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能是有关当代英国社会最重要的着作。--英国大报《苏格兰人报》(The Scotsman)
终于,有人写出了过去十年的「真实历史」,而且充满慧黠、生气、同情与睿智。再多的言语也不足以推荐这本好书。--欧文.威尔许,《猜火车》作者
打从一九七七年出版以来,《迷幻异域》一直是跳舞文化最重要的论述。本书奠基于扎实的背景研究,以及针对关键人物的第一手访谈。它深入探索快乐丸文化的文本、意识型态与迷思,细细描绘初尝快乐丸的狂喜经验与从高峰跌下的低落期,也剖析了这场英国最重要的青年文化的社会历史背景。
--《Wired》杂志赞誉这本书为「一则与启发本书的快乐丸文化一样令人无法抗拒的故事。」
《迷幻异域》在台湾
一九六O年代到七O年代是放心药的政治首次被自觉地引入社会批判、以及反抗主流的反文化的年代。一九六O年代之后至今,反文化运动结束,但余绪犹存;新的消费文化和新的「压迫-反抗」形式造就了新的放心药文化--这是我们今日思考放心药政治时必须面对的,也是本书的重要价值所在。
--中央大学教授 卡维波、何春蕤
这书除了叙述一段现代流行文化的地下史外,重要的是引发思考。无论后果如何,选择是人民的——自由便是拥有选择的可能,尽管那自由可能只是自主的幻觉。--作家 张让
药物带来很多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不尽然只有药物可以产生。至于在流行文化扮演重要角色的药物,是否跟个人修行一样,也可能不尽然是绝对必要的,恐怕就没人敢断言了。
--精神科医师、作家 王浩威
当快乐丸的能量逐渐耗尽,乌托邦梦醒,却不是电音文化的死亡。当这个由快乐丸点燃的瑞舞文化所建构的团结不可避免地沿着阶级、种族和地域分裂开来,或者被主流体制收编时,创作者也不断投入开发更多元的电音舞曲,运动者则不断寻找新的DIY反抗模式。--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生 张铁志
一颗药丸似乎引起整个时代的大震动。和平与暴力齐生、心灵与罪恶共存、理想与商业互放。快乐丸不仅沖激着药物文化与社会的底线,也解放着人与人之间最神秘却美妙的临界体验。--作家 夏绿蒂
西方和快乐丸文化对话二十年了,「持有 / 使用禁药除罪化」已是和平共处的共识,才能有本书中最精彩的......用快乐丸观点回顾曼彻斯特如何因E复兴。我不禁突发奇想,台北的大学校长们什么时候也能下海摇一摇,乘着快乐丸飞行,想清楚E和提高大学申请入学率有什么关系。--同志导演 陈俊志
作者简介
马修.柯林(Matthew Collin)资深作家,长年为《Observer》、《Guardian》、《Daily Telegraph》、《Time Out》、《Wired》、《The Face》等报刊媒体撰写流行文化、旅游、音乐、科技与禁药的相关文章。身兼《The Big Issue》副总编辑及《i-D》杂志资深编辑顾问。
约翰.高德菲(John Godfrey)协助此书的原始构想、研究和大纲起草。曾任《The Face》副总编辑,现任Channel 4的Eurotrash节目制作。曾与马修.柯林合着《A Dedade of Ideas》。
译者简介
罗悦全:曾担任《破週报》技术编辑、《时报周刊》特约记者、《Pass》特约撰述,参与过《秘密基地--台北九O年代音乐场景》、《另翼摇滚注目》等书之编着,目前旅居加拿大。
审阅润稿者简介
何颖怡:商周出版音乐河书系选书顾问。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比较妇女学研究,现专职写作、翻译。
着有《风中的芦苇》、《女人在唱歌》。译有《不与男孩同一国》、《霸王龙的最后一眼》、《第四级病毒》、《乳房的历史》、《天真的人类学家》、《天真的人类学家之重返多瓦悠兰》、《西蒙波娃的美国纪行》、《太太的历史》等书。
当我看到“迷幻异域”这个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可能是一种超现实的体验,也可能是一种对现实的颠覆。我对那些能够挑战传统认知、打破常规思维的书籍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在描绘一个与我们熟悉的世界截然不同的空间,在那里,一些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得以蓬勃发展。特别是“快乐丸”与“青年文化”的结合,让我对书中所探讨的主题充满了好奇。它是否在揭示当代青年在追求快乐与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选择?又或者,它是在讲述一个关于身份认同、集体归属感以及反抗社会规范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迷幻”背后的真实人性,以及青年人在复杂社会中的探索与挣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迷幻的色彩和抽象的图案,仿佛瞬间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未知和奇幻的世界。我一直对那些能触及社会边缘,探讨亚文化现象的书籍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往往能揭示出主流社会之外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方式。尤其是关于青年文化的部分,我总是很好奇,那些年轻人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我,又如何形成自己的社群和价值体系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应该是一次深入的、不回避的探索,去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潮流。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震撼,一些反思,甚至是一些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认知的观点。它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群体或某个现象的记录,更像是对人类欲望、自由意志以及社会结构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这种题材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和戏剧性,相信作者在叙述时,也会运用各种生动的笔触,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身处其中的真实与复杂。
评分老实说,我最开始是被“快乐丸”这个词吸引过来的,它自带一种禁忌感和诱惑力,总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关于药物的滥用或者享乐主义的描绘,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探讨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和青年群体的心理状态。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某些时期,某些群体会对这样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向往?是现实的压力太大,还是精神的寄托太少?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答案,或者至少提出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方向?我希望它能展现出年轻人面对压力、迷茫和孤独时的真实挣扎,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求慰藉和认同。这种探索,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因为理解了年轻一代,也就理解了社会的未来。而且,“异域”这个词也暗示了书中描绘的场景可能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环境有所不同,这种陌生感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
评分单凭书名,我就已经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所蕴含的“迷幻”和“异域”的元素,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让我联想到那些充满神秘感和未知探索的故事。同时,“快乐丸”和“青年文化”的组合,则指向了一个更具体、也更具社会意义的探讨方向。我一直认为,青年文化是观察一个时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而“快乐丸”作为一种现象,其背后必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根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根源,展现出青年一代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以及这些追求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这不应仅仅是对一种现象的描述,更应该是一次对人性深处欲望、自由以及群体行为的深刻剖析,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冲击,一些思考,甚至是一点点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反叛、自由和寻找意义的故事。我一直觉得,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充满活力和探索欲的阶段,也是最容易受到各种思潮影响的时期。这本书是否能捕捉到那种躁动不安但又充满希望的时代精神?它是否会深入剖析那些推动青年文化发展的力量,比如音乐、艺术、时尚,甚至是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我尤其好奇,“快乐丸”在这个故事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纯粹的逃避,还是某种意义上的“觉醒”前的催化剂?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既有微观的个体故事,也有宏观的社会背景,展现出青年文化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孕育、发展并最终影响一代人的。我想知道,在那个“异域”般的世界里,年轻人是如何定义快乐,如何面对现实,又如何去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