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解析了敦煌学一百年历史的轨迹。
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学术界对东方探险热潮广阔的背景下,展示了从中国新疆楼兰古国,拜城附近的石窟,交河古城,吐鲁番的墓葬,直到敦煌文库的被打开,都记述了国际学术界,特别是斯坦因‧伯希和、王圆箓对敦煌学的发现所作出的页献。敦煌学包括的范围是新疆与甘肃两省的文物群,并不隅于敦煌一地;而国际学术界自十九世纪末展开的大探险大讨论,最终揭示了新疆与甘肃两省实乃世界四大文化(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交汇点。
本书不仅从壁画雕塑艺术上论述了它的历史,又从多种文化领域论述了它的历史,并且强调了在中国大陆从二十世纪五○年代至八○年代末,都陷于政治运动中,敦煌学研究是停滞期,此时台湾、香港和海外学人填补了研究的空白。本书附录了作者所整理的「台港1950─1983年敦煌学论着目录」。
作者简介
高国藩
1933年生,南京人。南京大学中韩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东亚文化协会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韩国国立安东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道教学院客座教授。
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旋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受教于国学大师郑振铎门下,研究敦煌俗文化学,故终生研究敦煌学。着有《敦煌民俗学》(1989)、《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1992)、《中国巫术史》(1993)、《敦煌俗文化学》(1993)、《敦煌民间文学》(1994)、《敦煌曲子词欣赏》(2001),出版诗集三本《骆驼的蹄印》、《红鬃马》、《孺子牛》等,共二十五部着作。
这是一本让我非常沉醉的书,它将我带入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漫长的岁月中,无数人对敦煌的探索、研究和守护。从那些筚路蓝缕的先驱者,到如今学术界的巨擘,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力量。我特别被那些为了保护文物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打动,那些为了抢救性发掘、为了整理破损的文献而付出的心血,简直是惊心动魄。书中对敦煌学发展历程的梳理,不仅仅是学术的脉络,更是无数人精神的传承。它让我深刻理解了敦煌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那些珍贵的文物,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厚重。每一次翻阅,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触摸到先人的智慧,也让我对“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敦煌研究的浓厚兴趣,也让我更加期待能够亲自去敦煌,去感受那份千年不绝的魅力。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收获颇丰的书。它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梳理了敦煌学百年来的发展脉络,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系统性的认识。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一些重要学术转折点的分析,以及对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碰撞的呈现。它让我看到了敦煌研究是如何从最初的被动发现,发展到如今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书中对那些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的介绍,也让我对敦煌的认知有了更深的维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我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对文明的敬畏,以及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让我更加渴望去探索和了解更多关于敦煌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知识洗礼。我原本以为敦煌学只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学术领域,没想到读起来却如此引人入胜。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模式,而是通过巧妙的章节安排,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敦煌学的发展轨迹。我最欣赏的是,作者能够将那些复杂的学术争论,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探其中奥妙。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性发现的描写,更是让我惊叹不已,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改变历史的瞬间。它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冥思苦想,更是充满了探索、发现和不懈追求的过程。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敦煌的认识,一直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它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研究宝库。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敦煌学的一些刻板印象。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学术报告,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时代印记的史诗。书中对那些在敦煌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一生的学者们的描绘,让我深深感动。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坚韧、他们的对知识的敬畏,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这让我看到了敦煌研究的国际化视野,也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不同理解。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敦煌学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术上的好奇,更是为了守护和传承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宏大的学术殿堂,眼前陈列着无数珍贵的知识宝藏。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生动的叙述,将敦煌学的发展演变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具体的人物故事和事件。无论是那些在戈壁滩上默默耕耘的学者,还是那些为了争夺敦煌文物的国际博弈,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不同研究方法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敦煌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碎片,而这本书则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知识框架。它让我看到了敦煌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也体会到了不同学者在各自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敦煌学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的无限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