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百年史述要

敦煌学百年史述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学
  • 历史
  • 学术
  • 中国文化
  • 丝绸之路
  • 文化遗产
  • 研究
  • 百年史
  • 艺术史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解析了敦煌学一百年历史的轨迹。

  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学术界对东方探险热潮广阔的背景下,展示了从中国新疆楼兰古国,拜城附近的石窟,交河古城,吐鲁番的墓葬,直到敦煌文库的被打开,都记述了国际学术界,特别是斯坦因‧伯希和、王圆箓对敦煌学的发现所作出的页献。敦煌学包括的范围是新疆与甘肃两省的文物群,并不隅于敦煌一地;而国际学术界自十九世纪末展开的大探险大讨论,最终揭示了新疆与甘肃两省实乃世界四大文化(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交汇点。

  本书不仅从壁画雕塑艺术上论述了它的历史,又从多种文化领域论述了它的历史,并且强调了在中国大陆从二十世纪五○年代至八○年代末,都陷于政治运动中,敦煌学研究是停滞期,此时台湾、香港和海外学人填补了研究的空白。本书附录了作者所整理的「台港1950─1983年敦煌学论着目录」。

作者简介

高国藩

1933年生,南京人。南京大学中韩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东亚文化协会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韩国国立安东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道教学院客座教授。

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旋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受教于国学大师郑振铎门下,研究敦煌俗文化学,故终生研究敦煌学。着有《敦煌民俗学》(1989)、《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1992)、《中国巫术史》(1993)、《敦煌俗文化学》(1993)、《敦煌民间文学》(1994)、《敦煌曲子词欣赏》(2001),出版诗集三本《骆驼的蹄印》、《红鬃马》、《孺子牛》等,共二十五部着作。

