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讨论台湾五、六十年代众声喧哗的诗之花园!
作者陶保玺以在彼岸之眼光,以其热情与狂喜,像是酒后偶发的狂巅,逐一探索十位诗人历经现代主义,历经家国生命断裂,如何在荒凉之上,切入生命的宝藏。这是了解台湾现代诗学发展的重要着作。
作者简介
陶保玺(1941.3-),安徽淮南人,笔名梅成诗。1994年出版诗学理论专着《新诗大千》(50万字)。2002年2月,香港银河出版社发行中英文对照本《陶保玺短诗选》,列入「中国现代诗名家集萃」丛书系列。
1965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淮南师院台港澳暨海外华文诗歌研究所所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研究会会员,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1957年即有诗作问世,至80年代初,发表诗歌三百余首;1982年后,从事诗歌理论和美学论文写作,发表论文七十多万言。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台湾的文学发展有些兴趣,但总是觉得无从下手,尤其是新诗,感觉像是某种遥不可及的艺术。然而,《台湾新诗十家论》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为我介绍了十位在台湾新诗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之前只依稀听过一些名字,比如余光中,但对他的诗歌风格和在台湾新诗界的地位了解并不深。这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创作背景,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理念和表现手法。我被其中对林亨泰诗歌的解读深深吸引,那种将现代都市的疏离感与古典意象巧妙融合的笔触,让我重新认识到了诗歌的魅力。还有痖弦,我一直以为他只是个有趣的评论家,没想到他的诗歌原来如此充满生命力,将台湾的乡土情怀和现代人的思索融为一体。这本书的论述不是干巴巴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诗人的理解,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资深的文学爱好者在娓娓道来,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仿佛与这些诗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每一位诗人诗歌风格的细致入微的剖析。我之前读诗,往往只能感受到一些表面的情感和意象,但却很难理解诗人是如何构建这些意境的,以及他们想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而《台湾新诗十家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例如,书中对余光中的诗歌,从其“蓝色的月亮”象征到“火焰”般的激情,再到对中国古典传统的吸收与创新,作者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余光中诗歌中多层次的意蕴。再比如,对于白萩的诗歌,作者着重探讨了他如何运用“解构”和“重构”的手法,挑战传统的诗歌形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后期现代”风格,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这本书的解读方式,更像是导游,引领着我一步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匠心。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对这些诗人的作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台湾新诗的艺术成就有了更高的评价。
评分这本《台湾新诗十家论》让我对台湾新诗的历史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以往对于台湾新诗,我总是感到零散而缺乏系统性,只能零星地读到一些片段,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但通过这本书,我得以窥见从早期现代诗的萌芽,到五六十年代的“蓝星诗社”和“创世纪诗刊”等重要文学社团的涌现,再到后来新一代诗人的崛起,整个台湾新诗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纪弦和洛夫的分析,他们作为“超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那种前卫、大胆的探索精神,以及对语言的极致运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诗人的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他们创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将诗歌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这让我的理解更加深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台湾新诗一知半解的门外汉,而是能够更自信地去欣赏和品味那些经典之作了。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读后回味无穷的书。它所探讨的十位台湾新诗大家,在我心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学符号,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创作者。作者在分析过程中,穿插了许多关于诗人生平的小故事和创作细节,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也让我对诗人的个性有了更深的了解。例如,在介绍罗门时,我才了解到他诗歌中那种简洁而深刻的意象,原来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而对于唐捐,虽然我对其诗歌的理解还在探索阶段,但作者关于他诗歌中“游戏性”和“哲学性”的探讨,为我打开了新的阅读维度。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评论集,更是一次关于诗歌、人生和时代的深刻对话。它鼓励我去更主动地阅读和思考,去感受诗歌的温度,去理解创作背后的心血。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书名吸引的,想着能够一次性了解台湾新诗的十位代表人物,听起来是个很不错的“入门”读物。但读下来才发现,这本书远不止于此。它并没有流于泛泛的介绍,而是展现了作者对台湾新诗深刻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见解。书中对辛酉、林亨泰等诗人的解读,我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但作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将他们诗歌中那种质朴的乡土情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语言上的精雕细琢,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台湾新诗“本土化”和“国际化”议题的探讨,这让我明白,台湾新诗的发展并非孤立的,而是与世界文学思潮相互激荡,同时又根植于台湾本土的独特经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梳理了历史,更挖掘了精神,让我感受到了台湾新诗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