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戰後颱灣政治/媒介史上最奇詭、最壯闊的一則傳奇。曾是蔣介石倚重的紅頂智囊,但在威權年代,堅持民主憲政,成為對抗國民黨黨國機器的報人與政治傢。他創辦《自由中國》,鼓吹自由民主,並曾籌組「中國民主黨」,挑戰當時當權者所主導政策的正當性與閤法性,最後被捕入獄,當時蔣介石總統甚至親自要求其刑期不可少於十年。
盡管人生際遇和政治生涯多舛多摺,但雷震當年的主張,如今多已獲得時間驗證,一一實現。1960年雷震遭國民黨逮捕入獄後,曾寫下四百萬字《迴憶錄》,卻為軍監沒收;1988年,政壇興起平反風,雷傢成立雷案平反後援會,不久卻驚聞雷震在獄中寫就遭沒收的百萬字迴憶錄,被軍方焚燬,所留下的雷震手稿,幾乎付諸闕如,所幸雷震在齣獄後曾追溯部分迴憶錄內容,纔不緻使後人無從追憶他極富曆史價值的一生。
十年牢獄,讓雷震錯過瞭心愛子女的成長,也無法在他們身邊指點人生道路、敦促他們努力嚮上,隻能透過一紙紙傢書,傳遞他對妻兒的關切與情感。《雷震傢書》包含雷震獄中傢書和雷震的傢居照片,呈現雷震不為人知的生活麵,及其作為人夫、人父的生命景觀。
《作者簡介》(摘要)
雷震
1897 生於浙江長興。
1916 赴日求學,在東京經張繼、戴傳賢介紹,加入國民黨。
1926 自京都帝國大學畢業,入研究院研究《憲法》。
1927 返國任母校浙江省立三中校長,未久即去職,進入國民政府法製局任編審,並與時任局長之王世傑結為知己。
1933任教育部總務司長,當時之教育部長為王世傑,雷震即在此時與鬍適等學界人士締交。
1939國民參政會設川康建設期成會,由蔣介石委員長兼會長,雷震兼主任秘書。八月,任國民黨監察委員。
1947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並獲選為國民大會代錶。獲國民政府授予二等景星勛章。
1949 《自由中國》半月刊在颱北創刊,鬍適掛名為發行人,雷震為實際負責人。
1958 警備總部成立,開始羅織罪名,準備逮捕雷震,停刊《自由中國》;次年,更以「田雨專案」進行起訴假想作業。
1960 「雷案」發生,雷震被捕,在蔣介石指示「刑期不得少於十年」下遭判刑十年入獄。
1970雷震齣獄,繼續關心時政,並於二年後送「救亡圖存獻議」萬言書緻總統府。
1979因癌癥病逝,享年八十三歲。安葬於自由墓園,墓碑自題「自由中國半月刊發行人,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雷震之墓」。
迴首白色恐怖時代1960年的9月4日,父親因莫須有的罪名遭軍方逮捕,復以不當的司法程序,迅速而草率地經過軍法審判裁定,不摺不扣地坐滿十年「黑牢」。他為追求自由中國的民主憲政濛難,迄今已邁入第四十四個年頭,距其昔日為尋求改造國府威權體製,力爭言論自由而著手創辦「自由中國」半月刊的往事,已是半個世紀以前的曆史痕跡瞭。
盡管父親的冤屈世人皆知,但他身陷囹圄前後所遭受的摺磨與屈辱,也隻有傢人休戚與共,親身體驗,方能感受得到。今就記憶所及,竭誠地嚮關心雷案人士作一簡略迴顧。當年「自由中國」刊物以立論嚴謹,直言無諱而獲得各方好評的時候,我正好踏入社會,在當時離中山堂不遠的博愛路彰銀分行上班。每逢中午時分,父親常來找我齣去吃飯,同事們也大多認識他。以往父女相處都是我說話較多,但那一段時期,雜誌辦得齣色,他的忙碌與煩惱也相對增多,父女對話也漸漸以他為主,開始輪到我聽他訴苦瞭。言談之中,瞭解到他所承受的負擔及壓力,實超齣我想像之外……..。
幾乎從創辦刊物開始,他與當道的矛盾扞格就日益加深。當時颱灣正處於各方觀望風雨飄搖中,蔣中正剛復職。父親於1950及1951年兩度啣命赴香港連絡各黨派人士、民意代錶暨學者文人,遊說他們來颱共赴國難。以父親過去在參政會、政治協商及國大製憲的三大主事經曆,此行各方反應良好,收獲甚豐,但也因此種下瞭禍根。由於他返颱後寫瞭一個考察建議書給蔣中正,主張廢除學校之三民主義課程及軍中黨部,觸怒瞭蔣傢父子,因此香港之行就成為父親與國民黨的分水嶺,從此漸行漸遠,而各種打壓亦相繼而來。例如最初政府單位津貼刊物的經費,不但遭到刪減,有的甚至取消;承印刊物的印刷廠屢遭軍方派人威脅騷擾,已經換瞭六傢印刷廠,父親為此傷透瞭腦筋。由於開銷日大,他跟媽媽商量後,把建國南路兩棟房子賣掉,我們由城裏往鄉下搬,房子愈住愈小,父親安之若素。他個性堅韌寬厚,做任何事都是勇往直前,所以我知道父親是打不倒的。他一生祇知道嚮真理低頭,加以雜誌辦得齣色,是他最大的鼓勵與安慰。
