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战后台湾政治/媒介史上最奇诡、最壮阔的一则传奇。曾是蒋介石倚重的红顶智囊,但在威权年代,坚持民主宪政,成为对抗国民党党国机器的报人与政治家。他创办《自由中国》,鼓吹自由民主,并曾筹组「中国民主党」,挑战当时当权者所主导政策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最后被捕入狱,当时蒋介石总统甚至亲自要求其刑期不可少于十年。
尽管人生际遇和政治生涯多舛多折,但雷震当年的主张,如今多已获得时间验证,一一实现。1960年雷震遭国民党逮捕入狱后,曾写下四百万字《回忆录》,却为军监没收;1988年,政坛兴起平反风,雷家成立雷案平反后援会,不久却惊闻雷震在狱中写就遭没收的百万字回忆录,被军方焚燬,所留下的雷震手稿,几乎付诸阙如,所幸雷震在出狱后曾追溯部分回忆录内容,才不致使后人无从追忆他极富历史价值的一生。
十年牢狱,让雷震错过了心爱子女的成长,也无法在他们身边指点人生道路、敦促他们努力向上,只能透过一纸纸家书,传递他对妻儿的关切与情感。《雷震家书》包含雷震狱中家书和雷震的家居照片,呈现雷震不为人知的生活面,及其作为人夫、人父的生命景观。
《作者简介》(摘要)
雷震
1897 生于浙江长兴。
1916 赴日求学,在东京经张继、戴传贤介绍,加入国民党。
1926 自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入研究院研究《宪法》。
1927 返国任母校浙江省立三中校长,未久即去职,进入国民政府法制局任编审,并与时任局长之王世杰结为知己。
1933任教育部总务司长,当时之教育部长为王世杰,雷震即在此时与胡适等学界人士缔交。
1939国民参政会设川康建设期成会,由蒋介石委员长兼会长,雷震兼主任秘书。八月,任国民党监察委员。
1947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并获选为国民大会代表。获国民政府授予二等景星勋章。
1949 《自由中国》半月刊在台北创刊,胡适挂名为发行人,雷震为实际负责人。
1958 警备总部成立,开始罗织罪名,准备逮捕雷震,停刊《自由中国》;次年,更以「田雨专案」进行起诉假想作业。
1960 「雷案」发生,雷震被捕,在蒋介石指示「刑期不得少于十年」下遭判刑十年入狱。
1970雷震出狱,继续关心时政,并于二年后送「救亡图存献议」万言书致总统府。
1979因癌症病逝,享年八十三岁。安葬于自由墓园,墓碑自题「自由中国半月刊发行人,中国民主党筹备委员雷震之墓」。
回首白色恐怖时代1960年的9月4日,父亲因莫须有的罪名遭军方逮捕,复以不当的司法程序,迅速而草率地经过军法审判裁定,不折不扣地坐满十年「黑牢」。他为追求自由中国的民主宪政蒙难,迄今已迈入第四十四个年头,距其昔日为寻求改造国府威权体制,力争言论自由而着手创办「自由中国」半月刊的往事,已是半个世纪以前的历史痕迹了。
尽管父亲的冤屈世人皆知,但他身陷囹圄前后所遭受的折磨与屈辱,也只有家人休戚与共,亲身体验,方能感受得到。今就记忆所及,竭诚地向关心雷案人士作一简略回顾。当年「自由中国」刊物以立论严谨,直言无讳而获得各方好评的时候,我正好踏入社会,在当时离中山堂不远的博爱路彰银分行上班。每逢中午时分,父亲常来找我出去吃饭,同事们也大多认识他。以往父女相处都是我说话较多,但那一段时期,杂志办得出色,他的忙碌与烦恼也相对增多,父女对话也渐渐以他为主,开始轮到我听他诉苦了。言谈之中,了解到他所承受的负担及压力,实超出我想像之外……..。
几乎从创办刊物开始,他与当道的矛盾扞格就日益加深。当时台湾正处于各方观望风雨飘摇中,蒋中正刚复职。父亲于1950及1951年两度啣命赴香港连络各党派人士、民意代表暨学者文人,游说他们来台共赴国难。以父亲过去在参政会、政治协商及国大制宪的三大主事经历,此行各方反应良好,收获甚丰,但也因此种下了祸根。由于他返台后写了一个考察建议书给蒋中正,主张废除学校之三民主义课程及军中党部,触怒了蒋家父子,因此香港之行就成为父亲与国民党的分水岭,从此渐行渐远,而各种打压亦相继而来。例如最初政府单位津贴刊物的经费,不但遭到删减,有的甚至取消;承印刊物的印刷厂屡遭军方派人威胁骚扰,已经换了六家印刷厂,父亲为此伤透了脑筋。由于开销日大,他跟妈妈商量后,把建国南路两栋房子卖掉,我们由城里往乡下搬,房子愈住愈小,父亲安之若素。他个性坚韧宽厚,做任何事都是勇往直前,所以我知道父亲是打不倒的。他一生祇知道向真理低头,加以杂志办得出色,是他最大的鼓励与安慰。
1954年美国国务院出函邀请父亲赴美访问并安排巡回演讲,为期三个月。他开始在百忙中补习英文,除了请外籍修女单独教学外,回家后还听英译「林格风」。同时驻美的胡(适)伯伯来信告知已为他连络上一位眼科名医,届时可为他检验及诊治白内障。但出国手续受到最高当局的阻挠,其间美方促驾多次;胡适写信给张群呈转蒋中正述明愿保证雷震在访美的行程中决不会有毁坏国家政府名誉的言行,并解释说这是当初提倡言论自由朋友中彼此的戒约。但蒋中正仍然是铁了心肠,不予放行(详情可参阅中研院近代所胡适雷震书信选集)。稍后又传出有条件的转圜时,父亲却决定不去了。他亲口告诉我说:「要我出去说假话,粉饰太平,有违我做人原则;如果我对外国人诉说威权体制的黑暗面,则对不起自己的国家和同胞。」
后来的发展,更令我感到警觉。国民党所有的刊物杂志及电台倾全力围剿「自由中国」的评论;各类警告接踵而来,其中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好些父执辈的朋友,包括政府高层,劝他暂时收敛避一下风头。但那段时期他更加忙碌,常去中南部开会,因此我总是要盼了好几天才看到他。过了几天的一个近午时分,父亲来得比往常早了一点,他和蔼地跟我同事们先打招唿,见我正收拾抽屉,他又特地走近来一段距离,在柜台边跟经理寒暄。我知道他有话对我说,就在附近的锦江饭店,我们叫了两碗煨面慢条斯理地吃着,这是父亲从小就教我养成细嚼慢嚥的好习惯。他以平静的口吻告诉我:「他们要抓人了,名单上列有七位,除了我以外,还有高玉树、李万居、殷海光、傅正、马之骕及刘子英。有人通知我去美国大使馆回避,我已拒绝了。目前我们七人的住处及日常活动的地方都已加强了监视的人手,较往常更严密。」他说这话的时候正是1960年8月末梢的某一天。事实上,佈置在我家附近的监控活动,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已开始。父亲和我也早就心领神会。我当时就想到:要来的终于来了。过了几天山雨欲来的日子,当局果然下令抓人。在全球舆论界一致挞伐声中,震撼中外的「雷案」终于在九月四日这天上午展开序幕。父亲暂时被监禁在青岛东路三号警总的看守所内。那是一段长达80天的暗无天日的日子,每天中午我总是去看守所徘徊,希望能看到父亲。
