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与附日──华侨、国民政府、汪政权

抗日与附日──华侨、国民政府、汪政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华侨
  • 国民政府
  • 汪精卫政权
  • 近代史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 社会文化史
  • 中日关系
  • 二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战争是惨烈残酷的,它逼使人性中最隐微黑暗的一面显现露来,如果可能,我们应该竭尽所能,避免战争的发生。」─作者序

  本书作者现任教于暨南大学历史系,对于华侨与中国关系的议题有多年的研究,另一书《华侨政策与海外民族主义(一九一二~一九四九)》已由国史馆出版。本书则在探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态度。战时,国民政府和汪精卫政权都极力争取华侨的支持,并且向华侨宣传对日作战或对日和平的意义。世界各地的华侨对于支持国民政府或拥护汪政权也有不同的选择,他们的抗日或依附日本,呈现非常复杂的景象,同时也显示华侨的认同取向。

  作者同时指出,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对人性黑暗面的暴露,使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史家有更深沉的反省,而此书的写作即是期望能提出一些对战争的省思。她说此书正是研究中国现代史及华侨历史文化难得一见的严谨之作。

《帝国边陲的民族构建:二十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华侨的身份重塑与政治选择》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在东南亚这片充满殖民主义阴影与本土民族主义萌芽的复杂地带,华侨群体所经历的深刻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政治重塑过程。它将叙事核心置于“边缘”与“中心”的张力之中,探讨外部大国政治变迁,特别是中国本土的剧烈动荡,如何穿透地域界限,塑造了数百万海外华人的生存逻辑与集体抉择。 本书摒弃传统上将华侨视为单一、同质化群体的理解,而是细致地剖析了这一群体内部由于地域、阶层、代际差异所导致的多元声音与矛盾立场。研究范围涵盖了从英、荷、法等老牌殖民地到新兴的美国势力所影响的区域,重点考察了在彼时全球格局剧烈变动下,华侨如何周旋于宗主国的压力、本土的排斥、以及故土的召唤之间。 第一部分:殖民语境下的生存策略与社会分化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殖民统治结构如何为华侨群体提供了特定的经济空间,同时也构筑了难以逾越的社会隔离。殖民政府基于商业效率的“有限度承认”政策,使得华侨在采矿业、橡胶种植、中小型商业贸易中积累了显著的财富,但也因此被锁定在“经济人”的刻板印象之中。 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描绘了华侨社会内部的阶层分野。从掌握经济命脉的“甲必丹”后裔、富有商业资本的“大商家”,到依附于商业网络的“小贩”和“工匠”,乃至那些在殖民地底层挣扎求生的“新客”。他们的政治敏感度和对故土事件的反应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早期移民而言,保持低调、专注于“赚钱养家”是首要生存法则;而对于受过新式教育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挑战殖民地设定的身份边界成为一种内在驱动力。 书中特别关注了“新客”问题,即大量从福建、广东等省份新近抵达的劳工和移民。他们在殖民地社会中往往处于最脆弱的地位,易受剥削,同时也更容易被激进的政治口号所吸引,成为社会动荡的前沿力量。 第二部分:故土回响:中国政治思潮的跨海投射 二十世纪初叶,中国内部的革命浪潮(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对东南亚华侨社区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本书考察了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如何跨越海洋,在南洋的华人会馆、报馆和学校中生根发芽。 本书剖析了在华侨社区中同时存在的两种主要政治倾向:一是对中国“共和”理想的拥护与对本土政治改良的诉求;二是对传统宗法秩序和对家族荣耀的坚守。革命的讯息往往通过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秘密会党以及留学生群体进行传播。这些人在既有的华人社会结构中扮演了“思想中介”的角色,他们试图将故土的政治论述,转化为适应南洋环境的身份构建蓝图。 这一时期的华侨政治参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遥远支持,而非直接参与当地的政治生活。他们通过捐款、回乡投资、派遣子弟回国求学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民族情感和政治立场。 第三部分:身份的角力:在“中国人”与“南洋人”之间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讨华侨在身份认同上的内在冲突与外在压力。在殖民地眼中,他们是“他者”,是无法完全融入的“外来人”;在故土的官方叙事中,他们有时被描绘为“富有的侨胞”,其价值被简化为经济贡献。 这种夹缝中的生存状态,迫使华侨必须发展出一套复杂的、情境化的身份策略。例如,在商业往来中,强调自己的“国际性”和“中立性”;在面对本土社会排斥时,则会加强内部的“华人社群”凝聚力。 本书特别关注了教育的作用。南洋华文学校的兴衰,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承,更是对文化根基的坚守。学校教导的中国历史、文学与道德规范,构筑了一道抵御同化压力的文化堡垒。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成长于本土的年轻一代开始对这种单向度的“祖国情结”产生质疑,他们逐渐认识到,他们的日常经验、语言习惯和对当地社会运作的理解,已然是“南洋化”的。这种代际间的身份张力,预示着未来华侨政治选择的复杂性。 第四部分:危机的催化与集体行动的萌芽 本书最后一部分分析了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期,特别是局部冲突爆发后,华侨集体行动的性质转变。在全球局势动荡的背景下,华侨的政治选择不再仅仅是抽象的捐款或口号支持,而是开始转化为具体的、甚至具有武装性质的行动。 在面对外部强权入侵和当地社会的剧烈动荡时,华侨群体内部的分歧和矛盾被暂时压制,一个以“民族大义”为旗帜的、更具行动力的群体开始浮现。本书将这种转变视为一种“被动卷入”的政治成熟过程,即外部环境的极端压力,强迫他们在既有的身份框架中寻找新的行动空间。 通过对个体回忆、社团档案和殖民地报告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揭示二十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华侨,如何在帝国主义的夹缝中,在故土的召唤与现实的压力下,艰难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复杂而矛盾的民族构建史诗。它所展现的,是一群在多个世界边缘徘徊,最终被迫做出深刻政治抉择的群体的命运轨迹。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抗日与附日──华侨、国民政府、汪政权》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仿佛是历史舞台上三组不同角色的命运交织。我非常好奇,书中所描绘的“华侨”群体,是否包含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华人群体,他们的抗日热情是如何被点燃,又是如何以各种方式回馈祖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而感人的故事。