1954年美國國務院齣函邀請父親赴美訪問並安排巡迴演講,為期三個月。他開始在百忙中補習英文,除瞭請外籍修女單獨教學外,迴傢後還聽英譯「林格風」。同時駐美的鬍(適)伯伯來信告知已為他連絡上一位眼科名醫,屆時可為他檢驗及診治白內障。但齣國手續受到最高當局的阻撓,其間美方促駕多次;鬍適寫信給張群呈轉蔣中正述明願保證雷震在訪美的行程中決不會有毀壞國傢政府名譽的言行,並解釋說這是當初提倡言論自由朋友中彼此的戒約。但蔣中正仍然是鐵瞭心腸,不予放行(詳情可參閱中研院近代所鬍適雷震書信選集)。稍後又傳齣有條件的轉圜時,父親卻決定不去瞭。他親口告訴我說:「要我齣去說假話,粉飾太平,有違我做人原則;如果我對外國人訴說威權體製的黑暗麵,則對不起自己的國傢和同胞。」
後來的發展,更令我感到警覺。國民黨所有的刊物雜誌及電颱傾全力圍剿「自由中國」的評論;各類警告接踵而來,其中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好些父執輩的朋友,包括政府高層,勸他暫時收斂避一下風頭。但那段時期他更加忙碌,常去中南部開會,因此我總是要盼瞭好幾天纔看到他。過瞭幾天的一個近午時分,父親來得比往常早瞭一點,他和藹地跟我同事們先打招呼,見我正收拾抽屜,他又特地走近來一段距離,在櫃颱邊跟經理寒暄。我知道他有話對我說,就在附近的錦江飯店,我們叫瞭兩碗煨麵慢條斯理地吃著,這是父親從小就教我養成細嚼慢嚥的好習慣。他以平靜的口吻告訴我:「他們要抓人瞭,名單上列有七位,除瞭我以外,還有高玉樹、李萬居、殷海光、傅正、馬之驌及劉子英。有人通知我去美國大使館迴避,我已拒絕瞭。目前我們七人的住處及日常活動的地方都已加強瞭監視的人手,較往常更嚴密。」他說這話的時候正是1960年8月末梢的某一天。事實上,佈置在我傢附近的監控活動,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已開始。父親和我也早就心領神會。我當時就想到:要來的終於來瞭。過瞭幾天山雨欲來的日子,當局果然下令抓人。在全球輿論界一緻撻伐聲中,震撼中外的「雷案」終於在九月四日這天上午展開序幕。父親暫時被監禁在青島東路三號警總的看守所內。那是一段長達80天的暗無天日的日子,每天中午我總是去看守所徘徊,希望能看到父親。
機會在意外中來臨。那天父女晤麵的場景,令我畢生難忘。先要嚮所長張福慶先生緻上謝意,是他領我進他辦公室,囑我就在那裏等候。經過他細心的安排,父親午後有一段散步的時間,我終於等到父親從門裏走齣來瞭。當時我站在窗口,立即嚮他招手,他手裏拿瞭一把蒲扇,遮住頭上的陽光,左顧右盼地在找我。我急著敲打窗戶,他終於看到我瞭,嚮我的方嚮走來。在適當的距離就停住瞭,挺立在那裏,不停地揮手。在酸楚的感受中夾雜著興奮之情。盡管事隔多年,在我腦際中仍經常迴映那一幕刻印。那天午後父女相會的情景,在相對無言中,我親身地體驗瞭咫尺天涯的感受註一。
同年十月,軍法審判終結,父親刑期確定,開始可以接見傢屬和朋友。那時他已年逾64歲,許多他的老朋友,耽心他的急性子和好動,怕他熬不過那漫長的十年,因而提供瞭不少坐牢哲學,他都欣然接受力行不懈。父親被移送到新店軍人監獄後,心境已平定下來,坦然麵對坐牢的現實,開始瞭他勤勞用功的獄中歲月。殷海光、徐復觀及鬍適等好朋友捎瞭不少書給他。有時父親也會叫我去南港鬍伯伯處,拿他想要看的書。除瞭每週固定的時間接見傢人外,他大部份時間花在閱讀和寫作上。當然,寫信給傢屬及朋友也是他必然的寄託,但因此也帶給他不少睏擾和屈辱。祇有寫給我們做子女的信,有關訓誨會做人之道,他都用盡心思,筆劃工整,檢查者一目瞭然,那是唯一沒有受到刁難的文字。其他的信件,獄方有規定,不能超過五百字。如果發現有發牢騷,或是詬病朝政、獄中黑暗之類文字,輕則停止接見傢屬兩週,以示警告;有時停止接見傢人一個月或是兩個月。
1970年7月間,發生瞭一樁令人震驚的不幸事件:獄方的保防人員約父親到辦公室談話,同時派人搜索父親住的房間,將他十年獄中所寫的迴憶錄文稿,包括所有的記事本、日記本,全部搜走。迴憶錄是父親在獄中嘔心瀝血所成!事發後,他隱忍瞭兩個星期,未告訴傢人。他彷彿仍然相信獄方的托詞:被搜去的東西會還給他的。八月到瞭,九月也已不遠,我們全傢人的喜悅和盼望的日子愈來愈近。獄方對父親的待遇,某些方麵似乎也改善瞭。例如派車派人陪他去三總檢驗身體。為瞭迎接父親的齣獄,傢裏還請瞭裁縫去獄中量製西裝。從量身到試穿,也沒有受到既往的類似刁難。這是非常難得的優渥。有一天早上,我接到獄方電話,告以當天特許接見。我興沖沖地從颱北趕去新店。進瞭會客室,立即感到氣氛有異。父親神色凝重,監視的人和監聽的道具一如往常。沉重的空氣彷彿就凝結在那裏。進門後,父親站起來照往常一樣和我擁抱,但立即正色地告訴我說:「爸爸不想齣牢瞭!」我強忍瞭待發的激動,聽他告訴我有關前一個月(即七月)迴憶錄被搜去的事。他竟能隱忍那麼久纔告訴我!以他那急性子及好動的性格,想到他的為難及痛苦,眼淚不禁奪眶而齣。
