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說故事的兒童文學手法介紹十位西洋名畫傢。故事生動,饒富兒趣,情感在筆觸之間流動,配上精美插圖,令人賞心悅目。深具創意的書名,讓讀者在欣賞藝術之美的同時,也能領略文字的靈動。
永恆的沉思者-鬼斧神工話羅丹一個穩穩坐在那裏,右手撐著下頜,低頭沉思的男人。他是誰?他在沉思什麼?羅丹從來沒有給我們任何答案!
如果你問:誰是現代雕塑之父呢?我相信每一個人的迴答都是:當然是法國的羅丹。
是的,對於羅丹在現代雕塑中所占有的崇高地位,沒有任何人會懷疑。羅丹的偉大,不僅僅在他為世人留下來一尊又一尊高貴精美的塑像。經由他的雙手,羅丹創造齣自米開蘭基羅後最偉大不朽的作品。羅丹的偉大,更由於他改變瞭整個立體藝術的麵貌。
羅丹並不是一個神童型的藝術傢。他並不十分聰明,在學校的成績也不很好。可是,他對藝術的熱愛,對夢想的追求卻很堅持。他非常用功,日夜不停的畫,反覆再三的作,稍有不滿意的地方,他一定會把模型打破再重塑,一直到他認為完美瞭纔停止。由於他的勤奮和專注,遇到挫摺時不屈不撓的精神,他纔能夠成功。羅丹第一座受人肯定稱贊的雕塑是<青銅時代>,那時候他已經三十七歲瞭。由於<青銅時代> 這座人像太栩栩如生瞭,大傢都說羅丹是在活人身上取模型塑成的。一直到大傢到他工作室去參觀,得知羅丹對人體解剖學深厚的知識和瞭解,大傢纔明白羅丹根本不需要在活人身上取模型,也能把人體雕塑得生動而逼真。
羅丹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那座題名為<沉思者>的塑像;我想每一個學生、每一位對藝術稍有涉獵的人,都很熟悉那安穩坐著、以手撐著下頷、沉思默想的男人。他是什麼人?他在想什麼?羅丹從來沒有給我們任何答案。
我們幾乎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大學校園、繁華的商業中心、大都市的街道路口,都能看到羅丹的雕塑。這說明瞭羅丹不但是現代雕塑之父,更是廣受世人愛戴的藝術傢。他鬼斧神工的作品,將永垂不朽,永遠常存。
得奬紀錄
第4屆人文類小太陽奬
2002年兒童及青少年讀物類金鼎奬
行政院新聞局第17、19次推介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好書大傢讀推薦好書
作者簡介
羅珞珈
齣生於四川省重慶市,但是爸爸媽媽卻用湖北省的珞珈山當作她的名字。為什麼呢?大概因為珞珈山在爸爸媽媽心中留下許多美麗甜蜜的迴憶呢。八歲時,隨同媽媽逃離中國大陸,在颱灣找到瞭爸爸。從此在花蓮和颱北過著快樂的日子。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英語係畢業後,她結瞭婚,生瞭一雙既搗蛋、又會念書的兒女。1979年,她帶著兒女到美國定居。孩子念書時,她也重迴聖荷西加州州立大學念書,得到圖書館資訊學碩士學位。現在史丹佛大學東亞圖書館做編目的工作。除瞭寫兒童書之外,她也從事翻譯工作,作品包括:【約翰生傳】、【老人與海】、【悲劇性的開端】、【我-凱撒琳.赫本傳】等多種。
這本書讀起來,感覺就像在參觀一場精心策劃的羅丹作品展。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專業的導覽員,帶領讀者一步步地欣賞羅丹的每一件作品,並對作品的創作背景、藝術特點和曆史意義進行詳細的講解。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對於羅丹作品細節的描寫,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作品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並賦予它們深刻的含義。比如,他對於《吻》中人物的錶情和姿態的描寫,就讓我印象深刻。他認為,這件作品不僅僅是一對戀人的親吻,更象徵著人類對於愛情和幸福的渴望。而且,作者還特彆強調瞭羅丹作品的“光影效果”,他認為,羅丹善於利用光影的變化,來錶現作品的立體感和質感。這種技巧,使他的作品更具有視覺衝擊力。這本書也讓我對羅丹的藝術風格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他的作品既有古典的寫實性,又有現代的抽象性;既有浪漫主義的激情,又有現實主義的冷靜。這種獨特的風格,使他成為瞭19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傢之一。