边塞烽烟与丝路驼铃: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研究(暂定名)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特别是古代河西走廊和西域腹地的历史变迁、多元文化交融以及宗教艺术的演进历程。本书将超越单一学科的局限,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考古学、文献学基础,重构这一欧亚大陆文明交流大动脉的复杂图景。全书聚焦于公元前二世纪至中世纪盛期的历史阶段,力求呈现一个动态、立体且充满张力的丝路世界。 第一部分:文明的交汇点——地理、族群与早期互动 本书开篇即从地理环境的制约与机遇入手,详述了河西走廊在古代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长期拉锯与渗透的前沿地带。 一、 走廊的地理骨架与资源格局: 详细分析了祁连山脉、阿尔泰山脉对区域气候和水系的影响,以及绿洲的形成与兴衰对人类活动的决定性作用。重点考察了玉门关、阳关等军事要塞的选址逻辑及其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功能。 二、 早期游牧与定居的博弈: 梳理了早期的月氏、乌孙、匈奴等族群的迁徙路径、社会结构与经济形态。着重探讨了游牧经济向定居农业(如楼兰古城、肩水金关遗址附近)渗透的历史动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与技术交流。 三、 汉唐帝国的经营与控制: 深入剖析了汉朝“西进”战略的内在驱动力(如战略资源获取、防御匈奴威慑)与其实际治理手段。通过对汉简、碑刻等一手材料的细致解读,揭示了郡县制在边疆地带的施行细节、屯田制度的成效与局限。继而,考察唐代安西都护府的职能延伸及其在西域事务中的权力结构,特别是其与周边小国的关系网。 第二部分:信仰的远播与本土化——宗教传播与宗教艺术的演变 丝绸之路最深刻的遗产之一,便是其作为世界性宗教传播的载体功能。本书将重点关注佛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入、发展及其在当地文化中的“再创造”。 一、 犍陀罗艺术的辐射与汉传佛教的本土化: 本部分将超越传统的“丝绸之路上传播佛像”的简单叙述,转而关注佛教义理、修行方式是如何被不同文化群体接受并本土化的。探讨了早期印度-犍陀罗风格如何影响了河西走廊石窟的早期造像母题。通过对莫高窟、榆林窟等早期洞窟的比较研究,分析了“胡风”与“汉风”的交融过程,例如佛本生故事的叙事方式、菩萨形象的服饰变化等。 二、 异域宗教的立足与衰落: 详细考察了景教在唐代长安及西域的传播网络,分析其教义如何与中国本土哲学(如道家思想)产生张力。对摩尼教的兴盛及其在回鹘汗国时期的官方地位进行了梳理。最后,分析了伊斯兰教的传入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和军事背景,而非仅仅停留在教义介绍层面。 三、 艺术风格的区域性差异与相互影响: 侧重于比较研究不同绿洲城市在艺术风格上的细微差别,例如吐鲁番(高昌)的受中原影响较深,而龟兹则保留了更多南亚和西亚的痕迹。探讨了“西域风格”作为一个独立艺术体系的形成过程,并反思了其与中原艺术之间的“中心-边缘”关系。 第三部分:商贸的脉络与经济的生态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宗教的通道,更是物质与技术交流的命脉。本书将从宏观的贸易结构和微观的商业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 贸易商品的流转与价值体系: 详细分析了丝、茶、金银器、香料、药材等主要贸易品的源头、集散地和最终流向。探讨了不同时期西域货币体系的构成,如贵霜钱币、中原方孔圆钱以及当地铸币的流通情况,并分析了物物交换与贵金属使用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 绿洲城市的经济支撑与商业组织: 研究了粟特商人这一特定群体的商业网络、语言优势及信贷系统(如“飞钱”的雏形或相关汇兑方式)。考察了边塞州城的仓储、税收制度对商旅活动的规范作用,以及地方手工业(如丝织、冶金)如何为国际贸易提供支撑。 三、 科技与知识的横向移植: 关注农作物(如葡萄、苜蓿)、手工艺技术(如玻璃制造、金属加工)以及历法、医学知识的传播路径。重点分析了这些技术在进入中原或向西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适应性改造和创新。 第四部分:边疆的记忆与历史的重构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历史记载的局限性,尝试通过物质遗存和历史叙事的对比,重构被遗忘或被边缘化的声音。 一、 档案与考古的互证: 结合出土的文书(如沙州文书、吐鲁番文书)与正史记载,对比分析社会底层民众(如戍卒、商贩、农户)的日常生活、法律纠纷和家庭结构。揭示了官方历史叙事中往往被忽略的社会现实层面。 二、 语族的兴衰与语言学的线索: 探讨了古突厥语、回鹘语、吐蕃语等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力,以及这些语言在佛教文献和官方文书中的使用情况,以此映射出政治权力的转移。 三、 历史叙事的变迁: 考察自宋代以后,中原王朝对“西域”概念的认知变化,以及近现代以来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研究重心的转移,反思“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文化意涵。 本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石,致力于描绘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持续变迁的文明图景,旨在为理解欧亚大陆的互动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探讨框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非常沉醉的书,它将我带入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漫长的岁月中,无数人对敦煌的探索、研究和守护。从那些筚路蓝缕的先驱者,到如今学术界的巨擘,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力量。我特别被那些为了保护文物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打动,那些为了抢救性发掘、为了整理破损的文献而付出的心血,简直是惊心动魄。书中对敦煌学发展历程的梳理,不仅仅是学术的脉络,更是无数人精神的传承。它让我深刻理解了敦煌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那些珍贵的文物,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厚重。每一次翻阅,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触摸到先人的智慧,也让我对“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敦煌研究的浓厚兴趣,也让我更加期待能够亲自去敦煌,去感受那份千年不绝的魅力。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收获颇丰的书。它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梳理了敦煌学百年来的发展脉络,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系统性的认识。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一些重要学术转折点的分析,以及对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碰撞的呈现。它让我看到了敦煌研究是如何从最初的被动发现,发展到如今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书中对那些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的介绍,也让我对敦煌的认知有了更深的维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我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对文明的敬畏,以及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让我更加渴望去探索和了解更多关于敦煌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知识洗礼。我原本以为敦煌学只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学术领域,没想到读起来却如此引人入胜。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模式,而是通过巧妙的章节安排,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敦煌学的发展轨迹。我最欣赏的是,作者能够将那些复杂的学术争论,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探其中奥妙。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性发现的描写,更是让我惊叹不已,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改变历史的瞬间。它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冥思苦想,更是充满了探索、发现和不懈追求的过程。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敦煌的认识,一直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它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研究宝库。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敦煌学的一些刻板印象。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学术报告,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时代印记的史诗。书中对那些在敦煌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一生的学者们的描绘,让我深深感动。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坚韧、他们的对知识的敬畏,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这让我看到了敦煌研究的国际化视野,也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不同理解。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敦煌学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术上的好奇,更是为了守护和传承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宏大的学术殿堂,眼前陈列着无数珍贵的知识宝藏。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生动的叙述,将敦煌学的发展演变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具体的人物故事和事件。无论是那些在戈壁滩上默默耕耘的学者,还是那些为了争夺敦煌文物的国际博弈,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不同研究方法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敦煌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碎片,而这本书则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知识框架。它让我看到了敦煌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也体会到了不同学者在各自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敦煌学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的无限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