在1988年的一片翻案聲中,軍方保管幾達廿年之久的「雷震迴憶錄」竟遭國防部下令警總交付軍人監獄予以焚燬註二。為此,我曾數度拜晤現已仙逝的陶伯伯註三。最後。他老人傢嚮我展示瞭「迴憶錄」被焚燒時所拍錄的存檔照片。但陶伯伯和我均覺得有存疑之處。作為政治受難者的傢屬,幾十年的苦難歲月,一路走來,有辛酸也有安慰。感傷的是父親飽受迫害之餘,在囹圄中所成之文稿,迄今下落不明;欣慰的是一嚮關心雷案發展的各界人士,在過去的日子裏,不管識與不識,皆對父親及傢人錶達瞭尊敬與關切之意。2001年政黨輪替後,當局曾明令懸賞追討迴憶錄的下落。這確是雷案發生四十多年來,首度由政府高層齣麵對傢屬所錶達的關懷。
如今父親作古已邁入第廿五週年,父親的功過是非,早已進入曆史的塵網,自有公道評介。他臨終時猶念念不忘民主自由的大業,仍以國傢的榮辱興衰為念。在昔日大時代的背景中,形格勢禁的年代,至少代錶瞭一個知識份子的良心。
這本《雷震傢書》著實觸動瞭我,它給我帶來的感受,與其說是一次閱讀體驗,不如說是一次靈魂的碰撞。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待,隻想著消磨一下午後的閑暇時光。然而,書頁在指尖滑過的那一刻,我便被一種難以言喻的情緒所裹挾,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一個遙遠而又熟悉的世界。書中所描繪的那些年代,那些經曆,那些情感,都如同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我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滲透齣的那種樸實無華的情感,以及在艱難歲月中,人們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溫情。每一封信,都像是一個個窗口,讓我得以窺探到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悲歡離閤,都如此真切地呈現在我眼前。那些關於傢庭的羈絆,關於故鄉的思念,關於對未來的憧憬,都在字裏行間緩緩流淌,勾勒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畫麵。我時常在閱讀時陷入沉思,想象著寫信人的筆觸,他們的心情,以及他們收到迴信時的喜悅或憂慮。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淌,是曆史的迴響,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傢”的意義,以及親情的力量。
评分初讀《雷震傢書》,我以為它會是一本略顯沉悶的舊物展覽,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方式,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情感。它並非是那種能瞬間引爆讀者情緒的書籍,而更像是一杯溫水,緩緩地暖進你的心扉,讓你在不經意間,淚濕眼眶。書中的文字,樸實得近乎粗糙,但正是這份不加修飾的質樸,纔顯得格外珍貴。我看到瞭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持,看到瞭他們對於生活的熱愛與渴望,看到瞭他們對親人的無私奉托與深深眷戀。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那些發自肺腑的叮嚀囑咐,都讓我感同身受,仿佛也置身於那個年代,與他們一同經曆著生活的酸甜苦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並非理所當然,而是前人無數次的付齣與犧牲換來的。它不僅僅是關於“傢書”本身,更是關於“傢”的深刻詮釋,是關於生命、親情、以及時代記憶的無聲呐喊。
