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一页,带来外交、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多方面的变迁,亦是历史学家不断思考、研究的课题。对香港来说,鸦片战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自此以后,香港便成为了英国殖民地,直至1997年归还中国为止,而香港亦由寂寂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远东地区声名显赫的国际大都会。故此,香港学者对鸦片战争及其所引发的问题,都会较其他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表现更大的兴趣和更深的关注。
本论集所选录的文章主要来自1998年于香港历史博物馆举行的一次「林则徐、鸦片战争与香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其中十一篇为香港学者的作品,而另外的两篇则为台湾及大陆学者的近作。可以说,反映了中港台三地学者有关鸦片战争研究近期的一些新视野和新观点。
作者简介
林启彦,日本广岛大学硕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现职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从事近代中日关系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着译作品有:《三十三年之梦》、《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合译)、《步向民主》、《史学方法》(合着)、《王韬与近代世界》(合编)、《严复思想新论》(合编)等;另有学术论文多篇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日本等地的重要学术期刊中发表。
朱益宜,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中外关系、香港史的教学与研究。着有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1937-1949及编辑论文集China Reconstructs(即将出版);另有专题论文刊于The Historian、Asian Perspective、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香港社会科学报》等学术期刊,共二十多篇。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翻开它,仿佛就踏入了历史的洪流。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试图剥离那些被官方叙事所层层包裹的“真相”,将我们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书页中弥漫着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深宫内院的密谋,亦或是民间疾苦的呻吟,都力求还原其本来的面貌。读到某些章节,仿佛能闻到鸦片散发的浓烈气味,感受到当时国人的屈辱与不甘。作者没有回避那些丑陋的现实,而是直面历史的伤疤,试图从中挖掘出更深层的原因和更复杂的脉络。他质疑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定论,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比如,在探讨战争的起因时,他不仅仅将矛头指向西方列强的贪婪,也深入分析了清政府内部的腐败、愚昧以及对国际形势的误判。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整个事件的图景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也让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脸谱化。这本书的文字并非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朴实而有力,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它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理解和消化,但一旦沉浸其中,你将收获的是对那个时代更深刻、更 nuanced 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仿佛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重新认识那个充满屈辱与变革的时代。他摒弃了那些煽情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战争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挖掘和梳理,他揭示了许多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使得整个鸦片战争的图景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例如,书中对战争前夕,清朝内部不同派别的利益博弈,以及对西方国家国内政治气候的分析,都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对战争的爆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作者对林则徐的评价也并非是简单地歌颂其“禁烟”的功绩,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分析其决策的背景、动机以及实际效果,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语言朴实却不失深刻,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扎实的考证之上。读完此书,我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落后就要挨打”的简单公式,而是看到了一个更复杂、更纠结的历史进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教训。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颠覆性”着实令人震惊。在翻阅过程中,我多次因为作者提出的新颖观点而感到意外,甚至有些时候,会陷入一种“我一直以来都错了”的自我怀疑之中。作者对于现有史学界普遍接受的某些论断,进行了大胆的质疑和重新解读。他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叙事,试图以一种更加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审视这场历史悲剧。在关于战争的责任划分上,他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深入剖析了清政府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病,包括其落后的制度、僵化的思维以及统治阶层的短视。他强调了鸦片贸易背后复杂的经济利益纠葛,以及其对西方国家国内政治的影响,使得这场战争的根源更加复杂和多层次。书中所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考证之严谨,足以让任何一个质疑者心服口服。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充满了力量感,仿佛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不断地抛出新的论据,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不适合抱着轻易了解历史的心态去阅读,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咀嚼,去思考,去反思。
评分初读此书,便被其宏大的视角和精妙的叙事所吸引。作者像是站在高处俯瞰,将波澜壮阔的鸦片战争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他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而是融合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甚至文化等多个层面,试图构建一个全景式的历史画卷。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细致入微的分析,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与转折的时代。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个看似坚船利炮的强大冲击之下,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结构性问题,以及统治者内心深处的彷徨与无助。作者对洋务运动的解读尤其令人耳目一新,他不再将其视为简单的“自救”,而是深刻剖析了其内在的局限性和对外来力量的依赖性,揭示了其最终未能挽救危局的深层原因。书中的人物塑造也颇具匠心,无论是意气风发的林则徐,还是老谋深算的伊里布,抑或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淹没的普通人,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作者善于捕捉他们细微的情感波动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困境。阅读此书,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那些过去模糊不清的历史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而富有逻辑,引发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十分独特,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作者并没有流于表面地讲述战争的经过,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复杂背景。他将目光投向了这场战争在中国社会内部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双重影响,揭示了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博弈。作者对鸦片贸易的经济学分析尤为精彩,他阐述了鸦片贸易如何渗透到西方国家经济的肌体之中,以及其对各国国内政治决策的微妙影响,这使得我们对这场冲突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东方遭遇西方”的简单框架。书中对于当时清朝统治阶层内部的分歧和动摇的描绘,也极具洞察力。作者通过对大量奏折、信件和回忆录的解读,勾勒出了一幅昏庸、腐朽、保守的统治集团面对巨大危机时的种种反应,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在变革中的挣扎与无奈。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而富有逻辑,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和思考者的深度,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对我们认知体系的挑战,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固化的历史结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