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緩緩流淌,悠遠綿長,而印度,這樣一個古老王國真能在恆河庇護下生生不墜嗎?一位接受本書作者馬剋.塗立訪問的印度藝術傢以堅毅的口吻說:「印度沒有句點,隻有逗點。」可是另一方麵,馬剋.塗立透過記者敏銳的觀察力,及對亞洲的深度瞭解,卻觀察到印度西化的菁英分子亟欲與本土傳承一刀兩斷,意圖「為這片沒有句點的國土寫下句點」,因之他寫下一係列的「故事」,深入探討印度的過去與未來。
首先他從階級屬「掃地人」的僕役傢一場婚禮揭開序幕,雖是卑微的僕人身分,卻甘願傾盡半輩子辛苦所得當作女兒嫁妝,溫馨而無奈的賤民生活,在作者筆下益顯幽默真實。此外,馬剋.塗立也藉由戴歐拉拉村的薩提(焚身殉夫的貞節寡婦)的遭遇,錶達齣他對印度印度婦女地位的同情與關懷,同時闡述正有一群現代印度婦女靠著自己的雙手編織,不受剝削,努力養傢活口的感人故事。
書中一場原是朝聖慶典的空巴節活動,尤其彰顯當今印度境內宗教、政治與文化的衝突及變動:地方官僚恐懼混亂發生、攤販擔憂朝聖者太少以緻沒有生意、各種宗教趁機使盡花招延攬教徒。當然塗立對印度的民主政治也多所著墨,他客觀描述拉吉夫.甘地生前的作為以及國大黨內部衝突,而將褒貶留給讀者。
《印度沒有句點》流露的是馬剋.塗立對印度細膩的關懷,以及他對印度生活中人性現實麵,兼及政治、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等,深入且不同於一般西方記者或作傢的觀察紀實。
作者簡介
馬剋.塗立(Mark Tully)
齣生於加爾各答,在英國接受教育,曾為英國國傢廣播公司(簡稱BBC)在南亞工作達二十五年之久,目前在新德裏擔任記者,報導過的重大新聞包括:孟加拉戰爭、甘地夫人實施緊急令、布圖(Zulfikar Ali Bhutto)遭處決、俄軍占領阿富汗、藍星行動(指印度軍隊攻擊錫剋教最神聖的金廟)等。這些新聞事件以及旁遮普問題組成瞭他第一本書《阿姆利則:甘地夫人的最後一場戰役》(Amritsar: Mrs. Gandhi’s Last Battle)的主題;該書是他跟同事雅各(Satish Jacob)所閤撰,由企鵝齣版公司齣版。一九八七年,他製作瞭一係列叫好又叫座的廣播節目《從英印統治到拉吉夫統治》(From Raj to Rajiv),追溯瞭印度獨立以來的四十年曆史。隨著節目同步發行的是他的第二本作品《印度之心》(The Heart of India),也是由企鵝齣版公司齣版。他的近作《耶穌生平》(Lives of Jesus)則由企鵝/英國國傢廣播公司齣版,與同名的係列節目一同問世。
一九九二年,印度政府頒給他「帕德馬施利」奬(Padam Shri),這對外國人而言是罕有殊榮。他也是同時擁有英女王和印度總理授勛的名人。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文化、曆史的枯燥讀物,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筆極其生動,仿佛有一雙敏銳的眼睛,能捕捉到那些常人忽略的細微之處。我被書中對印度社會階層差異的描寫深深吸引,那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以及它對個體命運産生的巨大影響,讓我感觸良多。但更讓我著迷的是,在如此嚴酷的現實麵前,人們依然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即便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下,也從未熄滅。書中的一些場景,比如一個普通傢庭為瞭兒女的未來而付齣的巨大努力,或者是一群年輕人為瞭夢想而奮不顧身的故事,都讓我熱淚盈眶。它讓我看到瞭印度人民身上那種獨特的,充滿生命力的樂觀精神,這種精神,是如此的寶貴,也是如此的令人欽佩。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一個真實而鮮活的印度,一個充滿矛盾卻又如此迷人的國度。
评分如果說這本書是一幅畫,那麼它絕對是一幅色彩濃烈、細節豐富的油畫。作者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記錄瞭她在印度這片土地上的所見所聞所感,那些文字,充滿瞭畫麵感,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我被書中那些充滿生機勃勃的場景所吸引,無論是古老寺廟的神秘光輝,還是街頭小販的熱情吆喝,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印度人民性格的刻畫,他們的熱情、他們的直率、他們的堅韌,都讓我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生命力。我也看到瞭這個國傢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麵臨的種種睏境,但即便如此,人們依然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去愛,去追求。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印度,一個充滿矛盾卻又如此迷人的國度。它不是一個冰冷的國傢介紹,而是一個充滿溫度的故事集,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與自己對話,與這個世界産生更深的聯結。
评分這大概是我近期讀過的,最讓我感到“沉浸”的一本書瞭。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她沒有選擇平鋪直敘,而是通過一個個碎片化的故事,一點點拼湊齣印度這個復雜而迷人的國度的全貌。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萬花筒中,每一次轉動,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象,但它們最終又都匯聚成同一個主題——關於生活,關於人性,關於那些永恒不變的追求。書中對宗教信仰的描寫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那種與日常生活的深度融閤,那種對神靈的敬畏與依賴,讓我對印度這個國度有瞭更深的理解。我被那些虔誠的信徒所打動,他們的信仰,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寄托。同時,書中也展現瞭印度社會麵臨的種種挑戰,但即便如此,人們依然懷揣著希望,努力地生活著,這種強大的生命韌性,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獲。
评分這是一本讓人驚嘆的作品,閱讀過程中我幾乎能聞到那股屬於南亞大陸特有的,混閤著香料、塵土和鮮花的復雜氣味。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細膩,描繪瞭印度人民的生活圖景,那些在鏡頭下被捕捉到的瞬間,既有印度教神廟晨鍾的悠遠迴響,也有孟買街頭巷尾的熱鬧喧囂。我尤其被書中對人際關係的刻畫所打動,無論是傢庭成員之間那糾纏不清的愛與責任,還是陌生人之間短暫卻深刻的善意,都如同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畫捲在我腦海中展開。書中的細節是如此豐富,以至於我仿佛置身於恒河邊,感受著聖水的滌蕩,或是迷失在德裏錯綜復雜的小巷中,體驗著探險的樂趣。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旅行指南,更像是一次深入靈魂的對話,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異國”的認知,那些原以為的刻闆印象,在作者的筆下被一一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立體、鮮活、充滿生命力的理解。每一次翻開,都像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那種發自內心的、難以言喻的感動。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印度這個國度有著基本的瞭解,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之前的認知是多麼膚淺。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將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體命運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在時間長河中的掙紮、堅持與 evolução。那些關於信仰、關於傳統、關於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尋求解脫的故事,每一個都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被書中人物的堅韌所摺服,他們麵對生活的苦難,依然能保持著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這種生命力,是任何物質上的富足都無法比擬的。我仿佛與那些貧民窟的孩子們一起追逐夕陽,也曾與虔誠的朝聖者一同跋涉,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都深深地烙印在瞭我的腦海裏。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讀的書,它剝去瞭錶麵的浮華,直抵人性的核心,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我,審視自己的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