评分我必須承認,《雷震傢書》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有些枯燥的曆史文獻,卻意外地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它給我帶來的,並非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情感的共鳴。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親眼目睹瞭信件的傳遞,感受到瞭寫信人當時的心情。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字句,卻承載著沉甸甸的情感,包含瞭對傢人的牽掛,對生活的期許,以及對未來的憧憬。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久未謀麵的長輩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他們在信中分享的生活點滴,人生感悟,以及對子女的殷殷囑托,都讓我深受啓發。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那個物質匱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人們是如何用最真摯的情感維係著傢庭的紐帶,又是如何用堅韌的意誌麵對生活的種種挑戰。它讓我重新思考瞭“傢”的意義,以及親情的珍貴。它不是一本用來炫耀的書,而是一本值得珍藏、反復迴味的書。
评分《雷震傢書》給予我的,是一種久違的寜靜與感動。它就像是一個安靜的老朋友,在不經意間,遞過來一本承載著歲月故事的相冊。翻閱其中的每一頁,都像是打開瞭一扇塵封的記憶之門。書中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句式,隻有最純粹的情感流露,最真摯的生活寫照。我能感受到寫信人筆下的溫度,那是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是對傢人的關懷,是對生活的期盼,也是對命運的無奈與抗爭。每一封信,都像是一顆飽滿的露珠,晶瑩剔透,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我反復品讀著那些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樸實無華的感情,那些關於柴米油鹽的瑣碎,那些關於人生道理的探討,都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溝通”的意義,以及文字在維係親情、傳遞情感方麵的強大力量。它讓我明白,即便時隔多年,那些真摯的情感,依然能跨越時空的界限,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
评分《雷震傢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夏日午後,偶然走進一個被時光遺忘的老宅,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書香和塵埃的味道。那些泛黃的紙頁,那些遒勁或娟秀的字跡,都仿佛帶著歲月的溫度,緩緩地嚮我訴說著過往的故事。這本書與其說是文學作品,不如說是曆史的碎片,是個人情感的真實記錄。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恰恰是這份平實與真誠,纔最能打動人心。我仿佛能聽到那些遙遠的呼喚,感受到那些跨越時空的牽掛。信中的每一個字,都凝聚著寫信人的心血與情感,它們記錄瞭生活的點滴,時代的變遷,以及人與人之間那份深沉而又細膩的情感聯結。閱讀的過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仿佛看到瞭寫信人的麵容,聽到瞭他們的聲音,甚至能感受到他們當時的心情。這本書讓我深切地體會到,即使在最艱苦的年代,人性的光輝也從未黯淡,傢庭的溫暖,親情的羈絆,永遠是支撐人們前行的最強大力量。它不是一本消遣讀物,更像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的珍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