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以英文写成,为张鼎钟女士所着之鼎钟文集英文版
作者台湾图书资讯业资深前辈长者,退休后开始整理其档案,备遵规定送国史馆存查,发现有许多以往的作品没有被收录在其以前出版的《图书馆与资讯》、《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之探讨》、《图书馆自动化导论》及《考铨与图资之省思》等四种专书中,固把这些研究、心得、体验、书评和贺辞、讲稿、接受访问的谈话等杂文汇整出版。其中包括图书资讯学的论述、图书资讯会议的报导、书评、考铨论述、译述、贺辞(联)与讲词、追思文与部分輓联和访问等。英文的着作,则另编印 Collected Works of Margaret C. Fung, Ph.D. 一册出版。
本书「图书资讯篇」收录了我国图书资讯现况与展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理念、资讯政策刍议、图资教育问题、图书资讯服务的标准、自动化的评鑑、中文资讯交换码与中文图书自动化之回顾、、儿童图书馆和图书馆建筑的问题,还谈及一些资料库的作业情形,如1.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国际百科资料库作业概况、 2. 我国教育资料库CERIS、 3. 由资讯网线上作业谈蒋中正先生着作之存扬),另涉及作者个人对档案管理的一些看法。对中国图书馆界的巨擘蒋慰堂先生,也记录下一些他给作者的珍贵启示,内容与图书资讯有密切关系,故收录在此篇中。
而作者参加会议的经历、感怀及心得等文章,一併纳入「图书资讯会议报导篇」,借与同业分享当时国际间图书馆的情况。「书评篇」介绍图书资讯界出版品,如1. 假如你要评鑑你的图书馆的话 ─ 一本图书资讯界必读之书、 2. 评介好书:转型期中的学术图书馆事业、 3. 新书选介:「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 4. 遭受冷落 ─ 学术排斥与南非之孤立,期与读者分享阅读好书的乐趣。「考铨篇」包括作者对考铨工作的省思,工作的历练、回忆及检讨,身心障碍特考的回顾与展望,以及个人对考试委员提名基本原则的看法。
「译述篇」则以翻译了美国图书馆建筑学专家David Kaser博士所着的《》近廿五年学术图书馆建筑之规划》,及与刘宛玲同道合译的蔡素娥所着「美国东亚图书馆自动化的检讨与评估」一文。另作者十余年前曾经促成台湾大学和哈佛大学之间学术合作的计画,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成立了李国鼎先生讲座。李国鼎先生和钱复先生在讲座中发表了有关我国经济、政策和政治改革的讲词。作者亦翻译这两篇文章与国人分享他们两位睿智的卓见。
「贺辞(联)与讲词篇」收录了对沈宝环教授七十华诞的贺辞及八十荣寿的贺联、在联合文学主办的第五届文艺营中所作演讲「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资料」、代表考试院第八届委员在任期届满欢送茶会上的致词、「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四十五届年会致词」、「贺中国图书馆学会医学图书馆委员会廿週年庆」、「1999年海崃两岸图书馆建筑研讨会讲词」、「新亚书院庆祝50週年纪念致词」、卸任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时的讲词 ─「衷心的感谢和祝福」、贺国家图书馆七十週年纪念对联,以及祝贺小儿炳孙卅初度的对联。
「追思与輓联篇」包括作者追悼父母亲、好友蒋见美教授、先进王亚权女士、长辈蒋彦士先生的文章,及悼祭父母亲、钱穆(宾四)老师和陈立夫(祖燕)老伯的輓联。
「访问篇」包括作者在黄克武先生编撰的《蒋复璁口述回忆录》一书中被访问的内容、在台视接受访问的几个节目中 — 跨世纪的骄傲、刮目相看和妙语如珠等,她针对「为爱心加把劲」、「国建成果」及「妇女权利的前进与反挫」等主题所发表的言论。
作者简介
张鼎钟,字恺恩,云南大关人,生于民国二十三年。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它能否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甚至改变原有的认知框架。Margaret C. Fung博士的《The Collected Works of Margaret C. Fung, Ph.D.》,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满怀期待的书。我预感,它将不仅仅是某个领域的知识汇编,更可能是一套构建思想体系的蓝图。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解构”我既有观念的论述,那些能够挑战我习以为常的看法的观点。她是否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概念,或者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某些早已存在的概念?她是否能够将看似分散的现象,通过其独特的理论视角,整合为一个宏大的叙事,从而揭示出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普遍规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aha moment”,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拍案叫绝,或是陷入沉思。它不应该只是平铺直叙的学术报告,而应该是一场智力的探险,一次思维的飞跃。它将促使我去审视自己的假设,去质疑那些不言而喻的真理,从而不断地拓展我认知的边界。
