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的1900年过去了,中国人回想起那些「举事」的义和团的农民们时情绪万般复杂。毫无疑问,义和团的农民们以他们面对列强的反抗起到了阻止帝国主义直接瓜分中国的作用。贫苦农民们的自发起义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反覆发生的农民革命的继续。但是,另外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情绪的一次大规模「非理性」的爆发,农民们的反抗凭的仅仅是心中的万丈怒火和严重沾染封建毒素的「法术」。于是,在客观上,1900年中华帝国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所导致的后果是惊人的。虽然中华帝国因俄国人在帝国东北的野心所引发的国际纠纷而暂时避免了被瓜分,但在北京的外国使馆从此成为了一个凌驾于帝国政府之上的特殊的权利团体,大清帝国政府因而成为帝国主义们控制中国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更多的中国人看见了中华帝国即将崩溃的迹象,并在这种迹象之中再次回顾起了「戊戌变法」时「康党」们所主张的那些变革国家的措施--这是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帝制开始革命的前奏。
作者简介
王树增,一九五二年生于北京,一九七○年入伍,一九九一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国家一级作家。着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1901年》等。着作曾获得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推荐人的话:关于《1901》/莫 言
【上册】
《1901》是一部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史料价值的大书。作者用开阔的视野赋予了那段几乎人人都很熟悉的历史以一种崭新的生命。《1901》气魄宏大,笔意纵横,读来能够令人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这部书具有以往中国纪实类文学作品中比较少见的宝贵素质:客观性。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素材,作者的判别和选取十分独到。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书写的历史,包括正史和野史,都有伪造的痕迹。因为书写的历史究竟不是历史本身。所有关于历史的记述,无论书写的人如何标榜客观公正,其呈现的历史必然在记录的同时难免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知晓,这是人类的悲哀之一,但也是幸福之一。悲哀在于我们无法清晰地知晓我们的先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和干过怎样的事;而幸福在于我们将因此而保有对有关我们血脉延续的那些历史的无穷兴趣。而既然历史是可以或必须「评价」的,于是,人们便有机会站在不同时代的立场上,通过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的重新关照,寻找到一个「更为接近客观」的审视角度。这个客观不仅是叙述历史事件的客观,还应该是一种「评价」上的「客观」──因为对历史的回顾,其价值就在于回答我们这个时代民族生存状态中的某些困惑。历史可以惊心动魄地成为当代人生存轨迹的一种解释。《1901》所书写的历史揭示了我们这个民族中一些千年不变的东西在什么情况下会突然发生剧变。
义和团运动毫无疑问是上个世纪初那段不平凡的年头里的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也是《1901》里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在写作《檀香刑》时,曾经阅读过有关资料,有外国人写的,有中国人写的。我认为民间戏曲与义和团运动关系密切,这场运动带着很浓厚的表演成份,犹如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戏。《1901》为中国人的「戏剧情结」整整写了一节。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才能够上演如此铺天盖地的大戏。义和团农民面对内外交困的现实所爆发的大骚动,从本质上讲是生存痛苦的疯狂宣泄。真实地叙述这些现象并不是《1901》的根本目的,《1901》对历史的审视着眼于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性格特征进行揭密。从中国戏剧的角度切入,更接近文化层面的探讨。其实,中国许多优秀的民间剧目,其情感比现实生活里的要真实丰富得多,或许这就是中国戏剧的魅力所在;又或者说,在关键的时刻,我们这个民族往往真的需要戏剧精神来支撑。读罢《1901》,我的脑海里有倒海翻江的感觉。真是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不,你还没唱罢我就登了场。历史比戏剧更有戏剧性。
《1901》用洋洋六十万言的巨大篇幅来全方位地描述一个封建王朝的断年史的,实属罕见。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1901》使一种文学样式再显了辉煌。根据我的阅读经验,这是一部既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痛心疾首,但同时却又妙趣横生的书。书中那些「比小说还要小说」的细节竟是历史事件本身确实如此。看来写小说的人对所谓情节的编织其实远不如历史生活本身奇妙生动。
【推荐人简介】莫言,山东高密人,原名管谟业,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一九九七年脱离军界到地方报社工作。现从事小说和散文集写作。着有小说《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红耳朵》、《檀香刑》、《四十一炮》等书。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张力,1901年,“虎口下的中华帝国”,这几个字足以勾起任何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相对宏观的视角来审视那个时期,可能会涉及到当时中国与世界列强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但不限于条约的签订、经济的掠夺、文化的冲击等等。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阐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被推入“虎口”的,又是如何在“虎口”边缘进行挣扎的。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否会探讨当时清朝统治者的统治策略,他们的决策是否符合当时中国的国家利益,或者说,他们有没有能力做出真正有利于国家的决策。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从书中了解到,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社会内部是否存在着各种暗流涌动,比如各种秘密会党、民间组织的活动,以及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前途的思考等等。这本书的“上”字,也预示着这是一部篇幅较大的作品,所以我相信它会对1901年这个时期有一个相当深入和细致的探讨。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各种思潮涌动,列强环伺,一个古老的帝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刻画“虎口”之下,中华帝国所展现出的不同面貌。是仅仅聚焦于政治上的博弈,还是会深入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清政府内部是怎样的运作,那些所谓的“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又是怎样的斗争,他们是如何为了国家的命运而争论不休,又是如何做出那些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决策。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描写出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希望与绝望,他们的反抗与妥协。这本书名里的“上”字,也暗示着故事的篇幅不小,我猜想作者将会对1901年前后的一系列事件进行详尽的梳理和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经典著作,但“1901”这个具体的年份,以及“虎口下的中华帝国”这个略带惊险的表述,又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我猜测,作者将可能聚焦于1901年这个看似普通的年份,但实际上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从这个节点出发,来描绘当时中华帝国的岌岌可危的处境的。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对当时的国际局势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在中国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的利益是如何分配的,以及它们对清政府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同时,我也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清政府内部的反应的,是苟延残喘,还是有所改革?书中是否会涉及戊戌变法失败后的余波,以及义和团运动的结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细致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在那个时期是如何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挣扎求存的,以及这些努力和困境,是如何为后来的历史进程铺垫基础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配合着“虎口下的中华帝国”几个字,瞬间勾起了我对于那个风雨飘摇时代的无限遐想。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那个风云激荡的1901年。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开篇的文字,就能感受到一种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背景,仿佛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百年之前,置身于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捕捉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是冷静的史实梳理,还是充满情感的细腻描绘?我期待看到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大时代洪流中的抉择与命运,以及普通民众在动荡年代的生存状态。我还在猜测,书名中的“虎口”究竟指的是外部列强的压迫,还是内部的权力斗争,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种悬念的设置,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开那个时代的神秘面纱,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
评分我对历史题材的书籍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深入剖析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的作品。这本书的名字,1901:虎口下的中华帝国〈上〉,直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和所处的危险境地,这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叙述充满了好奇。我尤其关注作者对“虎口”这个意象的解读,是单纯指西方列强的侵略,还是会触及到当时清政府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或是民间层面的各种思潮涌动?我猜想,这本书会通过大量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逻辑分析,向我们展示那个时期中华帝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当时的政治版图,分析各个派系之间的角力,以及慈禧太后、光绪帝等关键人物的决策是如何影响国家命运的。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触及到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普通百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变迁。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方式,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历史事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