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台湾最高峰,标高三千九百七十八公尺,壮丽、婉约、神秘又质朴,登上其顶可傲冠群岳,东可望马博拉斯山、秀姑峦山,西可眺望阿里山脉、南瞻大观山,往北可见雪山、南湖大山及中央山脉等,常人以「攻」山为乐。
文化总会为了推展「玉山学」的运动,让人们从认识玉山开始认识台湾,继《玉山诗集》之后,再一次聚集向阳、陈列等三十名知名诗人与作家共同攀越台湾的第一高峰,一起纪录玉山的自然与雄伟。
本书收录作家们亲临体验登顶的感受,或有未能完成壮举的心灵描绘,是登山后改变了山,也被山所改变的温柔心语;是融于山中,也被山所包容的慨然;在这块台湾的精神圣地中,诗人被征服了,作家也学会了谦卑!
作者简介
路寒袖本名王志诚,台中县大甲人。一九五八年生。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任教师、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撰述委员。现任台湾日报副总编辑兼艺文中心主任、文化总会副祕书长等。
曾获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奖、金鼎奖推荐优良图书出版奖、赖和文学奖、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散文奖、年度诗奖等。
着有诗集《早,寒》、《梦的摄影机》、《春天的花蕊》、《我的父亲是火车司机》、《路寒袖台语诗选》,散文集《忧郁三千公尺》、《歌声恋情》。
音乐出版:《春雨》、《画眉》、《往事如影.冬至圆》(以上为潘丽丽专辑)、侯孝贤电影《戏梦人生》音乐带、竞选歌曲《台北新故乡》、《有梦最美》、《少年台湾》等多种。
最近几个月,台湾的天气总有些反常,时而酷热难当,时而又阴雨绵绵。在这样的日子里,窝在书桌前,翻开《玉山散文》,总能找到一丝慰藉。这书有一种魔力,能将我从眼前的烦躁中抽离出来,带入到一个更加宁静、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股清泉,涤荡着心灵的尘埃。 我注意到,作者在书中常常会提及一些台湾特有的植物或小动物。比如,他会细致地描绘某种不知名的野花,在路边顽强地绽放;又或者,记录下一只麻雀在屋檐下筑巢的喜悦。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往往蕴含着作者对生命最深沉的关怀。他没有刻意去歌颂什么,也没有故作深沉,只是以一种近乎禅定的状态,观察和记录着生命最本真的样子。这种对生命的热爱,让我深受感动。
评分《玉山散文》的出现,于我而言,就像是走在阿里山的山道上,突然一阵浓雾散开,眼前豁然开朗,显露出平日里被云海遮蔽的壮丽景致。我并非深谙文学理论的评论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台湾读者,热爱这片土地,也常常在书页中寻找与这片土地共鸣的情感。这本《玉山散文》就带给了我这样的惊喜。它不像一些散文集那样,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叙事模式,或者刻意追求某种华丽的辞藻。相反,它散发着一种朴实无华的生命力,如同玉山脚下的原生植物,自有其生命轨迹,不谄媚,不造作。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季节变化的细腻描摹。作者笔下的台湾,不是四季如春的刻板印象,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令更迭。比如,秋日里,从北回归线南下的冷空气,如何在山间激起阵阵萧瑟,落叶如何铺满小径,空气中弥漫着怎样的成熟气息。又比如,雨季来临前,那湿润而沉闷的天气,泥土特有的味道,以及在阳台边观察雨滴如何逐渐汇聚成溪流的静谧时刻。这些场景,都如此真切地存在于我的生活经验里,仿佛作者的笔尖就是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触角,在书中,我看到了自己的生活被温柔地捕捉和放大,让我对司空见惯的自然景象,有了全新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而言,是一种久违的清新。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资讯裹挟,很少有机会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那些温润的文字。而《玉山散文》恰恰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空间。作者的笔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茶艺师,冲泡出一杯清淡却回甘悠长的茶。没有浮夸的修饰,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最纯粹的情感流露,最真挚的生活观察。 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平凡的生活琐事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比如,他对邻里之间一句简单的问候,对巷口老店一份招牌小吃的味道,对黄昏时分街角昏黄路灯的描绘,都充满了诗意。这些细微之处,常常被我们忽略,但作者却能从中挖掘出人性的温暖,生活的温度,以及一种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韵味。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在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分享着彼此生命中的点滴故事,让人感到亲切而又温暖。
评分拿起《玉山散文》的初衷,说实话,是被书名所吸引。《玉山》二字,在我心中,不单单是一座山峰,它承载了太多台湾人共同的记忆与情感。它是我们国家的最高峰,是无数次升旗典礼的背景,是我们地理课本上的地理坐标,更是许多人心中的精神象征。而“散文”,则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可以随心所欲地驰骋,又可以细致入微地观察。所以,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这本书,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将“玉山”的意象,融入到他的文字中的。 读罢,我发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玉山作为写作的素材,而是将其化为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对生命、对土地、对情感的深刻理解。书中那些关于人情世故的描绘,关于人生际遇的感悟,都像是从玉山的岩石缝隙中生长出来的生命力,坚韧而又充满智慧。