机会在意外中来临。那天父女晤面的场景,令我毕生难忘。先要向所长张福庆先生致上谢意,是他领我进他办公室,嘱我就在那里等候。经过他细心的安排,父亲午后有一段散步的时间,我终于等到父亲从门里走出来了。当时我站在窗口,立即向他招手,他手里拿了一把蒲扇,遮住头上的阳光,左顾右盼地在找我。我急着敲打窗户,他终于看到我了,向我的方向走来。在适当的距离就停住了,挺立在那里,不停地挥手。在酸楚的感受中夹杂着兴奋之情。尽管事隔多年,在我脑际中仍经常回映那一幕刻印。那天午后父女相会的情景,在相对无言中,我亲身地体验了咫尺天涯的感受註一。
同年十月,军法审判终结,父亲刑期确定,开始可以接见家属和朋友。那时他已年逾64岁,许多他的老朋友,耽心他的急性子和好动,怕他熬不过那漫长的十年,因而提供了不少坐牢哲学,他都欣然接受力行不懈。父亲被移送到新店军人监狱后,心境已平定下来,坦然面对坐牢的现实,开始了他勤劳用功的狱中岁月。殷海光、徐复观及胡适等好朋友捎了不少书给他。有时父亲也会叫我去南港胡伯伯处,拿他想要看的书。除了每週固定的时间接见家人外,他大部份时间花在阅读和写作上。当然,写信给家属及朋友也是他必然的寄託,但因此也带给他不少困扰和屈辱。祇有写给我们做子女的信,有关训诲会做人之道,他都用尽心思,笔划工整,检查者一目了然,那是唯一没有受到刁难的文字。其他的信件,狱方有规定,不能超过五百字。如果发现有发牢骚,或是诟病朝政、狱中黑暗之类文字,轻则停止接见家属两週,以示警告;有时停止接见家人一个月或是两个月。
1970年7月间,发生了一桩令人震惊的不幸事件:狱方的保防人员约父亲到办公室谈话,同时派人搜索父亲住的房间,将他十年狱中所写的回忆录文稿,包括所有的记事本、日记本,全部搜走。回忆录是父亲在狱中呕心沥血所成!事发后,他隐忍了两个星期,未告诉家人。他彷彿仍然相信狱方的托词:被搜去的东西会还给他的。八月到了,九月也已不远,我们全家人的喜悦和盼望的日子愈来愈近。狱方对父亲的待遇,某些方面似乎也改善了。例如派车派人陪他去三总检验身体。为了迎接父亲的出狱,家里还请了裁缝去狱中量制西装。从量身到试穿,也没有受到既往的类似刁难。这是非常难得的优渥。有一天早上,我接到狱方电话,告以当天特许接见。我兴沖沖地从台北赶去新店。进了会客室,立即感到气氛有异。父亲神色凝重,监视的人和监听的道具一如往常。沉重的空气彷彿就凝结在那里。进门后,父亲站起来照往常一样和我拥抱,但立即正色地告诉我说:「爸爸不想出牢了!」我强忍了待发的激动,听他告诉我有关前一个月(即七月)回忆录被搜去的事。他竟能隐忍那么久才告诉我!以他那急性子及好动的性格,想到他的为难及痛苦,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在1988年的一片翻案声中,军方保管几达廿年之久的「雷震回忆录」竟遭国防部下令警总交付军人监狱予以焚燬註二。为此,我曾数度拜晤现已仙逝的陶伯伯註三。最后。他老人家向我展示了「回忆录」被焚烧时所拍录的存档照片。但陶伯伯和我均觉得有存疑之处。作为政治受难者的家属,几十年的苦难岁月,一路走来,有辛酸也有安慰。感伤的是父亲饱受迫害之余,在囹圄中所成之文稿,迄今下落不明;欣慰的是一向关心雷案发展的各界人士,在过去的日子里,不管识与不识,皆对父亲及家人表达了尊敬与关切之意。2001年政党轮替后,当局曾明令悬赏追讨回忆录的下落。这确是雷案发生四十多年来,首度由政府高层出面对家属所表达的关怀。
如今父亲作古已迈入第廿五週年,父亲的功过是非,早已进入历史的尘网,自有公道评介。他临终时犹念念不忘民主自由的大业,仍以国家的荣辱兴衰为念。在昔日大时代的背景中,形格势禁的年代,至少代表了一个知识份子的良心。
《雷震家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夏日午后,偶然走进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老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和尘埃的味道。那些泛黄的纸页,那些遒劲或娟秀的字迹,都仿佛带着岁月的温度,缓缓地向我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本书与其说是文学作品,不如说是历史的碎片,是个人情感的真实记录。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恰恰是这份平实与真诚,才最能打动人心。我仿佛能听到那些遥远的呼唤,感受到那些跨越时空的牵挂。信中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写信人的心血与情感,它们记录了生活的点滴,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那份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联结。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看到了写信人的面容,听到了他们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当时的心情。这本书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即使在最艰苦的年代,人性的光辉也从未黯淡,家庭的温暖,亲情的羁绊,永远是支撑人们前行的最强大力量。它不是一本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珍藏。
