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指出,一个民族也和一个人一样,最肯学的时代就是那个民族最伟大的时代,等到他不肯学的时候,他的盛世已经过去了……。
在传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胡适作为继往开来的启蒙思想家、文学革命领袖,他的成长历程,具体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知识份子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基质。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经历了封建帝制覆灭,西潮东渐,社会主义狂潮三个重要的阶段。胡适的故乡徽州,自宋代大儒朱熹以后,尤其是明清两代,素为学林重镇。胡适浸薰于朱子的「新儒学」伦理观及哲学精神甚深,加上「徽州学派」实是求是,敢于怀疑的基本治学精神,奠定日后胡适冲破旧学术樊篱,开辟新科学范式的文化地理因素,建立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现代治学观念,终成「转移一时风气的断代大人物。」
胡适的生命历程中,历经数次政治与学术的围剿和论战。一九五○年代初期,中共在全国各阶层发动了一个历时数年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此后近三十年,在中国只有胡适批判而没有胡适研究。这个情形,最近二十年来,有了相当的改变。不但胡适着作在大陆重新出版,而且有关的传记和研究也随着政策的开放,而日见其多。胡适研究在中国大陆很有成为「显学」的趋势。当年人人喊打的「胡适幽灵」、「帝国主义的走狗」、「马克思主义的死敌」,而今竟成了一个「畅销书作家」,在学术殿堂中,高踞首席。
这个转变绝不只是意味着胡适思想在中国的消长,更重要的是:胡适所一再强调的,自先秦以来即已深植人心为自由而战的悠久传统,毕竟不能长久的受到压制。胡适研究在当今中国成为显学,所显示的另一层意义是中国在自由民主的尺度上至今还没有赶上五四。胡适的许多「卑之无甚高论」的意见,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依然是「骇人听闻」。胡适思想的精义,对当今中国人而言,不但是在「容忍」上,更是在「抗争」上。
作者简介
沈卫威
1962年生,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五四思想人物,极有心得,经常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目前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生平与思想,于2011年初在立绪文化出版。
〈序〉胡适的平反──中国大陆的胡适热
〈自序1〉寻找胡适
〈自序2〉行万里拜访大师足迹
1从徽州走向世界
徽州风土人文
徽州文化精神──新儒学
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
2父亲的身影与母爱的力量
人生参照──父亲胡传
母爱的力量
3读书与做人
家学启蒙
白话小说与无神论思想
远道求学
4新学的启迪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竞业旬报》的磨鍊
古典诗词的兴趣与尝试
浪子回头
5自由国度的精神沐浴
放洋乞新学
美国政治的精神薰洗
自由主义思想的改革实践
6点燃文学革命的圣火
中国新文学的发端
白话论诗
五四新文学
乘风归来
7登高而招 顺风而唿
发动文学革命
北大学子的文化震撼
文化精神的分歧
8文化转型时代的思想革命
政治──文化的再造工程
瓦解「孝」道下的罪恶
文化的毁道与重构
问题派与主义派
现代学术的新范式
9爱情的位置
婚与恋
江冬秀──包办婚姻
韦莲司──独立意识与容忍宽恕
陈衡哲──灵犀与才情
结婚之后
曹珮声──心头的人影
10干预政治的自由言行
《努力週报》与好政府主义
《新月》──自由主义的灵魂之声
自由主义知识份子的困境
11关注现实的良苦用心
无地自由
反省与寻根
过河卒子
12驻美大使的抗战使命
逼上梁山
驻美大使
美国参战,使命告终
13何去何从
无为政治的主张
办教育不算入官场
上任北大校长
在野力场的坚持
从「总统」梦中醒来
国军败阵,学潮风起
毁家纾难作「逃兵」
14自由主义的幽灵
赴美求援
大陆批胡运动
中共对胡适的争取
文化沙漠的绿洲──《自由中国》
15台湾晚年
回台任官
学术独立的梦想
《胡适与国运》的始末
陈怀琪事件
反对总统连任
雷震判刑
自由主义者的寂寞
舆论的围勦
最后的身影
胡适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百年家族:胡适传》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其翔实的内容和严谨的考证,更在于它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呈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担当。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充满好奇,而胡适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这本书没有回避他身上的争议,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展现了他思想的演变、学术的探索以及社会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胡适的“白话文运动”贡献的深入剖析,那不仅仅是一场文字的革命,更是思想解放的重要一步。书中对于胡适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以及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我从中看到了他对科学、民主、自由的坚定信念,以及他身体力行地去践行这些理念的决心。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却又充满希望的年代,与胡适一同经历着时代的变迁,感受着思想的碰撞。书中的许多片段,例如他对陈独秀、鲁迅等人的评价,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都让我不禁思考,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知识分子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评分这部《百年家族:胡适传》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展现了一位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采。我一直对胡适这个名字充满了敬意,而这本书让我得以走近他,了解他鲜为人知的一面。作者并没有选择一条线性的叙事,而是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将胡适的人生轨迹、思想演变和社会影响娓娓道来。我被书中对胡适与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的交往的描写所吸引,这些互动不仅展现了思想的碰撞,也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知识界的生态。书中对胡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立场和选择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看到,即使是思想家,也无法完全脱离时代的局限,但正是这种在局限中进行的探索,才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让我对“启蒙”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一位真正的思想家,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理论,更在于其对社会的持续影响。
评分百年家族:胡适传 读完《百年家族:胡适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如何在这洪流中砥砺前行。作者笔下的胡适,并非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有着血肉之躯、情感波动的普通人。他的求学之路,从徽州乡间的私塾,到北京大学的殿堂,再到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进修,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与不易。我尤其对他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印象深刻,那份思乡之情,对学术的执着,以及面对东西方文化碰撞时的思考,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胡适家庭生活、婚姻关系、师友交往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人物。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那些关键时刻的抉择,都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缓缓展开。我仿佛能听到他与友人激辩的声音,感受到他为教育事业奔走呼号的激情,也体味到他晚年回首往事时的几分释然与感慨。这本书让我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胡适这个人,以及他所代表的那种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百年家族:胡适传》是一部令人着迷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捕捉。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群充满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感到好奇,而胡适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一面,但他同时也是一位温和的改良者,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家。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胡适的学术思想,他如何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又如何将其融入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胡适晚年经历的刻画,那份漂泊感,那份对故土的眷恋,都让我深感同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胡适在动荡年代中的坚持与妥协,他的努力,他的困惑,以及他最终的贡献。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理解了他的选择,也反思了自己的生活。
评分翻开《百年家族:胡适传》,我被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胡适,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胡适。他并非生来就站在学术的巅峰,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探索、失败和反思。书中对于他早年在美国求学的经历,与众多留美学者的交流,以及回国后参与的各项社会活动,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我尤其对作者如何梳理胡适一生中复杂的学术思想,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感到佩服。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胡适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偶像,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局限性,以及他在某些问题上的摇摆和妥协。这反而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读这本书,让我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胡适所倡导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精神。书中的许多细节,例如他对家人、朋友的情感,以及他对家国的深切关怀,都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人”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