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互动关系。作者强调,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并将此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上。据此,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则在这部研究中佔据轴心地位。
作者深入研究朱熹时代的历史世界,系统而全面地从直接史料中搜寻一切相关的证据,以重建十二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的文化史与政治史,《上篇》为朱熹的历史世界提供了一个较广阔的背景,《下篇》则进入朱熹所活跃的历史世界的核心地区。
虽然历史已一去不返,没有人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力。但本书则为专业史学家重构历史的理想与努力,做了最好的见证。
作者简介
余英时
一九三○年生。曾任教美国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诺名校。中央研究院院士,荣获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美国明德学院等校荣誉博士。学贯中西,着作等身,以中国思想史、文化史驰名名国际汉学界。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深入挖掘了宋代政治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作者并没有将朱熹仅仅视为一个政治人物,而是将他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场域中进行考察。通过对朱熹的著作、家书、以及他与同僚、门生的往来信件的细致解读,我得以窥见宋代士大夫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焦点,以及他们所秉持的价值观念。书中对“理学”的阐释,我感觉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学术范畴,它已经渗透到了士大夫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甚至是对国家治理的理解之中。特别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是如何在实践中被理解和践行的,以及其中存在的种种张力和矛盾,都让我思考良多。读完之后,我更加理解了为何宋代士大夫会对某些政治事件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也更能体会到他们身上那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精神力量,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从文学性上讲,这本书的文字也相当出色。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牺牲文章的可读性。他的语言表达既精准又富有文采,常常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深情。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对当时文人生活场景的描绘,例如他们在书斋中读书、论道的情景,或是他们在官场中与其他同僚往来的细节,都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我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书卷气的年代。书中对朱熹思想的阐释,也并非生硬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通过引经据典,结合生动的例证,让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其深邃的思想内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朱熹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对宋代历史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细节的考据与还原能力。他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视角,能够将那些模糊的历史片段重新拼凑起来,展现出令人信服的细节。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书中对某个政治事件的详尽描述而惊叹不已,尤其是对于那些涉及朱熹的政治博弈,作者通过引用多方史料,力图呈现出最接近真相的面貌。例如,书中对于某些朝堂上的辩论,以及官员们之间私下的沟通,都有相当细致的描写,这让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朱熹的政治主张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其观点,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观点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它们在实际政治运作中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推敲。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下册)》,虽然它篇幅颇大,但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朱熹个人的研究,更像是通过朱熹的视角,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宋代士大夫政治画卷。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方面的功力,他没有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将朱熹的思想、言行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斗争紧密结合,使得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生存、思考并发出自己声音的。读到关于他对新法的看法,以及他如何在这种复杂政治环境中保持自身立场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坚定。书中对于士大夫阶层内部的论辩,以及他们面对皇权时的态度,也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这让我对宋代政治的精细运作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些关于官场沉浮、党派倾轧的叙述,虽然发生在遥远的古代,却能引起我对于当下政治生态的诸多联想,不得不说,历史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作者的笔触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善于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人物刻画相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常常会在某个章节读到夜不能寐,迫切地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书中对于朱熹与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互动,以及他们之间思想的碰撞,都描写得极其精彩。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士大夫群体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他们既要应对来自统治阶层的政治风险,又要承受社会舆论的评判,同时还要在个人理想与现实政治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全景式的展现,让我对宋代士大夫这个群体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他们不仅仅是历史的参与者,更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塑造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