评分这本《雷震家书》着实触动了我,它给我带来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次灵魂的碰撞。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只想着消磨一下午后的闲暇时光。然而,书页在指尖滑过的那一刻,我便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所裹挟,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一个遥远而又熟悉的世界。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年代,那些经历,那些情感,都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渗透出的那种朴实无华的情感,以及在艰难岁月中,人们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温情。每一封信,都像是一个个窗口,让我得以窥探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如此真切地呈现在我眼前。那些关于家庭的羁绊,关于故乡的思念,关于对未来的憧憬,都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勾勒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我时常在阅读时陷入沉思,想象着写信人的笔触,他们的心情,以及他们收到回信时的喜悦或忧虑。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淌,是历史的回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意义,以及亲情的力量。
评分我必须承认,《雷震家书》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有些枯燥的历史文献,却意外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它给我带来的,并非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情感的共鸣。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信件的传递,感受到了写信人当时的心情。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字句,却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包含了对家人的牵挂,对生活的期许,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久未谋面的长辈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他们在信中分享的生活点滴,人生感悟,以及对子女的殷殷嘱托,都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人们是如何用最真挚的情感维系着家庭的纽带,又是如何用坚韧的意志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家”的意义,以及亲情的珍贵。它不是一本用来炫耀的书,而是一本值得珍藏、反复回味的书。
评分《雷震家书》给予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感动。它就像是一个安静的老朋友,在不经意间,递过来一本承载着岁月故事的相册。翻阅其中的每一页,都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记忆之门。书中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句式,只有最纯粹的情感流露,最真挚的生活写照。我能感受到写信人笔下的温度,那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是对家人的关怀,是对生活的期盼,也是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每一封信,都像是一颗饱满的露珠,晶莹剔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我反复品读着那些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朴实无华的感情,那些关于柴米油盐的琐碎,那些关于人生道理的探讨,都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沟通”的意义,以及文字在维系亲情、传递情感方面的强大力量。它让我明白,即便时隔多年,那些真挚的情感,依然能跨越时空的界限,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初读《雷震家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略显沉闷的旧物展览,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它并非是那种能瞬间引爆读者情绪的书籍,而更像是一杯温水,缓缓地暖进你的心扉,让你在不经意间,泪湿眼眶。书中的文字,朴实得近乎粗糙,但正是这份不加修饰的质朴,才显得格外珍贵。我看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看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渴望,看到了他们对亲人的无私奉托与深深眷恋。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那些发自肺腑的叮咛嘱咐,都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年代,与他们一同经历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前人无数次的付出与牺牲换来的。它不仅仅是关于“家书”本身,更是关于“家”的深刻诠释,是关于生命、亲情、以及时代记忆的无声呐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