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蕾莎修女(Teresa,1910~1997)生于南斯拉夫,年幼爸爸就死了,靠着妈妈为人做女红养活全家。虽然家里穷困,母亲仍坚持要把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献出来,帮助比她们更贫困的人,使她从小就感受到服务穷人是自己的天职。
18岁时她加入爱尔兰社区修女会,被分发到印度的天主教中学当老师,但她看见学校高墙外的穷人,内心感到很痛苦。1946年她离开学校,专心去做服务穷人的工作。
她没有资金,也没有帮手,只能先收容一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开办露天学校。为了替最穷的人服务,她要求自己也成为穷人:只穿三套印度贫民的传统衣服,不穿袜子,只穿凉鞋,不使用任何电器,吃住都是採用最简单的。这种守贫的爱心,感动了许多义工和团体加入她的行列。
她的慈善工作范围遍及印度、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包括贫民区照顾站、儿童之家、麻疯病人之家、垂死之家、诊所、肢障及智障疗养院。她的贡献受到世人的肯定,在1979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印度加尔各答的市集中,有座全世界最特殊的收容所,里面收容的人有近半数会在此安详的离开人世。这里就是德蕾莎修女为贫苦又重病的街民所开办的「穷人之家」。
但德蕾莎修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她要到偏远落后的地方,为最穷苦的人服务?为何她的收容所里有来自全世界的义工?为何她会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本书将告诉你德蕾莎修女充满着戏剧性和励志性的少年时光。
作者简介
陈启淦
1955年生,现为铁路局高雄站副站长。最大的兴趣就是为小朋友写出一篇篇动人的故事。作品曾多次获洪健全儿童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等荣誉。为台湾本土儿童文学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于文经社出版之作品有《火金菇来照路》、《爱神邱比特的新娘》,《切肤之爱-兰大卫的故事》荣获2001年文建会「好书大家读」颁赠「年度好书」。
绘者简介
陈学建
1965年生,复兴商工美工科绘画组毕业。曾任邮购出版公司行销创意,现专事插画创作。已出版「鬼话连篇」漫画单行本,并为国语日报、文经社等多家出版社特约插画,是国内新生代的优秀插画家。
**【三】** 《爱的天使:德蕾莎修女的故事》这本书,我是在一个雨天的午后读完的。整个下午,我都沉浸在德蕾莎修女的世界里。书中的文字,就像她本人一样,朴实无华,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我曾以为,她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圣人,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她其实是我们身边最普通却又不凡的一份子。她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惊人的财富,她有的只是满腔的热情和一颗愿意为他人付出的心。书中详细记录了她创建仁爱传教修女会的艰难历程,从最初的几位姐妹,到后来遍布全球的庞大组织,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我看到了她为了筹集善款,不惜放下身段,去拜访富商政要;看到了她为了给穷人争取权益,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她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挑战极限、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力量,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内心的坚定和对生命的敬畏。德蕾莎修女的故事,是对“付出”最好的诠释,也提醒我,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不应忘记那些比我们更需要帮助的人。
评分**【四】** 说实话,刚开始拿到《爱的天使:德蕾莎修女的故事》这本书,我还有点犹豫。毕竟,我对宗教神学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担心看不懂。但是,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她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了德蕾莎修女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个从小就渴望服务他人、充满同情心的安吉拉·冈杰·博加丘,也能够感受到她成年后,在印度加尔各答那个充满疾病和贫困的城市里,所经历的一切。书中描绘的场景,虽然有些令人鼻酸,但更多的是一种温暖和希望。德蕾莎修女不仅仅是一位慈善家,她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她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无数人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同情心,什么是无私的奉献。她不仅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她治愈了许多人的灵魂。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获得了多少,而在于付出了多少。德蕾莎修女的故事,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一】** 《爱的天使:德蕾莎修女的故事》这本书,我大概是几个月前在诚品书店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书名吸引了,德蕾莎修女这个名字,从小就在电视、报纸上耳濡目染,总觉得她是一个神圣而遥远的存在。拿到书后,立刻被精美的封面设计打动,厚重却又不失质感,感觉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力量。回家后,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起初,我以为会是那种比较枯燥的说教式传记,毕竟是关于一位伟大的圣人。但没想到,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和力量。她没有把德蕾莎修女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神,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和细节,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女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早年离开家庭,在印度加尔各答贫民窟建立的“垂死者之家”。光是想象那样的环境,就觉得触目惊心,而她却在那里,用最温柔的双手,去安抚那些被社会遗弃的灵魂,去给予他们最后的尊严和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我们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烦恼,却忽略了身边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德蕾莎修女的故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人心深处的黑暗,也唤醒了我内心深处沉睡的善良。
评分**【二】** 读完《爱的天使:德蕾莎修女的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只是一本传记,更是一堂深刻的人生课。我一直以为,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拥有过人的天赋或者非凡的际遇。但德蕾莎修女的故事告诉我,伟大往往源于最朴素的坚持和最纯粹的奉献。她放弃了安稳的生活,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最贫穷、最被遗忘的人们。书中描绘的那些画面,比如她亲自照顾麻风病患者,抱着浑身溃烂的孩子,那些场景虽然令人心酸,但同时又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她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和工作的艰辛而退缩,反而在这其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她内心世界的描绘,她也曾有过挣扎,有过困惑,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她的信仰和使命。这让我觉得她更真实,也更令人敬佩。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爱”的定义,原来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是愿意付出一切去关怀和帮助他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人读到,特别是年轻人,让他们了解,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活出不平凡的意义。
评分**【五】** 《爱的天使:德蕾莎修女的故事》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周末的下午,一个人静静地读完的。捧着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德蕾莎修女的身边,亲眼见证了她不平凡的一生。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德蕾莎修女生活中的艰辛和困难,反而将这些部分真实地呈现出来。她曾经因为疾病缠身而不得不休养,也曾经因为资金短缺而一筹莫展。但正是在这些艰难时刻,她内心的力量才更加显现。她没有抱怨,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她与孩子们互动的情节,那些描述充满了温情和童趣。她对待每一个孩子,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给予他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暖。这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爱依然能够绽放出最美的光芒。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宗教的博爱精神。它让我反思,我们常常过于关注自我,却忽略了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德蕾莎修女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爱,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爱的天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