评分我一直对跨文化交流中的细微之处深感着迷,而Margaret C. Fung博士的名字,总与那些极具洞察力的分析联系在一起。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一窥她在这方面的宏大视野。《鼎钟文集》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一位智者的深度对话。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捕捉到她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行为、社会结构以及价值观差异的精妙解读。书中可能涉及的案例分析,是否能够生动地揭示那些在日常交流中容易被忽视的文化陷阱?她是如何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梳理出清晰的逻辑脉络,并形成一套自洽的理论框架的?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文化议题时,是否能够平衡普遍性与特殊性,既看到文化共有的普适规律,又不失对各个文化独特性的尊重与发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沟通策略,那无疑将是巨大的惊喜,对于我个人在国际化环境中工作和生活,都将具有极高的实践指导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本文献集,更是一把理解多元世界、构建和谐关系的钥匙,它将引领我超越表面的刻板印象,去触及不同文化深层的美丽与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像是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发现了一座静谧却又蕴藏深邃智慧的岛屿。Margaret C. Fung博士的名字,我并非初次接触,但能将她一生积累的洞见与研究汇集成册,这本身就足以让人期待。翻开封面,一股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捧在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凝聚了作者数十年心血的学术结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探索那些未曾涉足的知识领域,或是对已知概念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我预感,这本书将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一种看待世界、理解复杂现象的全新视角。作者的严谨治学态度,对细节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她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巧妙结合,都让我充满好奇。我期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某个特定领域(比如,她可能擅长的社会科学、心理学或跨文化研究)的系统性论述,或是对某个历史时期、某种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这本书的收藏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对一位杰出学者研究成果的致敬,更是对我们自身知识边界拓展的宝贵投资。它将是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随时准备在我需要时,为我指引方向,提供启迪。
评分我常常思考,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如何塑造其思想的。Margaret C. Fung博士,作为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者,她的作品,特别是这部《鼎钟文集》,无疑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也反映了她独特的个人视角。我期望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一些并非仅仅是学术论文的呈现,而是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个人情感、她的思考历程,甚至是她对所处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回应。她的研究是否触及了当时社会变革中的关键问题?她又是如何用学术的严谨来回应这些现实挑战的?我很好奇,她的某些观点,是否曾经是极具争议性的,或者是在当时看来颇具前瞻性的?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未曾公开发表过的手稿、信件,或是访谈记录,那将是更令人欣喜的,因为这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立体、更人性化的学者形象。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学术的宝藏,更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侧影,以及一位杰出思想者如何在其中砥砺前行,留下自己的印记。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科学理论的演进充满兴趣的读者,Margaret C. Fung博士的贡献,是我学术探索道路上绕不开的里程碑。这本书《The Collected Works of Margaret C. Fung, Ph.D.》的到来,让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因为我将有机会系统地梳理和回顾她在一系列重要议题上所形成的独特思想体系。我设想,书中会包含她关于某个核心理论(或许是关于群体动力学、社会认知,或是对某个历史进程的批判性分析)的早期奠基性论文,以及随后对其进行的深化、修正和扩展。我对她如何看待理论的迭代发展,如何与同时代甚至前代的学术思想进行对话与辩驳,充满好奇。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理解她研究方法的演变,从最初的定性分析到后来的定量探索,或是她如何巧妙地运用跨学科的视角来解决复杂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清晰地把握她思想的脉络,理解她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洞察如何对后来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是对一位重要学者的致敬,更是对理解社会科学发展轨迹的一次宝贵学习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