至于“国民政府”,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其在抗战期间的战略部署、外交努力,以及其内部领导层在重大问题上的分歧与共识,毕竟,一个国家的抗战,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总动员。而“汪政权”,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争议和沉痛,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其成立的背景,那些投降者的心理动辄,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真实定位,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批判。这本书的名字让我预感到,它将是一次对复杂历史真相的探索,能够让我更全面地理解那段艰难岁月里,中国人民所经历的种种抉择与命运。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仅仅是几个字,就足以让我脑海中勾勒出无数画面。抗日,这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词汇,它代表着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而“附日”,则如同阴影,笼罩着那段历史,让人不忍回首。书名中点出的“华侨”、“国民政府”、“汪政权”,这三者的并列,让我看到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华侨在海外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将海外的财富和力量汇聚起来,成为抗战的坚实后盾。同时,国民政府作为当时中国的主导力量,其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部署、后期对日持久战的坚持,以及其内部政治、军事上的复杂性,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而汪政权,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争议,书中能否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存在的话),以及它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我想这需要极高的史学功力和客观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角度的观察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那个时代,不同群体是如何做出各自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最终如何塑造了中国的命运。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着实吸引人,“抗日与附日”,这简短的几个字就勾勒出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个充满抉择、挣扎与背叛的时代。我一直对这段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想了解在国家危难之际,那些身处海外的华侨,以及国内国民政府和汪精卫政权这三方势力,究竟是如何在这场生死的博弈中扮演角色的。书名明确点出了这三方,让我对这本书的切入点充满了期待。我想,它应该会深入剖析华侨在海外募集资金、捐赠物资,甚至是直接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种种事迹,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在国难当头时的民族情怀是如何被激发和体现的。同时,国民政府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其抗战策略、军事部署、外交斡旋,以及在内忧外患下的种种艰难抉择,必然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附日”这一词,则直指汪精卫政权,这是历史上一段极具争议的篇章,书中能否客观地呈现其成立的背景、投降的动机、以及在日伪统治下的实际运作,将会是衡量本书价值的重要标准。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是相互协作,还是分庭抗礼,亦或是存在着更微妙的权力博弈和利益纠葛。读过之后,我相信自己对那个复杂年代的认知会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我是一名对近代史,特别是二战时期东亚格局有着强烈求知欲的普通读者。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抗日与附日──华侨、国民政府、汪政权》,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似乎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重要的历史切面。抗日战争,是我们民族记忆中一段屈辱却又充满斗志的岁月。而“附日”,则指向了那个令人扼腕的汉奸政权。书名明确列出的“华侨”、“国民政府”、“汪政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构成了理解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局势的关键。我设想,这本书也许会详细梳理华侨在海外如何为祖国募集资源、传播抗日信息,他们的爱国热情是如何跨越山海,支援国内的抗战事业。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作为当时中国名义上的执政者,其在抗战过程中的决策、困难、以及内部的派系斗争,肯定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对于汪精卫政权,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对其成立的深层原因、其“曲线救国”论的荒谬性,以及它在日伪统治下扮演的具体角色进行详尽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汉奸”的标签。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一些以往不太为人所知的细节,看到不同势力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面貌。

评分

当我看到《抗日与附日──华侨、国民政府、汪政权》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它似乎在用一种直白的方式,点破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矛盾与分歧。我想,这本书大概会聚焦于那些在海外为抗战奔走呼号、捐款捐物的华侨们,他们是海外的一抹亮色,是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象征。接着,它应该会深入探讨国民政府作为当时的中国政府,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下艰难地支撑起整个国家的抗战大局,他们的战略决策、军事行动,以及在政治博弈中的种种考量。而“汪政权”这个词,无疑是这本书中最具争议性的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以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去揭示其成立的历史背景,那些选择“附日”的人们的心理动机,以及他们在沦陷区所扮演的“傀儡”角色。这本书的名字很具象,让我觉得它一定不会是空泛的议论,而是会用大量史料和事实来支撑它的论点,从而为我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