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推動生活數學的黃敏晃老師,曾多次參與國小數學課程與教材的修訂工作,對國內的數學教育影響深遠。究竟這位數學教育傢是怎樣觀察與思考,在生活中碰撞齣一樁樁有趣的數學話題呢?
數學可不是一大堆公式跟定理,也不是用來應付考試的無聊玩意兒。其實,生活中的大大小小事情,都離不開數學呢!
無論在買東西算價錢時、評估自己該不該減肥時、選擇手機號碼時,或是在推理猜謎時、預測選舉結果時、碰上詐騙事件時,數學都能夠幫助你思考,並解決問題。
甚至在等公車時、坐計程車時、搭電扶梯時、或是旅程途中,也會遇上值得探討的數學話題。
透過本書的16則小故事,你會發現,原來生活周遭有這麼多數學的應用。趕快跟著黃敏晃老師一塊兒來瞧瞧,看看數學是如何有用又美妙。
作者簡介
黃敏晃:颱大數學係退休副教授,美國普度大學數學係哲學博士。曾主持國民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修訂工作,以及參與小學數學教科用書的改編,對國內的數學教育有很大的影響。民國80年,和同事硃建正教授閤力設計颱灣第一條數學步道,提倡讓數學的教學走齣教室,使數學能更密切和每個人的生活接軌。
著有《數學世界中的萬花筒》、《數學解題規則》、《數學年夜飯》、《規律的尋求》。
代序 寫在前麵
寫在前麵
本書收錄瞭我近十年來所寫的十六篇文章,這些文章有長有短,但主旨一緻,都在宣揚本書書名所揭示的事實,即我們人類的生活中,到處都可以找到數學的痕跡。
為什麼要撰寫這些文章,甚至為此而齣書?我想對這些問題做些交代。
我這輩子花瞭許多時間從事數學教育的工作,在課堂上教數學,編寫各級學校的數學教科書,寫數學普及方麵的文章,來廣告數學的好處,討論如何學數學可能比較有效率等等。這項工作的最大睏難,在於引發學習者對數學的興趣。但數學是公認最令人討厭的課題。
為什麼數學這麼不討人喜歡呢?這可以從兩方麵來談,其一是數學本質的問題,其次是大眾對數學功能性的質疑。本書與這兩方麵都有關係,下麵就這兩點,分彆加以說明。
數學是高度抽象的學問,與數量有關的問題固然是數學有興趣處理的素材,但數學的學問主要是架設在對這些素材處理後歸納齣來的原理原則上,而這些原理原則常又可以簡化成許多方便使用的公式或定理之類的知識。例如,我們可以在問題情境中做有意義的數學運算,但當我們抽離這些情境,而僅列齣運算公式時,有意義的連結就不見瞭。
大部分學生學習數學的經驗中,老師都缺乏耐心(或教學技術上不知道該如此)做細膩而有意義的情境連結,以緻於數學的學習隻在死記最後的結果,並加以熟練而已。學生不知道他為什麼該如此解題,隻被要求熟練一些無意義的連結,好像傀儡一樣沒有自我。久而久之,學生對數學當然缺乏興趣。
上述的原因是數學知識的本質如此,無法改變。即便老師有心做有意義的連結,不但得多花時間,在現今的「速食麵」時代中,更是不討好。學生常對數學老師說,「請不要告訴我理由瞭,告訴我怎麼做會得到正確答案就好瞭」。如此看來,數學的本質竟成瞭數學學習上的「原罪」。
另一個學生不喜歡數學的原因是「數學無用論」,即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毫無交集,隻是考試要用而已。若是如此,我們乾嘛用心學呢?
事實上,這樣的看法是一種誤會。因為我們人類的生活中充滿瞭數學的痕跡,處處都會用到數學。譬如說,我們主要行為類彆的食、衣、住、行、育、樂中,都會用到數學。本書中各章節的情境,就是在我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場景。
本書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藉用這些案例,來嚮讀者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是處處存在的」。我衷心希望,本書文章中的故事,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使更多人喜歡數學。
(本文摘自作者代序,黃敏晃為颱大數學係退休副教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