段** 作为一名对台湾历史文化略有研究的读者,我一直觉得,理解台湾的现代社会,离不开对其传统宗教文化的深入认知。《台湾传统宗教文化》这本书,可以说,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它没有回避台湾宗教文化中复杂、甚至有些矛盾的一面,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去呈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轮回”、“因果”等佛教观念在台湾民间信仰中的体现的分析,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如何在具体的祭祀仪式、道德规范中得以体现,如何影响着台湾民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书中对“风水”、“命理”等民俗信仰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地视为迷信,而是将其置于台湾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展现了这些信仰如何在人们的决策、生活安排中发挥作用,如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评分**第九段** 捧读《台湾传统宗教文化》,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台湾社会的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着那份浓厚的宗教氛围。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文学笔触,描绘了台湾传统宗教文化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神明附身”、“乩童仪式”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以猎奇的眼光去描绘,而是尝试去理解这种现象在台湾社会中的文化根源和心理机制。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表现形式,更承载着民众对神明的敬畏、对未知的好奇,以及一种寻求慰藉和启示的方式。书中对“阵头文化”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充满力量和艺术感的表演,不仅仅是为了祭祀神明,更是成为了一种展现地方特色、凝聚社区认同的重要方式。
评分**第八段** 我一直对台湾的庙宇建筑及其蕴含的意义很感兴趣,而《台湾传统宗教文化》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作者在书中对台湾各地代表性庙宇的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风格描述,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建筑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内涵。例如,对于龙山寺、保安宫等著名庙宇的讲解,我看到了其建筑艺术的精湛,也了解了其在当地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如何成为集宗教、文化、社区活动于一体的场所。书中对庙宇彩绘、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分析,也让我领略到了传统工匠们精湛的手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对台湾传统宗教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第六段** 《台湾传统宗教文化》一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温度,仿佛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妈祖信仰”在两岸交流中的作用的探讨,作者通过讲述妈祖作为海上守护神的传说,以及她在台湾人民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展现了妈祖信仰如何成为连接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这种超越政治和地域的文化认同,让我深受感动。书中对于“观音信仰”的分析也同样精彩,观音菩萨的慈悲、救苦救难的形象,在台湾民众的心中具有普遍的吸引力,无论是在遭遇灾难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习惯于向观音菩萨祈求庇佑,这种深植于民心的信仰,反映了台湾人民对和平、安宁的向往。
评分**第十段** 《台湾传统宗教文化》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祭孔”、“祭天”等仪式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和对天地的敬畏之情的阐述所打动。这些仪式虽然看似传统,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台湾民众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书中对“七月半”、“中元普渡”等节日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台湾社会对生死、鬼魂的独特理解,以及那种“普渡众生”的悲悯情怀。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习俗,更是华人文化中“慎终追远”、“兼爱”精神的体现,让我对台湾人民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第三段** 初读《台湾传统宗教文化》,我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期待看到对各种神祇体系的清晰梳理和对祭祀习俗的准确分类。然而,这本书所呈现的,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立体。作者并没有将各种宗教流派孤立开来,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和演变。例如,在对道教的阐述中,我看到了道士们如何融合了佛教的某些仪轨,又如何吸收了民间对特定神灵的崇拜,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台湾特色的道教文化。书中对“普渡”仪式的描写尤其精彩,作者不仅仅解释了其宗教意义,更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关怀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节日期间,通过祭拜孤魂野鬼,体现了华人社会“慎终追远”、“兼爱”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社区成员之间互动交流的契机。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宗教信仰如何与地方政治、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例如,许多地方的妈祖庙、关帝庙往往也是重要的社区中心,甚至是地方权力结构的一部分,这种社会学层面的分析,让我对台湾的宗教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第一段** 捧起《台湾传统宗教文化》,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次对神明、庙宇的简单罗列,如同旅游手册般走马观花。然而,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一股深沉的历史气息和人文关怀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祭祀仪轨的枯燥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传统信仰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扎根、演变,并与当地民众的生活、情感、社会结构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从早期移民带来的福建、广东信仰,到与原住民文化、外来宗教(如佛教、道教的进一步发展)的融合,本书犹如一条时间长河,带领读者溯源而上,见证了台湾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力。我尤其对书中对妈祖信仰的研究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介绍了妈祖的神话传说,更着重分析了妈祖在台湾人民心中作为“海上守护神”的独特地位,以及她如何成为凝聚社群、维系情感的重要象征。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民众参与宗教活动的描写也十分生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庄严仪式背后的,真实而鲜活的人类情感与生活图景。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宗教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人如何信仰、如何生活的生动史诗。
评分**第四段** 读完《台湾传统宗教文化》,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张张精美的寺庙照片,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场景。作者在叙述中,巧妙地将宏大的宗教体系拉回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书中关于“收惊”、“祭改”等民间疗法的部分,我看到了许多信徒在遭遇疾病、困厄时,如何求助于宗教的力量,以及这些仪式如何成为一种心理慰藉和情感支持。我尤其对书中对“阴阳师”、“命理师”等角色在台湾社会中的作用的探讨感到有趣,他们不仅仅是算命看相,更常常扮演着心理咨询师、人生导师的角色,为人们排忧解难。这种将宗教信仰与民俗疗法、心理辅导等相结合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台湾传统宗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与时俱进的实践。
评分**第二段** 我一直对台湾的民间信仰充满好奇,尤其是在那些不起眼的巷弄里,总能看到香火鼎盛的小庙,或是街头巷尾的祭祀活动,总觉得它们背后隐藏着某种神秘而古老的力量。这本书,可以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扇大门的新视野。它并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学术姿态去评判,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亲切的语言,去讲述这些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神明出巡”的章节,作者详细描述了出巡的整个过程,从神轿的制作、神职人员的装扮,到信徒们争相“钻轿底”的虔诚,以及沿途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仪式,更是社区居民集体情感的释放,是一种对神明表达敬意和祈求庇佑的集体行动。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口述历史,让我了解到,在许多普通人的生命轨迹中,宗教信仰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它如何成为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柱,如何在喜悦时分享幸福,如何在生离死别时给予慰藉。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信仰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更是具体而微的生活实践。
评分**第五段** 我一直对台湾的祭祀文化感到着迷,总觉得那些繁复的仪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历史。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的绝佳契机。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祭品、仪程,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仪式背后所承载的意义。例如,在对“祭祖”的描写中,我看到了华人社会对家族传承、祖先崇拜的重视,以及这种仪式如何维系了代际之间的情感联系。书中对“神明诞辰”的庆典活动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迎神、祭祀到歌仔戏、布袋戏的表演,再到宴请宾客,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浓厚的民俗色彩和节庆氛围,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热闹非凡、充满活力的氛围。作者还巧妙地将这些仪式与台湾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展现了传统宗教文化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调整和发展,既保持了根基,又融入了新的元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