作者在叙述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淡然与豁达,即使面对生活的困顿与无奈,也总能从中找到一丝温暖与希望。这种精神,恰恰与玉山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姿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评分《玉山散文》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愉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常在想,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究竟该如何理解“台湾”这个概念?是地理上的坐标?是文化上的传承?还是情感上的羁绊?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为我提供了一个解答的线索。作者的文字,不带有宏大的叙事,不标榜任何政治立场,他只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和记录生活。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家乡”这一概念的阐释。他笔下的家乡,不仅仅是生养他的那片土地,更是承载了他童年记忆、青春岁月、以及人生感悟的载体。那些老屋、老街、老朋友,都在他的文字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读他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在田埂上奔跑的身影,看到了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温馨场景,也看到了那些早已远去的故人,在文字中重新鲜活起来。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散文,不应该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精神的共鸣。而《玉山散文》,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句式,但却字字句句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段落时,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回味。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时间”的感悟。他笔下的时间,不是冰冷的时钟滴答,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故事。他会回忆童年时,等待过年才能吃到糖果的漫长日子;也会感叹,时光荏苒,曾经熟悉的面孔,如今已各奔天涯。这种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捕捉,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接地气”的感觉。作者的文字,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技巧。他就像是坐在你身边,用最真诚的语气,和你分享他眼中的世界。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一些生活细节的观察。比如,他会记录下雨天窗户上凝结的水珠,会在咖啡馆里留意窗外行人的表情,会在黄昏时分,静静地注视着晚霞的色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他的笔下,却充满了生命的韵味。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身边的世界,也更加懂得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评分说实话,我并不常写书评,但《玉山散文》确实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本书记载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些平凡的生命瞬间,一些细微的生活感悟。但正是这些平凡,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底色。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回忆”的描绘。他并没有将回忆写成一种伤感的叙述,而是将其处理成一种温暖的连接。那些关于亲人的,关于故乡的,关于青春的记忆,都在他的笔下,成为滋养心灵的甘露。我常常在读到他的回忆时,也会想起自己生命中的点滴,那些被遗忘的,被忽略的,又重新鲜活起来。
评分《玉山散文》的整体基调,给我一种踏实而温暖的感觉。它没有那种矫揉造作的抒情,也没有刻意为之的哲理。作者只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去讲述他的生活,他的观察,他的思考。这种朴实,反而让文字更具力量。 我记得书中有一篇,写的是作者在某个偏远乡村的一段经历。他描绘了那里淳朴的民风,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些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读到那里,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感受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鸡犬的叫声,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这种来自土地的力量,让我觉得无比安心。
评分《玉山散文》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总是被各种声音包围,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玉山散文》就像是一个避风港,让我的心灵得以停靠。 我注意到,作者在书中,常常会将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他会借着一场雨,来诉说内心的忧愁;又或者,借着一缕阳光,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写景抒情的手法,既不显得突兀,又能够将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我感受到了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着真挚情感的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