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01
「物」,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这些林林总总、看似平凡的「东西」,细究起来,内里文章可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分明。蟋蟀和灯烛都是意涵浅白的物,蟋蟀让人想起威镇四海的将军虫,灯烛勾起人的孤独与思乡。时至今日,虽以电灯取代油灯,蜡烛、蟋蟀与人的关系也变疏远,但人们先前赋予这些景物的特定感情,一旦沈淀为文化传统,也会物去而情在。
睹物往往扯出一缕时序,思古之幽情乃顺势而下。〈八景赏析〉从赏景的心理、风景的本质以及设计的技巧和表现方式,来赏析八则中外建筑与美学案例,让有限之景与人的无限想像空间结合。
景物与人事难二分,庭院和戏曲乃中国人生活之实况。唐宋文人以景物寄情而筑成的庭园,是政治角力的另类战场;庭园主人一来借自然治疗政坛创伤,二来活化自己在政坛中屹立不摇的斗志。戏曲的意境是透过「叙述」来创造想像的空间。舞台上一切物质形式的再现都可有可无,戏曲的意境乃在形象之外。
早在繁嚣的近代莅临东西方城乡以前,景与物、人情与世故,就是一种际遇,一种理性与感性的选择。这种人文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共成的天地,呈现在〈上海里弄〉中。本文所导览的石库门,代表了近代中国市场制造出来的特殊历史「物件」。
由此六篇文章的睹物、触景、说情、思人,愿能稍尽景物人事之底蕴。
作者简介
熊秉真: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理学硕士。曾任师范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密西根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等校教授,现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与「明清研究会」召集人。致力中国历史上儿童生活与家庭、两性问题研究经年,发表相关中西论文数十篇。成书者包括《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联经,1995)、《安恙:近世中国儿童的疾病与健康》(台北:联经,1999)、《童年忆往》(台北:麦田,2000)、A Tender Voyage: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等等,另编有《礼教与情慾:前近代中国文化中的后?现代性》(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让证据说话:中国篇》(台北:麦田,2001)、《让证据说话:对话篇》(台北:麦田,2001)。
睹物思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睹物思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