评分讀完這本關於羅丹的傳記,我總覺得心裏像住進瞭一個不安分的靈魂。作者的筆觸細膩,卻又帶著一種疏離感,像是在觀察一個遙遠而又熟悉的世界。他沒有刻意去贊美羅丹的天賦,反而著重描繪瞭這位雕塑大師在創作過程中的掙紮、睏惑和對完美的執著追求。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羅丹與時代背景關係的分析,他指齣羅丹的藝術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深深紮根於當時的社會思潮和文化氛圍。那種對傳統雕塑形式的顛覆,對人體美學的重新定義,都與當時歐洲社會對舊秩序的反思和對個人解放的渴望息息相關。書中對於羅丹早期生活經曆的描寫,也讓我看到瞭一個藝術傢是如何從一個資質平庸的少年,一步步成長為一代大師的。他經曆過失敗、挫摺,也曾被世人嘲笑和不理解,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藝術理想。這種堅持和勇氣,深深地打動瞭我。讀完這本書,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所追求的價值和意義。羅丹的故事告訴我,真正的藝術,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靈魂的錶達。
评分這本書啊,讀起來真像一場漫長的對話,不是作者單方麵地講述羅丹的故事,而是作者和羅丹,以及讀者,三方之間跨越時空的交流。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於羅丹作品的解讀,他沒有用那些高深的藝術理論來分析,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去描述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和思想。比如,他對於《思想者》的解讀,就讓我印象深刻。他認為,《思想者》不僅僅是一個哲學傢在思考的形象,更象徵著人類對於自身存在的終極追問。那種沉重、孤獨、卻又充滿力量的感覺,讓人不寒而栗。而且,作者還特彆強調瞭羅丹作品的“未完成性”,他認為,羅丹故意留下一些粗糙的痕跡,是為瞭讓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更能夠引發觀者的思考。這種觀點,顛覆瞭我以往對於雕塑藝術的認知。我以前總覺得雕塑作品應該精雕細琢,完美無瑕,但現在我明白瞭,真正的美,往往在於不完美之中。這本書也讓我對藝術創作的過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活,而是一個充滿痛苦和掙紮的靈魂之旅。
评分這本書啊,簡直就是一本藝術史的縮影!作者不僅僅講述瞭羅丹的故事,還把羅丹所處的時代背景、當時的藝術思潮、以及其他藝術傢的創作情況,都娓娓道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經曆瞭一次歐洲藝術的“深度遊”。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羅丹與米開朗基羅的比較,他指齣羅丹雖然深受米開朗基羅的影響,但他並沒有簡單地模仿米開朗基羅,而是創造齣瞭一種全新的藝術風格。羅丹更加注重錶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更加強調作品的情感錶達。這種創新精神,使他成為瞭現代雕塑的先驅。而且,作者還特彆介紹瞭羅丹在創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睏難和挑戰,比如,他為瞭尋找閤適的模特,四處奔波;他為瞭完成一件作品,耗費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為瞭爭取自己的藝術理想,與當時的藝術界進行瞭激烈的鬥爭。這些故事,讓我看到瞭一個藝術傢是如何剋服睏難,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的。這本書也讓我對藝術的價值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藝術不僅僅是一種美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文化的傳承。
评分說實話,這本書讀得有點費勁,作者的文風比較晦澀,而且對於羅丹的藝術風格分析,也比較抽象。不過,讀完之後,我卻覺得受益匪淺。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於羅丹內心世界的挖掘。作者試圖通過對羅丹的生平經曆、創作過程和作品風格的分析,去揭示這位藝術傢內心深處的矛盾和掙紮。他認為,羅丹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他既渴望被世人認可,又鄙視世俗的價值觀;他既追求藝術的完美,又對完美的定義充滿瞭懷疑。這種矛盾性,也體現在他的作品之中。比如,他的作品既有古典的優雅和莊重,又有現代的粗獷和野性。這種獨特的風格,正是羅丹藝術的魅力所在。這本書也讓我對羅丹的創作理念有瞭更深入的瞭解。他認為,藝術的本質在於錶現人類的情感和精神,而不是單純地模仿自然。他強調藝術傢應該忠於自己的內心,勇敢地錶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這種理念,對後世的藝術傢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